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诗词曲常见题材 > 即事感怀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1 题号:2280679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和白乐天

崔玄亮

病余归到洛阳头,拭目开眉见白侯。凤诏恐君今岁去,龙门欠我旧时游。

几人樽下同歌咏,数盏灯前共献酬。相对忆刘刘在远,寒宵耿耿梦长洲[注]

[注]:这里的长洲是苏州的别称,刘禹锡曾任苏州刺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交代诗人状况,“病”与“拭目开眉”比照,写出崔白二人情谊深厚。
B.“恐”暗含诗人对友人前途的担忧,而“欠”则表达诗人自己科场的失意。
C.颈联叙写数位友人一起在灯下宴饮、歌咏酬和的欢乐情景,含有珍惜之情。
D.尾联“相对”呼应首联“见白侯”,友人共同怀念远在长洲的朋友刘禹锡。
2.末句“耿耿”一词,有人认为兼有“明亮”和“心中挂怀,烦躁不安”的意思。请谈谈你的理解。
【知识点】 即事感怀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到蜀后忆途中经历

(唐)雍陶

剑峰重叠雪云漫,忆昨来时处处难。

大散岭头春足雨,褒斜谷里夏犹寒。

蜀门去国三千里,巴路登山八十盘。

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


【注】①雍陶,字国钧,成都人,晚唐诗人。大和八年(834年)进士,曾任侍御史。大中八年(854年),雍陶出任简州(今四川成都的下辖县级市)刺史,自秦入蜀赴任。此诗是其抵达成都时的纪行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处处难”三字贯穿全诗,既言蜀道行旅,又可视为诗人对人生旅途的感喟。
B.颔联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将旅途中的种种艰辛作了真实的描写,这是没有亲历过的人所难以做到的。
C.颈联中的“三千里”指京城到蜀门遥远的路程,与下句中的“八十盘”一样是实指。
D.本诗以纪行为主,全诗平淡清雅工整,节奏缓急适宜,抑扬顿挫,耐人寻味。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2-07-01更新 | 6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细数十年事

范成大

细数十年事,十处过中秋。今年新梦,忽到黄鹤旧山头。老子个中不浅,此会天教重见,今古一南楼。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

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关河离合,南北依旧照清愁。想见妲娥冷眼,应笑归来霜鬓,空敝黑貂裘。酾酒问蟾兔,肯去伴沧洲


[注]①此词作于公元1177年(淳熙四年)中秋,这年五月作者因病辞去四川制置一职,乘舟东归故里。八月十四日至鄂州(今湖北武昌),十五日晚参加知州刘邦翰设于黄鹤山南楼的赏月宴会。“复修南楼故事,老子于此兴复不浅也。……作乐府诗--篇,俾鄂人传之。”②东晋庾亮镇守武昌时,曾在秋夜登上此处的南楼,与僚属吟咏谈笑,高兴地说:“老子于此处兴复不浅。”③“空敝黑貂裘”,用苏秦事。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终无成而归”。④“沧洲”,指故乡。《吴船录》谓:“余以病丐骸骨,傥恩旨垂允,自此归田园,带月荷锄,得遂此生矣。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星汉淡无色,玉镜独空浮。”天无纤云,月明星稀,明月浮空,静穆澄澈。诗人凭高望月,既有怡然陶醉其中、超凡脱俗之感,也有“高处不胜寒”的悲慨之情。
B.“敛秦烟,收楚雾,熨江流。”诗人视野开阔,“秦”“楚”大地,皓月当空。一个“熨”字,巧用比拟,将“月色”化静为动,神奇生动。而月下江流平静顺滑,如白练般的柔美也随之毕现眼前。
C.词人善用典故,如东晋庾亮之典和苏秦之典,或抒发欣喜之情,暗寓辗转劳顿但功业难成之苦。
D.这首词感喟颇深,却不乏豪放清逸的风韵,意境阔大,想象丰富新奇,语言流畅飘逸。
2.诗人登楼宴饮,凭高赏月,感喟颇深。诗人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2022-09-02更新 | 11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

陈与义

岳阳壮观天下传,楼阴背日堤绵绵。

草木相连南服内,江湖异态栏于前。

乾坤万事集双鬓,臣子一谪今五年。

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


注:①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分为五服,称南方为南服。②乾坤万事:指天下事,暗指“靖康之变”。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第二次登临岳阳楼,依然被岳阳楼的景象吸引,于是触景生情,赋诗抒怀。
B.颔联写登楼所见景色,“江湖异态”写出倚栏远眺,江水与洞庭湖水不同,异态纷呈。
C.“风壮浪涌”既写出风大浪高,波涛汹涌之势,也表明诗人此时心潮起伏,如汹涌的波涛。
D.同是登高题材的作品,这首诗和杜甫《登高》描写角度均为远近、俯仰结合。
2.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分析。
2021-09-14更新 | 29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