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 杂记(山川、景物、人事记)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77 题号:2294254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西洞庭多古寺。余次序游之。十七日从包山至罗汉坞。是日登缥缈,循山后坡陀而下,问西湖寺,宿坐稍定,有声淘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霜月之下,倍觉凄清。夜半梦醒,巨声轰磕,使我神骨俱栗。诘旦,缘湖入村坞。将抵水月寺,长松夹道。寺前银杏数本,大可合围,霜叶凌舞,令人须眉古淡。渡岭,得华山寺。寺在山之阴,山高月出岭背比树头发白夜阑矣。又次日,离华山,渡一小岭,橙橘愈繁,篱落间不胜绝冶,乃其风格严直。行行入长寿寺。去寺半里,得松台、磐石。前对霜橘百株,又为青林点绛。因游甪庵,柯家岭。岭襟带西湖。是日风暄气柔,群峰可数,晴湖如镜,不风而涛砰砰,犹隔宵枕上。至甪庵,阑入果园。有短墙插湖中,凭墙西瞩。颓阳忽忽将堕,蒸霞飙发,目留而饯之。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既灭既没,湖水倒映,忽如长虹,而四山冥合矣。廿三日复从包山至天王寺。松林无际,横数亩,其大小类水月。同日,游资庆,睹黄叶纷飞,又疑水月银杏。然斜阳映其上,如苍髯老翁,脸昙微酣,不独棱棱霜气。此包山、华山之所以为妙也。

(节选自[明]姚希孟《游洞庭诸刹记》)

文本二:

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流连万象之际,沉吟视听之区。写气图貌,既随物以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故灼灼状桃花之鲜,喓喓学草虫之韵。皎日”“嘒星,一言穷理: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

(节选自[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物色》)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山高A月出B岭背C比树头D发白E夜F阑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焉,相当于“于是”“于此”,与《劝学》“风雨兴焉”中的“焉”词义相同。
B.道,指取道、途经,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道”词义、用法不同。
C.被,指覆盖、遮盖,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同。
D.夺,指使之改变,与《陈情表》“行年四岁,舅夺母志”中的“夺”词义相同。
3.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勰认为四时景象纷繁又各具特色,姚希孟也围绕长松、银杏等洞庭典型秋景行文,借助移步换形之法,描绘出长松苍郁与银杏凌寒的特征。
B.刘勰认为写作构思应当通连视听驰骋想象,姚希孟调动视觉与听觉,既观晴湖无风似镜,又听涛声砰砰作响,并且把山水相连想象为襟带环绕。
C.姚希孟以“忽忽”状写落日迷蒙之色,以“棱棱”描写寒霜刺骨之气,与刘勰所例举的“灼灼”“喓喓”都运用叠词来突显景物的主要特征。
D.姚希孟精于炼字,一个“点”字既写出秋橘远观的渺小,又突出林海范围的广大,达到了刘勰所提倡的“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的艺术效果。
4.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坐稍定,有声淘然鸣,以寺逼西太湖,奔涛震响。
(2)是以诗人感物,联类不穷。
5.姚希孟描写日落“赤盘半玦,至深红一线”,与姚鼐描写日出“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登泰山记》)的手法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说明。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一、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又李西涯作诗三卷,次第咏古,自谓乐府。此文既不谐于金石,则非乐也;又不取古题,则不应附于乐府也;又不咏时事,如汉人歌谣及杜陵新题乐府,直是有韵史论,自可题曰史赞,或曰咏史诗,则可矣,不应曰乐府也。诗之为文一出一入有切言者有微言者轻重无准唯在达其志耳。故孟子曰:“不以文害词,不以词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节选自冯班《钝吟杂录》)

1.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画线部分断句。(限5处)
2.“杜陵新题乐府”中杜陵的“三吏”包括:《新安吏》《石壕吏》和《_______》。
3.根据材料,概括“乐府”的特点。
2019-02-18更新 | 3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读下面文言,完成小题。

赤壁赋(节选)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端正)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斟)
C.驾一叶之扁舟            (一片树叶)D.托遗响于悲风            (余音,指箫声)
2.下列加点词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中“于”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终葬汝于先人之兆,然后惟其所愿B.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C.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D.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3.下面句中“属”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加点的“属”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举匏樽以相属
A.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B.此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C.名属教坊第一部D.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4.对下列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击空明兮溯流光
译:桨划破月光下的清波啊,船在月光浮动的水面上逆流而上。
B.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译: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边捕鱼砍柴。
D.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译:这些知识本领不可能一下子得到,不如在悲凉的秋风中演奏箫声。
5.对这段文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描绘了“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景象,意在抒发自己急欲建功立业的豪情。
B.选文的抒情议论都与江上风景和赤壁之战的故事有关。
C.这一段,作者感慨人生短促无常,由遥想昔日英雄转入对自身境遇的悲叹。
D.作者善于运用比喻的手法,将抽象而不易捉摸的感情与思想变化,写得具体可感,如“寄蜉蝣于天地”。
2018-10-25更新 | 4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课文3~5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1)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2)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4)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夫以近,游者众
(2)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
(3)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3段集中抒发了作者未能深入后洞的感想与体会。这是全文的重点,也是作者思想意识之所在。
B.作者先借托古人,说他们观察天地等,往往有得,是因为他们能坚持不懈地对事物进行深入观察与思考。
C.在“志”“力”“物”这三个条件中,“物”是最根本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这是作者游览华山的心得体会。
D.作者由个别问题提升到对普遍现象的认识,概括出研究事物必须去伪存真的道理。
3.将文段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2)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
(3)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4)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2019-11-30更新 | 8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