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 题号:2290210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

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籍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绝。

……

当乾隆中叶,海内魁儒畸士,崇尚鸿博,繁称旁证,考核一字,数千言不能休。别立帜志,名曰汉学。深摈有宋诸子义理之说,以为不足复存,其为文芜杂寡要。姚先生独排众议,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一编之内,唯此尤兢兢。当时孤立无助,传之五六十年。近世学子,稍稍诵其文,承用其说。道之废兴,亦各有时,其命也欤哉!

(节选自曾国藩《欧阳生文集序》)

材料二:

何生告余曰:此战场地!吾揽自明以来,未尝被兵。往岁十月,贼舰数十,忽登岸。是时贼方得志于内河,河东西七郡皆扰,广州尤甚,乘锐陵吾乡地无营师一巡推治之至是不知所为。贼进至山下一里矣,仓卒集乡人强者数百人,为三队拒之:前持刀楯,后张弓矢,最后斩木削竹以继。旦日,水师至,贼乃退。是役也,贼死伤甚众,吾乡亡七人,伤十六人耳。以民素健,习武者众也。后益修补,贼再至,不攻而去。方战时,吾与众登此山望,势甚汹汹。帕首之众,数倍我师,观者失色。事之解,幸也!七人者既死,乡人义之,群葬于此山之阳,以报。余往观七人冢,信然。

嗟乎!天下承平久矣!武事渐弛,人不知兵,一旦有急,被难无足异。粤中海盗已旧,顾大猖獗至此,何欤?

(节选自姚莹《游榄山记》)

注:①帕首:额巾,此处指盗匪。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乘锐陵A吾乡B地C无营师D一巡推E治之F至G是H不知所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累,堆积、重复的意思,与《老子》中“起于累土”的“累”意思相同。
B.兢兢,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与“兢兢业业”中的“兢兢”意思相同。
C.仓卒,指做事急急忙忙,时间不充足,侧重指没有准备,也作“仓促”。
D.祠,这里活用作“建祠”,我国古代常通过建祠的方式来表达对先贤的纪念。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介绍了姚鼐古文写作之师承,高度赞扬了方望溪、刘大櫆、姚范三位大儒的学问,并评价姚鼐对学问的研究更加精深。
B.虽然“桐城派”的作家都是桐城人,但是它的影响力遍布全国,人们都认为姚鼐是散文家的正宗,要去他那里学习写作之道。
C.榄乡这个地方从明朝以来,就没有遭受什么战事,去年十月份,敌人数十艘战舰忽然登岸,侵扰各地,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D.榄乡当地百姓学习武艺的人很多,一向以来身体都非常强健,后来对军事装备进行修缮补充,迫使人数众多的敌人不敢进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必义理为质,而后文有所附,考据有所归。
(2)武事渐弛,人不知兵,一旦有急,被难无足异。
5.桐城派以为“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请指出材料二中这“三者”的具体内容。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德行:颜渊,闵子骞。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

(节选自《论语·先进》《论语·子路》)

材料二:

昔者,陈成恒相齐简公,欲为乱,惮齐邦鲍、晏,故徙其兵而伐鲁。鲁君忧也。孔子患之,乃召门人弟子而谓之曰:“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颜渊辞出,孔子止之;子路辞出,孔子止之;子贡辞出,孔子遣之。

子贡南见吴王,谓吴王曰:“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窃为君恐。且夫救鲁,显名也;而伐齐,大利也。义在亡鲁,勇在害强齐而威申晋邦者,则王者不疑也。”吴王曰:“子待吾伐越而还。”子贡曰:“不可。君以伐越而还,即齐也亦私鲁矣。且大吴畏小越如此,臣请东见越王,使之出锐师以从下吏,是君实空越,而名从诸侯以伐也。”吴王大悦,乃行子贡。

子贡东见越王,越王问曰:“此乃陋之邦,大夫乃至于此?”子贡曰:“今夫吴王有伐齐之志,君无惜重器,以喜其心;毋恶卑辞,以尊其礼,则伐齐必矣。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臣请北见晋君,令共攻之。其骑士、锐兵弊乎齐,重器、羽旄尽乎晋,则君制其敝,此灭吴必矣。”越王大悦。

吴王果兴九郡之兵,而与齐大战于艾陵,大败齐师。陈兵不归,果与晋人相遇黄池之上。吴晋争强,晋人击之,大败吴师。

越王闻之,涉江袭吴,杀吴王夫差而僇其相。故曰子贡一出,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是也。

(节选自《越绝书·越绝内传陈成恒》)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B.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C.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D.诸侯有相伐者/尚耻之/今鲁/父母之邦也/丘墓存焉/今齐将伐之/可无一出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四方,文中指四方诸侯之国,与成语“四方之志”的“四方”意思不相同。
B.存,指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字意思相同。
C.僻,指地处偏远,与《琵琶行》中“浔阳地僻无音乐”的“僻”字意思相同。
D.卑辞,指谦卑的言辞,“卑”与《师说》中“位卑则足羞”的“卑”字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齐国的宰相陈成恒想兴兵作乱,但又忌惮齐国有鲍氏、晏氏,转而调遣军队去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很担心,孔子也为此忧心忡忡。
B.子贡出使吴国,希望吴王能出兵救鲁,讨伐齐国以获得大利,吴王答应等讨伐越国回来后去救鲁,子贡认为到那时鲁国早就亡国了。
C.子贡出使越国,劝说越王多方讨好吴王,以坚定吴王讨伐齐国的决心,认为齐晋同时出兵一定会击败吴军,越国就可借机灭掉吴国。
D.吴王大举攻打齐国,大败齐军,后又继续与晋国军队作战,结果为晋军所败。越王乘机兴兵渡江攻打吴国,成就了灭吴称霸的功业。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万乘之齐,私千乘之鲁,而与吴争强,臣窃为君恐。
(2)彼战而不胜,则君之福也。彼战而胜,必以其余兵临晋。
5.鲁国危难时,孔子的学生颜渊、子路(季路)、子贡先后请求出使,为什么?孔子只同意子贡出使,又是什么原因?
2023-04-21更新 | 1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靖郭君将城薛。客多以谏。靖郭君谓谒者无为客通。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靖郭君因见之。客趋而进曰:海大鱼。因反走。君曰:客有于此。客曰:鄙臣不敢以死为戏。君曰:亡,更言之。对曰:君不闻海大鱼乎?网不能止,钩不能牵,荡而失水,则蝼蚁得意焉。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失齐,虽隆薛之城到于天,犹之无益也。君曰:善。乃辍城薛。

靖郭君齐貌辨。齐貌辨之为人也多疵,门人弗。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士尉辞而去。孟尝君又窃以谏,靖郭君大怒曰:刬而类,破吾家。苟可慊齐貌辨者,吾无辞为之。于是舍之上舍,令长子御,旦暮进食。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无几何,齐貌辨辞而行,请见宣王。靖郭君曰:王之不说婴甚,公往,必得死焉!”齐貌辨曰:固不求生也,请必行。靖郭君不能止。

齐貌辨行至齐,宣王闻之,藏怒以待之。齐貌辨见宣王,王曰:子,靖郭君之所听爱夫!齐貌辨曰:爱则有之,听则无有。王之方为太子之时,辨谓靖郭君曰:‘太子相不仁,不若废太子,更立卫姬婴儿郊师。’请郭君泣而曰:‘不可,吾不忍也。’若听辨而为之,必无今日之患也。此为一。至于薛,(楚)昭阳请以数倍之地易薛,辨又曰:‘必听之。’靖郭君曰:‘受薛子先王,虽恶于后王,吾独谓先王何乎?且先王之庙在薛,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又不肯听辨。此为二。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又曰:寡人少,殊不知此。客肯为寡人来靖郭君乎?齐貌辨对曰:敬诺。靖郭君至,因请相之。靖郭君辞,不得已而受。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有删改)


【注】①证:即“谏”。②刬:即“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B.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C.数年/威王薨/宣王立/请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D.数年/威王薨/宣王立/靖郭君之交/大不善于宣王/辞而之薛与齐貌辨/俱留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善齐貌辨”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B.“吾岂可以先王之庙与楚乎”与“学不可以已”(《劝学》)两句中的“可以”词含义相同。
C.“数倍之地易薛”与“其未兆易谋”(《老子四章》)两中的“易”字含义不相同。
D.“门人弗说”与“客得之,以说吴王”(《五石之瓠》)两句中的“说”字含义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靖郭君本想坚持在封邑薛地修筑城墙,但听闻齐国门客的劝谏后,最终放弃筑城于薛地的想法。
B.齐貌辨缺点很多,门人不喜欢他,靖郭君却很信任他;直到孟尝君私下劝谏,靖郭君才改变态度。
C.齐貌辨不顾自身安危,巧借两事,既消除了宣王心中的怒气,又向宣王表明了靖郭君的忠君立场。
D.齐宣王听了齐貌辨的说辞后大为感动,邀请靖郭君担任国相,靖郭君起先推辞,最终接受了相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夫齐,亦君之水也。君长有齐荫,奚以薛为?
(2)宣王太息,动于颜色,曰:“靖郭君之于寡人一至此乎!”
5.前人在评论选文时,对“海大鱼”连连称妙,通读全文,你认为妙在何处?
2022-12-24更新 | 8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日出而林          若夫淫雨霏霏B.往来而不者    佛印类弥勒
C.亦无穷也             宴酣之D.之者谁       不能其一处
2.选出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     
A.环滁/皆山也B.而乐/亦无穷也C.负者/歌于途D.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第②段“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采用对偶手法,描写了山间变幻多姿的早晚景物,两幅画面对比鲜明。
B.第③段”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既照应了首段太守“饮少辄醉”,也凸显了作者政治失意、仕途坎坷的内心抑郁和苦闷。
C.本文除第①段外,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醉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景。
4.翻译下面的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5.本文语言形式优美,尤其是对偶句充分体现了汉语语言的美感。请以“欧阳修与百姓同乐”为上联,联系《岳阳楼记》一文,拟一个下联。
2022-01-14更新 | 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