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211 题号:394349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①。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②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③。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

“臣以险衅,夙遭闵凶……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宫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醮(jiào):改嫁。②烝烝(zhēng):热切的样子。③游夏:孔子学生子游、子夏。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的上疏《陈情表》被认定为中国文学史上抒情文的代表作之一,文中叙述祖母抚育自己的大恩,自己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又倾诉自己不能从命的苦衷,言辞慷慨,表达感情直接坦率。
B.三国时期的蜀汉,终于汉怀帝刘禅。蜀国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帝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都城洛阳居住,刘禅却乐而忘本,乐不思蜀。
C.文中所提皋陶是古代传说中的人物,是与尧、舜、禹齐名的“上古四圣”之一,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后常为狱官或狱神的代称。
D.古代臣民上书言事分为“上书”“上疏’和‘上封事”,其区别在于“上书”是臣民向皇帝进言所采用的最常见的形式,“上疏”是在朝官员专门上奏皇帝的一种文书形式,“上封事”则是向皇帝进谏带有机密性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幼年丧父,母亲再嫁,年仅几岁的他热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
B.“周门人方之游夏” “数使吴,有才辩”“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 等表现出李密有才干。
C.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诗的末章表明了他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李密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①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矣! 云虽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着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②,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③,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选自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释]①巡、远:指。安禄山造反时,张巡与许远是守卫睢阳的主将。南霁云为张巡部将。②贼:指安禄山的叛军。③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南八。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子中的意思
食与乐 (        )霁云坐(        )
⑶皆感激为云泣下(        )⑷此矢所以(        )
2.对下列两组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及含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血淋漓,示贺兰∕贼刃胁降巡 
不下咽∕爱霁云之勇
A.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也相同
B.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字相同
C.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不同,②组两也不相同
D.①组两字用法及含义相同,②组两字不同
3.对“矢着其上砖半箭”一句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箭射中佛塔半块砖上,只留下了半支箭。
B.箭射中佛塔,砖上只剩下折断的半支箭。
C.箭射中佛塔,半支箭射进了佛塔的砖里。
D.箭射在上半部佛塔的砖中,只见半支箭。
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⑴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⑵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
5.本节文字通过对南霁云的           刻画,表现了他     和       的精神面貌。
2019-11-09更新 | 2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文言文阅读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祐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取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B.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C.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D.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者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调:指一般的职务调动,类似的还有转、移、徙等,但文章结尾处的“黜”则是降职或免职。
B.陛下:“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应对的谦称。在此文中可译为“您”。
C.秩:是根据功过确定的官员的俸禄,后引申为评定的官员等级。“秩满”指惯例任职期满。
D.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由于古时的君主为了祈求国家太平,五谷丰登,每年都要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后来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C.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
(2)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018-01-17更新 | 6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文章,完成各题。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答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教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櫌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选自《过秦论》上篇)

先王知雍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而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能长。由是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

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 以 君 子 为 国 观 之 上 古 验 之 当 世参 之 人 事 察 盛 衰 之 理 审 权 势 之 宜 去就有序,变化因时,故旷日长久而社覆安矣。

(选自《过秦论》下篇)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B.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C.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D.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之/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伍,古代军队编制,以五人为伍,二十五人为行,故以行伍代指军队。
B.万乘,兵车万辆,表示军事力量强大。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出兵车万乘,故又以万乘代指天子。
C.公卿是“三公九卿”的简称,夏朝始设,周代沿袭,“公”即是周代封爵之首,“卿”是古时高级长官或爵位的称谓,如晋国六卿。
D.社稷,谷神和土神的总称。分言之社为谷神,稷为土神。谷神和土神是在以农为本的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原始崇拜物。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3.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及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过秦论》指在总结秦速亡的历史教训,以作为汉王朝建立制度、巩固统治的借鉴,是一组见解深刻而又极富艺术感染力的文章。
B.作品中作者极力实出秦始皇威势之盛,揭露其政策的实质是“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并以两个“不敢”从正面表现了秦始皇的不可一世。
C.作品交代了陈涉的出身地位,个人素质以及起义军的基本人员构成、武器状况,写出了抗秦力量的单薄。这样写说明了强秦并非毁于强大的外部力量。
D.《过秦论)上篇行文中采用了排比式的句子和铺除式的描写方法,富有气势;之后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2)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望而海内畔矣。
2019-06-12更新 | 14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