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247 题号:22800617

阅读文言文,完成各题。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义而后动,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夫议法度以授有司,此诚执政事也,然当举其大而略其细,存其善而革其弊,不当无大无小,尽变旧法以为新奇也。且人存则政举,介甫诚能择良有司而任之,弊法自去;苟有司非其人,虽曰授以善法,终无益也。介甫所谓先王之政者,岂非泉府赊贷之事乎?窃观其意,似与今日散青苗钱之意异也;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至于辟邪说,难壬人,果能如,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但恐介甫之座,曰相与变法而讲利者,邪说、人为不少矣。彼颂德赞功、希意迎合者,皆是也,介甫偶未之察耳。盖盘庚遇水灾而选都,臣民有从者,有违者,盘庚不忍胁以威刑,故勤劳晓解,其卒也皆化而从之,非谓废弃天下人之言,而独行己志也。光岂劝介甫以不恤国事,而同俗自媚哉?盖谓天下异同之议,亦当少垂意采察而已。

(选自司马光《与王介甫书》)

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若使为政,必多更变。介退谓公亮曰:安石果大用,天下必困扰,诸公当自知之。帝问孙固,对曰:安石文行甚高,处侍从献纳之职可矣。宰相自有度,安石狷狭少容。必求贤相,吕公著、司马光、韩维其人也。帝不以为然,竟以安石参知政事。谓之曰:人皆不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知经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帝曰:卿所设施,以何为先?安石对曰:变风俗,立法度,正方今之所急也。帝深纳之。

(选自张居正《通鉴直解》)

1.下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B.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C.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D.帝欲用安石/曾公亮力荐之/唐介言/安石难大任/帝问之介曰/安石好学而泥古/故议论迂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或句子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与“度义而后动”两句中的“度”含义不相同。
B.“是而不见可悔故也”与“果能如是,乃国家生民之福也”中的“是”含义不同。
C.“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也”与《答司马谏议书》“故今具道所以”中的“所以”用法相同。
D.“介甫偶未之察耳“”与《鸿门宴》中“大王来何操”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司马光的指责,王安石辩解说,他可以承认自己对国家不够尽心,未能让百姓享受更多福利,但决不承认对方对自己的指责——无所事事,因循守旧。
B.司马光认为,法度的好坏取决于人。坏的法度交由良吏执行,弊端也会去除;而好的法度交于庸官执行,也显现不出其优势。
C.唐介预言,王安石虽然学识渊博,但拘泥古法,见解虚浮,不合实际,如果让他执政,一定会变换现行法度,使国家陷入困扰之中。
D.孙固认为,王安石文章、品行都很高,但心胸狭隘,难以容人,担任谏官可以,若出任宰相,就不如司马光等人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先王之善政多矣,顾以此独为先务乎?
(2)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
5.“盘庚迁都”作为论据,王安石与司马光的解读有何不同?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孔子曰:“忠臣之谏君,有五义焉:一曰谲谏,二曰戇谏,三曰降谏,四曰直谏,五曰风谏。唯度主而行之,吾从其风谏乎。”

(节选自《孔子家语·辩政第十四》)

[注]①谲谏:直接指出问题而委婉地规劝。②戇谏:迂直地规劝。③降谏:低声下气地规劝。④风谏:同“讽谏”,用暗示的方法委婉劝谏。

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而谏其君者,非为身也,将欲以匡君之过,矫君之失也。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材料二:

齐桓公谓鲍叔曰:“寡人欲铸大钟,昭寡人之名焉。寡人之行,岂避尧舜哉?”鲍叔曰:“敢问君之行。”桓公曰:“昔者,吾围谭三年,得而不自矜者,仁也;吾北伐孤竹,划令支而反者,武也;吾为葵丘之会,以偃天下之兵者,文也;诸侯抱美玉而朝者九国,寡人不受者,义也。然则文武仁义,寡人尽有之矣。寡人之行,岂避尧舜战?”鲍叔曰:“君直言,臣直对。昔者,公子纠在上位而不让,非仁也;背太公之言而侵鲁境,非义也;坛场之上,拙于一剑,非武也;侄娣不离怀袄,非文也。凡为不善遍于物不自知者无天祸必有人害天处甚高其听甚下除君过言,天且闻之。”桓公曰:“寡人有过,子幸记之,是社稷之福也。子不幸教,几有大罪,以辱社稷。”

晋平公使叔向聘于吴,吴人饰舟以逆之。左五百人,右五百人:有绣衣而豹裘者,有锦衣而狐裘者。叔向归以告平公,平公曰:“吴其亡乎?奚以敬舟?奚以敬民?”叔向对曰:“君为驰底之台,上可以发千兵,下可以陈钟鼓,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于是平公乃罢台。

景公好弋,使烛雏主鸟而亡之,景公怒而欲杀之。晏子曰:“烛雏有罪,请数之以其罪,乃杀之。”景公曰:“可。”于是乃召烛雏数之景公前,曰:“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一罪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二罪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三罪也。”数烛雏罪已毕,请杀之。景公曰:“止。”

(节选自《说苑·正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凡为不善A遍B于物C不自知者D无天E祸F必有人害G天处H甚高I其听J甚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臣之所以蹇蹇为难”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两句中的“所以”含义不同。
B.尧舜是唐尧和禹舜的并称,这两位是古史传说中的圣明君主,故后常用来代指圣人。
C.“子幸记之”与“幸可广问讯,不得便相许”(《孔雀东南飞》并序)两句中的“幸”含义相同。
D.“请数之以其罪”与“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两句中的“数”读音和含义都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桓公想铸造一口大钟来彰显名声和功德,为此他征询鲍叔的意见,鲍叔从仁义武文四个方面直接指出其过错,使齐桓公认识到了问题。
B.齐桓公根据自己曾得到谭国却不夺耀,消灭令支成功凯旋,召集会盟平息战事,拒不接受他国美玉四个方面,认为自己已具备文武仁义。
C.晋平公派遣叔向去吴国,吴国派出一艘装饰豪华的大船迎击,船中人的衣着十分奢靡,叔向汇报了这件事,晋平公由此推断吴国大概要灭亡。
D.在如何处理烛雏一事上,景公要杀他以泄心中怒火,晏子故意列出烛雏的三条罪状,使景公改变了做法。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有过失者,危亡之萌也;见君之过失而不谏,是轻君之危亡也。
(2)诸侯闻君者,亦曰:“奚以敬台?奚以敬民?”所敬各异也。
5.材料二中,鲍叔、晏子两位大臣劝谏君主的方式不同,分别对应材料一五种方式中的哪一种?请另举古人用讽谏的方式说服君主的一个例子。
2024-01-02更新 | 8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良庖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硎。虽然,每至于族,吾见其难,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为之四顾,之踌躇满志,善刀藏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善刀藏之                    朝济夕设版焉
B.其固然                       击沛公于坐
C.吾见其难                    之踌躇满志
D.刀刃若新发             寡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按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良庖更刀,割也
A.范增数项王B.常以身蔽沛公
C.既来之,则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
3.下列词语的含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B.视为止,行为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D.构怨于诸侯
4.下列各句的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大王来何操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臣未之闻也D.技经肯綮之未尝
2021-04-22更新 | 1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被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止。忠动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山东是也。乱弱者亡,人之性也:治强者王,古之道也。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故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荆恃吴而不听齐,赵伐吴而齐灭荆。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韩,而韩弗知也。此皆不明其法禁以治其国,恃外以灭其社稷者也。

臣故曰:明于治之数,则国虽小,富;赏罚敬信,民虽寡,强。赏罚无度,国虽大,兵弱者,地非其地,民非其民也。无地无民,尧、舜不能以王,三代不能以强。人主又以过予,人臣又以徒取。舍法律而言先王明君之功者,上任之以国。臣故曰:是原古之功,以古之赏,赏今之人也。主以是过予,而臣以此徒取矣。主过予则臣偷幸,臣犹取则功不尊,无功者受赏,则财匮而民望;财匮而民望,则民不尽力矣。故用赏过者失民,用刑过者民不畏。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故曰:小知不可使课事,小忠不可使主法。

《节选自《韩非子·怖邪》,有删改》

材料二:

易持,其术兆易谋。其脱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术有,治之于术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练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责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节选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有删改》

【注】大朋之龟;又称十朋之龟,指用以占古凶、决疑难的十类龟,古人视为大室。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身臣入A宦于吴B反国C弃龟D明法E亲民F以报G吴H则夫差为擒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朋党”,指为争权夺利,排斥异己而结合起来的集团,在本文意为拉帮结派。
B.“偷幸”,意思为苟且侥幸,与《鸿门宴》中“妇女无所幸”意思不相同。
C.“民望”,民众心生怨恨,与现代汉语“众望所归”的“众望”意思不同。
D.“其安易持”中的“安”与《大学之道》中“静而后能安”的“安”意思相似,都指安然未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开篇运用了举例和对比论证,以秦国和山东六国的国运对比,来证明彰明法度的重要性。
B.材料一选用越王勾践的故事,也从正面上论证了治理国家要显明法度。
C.材料一中用较大篇幅说明韩国的灭亡,指明其灭亡原因完全在于它自身不彰明法度。
D.材料二运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自然、社会现象说明“为之于未有,治之于乘乱”的观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赏不足以劝,有刑不足以禁,则国虽大,必危。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5.在治国理政的理念上,老子和韩非子有何不同?请结合选文简要评析,并说明你的观点。
2023-09-12更新 | 20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