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学术论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5 题号:2279955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气候异常期结束后的几个世纪中,曾出现过一次复杂的降温过程,在总的降温趋势中,个别区域又出现了几次更为显著的寒冷时期。这段时期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史学及科学文献中被称为小冰河期。

为了确定小冰河期的成因,气候科学家分析了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在内的诸多外部因素。从几十年到几个世纪不等的时间尺度来看,太阳变异度主要取决于太阳黑子。其间有几次太阳黑子极少期,就发生在小冰河期。太阳黑子数量极小值通常与气温极小值出现的时期相一致,但它是否会引发降温,或者如何引发降温,尤其是其与小冰河期的关系,这些问题尚存争议,仍正在研究之中。

火山爆发通常会带来短暂的降温,但火山活动本身如何能导致小冰河期长达数百年的降温呢?这一现象或许可以通过气候反馈来解释:几次快速连续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所造成的剧烈降温,足以触发海冰增长。反过来,冰和雪对阳光反射的增加,又会使降温加剧。这种现象被称为冰反照率反馈,是放大气候变化的几种反馈之一。从火山活跃度增加的时间来看,似乎可以印证火山活动推动小冰河期形成的观点:冰川最大值出现在160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降温应在14世纪时开始。尽管火山活动对降温程度的影响难以重建,但有证据显示,在13世纪和1450年左右曾发生过多次火山爆发。由此可见,火山爆发确实助长了小冰河期的降温。

随着温度降低,气体在海洋中的溶解度增加,原则上可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但这还不足以完全解释所观测到的小冰河期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减少。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流行病暴发引发人口急剧下降,从而导致耕地荒废,退还为林地,而树木的生长降低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引发气温下降。

在几年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上内部气候动向也影响着气候变化。例如,深海环流的减缓为小冰河期降温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如新仙女木事件中,融水减缓了热盐环流,导致北大西洋地区跌入近冰川条件。从更小的时间尺度来看,中世纪气候异常期的温暖气候可能会增加冰川的融化,从而减缓环流。这恰好可以解释该段时间内观察到的降温模式。其他气候现象也可能会对小冰河期的温度地理构式以及降水量产生影响。与中世纪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拉尼娜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正相位条件不同,在小冰河期中占优势的正是与之相反的模式,即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条件。

(改编自伊丽莎白·戈登/本杰明·利伯曼《小冰河期的气候条件》)

材料二:

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受低温主导不同,亚洲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社会反应主要取决于旱季和雨季之间的转换。随着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向小冰河期的过渡,在亚洲持续已久的拉尼娜现象也开始朝着类似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气候模式转变。在此期间,热带辐合带向南移动了几百千米,东南亚的夏季风也随之减弱。其他内部气候动向,如北大西洋涛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等,在小冰河期早期可能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循环起到了调节作用。例如,13世纪中叶,亚洲曾发生过严重而持久的干旱。14世纪时,季风减弱,到了15世纪初该地区则再度面临严重干旱。

季风减弱给柬埔寨高棉政权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吴哥城的布局杂乱无章,依赖一套复杂的系统为其供应水和食物。吴哥城的灌溉系统庞大,通过运河,可将数百个池塘中的水输送到水库中。与古典玛雅时代城邦的分布模式十分类似,吴哥城中缺少一个城市中心。当地居民靠种植水稻,来维持生计。大规模的毁林开田,结果导致森林被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变化对整个吴哥城的水利基础设施构成了重大威胁。降水量的剧烈波动不但减少了农业用水的供应,还破坏了庞大而关键的灌溉和供水系统。干旱中伴有短期强季风降雨,由此而产生的大量沉积物,阻塞了运河。之后到来的大雨挑战了整个水利系统的极限。高棉人曾试图重建运河来应对气候变化,但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奏效。

总之,气候变化削弱了吴哥城的经济基础,当时高棉帝国正面临一系列的外部挑战,如与暹罗王国(今泰国)的冲突等。蒙古人征服了中国南部的云南,迫使泰族人向南迁徙。泰族人从位于今泰国南部的大城王国开始向高棉帝国挺进。他们的军队曾数次占领高棉首都吴哥城,最终于1444年洗劫了这座城市。显然,与泰族人的军事冲突严重损害了高棉帝国的实力。尽管气候波动并非高棉帝国衰落的唯一原因,但它与其他威胁相互作用,最终削弱了高棉政权。

(改编自伊丽莎白·戈登/本杰明·利伯曼《东亚的小冰河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冰河期在总的降温趋势中,几次出现在个别区域的显著寒冷,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
B.气体溶解到海洋中、退耕还林,都有可能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引发气温下降。
C.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都是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现象,二者的特征完全相反。
D.小冰河期,低温主导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而旱季和雨季间的转换则主导了亚洲地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黑子数量极小值通常与气温极小值出现的时期相一致,太阳黑子数减少,就预示着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
B.火山爆发带来的剧烈降温,会触发海冰增长,而冰和雪对阳光反射的增加,又会放大气候变化,使降温加剧。
C.温暖的气候增加冰川的融化,融水减缓热盐环流,从而引发降温,这是内部气候动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一。
D.热带辐合带南移,东南亚夏季风减弱,严重持久干旱,是亚洲气候朝着类似于厄尔尼诺气候模式转变的具体表现。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小冰河时期成因观点的一项是(     
A.1999年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黑子数量出现比上一个周期明显减少,但全球平均温度依然在徐徐上升。
B.2022年,南太平洋汤加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导致该国通讯处于中断状态,影响了拉尼娜状态的发展趋势。
C.1492~1700年间,随着欧洲人的到来,新的疾病开始在美洲传播,造成当地的原住人口减少了5000万。
D.1618~161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随后,中国出现寒冬极端气候:多雪,多冻雨,河湖水面也均告封冻。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19世纪中晚期,北半球出现显著暖化趋势。
B.13世纪中叶和15世纪初亚洲出现严重干旱。
C.15世纪至16世纪北半球降温趋势最为明显。
D.北半球大部分时间气温偏冷,致使蒙古人南移削弱了高棉政权。
5.请结合材料,谈谈吴哥城的衰败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知识点】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得益于中国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卓著进步,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将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高阶人工智能带来福祉还是挑战,是许多文学、电影、哲学作品不断探讨的主题。近年来大众传播对人工智能的关注,无形中也加重了人们对“人机关系”的焦虑。以音源库和全息投影技术为支撑的“二次元”虚拟偶像上台劲歌热舞,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阿尔法狗”击败各国围棋大师,攻占了人类智力游戏的高地……尤其是一些以“人机对战”为噱头的综艺节目,通过混淆人工智能的概念,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既无必要,也缺乏科学性。

事实上,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了“当机器人成立作家协会”的有趣假设,从文学的角度解释了自己对于人机对立关系的看法。他认为价值观才是人类最终的特点和优势,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促使人们对自身存在的本质进行更加深刻的探索,并坚定人类本身的存在价值。

尽管如此,行将迈入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未来,应通过对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和社会问题的深入探讨,为智能社会划出法律和伦理道德的边界,让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社会。这也是世界范围内的一项共识。今年初,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和哈佛大学伯克曼·克莱因互联网与社会研究中心合作推出了AI伦理研究计划,微软、谷歌等巨头也因人工智能的发展风险而成立了AI伦理委员会。越来越多的机器人专家呼吁,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中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发展迅猛,在未来构建人机关系格局上,也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在这方面,相信中国文明传统会比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更有用武之地,更有助于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

(摘自蔡映洁《人工智能,以法律和伦理为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工智能在国内发展迅猛,中国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自动驾驶、智慧医疗、智慧金融、机器人等领域获得蓬勃发展。
B.人工智能用人脸识别技术与深度学习能力挑战人类记忆高手,充分说明人工智能的智慧已经超过了人类。
C.现在所有人工智能仍属于在“图灵测试”概念下界定的“智能”,无论是将要盛行的根据神经网络算法的翻译程序,抑或是基于量子计算理论的各种模型,在未来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
D.行将迈人人工智能时代,我们仍需谨慎界定人机之间的关系格局。人们已经意识到,人工智能的发展应该以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为前提。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联系国内外现实分析论证,提出中心论点:面对高阶人工智能,既要通过法律和政策予以规范,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
B.本文写到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等单位或个人推出的AI伦理研究计划,是为了在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上安装“道德黑匣子”,以记录机器的决定与行为。
C.本文在论证的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使文章有较强的说服力。
D.本文分析了人工智能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观点鲜明,思路清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某些综艺节目人为渲染了一种人机之间紧张的对立气氛,这样实则是混淆了人工智能的概念,是要不得的。
B.当前概念下的人工智能在很长时间内都将是从属于人类的工具。作家韩少功提出人类的优势在价值观,人们应坚定自身的存在价值。
C.我们需要通过法律和政策规范人工智能,也要用文明和伦理赋予其更多开放的弹性,偏重逻辑与实证的西方文明传统毫无用武之地。
D.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开拓兼顾科技与人文的“中国智造”,让人工智能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稳定与福祉贡献力量。
2020-07-10更新 | 2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境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⑤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⑥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⑦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⑨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⑩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

⑪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第①段中提到的“四书”,包括《大学》、______________、《孟子》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中怀疑求真态度的重要性。
B.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由于中国人并不注重寻求新知识。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D.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
3.第段加点词“用功”在文中的含义是:
4.综观全文,格物致知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2019-07-12更新 | 5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墙的修筑是渐进的过程。许多城市城墙的修筑和不断加固,最直接的意义是使城市少遭或免遭战火的破坏,保存了江南城市的发展基础,这也是江南城市得以繁荣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五代时,钱镠驻扎杭州后,修筑城墙七十里,建城门十座,使杭州几乎没有受到战争的影响,所以当时的杭州“邑屋之繁会,江山之雕丽,实江南之胜概也”。
       城墙的修筑能确定城市的范围。江南城市城墙的修筑,使城市范围得以固定,同时一些城市数次修筑城墙,也促使城市的面积不断扩大。城市面积的大小,能说明城市容纳的人口数量,城市街道、桥梁、河道的布局状况,及其相应的城市工商服务行业的发展程度。在没有修筑城墙之前,城市的发展是无序和杂乱的,城市是不固定的,一些城市主要依靠子城而向外散状弥漫式地发展。一旦修筑了城墙,城市范围就确定下来,城市就会在一定的区域内有序地发展。
       城墙的修筑使城市管理者能根据城市的大小和形状,合理地规划城市内的街道、坊里建设。修筑城墙时,根据地形特点,江南城市往往在四面修筑数量不等的城门,城门外接重的交通线路,内与城内的街道相通,城内外的交通紧密连接在一起。江南城市都会建一至数条路面较为宽阔、方向是正南北或正东西的主干道通向主要城门。与主干道相连的是深入坊里的小街小巷,方向也都是正南北或正东西。可以说,城墙的修筑对城区内的建设有较大影响,城墙修筑后,城市的物质形态会更加完善,城市内部人们的生存状态也会受到直接影响。
       城墙的修筑保证了城市的安全,使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促进了城市服务业的发展。江南城市的城墙使城市与农村的界限清晰起来,城市比农村在政治和经济方面有更多的发展机会,这大大促进了人口向城市的涌入。城市人口密度的增大,相应地使城市工商服务行业迅猛兴起,城墙内人们的财富快速聚积,从而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契机,城市服务业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江南各大城市迅猛发展。
       城墙的修筑使城市商业经营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唐代江南城市实行市制,许多城市都有专门的商业市场。城墙修筑使城区面积有所扩大,人口数量增加,因而迫使市场的规模也要扩大,以保证城市生活用品的供应。于是,在主要街道或者城门内外以及居民聚居区,新的小规模的经商场所越来越多,渐渐演变成一片片的商业街巷,成为城市中新出现的繁华的商业区域。
       总之,城墙修筑是隋唐五代江南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城墙修筑的不断完善,既是
江南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推动了江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张剑光、邹国慰《城墙修筑与隋唐五代江南城市的发展》)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促进城市的进一步发展和繁荣,隋唐五代时期,江南许多城市都修筑并不断加固了城墙。
B.城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形状和大小,一些城市多次修筑城墙,使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C.未修筑城墙前,城市范围不固定,一些城市依靠子城向外漫延,城市内部发展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D.城市的街道、交通线路都与城门直接相通,这对城区建设和城市内人们的生存状态影响很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认为城墙修筑与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市的发展有一定的关联,这是文章展开论证的基本前提。
B.文章第一段引用钱鏐修筑城墙的例子,意在论证城墙修筑对城市的安全防护和繁荣发展有重要意义。
C.文章第二段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城墙修筑可以确定城市范围,进而促进城市有序地发展。
D.文章采用并列的结构方式,从城区范围、城市规划等方面,阐述了城墙修筑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五代时期,江南城市如果没有修筑加固城墙,那么,城市就可能遭到战火的破坏,失去好的发展基础。
B.城墙的修筑使城市管理者可以合理地规划城市的街道、坊里建设,从而使城市的物质形态更加完善。
C.城墙使城乡界限清晰,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发展机会,农村人口大量涌入,这为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来契机。
D.城墙修筑后,城区面积扩大,人口密度增大,经商场所增多,这必然带来城市经济的繁荣和政治的进步。
2018-03-15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