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论说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3 题号:22856909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安、洛阳、汴、燕,昔帝王建都之地也,然论时宜地势、尽善全美,则皆不如洛阳,何也?夫建都之要,一形势险固,二漕运便利,三居中而应四方。长安虽据形势而漕运艰难;汴居四方之中而平夷无险,四面受敌;惟洛阳三善咸。国初,懿文太子亦以洛阳为上,使懿文不早世,迁都必矣。幽燕形势自昔称雄,会通漕运,然北太近胡,南太远越。北距塞,不二百里无藩篱之固;南距珠厓、六诏,殆万里而遥,非所谓居中而应四方矣。苟边圉不固,则胡骑疾驰,一日可至城下。黄河迁徙,冲决不常,而转漕几于不便。每秋高马肥,胡儿辄起抢京之思。所幸者国家福祚无彊,而胡人惟利抄掠,无争王竞帝之志耳。设或虏骑进据咽喉之地,则形势与漕运并失之矣,可虑不尤甚乎?祖宗之时,只知其国势之盛,都南都北无所不可;而不知盛衰无定理,创业方兴之势与承平恬熙之世固不侔也。今嘉靖圣天子励精图治,而丑虏犹时肆凭陵胡马直抵近郊数十年后吾不知其所终,杞人之忧,日深耿耿。

(节选自陈建《建都论》)

材料二:

或问:北都之亡忽焉,其故何也?曰:亡之道不一,而建都失算,所以不可救也。当李贼之围京城也,毅宗亦欲南下,而孤悬绝北,一时既不能出,出亦不能必达,故不得已而身殉社稷。

或曰:有王者起,将复何都?曰:金陵。或曰:古之言形胜者,以关中为上,金陵不焉,何也?曰:时不同也。秦、汉之时,关中风气会聚,田野开辟,人物殷盛;吴、楚方脱蛮夷之号,故金陵不能与之争胜。今关中人物不及吴、会久矣,又经流寇之乱,烟火聚落,十无二三。而东南粟帛,灌输天下,天下之有吴、会,犹富室之有仓库匮箧也。今夫千金之子,其仓库匮箧必身亲守之,而门庭则以委之仆妾。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仓库匮箧;昔日之都燕,则身守夫门庭矣。曾谓治天下而智不千金之子若与?

(节选自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注】①懿文太子:明太祖朱元璋嫡长子朱标,明惠宗朱允炆之父。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而丑虏犹时A肆B凭陵C胡马D直抵E近郊F数十G年H后I吾不知J其所终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备,可指具备,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备”意思不同。
B.转漕,文中指转运粮饷。古时将通过陆道运粮称“转”,以水道运粮为“漕”。
C.所以,表示原因,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意思不同。
D.与,指亲附,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失其所与,不知”中的“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评价燕京地势好,贯通漕运,然而北近胡地,南远越地,不宜建都。材料二也认为燕京孤立绝北,不好援救。
B.胡人常于秋天劫掠京城,国运无疆,胡人争帝位不成;但此时燕京的地形优势和漕运已失去,这也是值得忧虑的事。
C.明朝初创,国势强盛,建都在南边还是北边都可以。然而太平之世与创业之时不同,如今都城的安危让人放心不下。
D.建都失算会引发严重后果。当李自成围攻京城时,明毅宗想南下,然而京城孤立于北方,最终他不得已而以身殉国。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南距珠厓、六诏,殆万里而遥,非所谓居中而应四方矣。
(2)舍金陵而勿都,是委仆妾以仓库匮箧。
5.两则材料分别赞成以洛阳、金陵为都的原因是什么?
【知识点】 论说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人识有通塞,神有晦明,毁誉以之不同,爱憎由其各异。盖三王之受谤也,鲁连而获申;五霸之擅名也,逢孔宣而见诋。斯则物有恒准,而鉴无定识,欲求铨核得中,其唯千载一遇乎!况史传为文,渊浩广博,学者苟不能探赜索隐,致远钩深,乌足以辨其利害,明其善恶。

观《左氏》之书,为传之最,而时经汉、魏,竟不列于学官,儒者皆折此一家,而盛推二《传》。夫以丘明躬为鲁史,受经仲尼,语世则并生,论才则同耻。彼二家者,师孔氏之弟子,预达者之门人,才识本殊,年代又隔,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 加以二《传》理有乖僻,言多鄙野,方诸《左氏》,不可同年。

逮《史》《汉》继作,踵武相承。王充著书,既甲班而乙马;张辅持论,又劣固而优迁。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班氏式遵曩例,殊合事宜,岂谓虽浚发于巧心,反受嗤于拙目也。

夫史之叙事也,当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必令同文举之含异,等公干之有逸,如子云之含章,长卿之飞藻,此乃绮扬绣合,雕章缛彩,欲称实录,其可得乎?以此诋诃,知其妄施弹射矣。

夫人废兴,时也。穷达,命也。而书之为用,亦复如是。若乃《老经》撰于周日,《庄子》成于楚年,遭文、景而始传,值嵇、阮而方贵。若斯流者,可纪哉! 故曰废兴,时也。穷达,命也。适使时无识宝,世缺知音,若《论衡》之未遇伯嘴,《太玄》之不逢平子,逝将烟烬火灭,泥沉雨绝,安有殁而不朽,扬名于后世者乎!

(选自《史通·鉴识》,有删改)


【注】①孔宣,孔子。②二《传》,指《春秋三传》中的《公羊传》《谷梁传》。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虽互有A修短B递C闻D得失E而大抵同F风G可H为连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值,意思是遇到或者碰上。与《出师表》中“后值倾覆”的“值”含义相同。
B.踵武,踩着前人的足迹走,比喻效法或继承前人的事业。武,半步,泛指脚步。
C.“类长卿之飞藻”与“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两句中的“类”含义不同。
D.“若斯流者,可胜纪哉”与“刑人如恐不胜”(《鸿门宴》)两句中的“胜”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受见识、神智的影响,人们对事物的毁誉爱憎就有所不同,想要求得对事物的恰如其分的评价研核也是很难遇到的;品评作为文献的史传要探求辨别。
B.作者认为左丘明从身为鲁国史官的孔子那里接受了经书《春秋》,与孔子所处时代相同,思想观念与孔子相同,他注解《春秋》的《左传》是最好的传。
C.作者认为《史记》与《汉书》是同类著作,风格类似,班固遵循过去的惯例,非常合适恰当,费尽神思创作出来的著作,不应受浅薄之人的讥笑。
D.作者认为那些辞藻华丽、描写漂亮的文章一般是不能成为实录性的史书的,史书的命运就像人受命运主宰,受时运影响一样,要遇到知音才能扬名后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才识本殊,年代又隔,安得持彼传说,比兹亲受者乎!
(2)当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若斯而已可也。
2023-09-25更新 | 5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庄子》选段,回答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1.下列对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B.裂地而之  封:封赏
C.请之  与:给予D.夫子拙于用大矣  固:坚固
2.下列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以盛水浆B.请买其方百金
C.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D.我世世为洴澼絖
2023-11-24更新 | 9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之世官大者史。史之外无有语言焉;史之外无有文字焉;史之外无人伦品目焉。史存而周存,史亡而周亡。殷纣时,其史尹挚抱籍以归于周;周之初,始为是官者,佚是。周公、召公、太公,既劳周室,改质家跻于文家,置太史。

夏之亡也,孔子曰:“文献杞不足征。”伤夏史之亡也。殷之亡,曰:“文献宋不足征。”伤殷史之亡也。周之东也,孔子曰:天子失官。伤周之史亡也。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绝人之材,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选自龚自珍《古史钩沉论二》)

材料二

史之尊,非其职语言、司谤誉之谓,尊其心也。

心何如而尊?善入。何者善入?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皆知之;国之祖宗之令,下逮吏胥之所守,皆知之。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其言家事,可为入矣。

又如何而尊?善出。何者善出?天下山川形势,人心风气,土所宜,姓所贵,国之祖宗之令,下吏胥之所守,皆有联事焉,皆非所专官。其于言礼、言兵、言政、言狱、言掌故、言文体、言人贤否,如优人在堂下,号咣舞歌,哀乐万千,堂上观者,肃然踞坐,眄眯而指点焉,可谓出矣。

不善入者,非实录,外之耳,乌能治堂而皇之中之优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呓。不善出者必无高情至论,优人哀乐万千。手口沸羹,彼岂复能自言其哀乐也耶?则史之言,必有余喘。

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自尊其心。心尊,则其官尊矣,心尊,则其言尊矣。官尊言尊,则其人亦尊矣。

尊之之所归宿如何?曰:乃又有所大出入焉。何者大出入?曰:出乎史,入乎道,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此非我所闻,乃刘向、班固之所闻。向、固有征乎?我征之曰:古有柱下史老聃,卒为道家大宗,我无征也欤哉?

(选自龚自珍《定盒文集·续集》)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选出正确的序号。
湮塞A人之教B必先去C其史D夷人之祖E宗F必G先H去I其史。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隳,指毁坏,与《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中“隳”的意义不相同。
B.逮,“到、及”的意思,与《陈情表》“逮奉圣朝”中“逮”的词义相同。
C.垣,本文是墙的意思,与《诗经》中“乘彼垝垣”中的“垣”用法相同。
D.归宿,指人或事物的最终着落、结局,与现在所说的“归宿”意义一样。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所有文书典籍都属于历史范畴,龚自珍不独视六经为史,在这一基础上他提出“灭国必先去史”的论断。
B.作者比喻“不善出者”为“余呓”,即痴人说梦;比喻“不善入者”为“余喘”,即心迷目眩、喘息不暇,醒目警世。
C.作者认为史官是掌握国家的文献典籍和执行褒贬人事的职权的人,就应该是社会的喉舌和社会现实的代言人。
D.作者以老子为周室史官,熟知古今成败治乱,卒为道家宗主,作“出史之道”之证,加深了“史”与“道”的关系的论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公、召公、太公,既劳周室,改质家跻于文家,置太史。
(2)是故欲为史,若为史之别子也者,毋呓毋喘。
5.从材料二看,合格的史官应做到哪几点?
2024-03-22更新 | 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