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6 题号:22803582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王珪曰:昔秦皇、汉武,外则穷极兵戈,内则崇侈宫室,人力既竭,祸难遂兴。彼岂不欲安人乎?失所以安人之道也。亡隋之辙,殷鉴不远,陛下亲承其弊,知所以易之。然在初则易,终之实难。伏愿慎终如始,方尽其美。太宗曰:公言是也。夫安人宁国,惟在于君   君无为则人乐,君多欲则人苦。朕所以抑情损欲,克己自励耳。

贞观二年,京师旱,蝗虫大起。太宗入苑视禾,见蝗虫,掇数枚而咒曰:人以谷为命,而汝食之,是害于百姓。百姓有过,在予一人,尔其有灵,但当蚀我心,无害百姓。将吞之,左右遽谏曰:恐成疾,不可。太宗曰: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遂吞之。自是蝗不复为灾。

贞观五年,有司上书言:皇太子将行冠礼,宜用二月为吉,请追兵以备仪注。太宗曰:今东作方兴,恐妨农事。令改用十月。太子少保萧璃奏言:准阴阳家,用二月为胜。太宗曰:阴阳拘忌,朕所不行。若动静必依阴阳,不顾理义,欲求福祐,其可得乎?若所行皆遵正道,自然常与吉会。且吉凶在人,岂假阴阳拘忌?农时甚要,不可暂失。”

贞观十六年,太宗以天下粟价率计斗值五钱,其尤贱处,计斗值三钱,因谓侍臣曰: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命。若禾黍不,则兆庶非国家所有。既属丰稔若斯朕为亿兆人父母唯欲躬务俭约必不辄为奢侈。朕常欲赐天下之人,皆使富贵,今省徭赋,不夺其时,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此则富矣。敦行礼让,使乡闾之间,少敬长,妻敬夫,此则贵矣。但令天下皆然,朕不听管弦,不从畋猎,乐在其中矣!”

(选自《贞观政要·论务农第三十》)

1.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既属丰稔A若斯B朕为C亿兆人D父母E唯欲躬务F俭约G必不辄H为奢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伏愿,表示下对上的敬辞。与《陈情表》中“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的“伏惟”意思相近。
B.追兵,追加兵卫。文中指皇太子将行冠礼,因其事大礼隆,有司请求增加兵力以使礼节齐备。
C.动静,指情况。文中具体指太子的冠礼必须在二月举行而不能改到十月,因为二月是吉月。
D.登,谷物成熟、丰收。其义与《孔雀东南飞》“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中的“登”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二年,唐太宗提出了“三本”主张: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经营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本。
B.贞观二年,蝗灾四起,太宗到苑内狩猎时,看到蝗虫肆掠,就捡了几只先咒后吞,从此蝗不复为灾。
C.王珪用秦皇、汉武穷兵黩武穷奢极欲招致祸患的典故劝谏太宗,太宗很是认同并主张要无为少欲。
D.太宗认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他自己作为百姓的衣食父母,应该克勤克俭、不奢侈浮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而欲不夺农时,其可得乎?
(2)所冀移灾朕躬,何疾之避?
5.太宗主张“国以人为本”,贞观十六年的时候,他想让百姓富裕尊贵,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借竹楼记

明·徐渭

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集交游燕笑于其中,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曰:“始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

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曰:“如吾子之所为借者,□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外何物乎?”曰:“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之外又何物乎?”曰:“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以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胡独于是邻之竹?且诚如吾子之所云,假而进吾子之居于是邻之东,以次而极于云天焉,则吾子之所乐而借者,能不以次而东之,而其所不借者,不反在于是邻乎?

龙山子矍然曰:“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非子则吾几不免于敝。”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选自《徐渭集》,有删减)

1.概括第一段主要内容。
2.最适合填入方框中的词是(     
A.则B.特C.故D.而
3.联系上下文推断最可能是方蝉子默然良久的原因的是(     
A.为龙山子的愚钝而感慨沉默。B.不知道应该如何启示龙山子。
C.有意让龙山子反思自身矛盾。D.被龙山子气得一时说不出话。
4.简析方蝉子证明龙山子谬误的思路。
2020-11-08更新 | 7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速进则阖

庚寅冬,予自小港欲入蛟川城(指镇海),命小奚以木简(用木板做的书夹子)束书从。

时,西日沉山,晚烟萦树,望城二里许。因问渡者:“尚可得南门开否?”渡者熟视小奚,应曰:“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予愠为戏。

趋行及半,小奚仆(摔了一跤),束断,书崩,啼,未即起。理书就束(把书理齐捆好),而前门已牡(门闩)下矣。

予爽然思渡者言近道(哲理)。天下之以躁急自败,穷暮而无所归宿者,其犹是也夫,其犹是也夫!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渡者熟视小奚    熟:____________
②天下之以躁急自败   以:____________
2.选出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徐行之,尚开也
A.鸣之而不能通其意B.寡助之至
C.属予作文以记之D.公将驰之
3.这则故事,可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中的哲理。
4.下列译文有错的一项是(  )
A.尚可得南门开否?
译文:还来得及赶上南门开着吗?
B.予愠为戏。
译文:我听了有些生气,认为他在戏弄我。
C.趋行及半,小奚仆。
译文:慢慢走刚到半路上,小书童摔了一跤。
D.其犹是也夫!
译文:大概就像这样吧。
5.书童的行为结果印证了文中哪句话?请将这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6.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寓意。
2019-05-28更新 | 1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市隐斋记

元好问

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士多之赋诗,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

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公之所以隐,奈何?”

曰:“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价,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大夫士之爱公者,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

贞祐丙子十二月,河东元某记。

(取材于《遗山先生文集》卷三十三)


注释: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③锥刀:喻微末的小利。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道未                           笃:坚定
B.今夫乾没氏之               属:下属
C.书以为食                       鬻:卖
D.予大夫士之爱公者          意:料想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舍娄公所                       小隐山林
B.往来大夫士多之赋诗       之名耳
C.古人隐于农                    请以韩伯休事终其说
D.故山林为小隐                 诗酒游诸公间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
不只(生活)在深山之中、蓬蒿之下,这样以后才算是隐者
B.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垄断
缩敛着肩膀(取媚于别人的样子)来到市肆,翘着脚来控制行市
C.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子何疑焉
清廉和清高,一定是古人隐居所坚决追求的,你何必怀疑呢
D.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我本逃名,乃今为女子所知!
(2)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娄先生的小书斋叫做“市隐斋”,娄先生想得到李生为他写的记。
B.某些心存侥幸、谋取利益的人言行不一,竟自我标榜为隐士。
C.李生认为娄先生的行为不妨碍他的廉正和清高,娄先生是真隐士。
D.作者认为娄先生的这种行为是为了扬名,与韩伯休是不一样的。
6.请用自己的话具体说明作者对“隐”的认识。
2018-02-09更新 | 6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