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7 题号:8345422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①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②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境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

③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⑤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⑥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⑦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⑧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有小心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至于这目标怎样选定,就要靠实验者的判断力和灵感。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⑨由此我们可以了解,为什么基本知识上的突破是不常有的事情。我们也可以了解,为什么历史上学术的进展只靠很少数的人关键性的发现。

⑩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

⑪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第①段中提到的“四书”,包括《大学》、______________、《孟子》
2.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叙述,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批判了传统儒家的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中怀疑求真态度的重要性。
B.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由于中国人并不注重寻求新知识。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索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D.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思考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于中国学生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践,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意动手。
3.第段加点词“用功”在文中的含义是:
4.综观全文,格物致知需要具备的条件有哪些?
5.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央视网消息:新年伊始,万象更新,全军上下厉兵秣马,练兵正当时。1月3日上午,中央军委隆重举行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全军发布训令,号召全军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全面加强实战化军事训练,全面提高打赢能力。

隆冬的华北大地寒意正浓,训练场上生机勃发、热情涌动。开训动员大会主会场——中部战区 陆军某团靶场,7000余名官兵全副武装、威严列队,近300台装备整齐列阵、气势磅礴。校阅台上悬挂着“中央军委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横幅。“按实战要求去训练,按训练去实战,训练与实战达 到一体化”“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的字样格外醒目。同时全军设4000余个分会场,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武警部队设野战化分会场。从林海雪原到天涯海角,从西北大漠到东南沿海,从中原腹地到万里边关,三军将士威严伫立、集结待命。这是中央军委首次统一组 织全军开训动员,是人民军队加强新时代练兵备战的一次崭新亮相。

(摘编自《人民网》)

材料二

材料三

中国媒体周一首次证实,中国正在研制第一架舰载预警机空警一600。“这是因为美国去年在 日本和亚太其他地区部署了F—35隐形战斗机,挑战了中国在该地区的空防。”

中国军事观察人士表示,空警一600将配备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发现隐形飞机,如F—22和F—35。此外,新的预警机也可能成为空中指挥中心。报道援引军方专家的话称,有源相控阵雷达可以在很远的距离上侦测隐形战机。该飞机将弥补和美国关键武器之间的差距,提高中国航母战斗群的战斗力。空警一600将可能用于中国在上海建造的第3艘航空母舰,并与先进的 电磁弹射系统兼容。

空警一600由两台涡轮螺旋桨发动机驱动,机身采用大型有源相控阵雷达。它与美国的舰载预警机E—2“鹰眼”非常相似。文章援引军事分析人士的话说,“空警一600的最大优势是配备了更先进的雷达和通信系统,可以监视更广泛的空域,甚至可以检测特定角度的隐形战机。”

(摘编自2018年1月25日《环球时报》)

材料四

中国航母专家李杰24日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首艘国产航母近期进行首次海试的可能性比较大。对于具体海试时间,李杰认为,目前还难以预估,但综合保障船主要是为海试期间舰员、工程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提供居住、休息等保障的,如果相关人员已经上舰,舰艇就不会长时间停留在港口,从这个角度来看,距离海试应该不远了。李杰认为,如果国产航母近期就海试,那距离去年4月底下水不到一年,这说明航母研制的整体进展是比较顺利的。

(摘编自2018年1月25日《科普中国》)

1.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央军委发布训令各军兵种集结待命拉开战训大幕
B.我国军费连续8年随GDP逐步提高同步走高
C.空警一600装备控阵雷达提高了中国航母战斗力
D.首艘国产航母进展比较顺利距离海试为期不远
2.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四则材料都运用大量数据,围绕中国军队建设这一题材,从不同角度展开,折射出新时代党的强军战略的美好前景。
B.材料一描写“隆冬的华北大地寒意正浓”,从正面衬托出中央军委隆重举行2018年开训动员大会这一事件的严肃性。
C.2000年至2005年,我国军费投人不合理,大致相当于2017年的四分之一,严重制约了我军现代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D.中国正在研制第一架舰载预警机空警一600与美国的舰载预警机E— 2“鹰眼”非常相似,可能用于国产第3艘航空母舰。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队建设在新时代出现新气象的原因。
2018-05-18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逻辑:一种文化和精神

人是一种理性的动物,但人对作为理性的核心成分的逻辑的了解还十分有限。正因如此,逻辑不是被戴上神秘、深奥、抽象的光环,被敬而远之,就是被轻蔑地视为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很多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任凭外部刺激指导自己的行动。但对人类历史发展真正起作用的人来说,观念的力量尤为重要,而观念的运作正是一种逻辑运作。可见,具备良好的逻辑素质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对于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进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非常重要。

逻辑不仅是一门独特的科学,还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在知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艺术在行的方面使理性臻于完善。从这一意义上讲,逻辑的目的就是艺术的目的。然而,除非逻辑既是一门艺术,同时又是一门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人类理智的本性就是要成为理性。对于人来说,理智生活是一种发展着的东西。理性并非意味着不会犯错。人类理性的活动是推演性的,而推演活动又是一种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理性并不保证它在生产或构造或构成中不会出错,相反,它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自在的理性需要一种逻辑的力量来克服它的这种先天的不确定性,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从这种意义上说,逻辑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

逻辑不仅仅是科学,是艺术;还是一种精神,一种理性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发、促进、鼓舞和驱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得以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并尽其所能地去探求和确立已经确立的知识的最深刻和最完美的内涵。公理化的逻辑体系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其中逻辑公理的选择体现出人们对理论本身的最深思熟虑的判断和洞察力。逻辑规则和定义体现出人们为追求无可置疑结论而对推论施加的严苛条件。推理链条的环环相扣反映出人们对思维编织的精细严密的要求。从公理出发,一些简单的定理立刻就能得到证明,这些定理进而成为那些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这样一座精美的大厦就严密地建立起来。可以想象,如果一个理论将其中所有的论证一一抽出,那么这一理论就会因只剩下一堆描述性语句而坍塌,理论的结构性力量和活力由此丧失净尽。而一个确立了逻辑有效性的理论意味着它获得了一种逻辑的品行。它因逻辑而变得简洁、精美、严格、强大,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

逻辑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大脑中的一种能力,这种能力是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由于这种能力是通过对世界的领悟内化而成的潜在逻辑,因此它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但它同时也具有模糊性、直觉性和不确定性,要使这种潜在的逻辑发展成为一种具有深刻性、确定性、批判性和反思性,在语言表达上具有清晰性、规范性、一致性和相干性的显逻辑,就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强化逻辑训练。

1.下列关于第二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逻辑的目的可以成为艺术的目的,但前提是逻辑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否则这一目的是不能达到的。
B.人类自在的理性存在一种先天的不确定性,需要用逻辑的力量克服这种弊端,从而使理性的德行臻于完善。
C.从知与行的角度看,逻辑既是一门独特的科学,又是一门奇异的艺术,科学和艺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理性臻于完善。
D.人类理性的活动是生产性的或构造性的,常常会做出错误的定义或划分,推理会出现瑕疵,思想会产生混乱。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理性的核心成分是逻辑,但人们对逻辑的了解却十分有限,这使人很难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和提升现代生活的人文精神。
B.一种理论要想内部和谐、外部精巧、经久耐用,具有结构性力量和活力,就需确立其自身逻辑的有效性,获得一种逻辑的品行。
C.逻辑能力存在于人的大脑,在人的成长过程中逐步形成,具有某种“自然习得”甚至“与生俱来”的性质。
D.生活中,人们要么认为逻辑神秘、深奥、抽象,敬而远之,要么认为逻辑虚无、刻板、教条、缺乏活力,轻蔑对待。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理化的逻辑体系包括逻辑公理、逻辑规则和定义等,可以表达出人类对臻至完美的理论所应当具有的形态的认识和向往。
B.因为没有受过基本的逻辑训练,很多人的行动常常会在外部刺激指导下进行,这就需要以观念的力量使逻辑得以运作。
C.逻辑作为一种理性的精神,能够促使人们将人类的思维运用到最完善的程度,探求和确立最深刻和最完美的知识内涵。
D.在证明定理的过程中,可以从公理出发,先证明一些简单的定理,再以这些简单的定理作为更深奥的定理的基石。
2018-07-26更新 | 14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秋风桐槐说项羽

梁 衡

去年十月里的一天,我在洪泽湖畔继续我的寻访古树之旅。在一家小酒店用早餐时,无意听到百里外的项羽故里有两棵古树,下午即驱车前往。这里今属江苏省宿迁市,我原来以为故里者只是一古朴草房,或农家小院,不想竟是一座新修的旅游城,而城中真正与项羽有关的旧物也只有这两棵树了,一棵青桐和一棵古槐。

中国人知道项羽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一篇《项羽本纪》在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树起了一个英雄,从此国人心中就有了一个永远抹不去的楚霸王。斯人远去,旧物难寻,今天要想触摸一下他的“体温”,体会一下他的情感,就只有来凭吊这两棵树了。那棵青桐,树上专门挂了牌,名“项里桐”。据说,项羽出生后,家人将他的胞衣(胎盘)埋于这棵树下,这桐树就长得特别茂盛,青枝绿叶,直冲云天。项羽是公元前232年出生的,算到现在已有两千二百多年了。梧桐这个树种不可能有这么长的寿命。但是,这棵“项里桐”却怪,每当将要老死之时,树根处就又生出一株小桐,这样接续不断,代代相传。现在我们看到的已是第九代了。在中国神话中梧桐是凤凰的栖身之地。有桐有凤的人家贵不可言,项羽在此树下出生盖有天意。现在这棵九代“项里桐”正少年得志,蓬勃向上,挺拔的树身带着一团翠绿的披挂,轻扫着蓝天白云。桐树之东不远处,有一棵巨大的中国槐,说是项羽手植。由于此地是黄河故道,历史上黄河几次决口,像一条黄龙一样滚来滚去。这故里曾被淹没、推平,唯有这棵槐树不死。其树身已被淤没六米多深,我们现在看到的其实是它探出淤泥的树头,而这树头又已长出一房之高,翠枝披拂,二人才能合抱。岁月沧桑,英雄多难,这个从淤泥中挣扎而出的树头某年又遭雷电劈为两半,一枝向北,一枝向南,撕肝裂肺,狂呼疾喊,身上还有电火烧过的焦痕。向北的那枝,略挺起身子,斗大的树洞,怒目圆睁,青筋暴突,如霸王扛鼎;向南的一枝已朽掉了木质部分,只剩下半圆形的黑色树皮,活像霸王刚刚卸落的铠甲。这摄取了天地之精、大河之灵的古槐,日修月炼,水淹不没,沙淤不死,雷劈不倒,壮哉项羽!

项羽是个失败的英雄。他的失败缘于他人性的弱点。他学而无恒,不肯读书,学兵法又浅尝辄止;他性格残忍,动不动就坑(活埋)俘虏几十万;他优柔寡断,鸿门宴放走刘邦,铸成大错;他逞个人英雄,常单骑杀敌,陶醉于自己的武功。这些都是他失败的因素。但他在最后失败的一刹那,擦出了人性的火花,成就了另一个自我。垓下受困,他毫无惧色,再发虎威,连斩数将。当他知道已不可能突围时,便对敌阵中的一个熟人喊道,你过来,拿我的头去领赏吧。说罢拔剑自刎。他轻生死,知耻辱,重人格。宁肯去见阎王,也羞于再见江东父老。项羽是民间筛选出来的体现了平民价值观和生活旨趣的人物,人们喜欢他的勇敢刚烈、纯朴真实,就如喜欢关羽的忠义。历史上的“两羽”一勇一忠,成了中国人的偶像。这是民间的海选,与政治无关,与成败无关,是与岳飞的精忠报国、文天祥的青史丹心并存的两个价值体系,一个是做人,一个是爱国。

但项羽毕竟是曾活动于政治舞台上的人物,于是他又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以热情的笔触、惋惜的心情刻画这个人物的。后人也纷纷从不同角度褒贬他,评点他,抒发自己的感慨。项羽是一面历史的多棱镜,能折射出不同的光谱,满足人们多方位的思考。

站在项羽城里,我想,我们现在还能知道项羽,甚至还可以开发项羽,第一要感谢司马迁,第二要感谢这两棵青桐和古槐。幸亏有这青桐、古槐为项羽故里存了一脉魂,为我们存了一条汉文化的根。一棵古树就是一种文化的标志,为我们留存着那个时代的风云。

秋风梧桐,黄河古槐,塑造了一个触手可摸的项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节)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前去凭吊青桐和古槐,不仅仅是因为这两棵树生长的年龄足够长,更因为这两棵树寄托着作者对项羽的敬仰之情。
B.文中的青桐树虽然已历经千载,但是依然青春勃发,翠绿挺拔,完全没有留下岁月的痕迹,还是当年的样子,真是天地间的奇迹。
C.司马迁以热情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失败的英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他的这种矛盾的态度也令后人对项羽褒贬不一。
D.文章结尾一段,一方面照应文章的题目——“桐槐”“项羽”;另一方面收束全文,点明梧桐、古槐与项羽的亲密关系。
2.文章的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3.文中说,项羽“成了一面历史的镜子”。那么镜中的项羽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分条概括。
2018-08-11更新 | 4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