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32 题号:395688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猴票她爹黄永玉

在收藏界,人人知道这样一个神话:1980 年中国邮政发行的第一枚生肖邮票《庚申年》金猴邮票, 单枚面值只有 8 分钱,如今市场价值已经上涨了近 20 万倍,整版(80 枚)接近 150 万元。这枚邮票的创 作者就是著名画家黄永玉。

人们把黄永玉称作猴票之父,他闻知哈哈大笑,顽心立起,改为猴票她爹。

1979 年春节期间,时任邮票发行局邮票设计师邵柏林去看望老师黄永玉,并请他画一套动物邮票。

邵柏林回忆说:黄先生是位爱国的、有良心的艺术家。1955 年,周总理派人把他从香港接回来,在中央美院任教。那时,黄先生和董希文、李可染等我的许多老师住在北京的大雅宝胡同,我常拿着画稿 去听取老师们的意见。我尊黄先生为师,黄先生拿我当朋友。“文革”时,黄先生遭难,搬到了北京站附 近的罐儿胡同的一个旮旯里,用他自己的话说:鬼都不敢登门了。但我照常去看望他。他说:朋友里 有胆子到被打翻的巢里来看我的,邵氏夫妇是其中之一。

有这层牢靠的友谊,邵柏林 1979 年拜访时,黄永玉一口答应。画什么呢?黄老想了好几天,把曾经日夜陪伴他的伊喔画了出来,以示怀念。伊喔是一只猴子。上世纪 70 年代一位朋友送的。他很喜欢 这只猴子,无论去哪儿,伊喔都会趴在他的肩头,形影不离。伊喔在黄永玉家里显示出其祖先大闹天 宫的本事,在画室里肆无忌惮地拉屎、撒尿,弄得谁都不愿意进画室;把牙膏、颜料挤出来抹在脸上, 弄得满脸花。但黄永玉没有嫌弃它,常带它到附近的公园晨练。

伊喔画好后,黄永玉叫邵柏林来取画稿。看着画上毛发清晰、充满灵性又非常可爱的猴子,邵柏 林想,第二年是猴年,就把它作为第一枚生肖邮票的原稿吧!高山说。最终,中国生肖邮票的开山之作《庚申年》猴票于 1980 年 2 月 15 日(除夕)面世。

2014 年底,第四轮生肖猴票的设计提上日程。2015 年春天,高山带领邮票编辑团队来到黄永玉家。 见到我们,黄永玉招呼老朋友似的,让我们都坐下,他自己也习惯性地拿起烟斗,刚要往嘴上放,看 到女儿,便呵呵一笑,又放下了。

过了几天,黄永玉的女儿收到了猴票设计合同的电子版本,但黄永玉觉得,合同看似周全,措辞 却不对他的口味,于是又把高山等人叫到家里。高山一行赶过来时,发现黄永玉正在看相亲节目《非 诚勿扰》。黄永玉很喜欢看,看完了再说合同:恕我直言,这份合同,满篇必须否则,连个请字都看 不到。其实稿费、原稿都不是问题,都可以按你们的规矩来,只是这些字眼看得我极不舒服,似乎没 有体现对设计者的尊重嘛!高山马上认错,黄永玉诙谐地说:没事,回去修改一下。虽然今天没领证, 手还是可以牵下的。说着,把已经画好的初稿拿了出来,请高山等人过目。4 人围到黄永玉身边,只见 画上的猴子一手托着一只鲜嫩粉红的寿桃,另一只手抓着桃树枝,尾巴卷在树枝上。眼睛眯缝着,嘴 巴笑成一道曲线,顽皮又开怀。

按前三轮生肖邮票发行规律,第一轮一枚,第二轮两枚,第三轮一枚,第四轮应为两枚。高山向 黄永玉建议:让第四轮的猴子和第一轮的猴子结合下,大猴子抱一个小猴子,小猴子的神态和第一轮 的猴子相似。黄永玉闻言,放声而笑:好主意!不过不应是一只猴子,是一边抱一只。于是提笔就画了 起来,边画边笑着说:国家放开二孩政策了,画两只合法合理又合情喽!

2015 年 8 月 6 日,《丙申年》邮票开机仪式在北京的邮票印刷局举行。由于是夏天,其他几位嘉宾都穿着白衬衣,唯有黄永玉不仅穿了蓝色休闲西服,还打上了蓝色领带,正式又时髦。走到印制 1980年猴票的机器前,黄永玉饶有兴致地跟它合影。这张合影,跨越了 36 年时光。

设计第四轮猴年邮票时,黄永玉已经 92 岁了。他出生于湖南常德,半岁时随父母回到凤凰老家。 湘西多山,湘西人的性格多有棱角,又充满冒险精神;湘西壮美,湘西又闭塞,背井离乡去闯荡,成了 生存的需要。

黄永玉离开湘西,到陈嘉庚在厦门创办的集美学校读初中。他喜欢去学校图书馆看书,常在中午 关门时被锁在里面,索性躺在过道的地毯上读起来。他自学木刻,14 岁那年已是东南木刻协会的会员。 离开集美学校后,他当过战地服务团团员、剧团见习美术队员等,流离在福建、江西等地,以木刻和 绘画为生。我这一辈子也没向谁学过什么东西,黄永玉后来回忆说,是在谋生中锻炼出来的。 1948 年,24 岁的黄永玉来到香港,任《大公报》临时美术编辑,与金庸、梁羽生成了同事。1956 年,黄永 玉出版《黄永玉木刻集》,其代表作《春潮》《阿诗玛》轰动了中国画坛。

“文革”时期,黄永玉被迫住在一间连窗户都没有的小屋里,光线很暗,他就在墙上画了一扇窗户, 窗外画满了迎春花。

黄永玉告诉高山,他现在的生活中,写作第一,雕塑第二,版画第三,绘画排第四。他正在写一部已经断断续续写了 70 年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黄永玉说:画画和写文章,对我 来讲,都没有受过训练。没有受过训练有它的缺点,缺点恰好成为风格。我没有严格管教的老师,所 以比较自在。

好友汪曾祺曾说:永玉是有丰富生活的,他从小到大的经历,都是我们无法梦见的故事。他特殊 的好记忆,对事物过目不忘的感受,是他不竭的创作源泉。


相关链接:


(选自《环球人物》)


①国画、油画、版画、漫画、木刻、雕塑、散文、小说、诗歌、杂文、十八般武艺,几乎无所不能, 无所不精。黄永玉的艺术天才令人欣羡。就连他最心悦诚服的表叔沈从文也这样说他:黄永玉这个人 很聪明,画画写文章靠的是自学,他的风格很独特,变化也多。(《趣记黄永玉》)
②“文革”开始后,黄永玉执意要回北京,这样的境遇下,黄太太所有的抱怨和辛酸只成了一句话唉,那 时叫你不要回来你都不相信!然而黄永玉的回答是:不是这样的,将来不会永远这样的! 现在的黄永玉,在意大利、北京、香港和湘西的故乡凤凰游走,意大利画家达·芬奇故居隔壁,就是他的别墅。北京数十亩占地的万荷堂里有他的狗和满堂的荷叶荷花,愈老愈纯真的老人,感受着童年般 的快乐。如果我死了,我的墓碑上应该刻这几个字:爱、怜悯、感恩。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作者用生动的笔触记叙了“文革”期间邵柏林夫妇看望黄永玉的事情,主要是为了表现邵氏夫 妇的善良和重情重义。
B.这篇传记在展现黄永玉丰富生活时,既有很概括地叙述生活的过程,又有很细致的生活细节描 写,写法颇具特色。
C.湘西的壮美闭塞,让湘西人的性格多有棱角,又充满冒险精神,因此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常 常背井离乡去闯荡。
D.《丙申年》猴票开机仪式上,黄永玉不顾夏日炎炎着一身正装,显示了他对邮票的珍视,这让 其他几位嘉宾敬佩。
E.猴票设计合同中满篇的“必须”“否则”,一个“请”字也没有,没有体现对设计者的尊重, 这让黄永玉很不舒服。
2.《庚申年》金猴邮票和《丙申年》猴票是如何诞生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3.文中多处引用了别人评价黄永玉的话,这些引用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沈从文在《从文自传》中说到:“应当去读那本色香具备、内容充实、用人事写成的大书”。对 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本文具体分析。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乡愁”的现代文学起源及其变异

陈晓明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乡土文学”的概念日益受到重视,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关。“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是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但它也是“现代性”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在“现代性”的思潮中,人们才会对“乡土”非常强调,才会试图关怀“乡土”的价值,并且以“乡土”来与城市或“现代”对抗。

中国的“乡土文学”有着它的现代起源,那就是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人建构起来的乡土传统(准确地说,是对这些人的叙述建构起来的传统)。实际上,“乡土文学”最本质的含义应该是“乡愁”,也就是反现代性的怀乡病,那是“离去”与“归乡”的二元想象置换。

当然,乡愁也是一种古典经验。《论语子路》中的“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是最早的美化家乡的说法。《列子天瑞》中的“有人去乡土,离六亲”,是最早的表达关于乡土离别的感情的叙事。中国古曲诗词中关于怀乡的表达不胜枚举,李白的“低头思故乡”妇孺皆知,但崔颢《黄鹤楼》中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令李白不敢题诗,不是李白诗不逮,而是他怀乡病重。古代的怀乡是单向度的,那是一种对故土和家人本真的单纯的怀念。现代的怀乡则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是与当下经验对立的怀旧态度,或者是与城市生存对抗的乡村想象。

回望中国现代文学,“乡土”是一种素朴的存在,是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例如,鲁迅对乡村困境的切身体验,沈从文那种抹不去的怀旧和诗情,或者废名的那些玄妙的生存事实。这并不是说,乡土叙事就一定要沿革现代中国的传统,也不是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如此评价显然不是历史主义的态度。然而,我们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乡土叙事”中,看不到那么浓郁或深重的怀乡病。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当代“乡土叙事”确实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观念性的批判意识占据了主导地位,而更加个人化的“乡愁”式的乡土记忆被更强大的家国叙事覆盖。用点形象化的说法,当代“乡土叙事”已经被现代性占据,因为自重已经太重,结果是载不动一点“乡愁”。尽管我们一再说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更趋向于个人化叙事,但在乡土叙事这一点上,家国叙事还是占据上风。从另一方面也可以说,“乡土文学”在现代之初,显得更单纯或质朴些;而当今的“乡土叙事”则要厚实复杂得多。这两者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是存在一种差异,只是表明了文学的现代性发展至今所发生的深刻变异。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由此可看出中国20世纪文学中现代性的流变轨迹。

选自《文汇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乡土”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对“乡土”非常强调,试图关怀它的价值,这与“现代性”理论的兴起有一定的关系。
B.“乡土”的概念可以视为“现代性”反思的概念;没有对“现代性”的反思,就没有“乡土” 的概念。
C.“乡土”以情感的及形象的方式表达了对“现代性”的一种批判或反思。
D.从鲁迅、沈从文、废名等作家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乡土”的存在,感受到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的经验或情绪。
2. 下列不属于“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的原因的一项是( )。
A.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不再是古代单向度的怀乡。
B.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乡土叙事”中,看不到浓郁的或深重的怀乡病。
C.当代“乡土叙事”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已经被现代性占据,载不动一点“乡愁”。
D.中国当代文学中有“乡土叙事”而无“乡土文学”并不能说明当代的“乡土叙事”就不如现代之初的“乡土文学”。
3.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乡土”与城市或“现代”对抗的事实,说明在现代性思潮中,“乡土”与现代性渐行渐远。
B.古代的怀乡与现代的怀乡有着很大差别,现代的怀乡包含着更复杂的社会理念与情感,更接近怀乡的本质意义。
C.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虽然“乡土”更加具有个人化特征,但不能说现代文学的“乡土”就比当代的更有文学品位。
D.中国现代文学中的“乡土文学”变为50年代、70年代的“农村题材”,继而变为90年代的“乡土叙事”,这充分说明现在的“乡愁”已经不再具有乡土离别的韵味了。
2016-11-17更新 | 148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包含着某种普遍性。

②艺术,例如诗歌、绘画、音乐等,用创新的手法去唤起每个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已经存在的情感。如李白在《把酒问月》中写道:“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而三百多年后,苏轼作了《水调歌头》,他写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咏诵这些诗的时候,它们的相似之点和不同之处同样感动着读者。尽管李白、苏轼生活的时代和今天的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但这些几百年乃至一千年前的诗歌在今天人们的心中仍然能够引发强烈的感情共鸣。

③同样,我们现在阅读莎士比亚的著作,或者观赏莎士比亚的戏剧,不论是原文或译文,也有着和几百年前英国的读者观众相似的情感共鸣。

④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⑤科学,例如天文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对自然界的现象进行新的准确的抽象,这种抽象通常被称为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却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⑥在科学中,人们研究物质的结构,知道所有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构成,原子又都由原子核和电子构成,原子核又由质子、中子组成,质子、中子又由夸克组成等。人们认识了物质的基本结构,进而去认识世界和宇宙。

⑦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这就是科学的普遍性。在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科学上有两个关键性的发现,它们看上去似乎有些神秘,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无关。一个是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另一个是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前者是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实验依据,后者为量子力学奠定了基础。正是有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科技发展,如核能、原子物理、分子束、激光、X射线技术、半导体、超导体、超级计算机等,才得以存在。因此,科学原理应用越广泛,在人们社会生活中的表现形式也越多样化。

⑧科学家追求的普遍性不同于自然现象的普遍性,是人类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适用于所有的自然现象。它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这个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也是外在的,植根于整个人类,没有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尽管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着很强的关联。

⑨因此,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对艺术的美学鉴赏和对科学观念的理解都需要智慧,随后的感受升华与情感又是分不开的。没有情感的因素和促进,我们的智慧能够开创新的道路吗?而没有智慧的情感能够达到完美的意境吗?所以,科学和艺术是不可分的,两者都在寻求真理的普遍性。普遍性一定植根于自然,而对自然的探索则是人类创造性的最崇高的表现。事实上如一个硬币的两面,科学和艺术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

1.第④段中“反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文中列举李白、苏轼的诗词,还举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其作用是
3.第⑦段说明的主要问题是
A.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变化B.科学原理应用广泛
C.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两个关键发现D.科学原理的普遍性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人类意识或潜意识中深藏着的情感是人类创造力的基础。
B.相对论与量子力学推动了核能等20世纪新科技的发展。
C.举李白、苏轼作品为例,表明体裁不同的作品也能引起人的共鸣。
D.科学的深刻性及其应用的广泛性,与其定律阐述的简单性成反比。
5.作者认为“科学的普遍性和艺术的普遍性并不完全相同”,其原因是
6.纵观全文,科学与艺术具有哪些共通性?
2019-10-14更新 | 2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小松鼠

柯来台

①朋友送给我一只松鼠,它全身呈深绿色,翘起的尾巴顶端和腹部则是红色的。我一开始就觉察到它野性十足,它对人一无所知,竟以为可以肆无忌惮。第一天,它就把猫咪吓得直哆嗦,而京巴狗在它面前竟说不出话来。瞧着这个快活的家伙一本正经地坐在椅子背上,噔着那圆溜溜的眼睛盯着每一样东西,谁不发抖呢?

②第一天,它喝牛奶,在我的头发上蹭干净两只手,然后在空中蹦跳。不一会又回到我的肩上,梳理我的头发,把冰冷而友好的小鼻子、肉乎乎的舌头在我耳朵下方蹭。

③“抓住它,它抓了一团毛线!”一条在它童年时就箍在它腰上的锁链磨坏了它的毛皮,它那如羽毛般轻盈、如火焰般闪烁、翘在空中的尾巴在跳来跳去时便发出一种如苦役犯戴的镣铐的声音。“抓住它,把它控住,它把糖果盒拿走啦!”它被抓住之后就把长长的手指,塞进钢制腰带间,陷入沉思。我带它到乡间度假时,才恍然大悟,原来它一直过的是沉闷的城市生活。它没有立刻走出敞开的笼门,而是把一双手紧贴在胸前,出神地凝视着无边的绿色草地,身体则有规律地战栗。我只能把这种战栗比作生命垂危的蝴蝶的抖动,它的美丽的、如一颗泪珠般凸起的眼睛里映出一片绿色。

④我牵住链子的另一端,它便随我一起在草坪上行走。在草地上,它干净利落地小便,采摘一粒粒黑色的种籽。然后,它用前肢抓住一棵鲜花盛开的小树底部的枝桠,发疯似的摇晃它,仿佛要看看这树枝是不是活的。这时,它瞧见空中飞过的鸟儿,便伸长脖子向鸟儿致意,这一举动几乎使它离开了地面。

⑤它遇见一条蜥蜴,前额上便立即堆起皱纹,竖起了脖子和尾巴上的毛。在我起来调解之前,它已经翻了个空心筋斗,像只好斗的公鸡在空中打了个旋,那可怜的小蜥蜴已成了两截。但是,对癞蛤蟆,它只是表现出强烈的厌恶,不过,有时候,它向肥肥的长满疙瘩的癞蛤蟆伸出爪子,很友好地搔它的脑袋。癞蛤蟆鼓起了肚子,表示抗拒,发出刺耳的声音。

⑥在乡间,它胖了。除了我给它的榛子、核桃外,它还咬了窗帘、镜框的一角,还整天把一根葡萄枝搂在怀里走来走去,用嘴唇舔着。它轻盈地在我肩上蹿来蹿去,往我耳朵里吹气。小园子里开满了白洋槐花、杜鹃花。小松鼠关在笼子里,把它的可爱的鼻子挤在两条栏杆之间……我知道它在想什么,我终于打开笼子,解开它的锁链……我知道,我会想它的。

⑦我给它自由的时候,正是六月,温煦的微风轻拂,自由的松鼠却一动也不动,它两只手交叉,久久地、全神贯注地坐在窗台上。它开始做它习惯的动作,把手塞进膜部和链子之间,但它没找到链子。它笨拙而轻轻地跳了一下,估量那根原先拴它的链带的长度,然后,又试着跳了一下,那时,它只是联着我。然后,它不安地咳嗽,急急地奔跑起来,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

⑧暮霭降临时,我呼唤它的名字,但没有用。可是,夜色深沉时,窗台上面响起了松鼠那轻轻的、朴实的干咳声,它呼唤着我,它像主人似的回到房间。它步履蹒跚,园户外的空气、树木、鲜花和海拔高度而心醉。它就着小盆的水嘴畅饮,用一双手梳洗一番,准备床铺——那个它每天晚上打开裹在身上的毛线团。第二天,我又见到它自由自在地坐在窗边,等待着折断那条其实已不再存在的链子……那天,它没有离开花园。在桂鹃花、洋槐花丛中,重又开始像人间天堂一般的生活。一群飞来飞去的燕子和麻雀围着它,对它鸣叫,它又开始蹦蹦跳跳,欣喜若狂,忘乎所以,追逐猫咪,把猫从洋槐树那儿撵走,它得意洋洋,蹲在洋槐树上,一脸满不在乎的神态:“现在该轮到谁了?”

⑨小松鼠没有失去爱交际的性情,不久,邻居小姑娘告诉我,“松鼠坐在我家钢琴上,听我学唱歌”;隔壁的大爷向告诉我,“我留在盘子里的核桃和葡高干被它吃了。

⑩它每天早出晚归,精力充沛,皮毛光亮,因为获得自由的缘故,甚至因为感恩的缘故,它是得神采奕奕,它从不忘记回家,从不忘记向滥施松鼠式的爱抚。这重新开始的世界,这一平衡状态,这野生动物和我们之间的纯洁关系,持续了再三个星期。一个晚上,它没有回来,后来的晚上也没者再回来,我确信,人类的双手又重新抓住了它,抓住了它那伸出脑袋让人抚摸的耳朵。

1.第③段面线句采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头两段写松鼠对小动物乱撒威风,对人无所顾忌,但很快与“我”建立起亲密的感情。
B.第③段描写小松鼠火焰般闪烁的尾巴,与它腰上的锁链形成对比,暗含作者强烈的爱情。
C.第⑤段小松鼠滥伤无辜的蜥蜴又骚扰癞蛤蟆,可见大自然也充满风险和争斗,并不平静。
D.作者文笔生动活泼,亲切谈谐:情节一被三折,在看似平静的叙述中收到峰回路转之效。
E.小松鼠被放生后重回主人家园,作者这一虚构情节带有神话色彩,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F.文章在“人类”重新抓住“那让人抚摸的耳朵”处戛然而止,含蓄表达了对人类的谴责。
2019-09-26更新 | 5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