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00 题号:3410223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以下小题。
李可染的艺术人生
李可染,1907年出生在江苏徐州一个平民之家,父亲是贫农,逃荒到了徐州,先以捕鱼为生,后来又做了厨师。母亲是城市贫民。双亲均不识字。
李可染的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而这个万籁奏鸣的世界在他童年时代已经潜入了他易感的心灵里了。
小时候第一次深深吸引他的声音,是一个沿街卖艺求乞的盲琴师奏出的悲凉琴声。此后,每当听到那悠长的、凄心楚楚的曲调,他便怦然心动,几乎落泪。常常,他暗随琴师,听他拉琴,默记弦音,深夜始归。11岁的可染从此谙识不少民间曲调,还自制了一把小胡琴,并拉得一手好琴。
42岁那年,李可染画过一幅现实题材的写意人物画《卖唱图》。这幅画在他一系列古典人物画中显得尤为特别。"月儿弯弯照九洲,几家欢乐几家愁。"为女孩伴奏的盲琴师颤动的手指触动着琴弦,似正传出声声不断、如泣如诉、万分悲凉的琴声。那种真情实感,当是画家揉进了自己童年时代久已潜存的心音。
13岁那年,小学放暑假,可染在城墙垣道玩耍。靠城墙有一片园林建筑,名曰"快哉亭",后室有几位文人长者在作画。他伏在窗外观看。从此一连数日,天不亮就在窗外候着,恋恋不舍。一位长者见他对画如此入迷,感叹道:"后生可畏!"画师们招呼他进去看画,从此可染便成了老画师们的"研墨童子"。大清早,他就提着小桶到井边汲水,研好墨,等着看长者作画。回到家里,他竟能把所见全幅山水大意背临下来,这使画师们大为惊讶,催促孩子拜山水画家钱食芝为师,从此开始正式学画。
他与张眺被称为"西湖边上两兄弟",张眺爱读西方哲学、文论,可染爱读中国古籍、画史。在张眺影响下,可染又读了不少世界文学名著。那时,可染和张眺都学油画,西湖国立艺术院的主导思潮是后期印象派,他们在画风上了一度接受了塞尚、高更的影响,但总觉得还有不足。张眺思想敏锐,评古论今,可染以他少时拜师习国画为底蕴,从原来不会画素描、油画,这样,两兄弟又有了各自的绰号:一个叫"张理论",一个叫"李艺术"。 “两兄弟”作为林风眠校长亲自主考的学生,李可染考前,得张眺之助,辅导他油画,竟一发而中,破格录取为杭州国立艺术学院的学生。张眺落榜,经一再申诉得以入学。他俩相互激励,学业进步得快。
1947年,经徐悲鸿先生引荐,李可染终于有幸拜齐白石为师。齐白石第一次看到可染的写意画就十分欣赏、推崇,后来多次在可染画作上题写画跋,高度评价可染的创造精神。白石老人曾为李作《耙草歇牛图》题跋,老人写道:"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一语道破可染艺术的最大特点:不但精于勤,而且深于思。
李可染在齐师身边10年,每天为老人磨墨理纸,看齐师作画。白石老人的花卉,他一笔不画,但他认真学习了齐师的作画态度,用笔运墨之法,还有构思之奇伟,以及大胆独创的精神。
齐白石曾赠可染一枚构思奇巧的印章"树下童子",即树下一人。白石老人赠印时,对可染讲了两句古语:"李下不整冠,瓜田不纳履。"印章取其"不须整冠"、以洁身自好为做人本色之寓意。
李可染拜齐白石为师,同时也求教于黄宾虹。他第一次求教黄宾虹,是带了自己大约20幅作品去的。黄宾虹见了可染笔下的那气质厚重、笔墨浑化的水墨钟馗,大为欣赏,兴奋之极,当即要把自己收藏的元代珍品《钟馗打鬼图》送给可染。可染因礼厚太重,敬辞未受。师生结缘,一见如故。
黄宾虹精于画史和鉴赏。他品评艺格高低,重要艺术标准是"纯全内美",一反轻薄浮华之气。黄宾虹70岁以后,山水艺术大成,最后形成其浑厚无比的画风。这一点,促进了可染以"厚重"为核心的审美观迅速成型。
李可染的山水画重视意象的凝聚。他强调作山水画要从无到有,从有到无,即从单纯到丰富,再由丰富归之于单纯。他在40年代的山水作品还留有朱耷、董其昌的影子,清疏简淡,是一种线性笔墨结构。50年代以后的作品,借助于写生塑造新的山水意象,由线性笔墨结构变为团块性笔墨结构,以墨为主,整体单纯而内中丰富,浓重浑厚,深邃茂密。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李可染在1986年曾总结自己一生的创作:假如我的作品有点成就的话,那是我深入学习传统、深入观察描写对象、深入思考、深入实践的结果。人离开大自然、离开传统不可能有任何创造。我现在已经70岁了,我一辈子都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可染出身贫寒,并没有很好的家庭熏陶,但他天赋聪慧,对音乐和书画有独特的鉴赏能力,并最终在书画音乐方面都成为一代大家。
B.13岁时,一个偶然的机缘,李可染开始接触书画,他的诚心和勤劳感动了画师们,被收为入门弟子。
C.李可染与好友张眺相互帮助,互相影响,先后被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进入杭州国立艺术学院学习。
D.李可染先后师从齐白石和黄宾虹,两位大师都对他予以高度评价,并悉心指导。令李可染的书画技艺大进。
E.李可染认为自己创作成功的原因在于对自然和传统的学习,师法先贤又不拘泥,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2.李可染如何成为一代绘画大师的?
3.李可染绘画艺术有哪些特点?
4.李可染书画技艺高超,其艺术世界充溢着大自然的万籁音响,还拉得一手好胡琴。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15-16高三上·甘肃白银·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4]
【知识点】 传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孤独书生陆谷孙

与许多知名教授不同的是,陆谷孙没有“退而不休”去下海淘金,还是坚持在学校讲课,“和学生在一起”;帮街坊守一会摊,“和群众在一起”。其余的时间,就是躲在家看书写字,谢绝大部分的社会活动。

关于这种态度,陆谷孙引用了《哈姆雷特》中的名句作解:【甲】“我可以置身在胡桃壳里,却是无限的主人。”

常人所知的陆谷孙是个英语教授,但绝少有人知道他还有点国学功底。他的父亲陆达成,一位自学成材、能写古体诗文又精通法文的旧式文人。从小到大,其父的言传身教深深融进了陆谷孙的血液中。

1980年陆谷孙第一次去美国,父亲的前老板董浩云邀他做客叙旧,主动提出要送陆谷孙几件时髦家电做礼物。陆谷孙却拒绝了,他只要父亲在其手下供职时写下的《中国航运史》手稿,董浩云因此赞其“达成先生家风不灭”。

在《英汉大词典》下卷本的征订会上,主编陆谷孙在公众场合直言不讳:“我可以诚实地告诉各位,《英汉大词典》上卷,共1967页,迄今发现的错误和缺点,约为每100页出现一次。”急得出版社差点抓狂。而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陆谷孙,也经常在政协会议上“冒刺”。“我的体会是不讲假话,尽可能多地讲真话。”

对于目前妻儿移民国外,自己宁做光杆留守也不出国的状态,陆谷孙做了如下解释:“像我这种人是不可能数典忘祖的。偶尔去美国探亲几个月,但一到秋天,秋虫叫了,我就开始想念这片土地了。”

陆谷孙童年时,家在浙江余姚乡下。穷乡僻壤之地,惟一的精神乐趣就是在脑海中回想父亲给他讲的《悲惨世界》《三剑客》,在幻想中自娱自乐;或来到江边,看着河面上由远及近飘来的残叶菜皮,冥思遐想。

1957年,陆谷孙进入复旦大学外文系学习。几年的大学生活,“学工学农”占去了一年多的时间。土钢妒前,灶前厨下、码头工地都留下过青年陆谷孙的身影。他不仅能挑动百来斤的担子健步如飞,还能从中得出“酱色的皮肤与隆起的肌肉,使人看到了劳动与力量之美”的审美情趣来。

这样艰苦的求学环境,陆谷孙还是想尽各种办法学习。“一束灯光打下来,埋头看各种原著,从小说到历史、传记。”“大学学习的本质就是自学。极而言之,所有形式的学习的本质都是自学。”陆谷孙后来总结道。

1965年,25岁的陆谷孙走上了讲台。不久,因在下乡劳动时背诵普希金的诗句而被人揭发,被差去编《英汉大词典》。他想方设法搜集新资料,引入新词汇,用他深厚的古文功底翻出一些巧妙的词语,在这件惩罚性的工作中创造了这本后来被英美专家评为“远东最好,也是世界范围内较好的双语词典”。

【乙】“我觉得得孤独可以分泌、催化你的灵感。”重提这些往事,陆谷孙说。

除了编词典,陆谷孙讲授的“英美散文”与“莎士比亚戏剧”,翻译外国文学作品也是他的招牌。在当下英语学习功利化的状态下,陆谷孙是不多的仍旧坚守英语学习不要放弃文学性、思想性、学术性的学者之一。他感觉今天全民学英语,可是水平却在下降。前辈学人梁实秋、钱锺书、林语堂等人,以英语写得一手漂亮文章,今天又有谁呢?

学生一致认为陆谷孙是他们最崇拜的老师。可陆谷孙说,有什么好崇拜的,现在大四的学生逃课缺课成风,学了三年英语,出去就马上想要兑换成现金。“我觉得他们身上人文主义的道德激情没有了。外语教育,工具性、技能性强,这样的学科不能没有思想。”

对此,陆谷孙又表示很无奈,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功利性是大势所趋。“但我觉得大学教育就应该培养这样的人,‘知识人,道德人,思想人,性情中人’的综合体,如果大学能培养出求知欲很强,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那么就表示我们的教育成功了。”

相关链接:

①传说在欧洲,惩罚一个人的方式就是让他去编纂词典。《英汉大词典》编写人员最多时高达“108将”,最少的时候只剩下17个“老弱病残”。这期间有人出国,有人下海,有人直接换工作,陆谷孙甚至参加过几次同仁的追悼会。在这样的情况下,陆谷孙硬是找到了编词典的乐子。他为了这本词典定下三条规矩:一不出国,二不兼职,三不另外写书。直到1991年《英汉大词典》大功告成,陆谷孙在校对完最后一页后,开玩笑地写下了“zzz”作为全书结尾,意为词典编成,可以睡觉去了。(《漫步英文世界的老神仙》)

②我母亲走得早,父亲教我背过元稹的悼亡诗《遣悲怀》。小时候不懂,现在终于懂了,这里面有先父对亡妻很浓很浓的感情。现在小孩大概不太读了,低头刷屏,不再抬头望天。我觉得现在孩子的心灵越来越坚硬钙化了,机械化了。我经常对学生说,我只希望你们的良心还是血肉做的,而不是一堆不锈钢。看到爱斯密拉达和卡西莫多的故事还会不会动情呢?现在的小朋友右脑是不是都不太去经营了?我觉得倒应该多看看情感丰富的书,给右脑补点形象思维和艺术创作能力。

(《上海书评·陆谷孙教授访谈录》)

1.下面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陆谷孙在美国探亲时,听到秋虫鸣叫就开始想念故土,这说明早年打下的国学功底不仅在学术上对他多有助力,也使他在精神上与祖国更为紧密。
B.陆谷孙拒绝了董浩云先生赠送时髦家电的好意,却只要父亲当年的手稿,是因为他意识到要坚守父亲陆达成立下的家风,不辱家门。
C.主编《英汉大词典》使陆谷孙获得了世人巨大的赞誉,却也让陆谷孙经历了人生中一段痛苦的惩罚,为此他放弃了很多出国的机会,影响了在学术上的个人成就。
D.陆谷孙主张英语学习不能放弃文学性、思想性,这与他早年阅读过大量文学作品,懂得文学对人的心灵的浸润、教化作用是分不开的。
E.陆谷孙认为学生对他的崇拜是虚假的,是因为学生逃课成风,急于谋利,这种崇拜是只是一种对知识、技能、名望的肤浅崇拜。体现出他对教育现状的忧思。
2.文中两处画线句子,道出了陆谷孙怎样的人生感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3.在陆谷孙看来,“全民学英语,可是水平却在下降”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陆谷孙的“孤独”在材料中有几层内涵?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16-12-13更新 | 2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天地悠悠陈子昂
陈子昂的政治热情是他从事诗歌革新的动力。
我们知道,刘勰、锺嵘反对南朝形式主义诗风,曾经标举过“比兴”、“风骨”的传统。王勃反对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也指责他们是“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陈子昂继承了他们的主张,一针见血地指出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是“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指出了“风雅兴寄”和“汉魏风骨”的光辉传统作为创作的先驱榜样,在倡导复古的旗帜下实现诗歌内容的真正革新。态度很坚决,旗帜很鲜明,号召很有力量。“兴寄”和“风骨”都是关系着诗歌生命的首要问题。“兴寄”的实质是要求诗歌发扬批判现实的传统,要求诗歌有鲜明的政治倾向。“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从当时情况来说,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由于“四杰”等诗人的积极努力,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诗歌革新的时机更加成熟了。陈子昂的革新主张在这个时候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不仅抨击了陈腐的诗风,而且还为当时正在萌芽成长的新诗人、新诗风开辟了道路。
陈子昂的诗歌创作,鲜明有力地体现了他的革新主张。《感遇诗》三十八首,正是表现这种革新精神的主要作品。这些诗并不是同时之作,有的讽刺现实、感慨时事,有的感怀身世、抒发理想。内容广阔丰富,思想也矛盾复杂。首先值得注意的是那些现实性很强的边塞诗,例如:
朝入云中郡,北望单于台。胡秦何密迩,沙朔气雄哉!籍籍天骄子,
猖狂已复来。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咄嗟吾何叹,边人涂草莱。
这是他从征塞北时的作品,诗中对将帅无能,使边民不断遭受胡人侵害的现实,深表愤慨。他的那些感怀身世的诗,也写得很动人:
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
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
这里,美好理想无法实现的深沉的苦闷,借楚辞草木零落、荚人迟暮的意境,宛转蕴藉地表现出来。但是,他这种苦闷,在不同的时间境遇之下,又转为愤激慷慨之音。如:
本为贵公子,平生实爱才。感到思报国,拔剑起蒿莱。西驰丁零塞,
北上单于台。登山见千里,怀古心悠哉!谁言未忘祸,磨灭成尘埃。
《登幽州台歌》和《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也是他杰出的代表作。这几首诗是他随建安王武攸宜出征契丹的时候写的。卢藏用《陈氏别传》说:
子昂体弱多疾,感激忠义,常欲奋身以答国士。 自以官在近侍,又参预军谋,不可见危而惜身苟容。
他日又进谏,言甚切至,建安谢绝之,乃署以军曹。子昂知不合,因箝默下列,但兼掌书记而已。因登蓟北楼,感昔乐土、燕昭之事,赋诗数首。乃泫然流涕而歌曰:“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时人莫不知也。
他在《蓟丘览古》中,曾经歌颂了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燕昭王、燕太子,感激知遇、乘时立功的乐毅、郭隗等历史人物。俯仰今古,瞻望未来,他更深刻地体验到生不逢时、理想无法实现的痛苦和悲哀,也更深刻地体会了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在困扼境遇中激愤不平的崇高感情。也正是这种不可遏止的理想和激情,使他唱出了这首浪漫主义的《登幽州台歌》。尽管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他的苦闷无法解决,使这首诗的情调显得相当孤独。但是,也正是这首诗,在当时和后代得到无数读者的深刻同情,卢藏用说这首诗“时人莫不知也”,就是有力的证明。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
总之,他是唐诗开创时期在诗歌革新的理论和实践上都有重大功绩的诗人,杜甫称赞他:“有才继骚雅,哲匠不比肩。公生扬马后,名与日月悬。……千古立忠义,《感遇》有遗篇。”韩愈称赞他:“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都对他在唐诗发展上的功绩确高度的肯定,也反映了唐代诗人的公论,至于他的《感遇诗》直接启发了张九龄《感遇》和李白《古风》的创作,李白继承他以复古为革新的理论,进一步完成唐诗革新的历史任务,更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陈子昂诗歌革新的背景的两项是     (       )(       )
E.陈子昂的革新主张的提出,不仅有理论的意义,而且富有实践的意义。
A.南朝形式主义诗风盛行;龙朔前后的宫廷诗风“骨气都尽,刚健不闻”。
B.初唐宫廷诗人们所奉为偶像的齐梁诗风“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
C.新风格的唐诗已经出现,沿袭齐梁的宫廷诗风已经越来越为人们所不满。
D.只有实现内容的真正革新,才能使诗歌负起时代的使命。
2.陈子昂诗歌革新的内容主要有哪几方面的要求?请作简要分析。
答:                                             
3.文中画线句“这不愧是齐梁以来两百多年中没有听到过的洪钟巨响”你怎么理解?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                                             
2016-11-18更新 | 89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罗中立:天气正好下地干活

做学生时,他努力“逃离”油画,却以巨幅油画《父亲》一夜成名,成为新时期享誉全国的艺术家;做老师时,他毫不犹豫地拒绝“当官”,却在50岁时被教职工民主推荐为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在61岁时被任命为中国当代艺术院院长;在个性鲜明的艺术界,他的沉着包容能为各方所接受,骨子里却有着强烈的反叛精神。画家罗中立的身上似乎纠结着各种矛盾,他却能一再穿越这些矛盾而获得成功。

秘诀是什么?他说:“天气正好,下地干活。”

“创作《父亲》,跟我小时候的生活有关。”罗中立说。那时的罗家在重庆市郊,三年困难时期,农村的亲戚有人饿死,有人为了几十公斤玉米就把孩子卖到外地,还有一些亲戚为了活命跑到罗中立家,“大家分着喝一碗粥”。

1964年,罗中立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在附中读二年级时,来到大巴山深处的一所农村小学当美术教员。那时农村还没有通电,上完课,开完会,天黑就回到土屋里上床睡觉。附中毕业后,罗中立又回到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7年国家恢复高考后考入四川美术学院。

看到第二届全国青年美术展览的通知后,罗中立再次去大巴山寻找灵感。大年三十的傍晚,他看到路边公共厕所前蹲着一个等着收粪的老农。那天阴雨绵绵,又湿又冷,老农却一动不动,表情麻木,似乎对举家团聚的传统佳节茫然不知。沉淀在脑海中的印记,仿佛被这张木然的脸庞突然揭开。他被自己的灵感刺激得难以自制,兴奋得一个劲儿地冲朋友大喊:“我要画一幅和毛主席像一样大的画!”罗中立整整画了半年,逐渐勾勒出一个老年农民的形象。作品送到北京后,又根据评委吴冠中的建议将作品名字改为《父亲》,作为对整整一代人集体形象的描述。1980年12月,在第二届全国青年美展上,《父亲》获得油画金奖。它成为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罗中立在中国美术界的知名度和不可动摇的位置。“用领袖像的尺寸画农民,就是要让神化的、扭曲的历史回归本来的轨迹。”罗中立说。

最早从获奖的喜悦中解脱出来的,是罗中立自己。1981年,罗中立用表现主义的绘画语言完成了自己的毕业创作《吹渣渣》,标志着他在一年内实现了从政治主题到绘画主题的成功转型。“《吹渣渣》更多地回到了绘画本体语言,从这幅作品之后,我的绘画风格才一路延续到今天。”罗中立说。

罗中立得到了改革开放后第一批公费出国留学的名额。两年期间,他游览了欧洲所有的大博物馆,参观和阅读了所有能找到的美术史上著名的原作原著。在卢浮宫,工作人员上班他就去,工作人员下班他才走,就这样整整临摹了3个月。在美第奇博物馆,罗中立连续3次去看伦勃朗的展览,去了就看伦勃朗的两幅肖像画。同样的肖像、同样的色调、同样的尺寸,一幅创作于1834年,一幅创作于1864年,时间跨度整整30年。很多人在这两幅画前一晃而过,罗中立一站就是几个小时。他知道,正是这惨淡经营与重复“炒冷饭”的30年,造就了伦勃朗这位美术史上的巨匠。

罗中立给自己提了一个问题:一个来自中国的艺术家,应该用什么作品跟西方的艺术家进行交流?“最可行的途径,就是回到自己的本土,回到自己的文化,寻找具有中国精神的当代绘画的样式和语言。”他又回到了大巴山,回到了雕塑、石窟、石刻、年画等民间艺术和传统文化之中,寻找和提炼自己的绘画语言、风格和样式。

寻找、提炼绘画语言的紧迫感,催生了罗中立对时间流失的负疚感。他曾经计划每10年办一次画展,眼看预定的画展临近,自己却没有时间创作,他甚至痛苦得躲进画室里流泪。罗中立勤奋得让人惊讶。他随身带着速写本,画他见到的人和事。就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后,事多会多,哪怕忙到深夜,他也要去画室。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罗中立笔下的农民都有一份真生活:有沉重劳作的苦,有合家围坐火塘的乐,有夫妻风雨同舟的爱,有老牛舐犊般殷深的情。“罗中立在最朴素、最自然、最本源甚至最土的农民形象、农民主题,和艺术中最创造性的、最精神化的、越来越具有语言形式的纯粹感的两极之间找到了联系,他在用一种完全个性的方式讲述中国农民。”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说,人们现在要关心的是一个不断自我超越、自我更新的罗中立。50岁就任四川美术学院院长。感觉“一生的抱负突然被改变了”的罗中立,却一点儿也不敢懈怠。“地处西部的川美能够人才辈出,关键在于条条框框少。我受益于此,也有责任尽力营造和保持这样的环境。”罗中立说。

2005年,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建成。除了200多间工作室,坦克库还有大的展示厅可以举办雕塑、装置、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行为艺术等大型活动。围绕坦克库建成的青年艺术家工作室群落,更成为“黄漂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家园。

川美建立了常规性的学生展览制度,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展览。学校鼓励每天兢兢业业守着学生的老师,也欢迎“北漂”“海漂”的老师。

已经成为首届国际公共艺术入选获奖作品之一的重庆大学城川美新校区,被视为罗中立在1000亩土地上创作的第二幅《父亲》。新校区保护原有的生态,保留原有的老院子,用原有的庄稼、梯田做校园绿化,请农民留下来照常放牛喂鱼种庄稼。在这个巨大的开放性教学空间里,高年级和低年级学生的作品和成就都一目了然,便于不同年级之间的切磋交流,也有利于校园文化的融合传承。新校区5万平方米的虎溪公社艺术工作室,已经成为西南地区的艺术家驻留地和创作中心。

他在新校区的大门内设计了一段波浪形道路。

(摘编自张国圣《天气正好,下地干活》,(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大巴山”是罗中立艺术创作的重要主题,他迷恋那里原生态的农村生活,并用画笔做出了最本真的记录。
B.罗中立的《父亲》,因为原生态地表现了大巴山区的老农形象,引起了人们共鸣,成了中国美术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也奠定了罗中立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地位。
C.《吹渣渣》标志着罗中立从政治主题到绘画主题的成功突破,从此后,表现主义成为他延续到今天的绘画风格。
D.文末“他在新校区的大门内设计了一段波浪形道路”,既表现出罗中立对青年学子的期望与告诫,也是作者对传主一生创作道路的形象概括。
E.这篇文章采用了平实的语言,对罗中立人生历程中不同阶段的典型事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使读者对他的了解既深刻又全面。
2.欧洲留学经历对罗中立有怎样的影响?
3.如何理解“川美新校区被视为罗中立在1000亩土地上创作的第二幅《父亲》”?
4.作者说,罗中立的座右铭“天气正好,下地干活”是他成功的秘诀。请结合文章并且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2016-11-17更新 | 93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