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 《孟子》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52 题号:2283019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及纣之身,天下大乱,周公武王,三年讨其君,天下大悦。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舂秋》乎!”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怠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则率兽食人,人将相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节选自《孟子,滕文公下》)

材料二

文王之时,纣为天子,赋敛无度,杀戮无止,作为炮烙之刑,刳谏者,剔孕妇,天下同心而苦之。文王欲以卑弱制强暴,以为天下去残除贼而成王道,故太公之谋生焉。武王继文王之业,擐甲胄,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周公继文王之业,持天子之政,以股肱周室,辅翼成王,宁静王室,镇抚诸侯。成王既壮,能从政事,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说,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身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禹之时,天下大水,禹身执蔂垂,以为民先。剔河而九岐,凿江而通九路,辟五湖而定东海。当此之时,烧不暇撌,濡不给扢,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节选自《淮南子·要略》)

〖注〗闲服:简服,指守丧三月。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杨墨之道A不怠B孔子之道C不著D是邪说E诬民F充塞G仁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相,指辅佐,与《答司马谏议书》“游处相好”中的“相”词义不同。
B.躬,亲身、亲自之意,与材料二“禹身执蔡函”中的“身"用法相同。
C.宁静,安定的意思,与“非宁静无以致远”中的“宁静”意思不同。
D.道,疏通的意思,与《离骚》“来吾道夫先路”中的“道”意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公随武王讨伐纣王,又继承文王的事业,辅佐成王,成就了周朝功业。
B.孟子认为自己的主张是正确的,即便圣人再次出现,也会认同他说的话。
C.周文王想推翻纣王的暴政,实现王道统治,而太公擅长谋略,适逢其时。
D.孔子教授七十弟子周朝制度,让他们有衣穿,有书读,形成了儒家学派。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2)伐无道而讨不义,誓师牧野,以践天子之位。
5.如果《淮南子》的作者读到材料一,他是否会赞同孟子对墨子学说的否定?请结合材料二说明理由。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谦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摆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搞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据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何谓知言?”

曰:“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适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复起,必从吾言矣。”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B.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C.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D.我故曰/告子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
2.对下列文常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最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的哲学家,与孔子并称“二圣”。
B.“经史子集”是古代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是指儒家经典著作;史是指史书,即正史;子是指除儒家经典外的先秦百家著作;集是指文集,即诗词汇编。所以《孟子》是属于子部。
C.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五部作品。
D.风、雅、颂出自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是《诗经》的三个组成部分。风也叫国风,是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宫廷宴飨或朝会时的乐歌,即所谓正声雅乐。颂是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子同       泽:同“裸”,贴身穿的衣服B.小人于义       喻:知晓,明白
C.辞知其所陷       淫:邪恶D.非义袭而之也       取:取得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浩然之气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必须要有仁义道德蓄养才能生成,急功近利是不能培养出浩然之气的。
B.孟子总结过人生三种最大的快乐:“父母俱在,兄弟无故;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三种快乐都能体现出孟子善养浩然之气。
C.浩然之气是一种大勇,不是鲁莽无知、毫无原则,也不是一心求胜、不问是非,而是刚毅果敢、临危不惧的凛然正气。
D.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抗元斗争中兵败被俘,他在条件极其恶劣的牢狱里写下的《正气歌》,歌颂的正是孟子提出的浩然之气。
2021-10-14更新 | 5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B.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C.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D.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3.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1-05-25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污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有作,园囿、污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章句下》,有删改)


[注]①闲:捍卫。②诐:偏颇。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之生久矣,一一乱            治:治理。
B.孔子,作《春秋》                  惧:忧虑。
C.我者其惟《春秋》乎               罪:怪罪。
D.圣人复起,不吾言矣               易:改变。
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蛇龙居之,民无             为秦人积威之
B.坏宫室为污池                    秦亦不城予赵
C.知我者惟《春秋》乎          行李之往来,共乏困
D.驱猛兽百姓宁                    以其求思之深无不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论辩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危害大于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人们会变成野蛮的夷狄,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2)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
2016-12-28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