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吕不韦(前292-前23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63 题号:2281107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成王封伯禽于鲁。周公诫子曰:“往矣,子无以鲁国骄士。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子,吾于天下亦不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吾闻,德行宽裕,守之以恭者,荣;土地广大,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守之以愚者,哲;博强记,守之以浅者,智。夫此六者,皆谦德也。夫贵为天子,富有四海,由此德也。不谦而失天下,亡其身者,桀纣是也。可不慎欤?”

(节选自《韩诗外传》)

材料二:

管仲有病,桓公往问之,曰:“仲父之病矣,溃甚,国人弗讳,寡人将谁国?”管仲对曰:“昔者臣尽力竭智犹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于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愿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诺,曰:“公谁欲相?”公曰:“鲍叔牙可乎?”管仲对曰:“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勿已,则隰朋其可乎?”“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处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斗,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

人之少也愚,其长也智。故智而用私,不若愚而用公。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节选自《吕氏春秋·贵公》)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者臣尽力A竭智B犹未足以C知之也D今病在于朝夕之E中F臣G奚能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轻,文中指轻视,瞧不起,与《报任安书》中“或轻于鸿毛”的“轻”意思不同。
B.闻,文中指见识、见闻,与李密《陈情表》中“谨拜表以闻”的“闻”意思不同。
C.属,文中指托付,与白居易《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的意思不同。
D.为,文中意思是成为,与《鸿门宴》中“窃为大王不取也”的“为”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礼贤下士,并以此来教育儿子。周成王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周公告诫伯禽:你前往鲁国去,不要在人才面前表现得很骄横。
B.周公总结了六种谦虚的德行,指出它们带来的好处;同时从正面以桀、纣为例,说明不谦虚会导致自身的灭亡,更可能失去天下。
C.相国是个大官,不应拘泥于细节,不能耍小聪明;管仲认为,隰朋在这方面处理得还算可以,如果不得已的话,隰朋可以继承相位。
D.桀纣对待贤才不谦虚谨慎,但是桓公却不同。桓公对待管仲时表现得很恭敬,他称管仲为仲父,求助时说:“这是大事,希望仲父指教我。”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
(2)日醉而饰服,私利而立公,贪戾而求王,舜弗能为。
5.管仲说自己和鲍叔牙关系很好,但是他为什么没有推荐鲍叔牙为相?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其仆曰:君何为轼?曰:此非段干木之闾欤?段干木盖贤者也,吾安敢不轼?段干木光乎德,寡人光乎地;段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其仆曰:然则君何不之?于是文侯请相之,段干木不肯受。则文侯乃致禄百万,而时往问之。于是国人皆喜,相与诵之曰:吾君好正,段干木之敬;吾君好忠,段干木之隆。居无几何,秦兴兵欲攻魏,司马唐谏秦君曰:段干木贤者也,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秦君以为然,乃案兵,不攻之。魏文侯可谓善用兵矣。尝闻君子之用兵,莫见其形,而攻已成,其此之谓也。野人之用兵也,鼓声则似雷,号呼则动地,尘气充天,流矢如雨,扶伤舆死,履肠涉血,无罪之民,其死者量于泽矣,而国之存亡、主之死生,犹未可知也,其离仁义亦远矣!魏文侯见段干木,立倦而不敢息。及见翟璜,踞于堂而与之言。翟璜不悦。文侯曰:段干木,官之则不肯,禄之则不受。今汝欲官则相至,欲禄则上卿至。既受吾赏,又吾礼,无乃难乎?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段干木者,晋人也。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文侯以客礼待之,出过其闾而轼。其仆问曰:干木布衣也,君何轼?文侯曰:段干木,贤者也。不移势利,怀君子之道,隐处穷巷,声驰千里。吾敢不轼乎?干木先乎德,寡人先乎势;干木富乎义,寡人富乎财。势不若德贵,财不若义高。又请为相,不肯。夫文侯名过齐桓公者盖能尊段干木敬卜子夏友田子方故也。

(节选自皇甫谥《高士传》)


【注】①轼:凭轼,古人乘车时表示敬意的动作。②地:指地位、权势。③量:满。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写出须断句处的符号。
夫文侯A名B过C齐桓公者D盖能尊E段干木F敬G卜子夏H友I田子方J故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解释为“让……做相国”,和《鸿门宴》中“使子婴为相”中的“相”用法相同。
B.以为,解释为“认为”,和《劝学》中“𫐓以为轮”中的“以为”词义不同。
C.责,解释为“要求”,和“求全责备”“责人从宽,责己从严”中的“责”词义相同。
D.布衣,指粗布做成的普通衣服,常用来代指平民百姓;文中指段干木是个平民百姓。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文侯听从车夫的建议,请段干木做国相,但段干木不肯接受。魏文侯就送给段干木优厚的俸禄,并且时常前往看望他,此举受到国人的称赞。
B.和魏文侯用兵不同,鄙陋无知之人用兵,在战场上和敌人奋勇拼杀、一争高下,使无辜百姓尸横遍野,即便如此,也未必能挽救国家之亡、国君之死。
C.魏文侯对段干木敬重有加,而对翟璜却傲慢无礼。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段干木是个看轻官位、俸禄的贤者,而翟璜却要官得官,要俸禄得俸禄。
D.魏文侯认为,段干木虽隐处穷巷,却声名远扬,而自己虽然地位显赫。富有财富,但声名远远比不上段干木,理应对他凭轼以表敬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魏礼之,天下莫不闻,无乃不可加兵乎?
(2)少贫且贱,守道不仕。魏文侯欲见,造其门,其逾墙而避。
5.君子用兵,为什么能够做到“莫见其形,而攻已成”?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2023-11-02更新 | 9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以其图法归周。周威公见而问焉,曰:天下之国孰先亡?对曰:晋先亡。威公问其故,对曰:在晋也,不敢直言,示晋公以天妖,日月星辰之行多以不当,曰:‘是何能为?’又示以人事多不义,百姓皆郁怨,曰:‘是何能伤?’又示以邻国不服,贤良不举,曰:‘是何能害?’如是,是不知所以亡也。故臣曰晋先亡也。居三年,晋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对曰:中山次之。威公问其故,对曰:中山之俗,以昼为夜,以夜继日,淫昏康乐,歌谣悲,其主不知恶,此亡国之风也。臣故曰中山次之。居二年,中山果亡。威公又见屠黍而问焉,曰:孰次之?屠黍不对。威公固问焉,对曰:君次之。威公乃惧。求国之长者,得义莳、田邑而之,得史驎、赵骈以为谏臣,去苛令三十九物,以告屠黍。对曰:其尚终君之身乎!曰:臣闻之: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威公薨,肂【注】,九月不得葬,周乃分为二。故有道者之言也,不可不重也。

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为不善亦然。白圭之中山,中山之王欲留之,白圭固辞,乘舆而去。又之齐,齐王欲留之仕,又辞而去。人问其故,曰:之二国者皆将亡。所学有五尽。何谓五尽? 曰:莫之必,则尽矣;莫之誉,则名尽矣;莫之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者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国有此五者,无幸必亡。中山、齐皆当此。若使中山之王与齐王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矣。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是弃其所以存,而造其所以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先识览》)


注:肂(sì):棺柩暂葬路旁。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B.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C.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D.其患不闻/虽闻之又不信/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夫五割而与赵/悉起而距军乎济上/未有益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比在晋也”和“比得软脚病”(《祭十二郎文》)中的“比”字含义相同。
B.“歌谣好悲,其主不知恶”和“敏而好学”(《论语》)中的“好”字含义相同。
C.“而礼之”和“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礼”字含义不同。
D.“则信尽矣”和“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中的“信”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屠黍认为天下诸侯中,晋国先灭亡是因为晋君不能听取臣子的劝谏,就是听到天象运行不符合规律、人事处理不符合道义造成百姓怨恨的信息也不以为然。
B.周威公礼贤下士,多次询问屠黍关于国家的事情,认为屠黍是有道之人,便听从他的建议去访求国中德高望重的人才,并废除了国家中很多苛刻的法令等。
C.白圭到中山国、齐国时,中山国和齐国的君主都挽留他,但他都坚决离开,原因是他认为这两个国家都出现了五种不好现象,国家必定灭亡。
D.文章列举相关的事例,是证明有道者由于忠言不被采纳,预见国家必然灭亡而先离去,其目的在于从反面论证君主求贤、知贤、任贤的重要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之兴也,天遗之贤人与极言之士;国之亡也,天遗之乱人与善谀之士。
(2)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2022-11-16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圣人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茵、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

材料三: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懔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

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息。”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尊B不C至D于E帝F智G不H至I于J圣K而L欲M无N尊O师P奚Q由R至S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厌,指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中的“厌”词义相同。
B.臣,动词,当作臣子看待,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的用法相同。
C.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与现在所说的“执业医师”中的“执业”意思不同。
D.贞观三年,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人也常用干支纪年,如“是月丁未”中的“丁未”。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氏春秋》认为圣人贤士无不尊敬老师,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圣,与曾经当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用以显示敬学与尊师。
B.汉明帝曾到太常府探望,让桓荣坐在东面主位,并召集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拜见,众位学生中有的让位,有的提出疑问。
C.太子少师李纲讲学理顺辞直,让听者不知疲倦。李纲也认为自己堪当大任,可以把幼小的君主和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他。
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李泰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自己,深得当时舆论的好评。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土。
(2)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
5.材料二和材料三能否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材料一的观点?请联系材料分析。
2024-02-13更新 | 10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