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22836631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书》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然则谓人不己若者,抑实有不己若者在也。太宗曰:“炀帝文辞奥博,是尧舜,非桀纣,行事何其相反?”魏征曰:“恃其隽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然则炀帝之奥博,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不已若,诚不若己矣,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夫人主之怙过也,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谏者矣,有以凭势凌人而拒谏者矣。然忠直之士,卓然不挠,虽斥窜诛夷而不恤以言黜,而暴君不能夺其理,则身虽诎而道固伸也。且恃位而骄,恃威而横,浮气外张而中藏恶缩,迨乎虚骄稍息,追忆前非,固将曰: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终不可诬者也。则谏者之言,或悔而见用矣。

夫人主之多闻广识而给于辩者,知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则言者不惮其威,而惮其小有才之辩慧。言之大,则以为夸也;言之切,则以为隘也;察情审理,拟议穷年,而彼已一览而见谓无余;引古证今,依类长言,而时或旁征之有误。则自非明烛天日,断若雷霆者。恒惴惴焉恐言出而反为所折,抱忠而前、括囊而退者,十且八九矣。且夫尧舜之是,彼且是之矣,吾恶得以尧舜进之;桀纣之非,彼且非之矣,吾恶得以桀纣戒之。彼固曰:使我而为人臣,以称说干人主,吾之琅琅凿凿以敷陈者,更辩于此也。彼诚不我若,而爱我若父责我若子,为笑而已矣。天下虽大,贤人君子虽众,谁肯以强智多闻见屈于我,而不扪舌以自免于辱乎?故人不己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不己若,而其危亡必矣。

呜呼!岂徒人主哉?士而贤智多闻当世固出其下,则欲以取择善之益也难矣。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颜子之所以大也。虽然,人知其能与多矣,问之虽勤,且欲告而中讷,则问为虚设,而只益其骄;惟若无若虚之情发于不容已,而问必以诚,然后人相忘于寡与不能,以昌言而不怯。

(取材于王夫之《读通鉴论》)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斥窜诛夷而不恤以言黜            斥窜:斥退放逐
B.浮气外张而中藏恶缩                  恶缩:羞惭畏缩
C.括囊而退者                                 括囊:闭口不言
D.以昌言而不怯                              昌言:言辞浮夸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恃位而骄                         八九矣
B.或悔而用矣                      而彼已一览而谓无余
C.使我为人臣                    为笑已矣
D.谁肯强智多闻见屈于我   能问于不能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但人言可畏不也是值得警惕的事吗
B.迨乎虚骄稍息
等到虚浮骄矜之气渐渐消失
C.察情审理,拟议穷年
观察审度情理,斟酌措辞很长时间
D.吾之琅琅凿凿以敷陈者
我声音洪亮、言辞肯定地详尽陈述的样子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明白尧舜的治国之道是正确的,但自己却不据此行事。
B.忠直的臣子不会畏惧威势,暴君也无法阻止他们进言劝谏。
C.君主认识到自己不知不能,才会反思忏悔对进谏者的诬陷。
D.像颜渊这样的大贤,通常是很难听到对自己有益的建议的。
5.本文第三段末说“人不已若,危亡之媒也;谓人不已若,而其危亡必矣”,意思是“别人都不如自己,可能会导致危亡;认为别人都不如自己,一定会导致危亡”。请结合本段,用自己的话谈谈作者这样说的理由。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攻城围,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

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

(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七卷·速战》)

材料二: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马,甲冑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箕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节选自《孙子兵法·作战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故兵A闻拙速B未睹巧C之久也D夫兵久E而国F利者G未之H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指城镇,与《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中的“邑”意思相同。
B.载,指装载,文中装载的是粮食,与成语“载歌载舞”中的“载”意思相同。
C.中原,本指原野之中,文中指的是战场,后也被用来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D.罢,指疲乏,疲劳,“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的“罢”指停止,两者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达不讲信义,司马懿趁着他与吴、蜀间正处于相互猜忌,犹豫不决之时,采取速战速决战略,迅速把孟达解决掉。
B.孟达写信告诉诸葛亮说,司马懿即使得知自己归蜀,亲自前来攻打自己,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到时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C.孙子认为,善于用兵的人,要设法从敌人那里夺取粮食和饲料,会收到比从国内运送粮食和饲料强二十倍的效果。
D.孙子主张“兵贵胜,不贵久”,认为战争贵在进攻速胜,不能旷日持久,否则将会从各个方面给国家带来危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2)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司马懿为何要速战速决。
2024-05-27更新 | 9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国家大策,系于安危存亡。方变故交切,幸而有智者陈至当之谋,其听而行之,当如捧漏瓮以沃焦釜。而愚荒之主,暗于事几,且惑于谀佞孱懦者之言,不旋踵而受其祸败,自古非一也。

操征乌戎,刘备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后为操所灭。唐兵征王世充于洛阳,窦建德自河北来救,太宗屯虎牢以扼之,建德不得进,其臣凌敬请悉兵济河,攻取怀州、河阳,逾太行,入上党,徇汾、晋,趣蒲津,蹈无人之境,取胜可以万全,关中骇震,则郑围自解。诸将曰:“凌敬书生,何为知战事,其言岂可用?”建德乃敬。其妻曹氏,又劝令乘唐国之虚,连营渐进,以取山北,西抄关中,唐必还师自救,郑围何忧不解。建德亦不从,引众合战,身为人擒,国随以灭。唐庄宗既取河北,屯兵朝城,梁之君臣,谋数道大举,令董璋引陕、虢、泽、潞之兵趣太原,霍彦威以汝、洛之兵寇镇定,王彦章以禁军攻郓州段凝以大军当庄宗庄宗闻之深以为忧。而段凝不能临机决策,梁主又无断,遂以致亡。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以河东叛,耶律德光赴救,败唐兵而围之,废帝问策于群臣。时德光兄赞华,因争国之故,亡归在唐,吏部侍郎龙敏请立为契丹主,令天雄、卢龙二镇分兵送之,自幽州趣西楼,朝廷言之,虏必有内顾之虑,然后选募精锐以击之,此解围一算也,帝深以为然。而执政恐其无成,议不决,唐遂以亡。

皇家靖康之难,胡骑犯阙,孤军深入,后无重援,亦有出奇计乞用师捣燕者。天未悔祸,噬脐弗及,可胜叹哉!

(节选自《容斋随笔》)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王彦章以禁A军攻郓州B段凝C以大军当D庄宗E庄宗闻F之C深以H为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旋踵,指掉转脚跟,比喻时间极短。有成语“计不旋踵”“旋踵即逝”等。
B.谢,指谢绝、拒绝,与《鸿门宴》中“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意思相同。
C.檄,古代用于征召或声讨敌人、昭示百姓等的官方文书,如檄文、羽檄、檄移等。
D.竟,最终,与《项脊轩志》中“何竟日默默在此”的“竟”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各种变故交织在一起时,愚昧的君主容易被谄媚怯懦之人的话迷惑而不听从智者所提出的恰当的谋略,很快因此而败亡。
B.面对唐太宗把军队屯于虎牢关来阻挡窦建德救王世充的局面,凌敬提出了应对方案,但窦建德手下的将军们认为方案不可用。
C.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乱后被后唐征讨,契丹部落的领袖耶律德光领兵前去救援石敬瑭,结果耶律德光惨败于后唐并被围困。
D.金兵孤军深入,侵犯宋朝国都,当时有人献上派精锐兵力直捣金国后方幽燕地区的奇计,然而此计并没有被北宋统治者采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操征乌戎,刘备说刘表袭许,表不能用,后为操所灭。
(2)虏必有内顾之虑,然后选募精锐以击之,此解围一算也,帝深以为然。
2023-10-05更新 | 6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朋党论

欧阳修

臣闻朋党之说,自古有之,惟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谓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禄利也,所贪者财货也。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及其见利而争先或利尽而交疏则反相贼害虽其兄弟亲戚不能自保,故臣谓小人无朋,其暂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此君子之朋也。故为人君者,但当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矣。

尧之时,小人共工、驩兜等四人为一朋,君子八元、八恺十六人为一朋。舜佐尧,退四凶小人之朋,而进元、恺君子之朋,尧之天下大治。及舜自为天子,而皋、夔、稷、契等二十二人并列于朝,更相称美,更相推让,凡二十二人为一朋,而舜皆用之,天下亦大治。《书》曰:“纣有臣亿万,惟亿万心;周有臣三千,惟一心。”纣之时,亿万人各异心,可谓不为朋矣,然纣以亡国。周武王之臣,三千人为一大朋,而周用以兴。后汉献帝时,尽取天下名士囚禁之,目为党人。及黄巾贼起,汉室大乱,后方悔悟,尽解党人而释之,然已无救矣。唐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昭宗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黄河,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唐遂亡矣。

夫前世之主,能使人人异心不为朋,莫如纣;能禁绝善人为朋,莫如汉献帝;能诛戮清流之朋,莫如唐昭宗之世;然皆乱亡其国。更相称美推让而不自疑,莫如舜之二十二臣,舜亦不疑而皆用之;然而后世不诮舜为二十二人朋党所欺,而称舜为聪明之圣者,以能辨君子与小人也。周武之世,举其国之臣三千人共为一朋,自古为朋之多且大,莫如周;然周用此以兴者,善人虽多而不也。

嗟呼!兴亡治乱之迹,为人君者,可以鉴矣。

1.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应该断句处的字母涂黑,只断四处。
及其见利而争A先B或利尽而交疏C则反相贼害D虽其兄弟E亲戚F不能自保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与“幸可广问讯”(《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幸”意思相同。
B.“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与“今行而无信,则秦未可亲也”(《荆轲刺秦王》)两句中“信”意思不同。
C.“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陈情表》)两句中“治”意思不同。
D.“善人虽多而不厌也”与“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厌”的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指出,朋党的存在有其历史的依据,作者用“同道”“同利”鲜明地概括出两者的不同,使自己的观点十分明了。
B.第二段对比分析了“君子之朋”与“小人之朋”的本质差异,得出“退小人之伪朋,用君子之真朋,则天下治矣”的结论。
C.第三、四段,作者举例分析,阐述了迫害君子之朋则国亡,信用君子之朋则国兴的道理,表达了作者对当今人君诛戮君子之朋的痛心。
D.这篇文章结构严谨,先提出“小人无朋,惟君子则有之”的问题,接着从多方面举例分析问题,最后达到意味深长地提醒当今统治者的目的。
4.把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
2023-08-10更新 | 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