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0 题号:3643778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题。
中国人之聪明
林语堂
①聪明系与糊涂相对而言。郑板桥曰“难得糊涂”,“聪明难,由聪明转入糊涂为尤难”,此绝对聪明语,有中国人之精微处世哲学在焉。俗语曰“聪明反为聪明误”,亦同此意。陈眉公曰“惟有知足人,鼾鼾睡到晓,惟有偷闲人,憨憨直到老”,亦绝顶聪明语也。故在中国,聪明与糊涂复合为一,而聪明之用处,除装糊涂外,别无足取。
②聪明糊涂合一之论,极聪明之论也。仅见之吾国,而未见之西方。此种崇拜糊涂主义,即道家思想,发源于老庄。老庄固古今天下第一等聪明人,《道德经》五千言亦世界第一等聪明哲学。然聪明至此,已近老猾巨奸之哲学,不为天下先,则永远打不倒,盖老猾巨奸之哲学无疑。盖中国人之聪明达到极顶处,转而见出聪明之害,乃退而守愚藏拙以全其身。又因聪明绝顶,看破一切,知“为”与“不为”无别,与其为而无效,何如不为以养吾生。只因此一着,中国文明乃由动转入静,主退,主守,主安分,主知足,而成为重持久不重进取,重和让不重战争之文明。
③此种道理,自亦有其佳处。世上进化,诚不易言。熙熙攘攘,果何为者。何若“退一步想”知足常乐以求一心之安。此种观念贯入常人脑中时,则“和”“让”成为社会之美德。若“有福莫享尽,有势莫使尽”,亦极精微之道也。
④惟吾恐中国人虽聪明,善装糊涂,而终反为此种聪明所误。中国之积弱,即系聪明太过所致。世上究系糊涂者占便宜,抑系聪明者占便宜,抑系由聪明转入糊涂者占便宜,实未易言。热河之败,败于糊涂也。惟以聪明的糊涂观法,热河之失,何足重轻?此拾得和尚所谓“且过几年,你再看他”之观法。锦州之退,聪明所误也。使糊涂的白种人处于同样境地,虽明知兵力不敌,亦必背城借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与日人一战。夫玉碎瓦全,糊涂语也。以张学良之聪明,乃不为之。然则聪明是耶?糊涂是耶?中国人聪明耶?白种人聪明耶?吾诚不敢言。
⑤否所知者,中国人既发明以聪明装糊涂之聪明的用处,乃亦常受此种绝顶聪明之亏。凡事过善于计算个人利害而自保,却难得一糊涂人肯勇敢任事,而国事乃不可为。
⑥在中国多一见识长进人时,便是世上少一做事人时;多一聪明同胞时,便是国事步入黑甜乡时,举国皆鼾鼾睡到晓,憨憨直到老。举国皆认三十六计走为上计之圣贤,而独无一失计之糊涂汉子。举国皆不吃眼前亏之好汉,而独无一肯吃亏之弱者,是国家之幸乎?是国家之幸乎?
⑦然则中国人虽绝顶聪明,归根结蒂,仍是聪明反为聪明误。呜呼,吾焉得一位糊涂大汉而崇拜之。(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文章的论述思路。
2.文章第②段,作者认为“中国人之聪明”能大行其道主要是受老庄哲学的影响,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结合全文,简要阐述我们应该树立什么样的聪明观。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月7日晚,《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在央视播出,来自上海复旦附中的16岁选手武亦姝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获得冠军。据央视数据,这个节目全部10期累计收看观众达到11.63亿人次。“最近全家都迷上了《中国诗词大会》,连门口卖菜的阿姨都看得津津有味”,春节期间,朋友圈里常可以看见有人在发这样的状态。在微博上,节目相关话题的阅读量更是超过了1亿。

作为一档以古诗词竞技为主要内容的综艺节目,《中国诗词大会》的收视成绩出人意料。数据显示,其在2月7日播出的第二季总决赛收视率占比超过12.3%,为同时段第一。而除了收视率高,节目更收获了良好的口碑。在豆瓣网上,两季节目评分均超过8分,网友盛赞其为综艺节目中的“一股清流”。

(节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2月9日,有删改)

材料二:

除了武亦姝这样的“才女型”选手成了新晋“网红”,许多参赛选手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腔热爱,与苦难不断斗争的毅力,也成为了媒体深度挖掘的对象。观察者网推出文章《她出现在昨晚上,诠释了真正的诗意》,介绍了两位出身平凡但挚爱诗歌的选手的故事:40岁的河北邢台农民白茹云以及65岁的内蒙古农民王海军。文中写道:“这些人,都是迫于生活的无奈而远离书桌的农民,他们经历了艰难困苦,却始终乐观,不曾放弃自己的梦想,这是真正的热爱。”

像白茹云、王海军这样选手的参赛,一方面让社会大众知道了诗词与普通人的生活并不遥远,另一方面也传递了温暖与感动。网友“红松林海”表示,“一些选手的坎坷人生,离不开诗词给予的慰藉和激励,这些故事深深打动了我们。”解放日报、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微信公众号上,也都发布了介绍节目中人气参赛选手的文章,获得了不错的阅读量。

(选自“中国文明网”《网友热议(中国诗词大会)》)

材料三:

讨论多,并不意味着真的“火”了。讨论多,只是议程设置的结果,并不必然代表着这档节目具有全国热度。《朗读者》的收视群体以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为主,他们刚好也是社交媒体上掌握着主要话语权的群体,这就造成了《朗读者》在社交媒体上非常热闹的场景。

比如我周边许多朋友都在转发《朗读者》的相关文章,但我家乡的七大姑八大姨没有一个转发,一问,她们都不看。如果我们将收视率因素考虑进来,《中国诗词大会》也许是这么多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唯一叫好叫座的。在这之前,许多地方卫视推出的文化类综艺节目,收视率虽然不能说惨淡,但也颇为普通,多数不及《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的一个零头。

虽然目前明星类真人秀呈现出疲软姿态,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其收视数字仍是文化类综艺节目可望不可即的。至于讨论度颇高的《见字如面》,其在黑龙江卫视播出时寂寂无闻,节目连冠名商都没有,目前全网点击率还不到一亿;《朗读者》央视一套黄金时间播出,董卿主持,但首期节目的实时关注度,在当晚排在第16位,真的称不上亮眼。

也就是说,虽然许多文化类综艺节目都努力地想接地气,想让普罗大众都能够接受并喜欢,但真正做到的仍只是少数。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受众大部分仍是接受过高等教育的观众,如何打通它与普通受众之间的“隔阂”,让节目真正喜闻乐见,仍是其不得不面对的一个考验。

虽然文化类综艺节目的确初衷好,站位高,也不得不承认,文化类综艺节目出彩的不多,并开始出现雷同的趋势。目前的几档文化类综艺节目,围绕的都是诗词、汉字、成语、名人故事,很多都是竞赛的形式,再辅以嘉宾点评。观众看一两档节目可能新鲜感还在,要是每一转台都是诗词竞赛,这效果就跟现在一转台都是明星游戏一样,只会被观众抛弃得更快。

因此,《朗读者》等有口碑,固然值得喝彩,但如何让文化综艺节目真正火起来,并能够长久走下去,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选自“搜狐网”公众平台《文化类综艺多了,但真的“火”了吗?》2017年3月2日)

1.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A.三则材料都是关于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新闻报道,对《中国诗词大会》弘扬与传承传统文化都表达了一定程度的赞许。
B.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中国诗词大会》在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方面接地气,受到欢迎,但材料三认为这并不代表文化综艺类节目的春天已经到来。
C.材料二认为,《中国诗词大会》能红,是因为平凡选手从诗词中得到慰藉和激励的经历,打动了观众,而不在于诗词本身的魅力。
D.材料三指出,文化综艺类节目形式单调雷同,暗示《中国诗词大会》会很快被观众抛弃,而材料一、二并未涉及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后续发展。
2.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两项是
A.材料一中展示了很多具体数据,显得真实可信,而材料二与材料三,则更注重自我观点的表述,不够客观真实。
B.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典型的“零度写作”,新闻价值大,而材料三则在“零度写作”方面有所减弱,价值有限。
C.材料三认为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受众范围仍然有限,因此对文化综艺类节目的大火持质疑态度,这与材料一、二的看法有所不同。
D.三则材料各有出处,材料一出自官方媒体,注重客观严谨,而后两则出自网络媒体,难免不够客观严谨,观点态度随意。
E.《中国诗词大会》是一档电视节目,能在网络和报刊中引发广泛的讨论,还因为这些媒体具有良好的互动性,为观众提供了抒发胸臆的平台。
3.文化综艺类节目在传播文化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请结合材料分析。
2017-05-11更新 | 2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阐释与建构

耿文婷

我所说的阐释,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训诂释义。训诂释义是学术研究的基础,而且是专门的术业。这也是阐释的前提,阐释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真正的阐释是在原典的理解与解释中生发出新义,朱熹的《四书集注》就是通过对“四书”的阐释来表达他的思想体系的。阐释又是与建构并行不悖的。在阐释中建构,这是古代许多思想家的治学方法。北宋理学家程颢、程颐,就是以对先秦儒家经典的阐释来建构其理论学说的。张晶的美学研究,也是以阐释和建构并行的方法进行的。中国古代文艺理论的文献多半处于自在状态,对于某一范畴,人们往往并不进行义界的厘清和逻辑的梳理,而是直接运用。尽管其基本的内涵是相近的,但每一位文论家使用时的语境及含义往往有很大差异。张晶的《神思:艺术的精灵》一书颇为鲜明地体现出阐释与建构并行的方法论特征。他在其他研究者对于“神思”的阐释基础上,加以辨析并提出自己的界定,认为“神思”是艺术创作思维的根本范畴,包含了想象、灵感构思等多种思维元素。

阐释与建构,可以是一体两面的。遍观中国思想史、美学史,“通”与“变”之间多是通过阐释与建构实现的。没有建构的阐释,是缺少思想归趋的;而不是建立在阐释基础上的建构,则是缺少根基的,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当代的一些美学、文艺学研究名著,如王元化的《文心雕龙创作论》,葛路的《中国绘画美学范畴体系》等,都是阐释与建构互动的产物。对于当代中国的美学理论发展来说,中国古代的文艺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美学理论不可能不借鉴西方的哲学、美学理论系统,这是不言自明的;但是中国美学又有数千年的文艺理论作为基础,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如何才能成为当代美学发展的资源?所谓“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的具体路径何在?我以为,阐释与建构的辩证运用,应该是值得倡导的思维方式。

前些年在古代文论领域有所谓“失语症”之说,后来又有“中国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讨论,在我看来,也许这都是来自学界内部的一种焦虑。当代的学界有很多时新的话语,对传统的文论和美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古代文论或美学似乎大多数情形下都是在自说自话,而缺乏对当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影响力。读张晶的美学论著,他在谈论古代美学的话题时,总使人感到现实的关切;而在建构具有美学普遍价值的问题时,又使人感到传统的深厚和立足的坚实。其实,在当代,经过二十世纪哲学美学的长足发展,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中丰富的美学蕴含,还有从其中可以生长的新的理论要素,才能更充分地得以发显。

(节选自《读书》2019年第10期)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阐释与建构是许多学者采用的一种治学方法,这些学者通过对经典的阐释来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建构自己的思想体系。
B.阐释不同于训诂,但是训诂是阐释的前提,阐释应建立在训诂释义的基础上,否则,建构就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C.阐释与建构含义不同,却又互相依存,并行不悖,阐释必须在对原典解释中生发出新义,阐释的过程就是建构的过程。
D.阐释与建构是传承和创新的重要手段,中国思想史、美学史中的“通”与“变”大多是通过阐释与建构的互动实现的。
2.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存在明显的缺陷,多半处在自在状态,它的许多范畴需要进行义界的厘清和逻辑的梳理。
B.中国古代文艺理论不能一成不变,需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辩证地运用阐释与建构是主要途径。
C.前些年在古代文论领域曾经有过所谓“失语症”之说,这是来自学界内部的焦虑,是一种自说自话的表现。
D.阐释必须关切现实问题,而建构又必须具有传统的深厚和立足的坚实,这样才有可能生长新的理论要素。
3.借鉴本文的观点,谈谈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6分)
2020-03-16更新 | 1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1)博客,即“网络日志”,是一种十分简易的个人信息发布方式,它让任何人都能够完成个人网页的创建、发布和更新。

(2)2004年,博客已经演变为一种全球性的大众表达方式,但中国博客还悄无声息。在接下来的十几个月中,博客在中国疯狂发展。有数据表明,目前全球中文博客站点数量超过5000万。同时,数以千万计的中国博客在勤奋地敲打着一个新的互联网传奇。《第18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6月30日,中国1.23亿网民中,2800万经常写博,这个数字是上一年的两倍。

(3)人人可以博客,人人可以创造内容,人人可以展现自己的智慧和力量,正是因为加入博客的“零门槛”,它在人们的心中更具诱惑力。不过,博客的意义仍远远超出人们的想像。

(4)首先,博客可以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人们的精神家园。人们可以及时记录和发布自己的生活故事、思想历程,发挥个人无限的创造和表达能力,还能以文会友,同别人进行深度的沟通。

(5)其次,自由发表和个性化书写的传播,使博客更大程度地参与到政治生活中。博客将成为公众的武器,人们用它来表达政治见解,对国家的政策走向发出自己的声音,对社会热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6)再次,博客的即时出版,还改变了知识产权保护的观念,给出版业带来了新的冲击。它造成人们对传统出版业的怀疑和审视,从而影响到整个出版行业作出新的选择和调整。

(7)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质疑博客浪潮会使网络变成新的信息垃圾场,如揭露他人隐私,恶意攻击他人等。博客的随意性与开放性导致内容泥沙俱下,缺乏公信力。但这些都不妨碍博客的发展,一边探索一边建设,一边表达一边吸收,“人人皆博”的浪潮正在改变我们的世界。

1.概括第(2)段的主要内容。
2.第(3)段中加点的“零门槛”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从本文看,博客的意义有哪些?
4.第(7)段提到,博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遭到了人们的质疑。你是怎样看待博客的呢?请结合本文,简要阐述你的看法。
2021-12-20更新 | 1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