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古代诗歌阅读 > 体裁 >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51 题号:406124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客亭 杜甫
秋窗犹曙色,落木更天风。
日出寒山外,江流宿雾中。
圣朝无弃物,老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似转蓬。
【注】宝应元年秋,杜甫自绵州至梓州,时家在成都。秋晚,方迎家人再至梓州。因秋夜而赋此诗。
1.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

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

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①公元815年(元和十年)旧历三月,曾因“永贞革新”遭贬谪的柳宗元、刘禹锡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一起南下至衡阳,然后分别赴任,柳宗元赠诗给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对柳宗元所作诗的回答。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铜像或墓道石。此指衡阳湘水西岸马援庙前石人,④苏武去国离乡,李陵赠别诗有“临河濯长缨,念别怅悠悠”两句。
1.下面对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两诗的首联均将两人十几年来仕途起伏不定的坎坷命运集中凝炼地表现,引发读者无穷的联想和遐思。
B.柳诗颔联突出“伏波故道”的“风烟”和“翁仲遗墟”的残破,表现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C.柳诗颈联强调自己因懒散粗疏招来非议,“休将”二字表现作者对自己博取“时名”的行为感到后悔。
D.刘诗颔联紧承首联,上句借西汉清名满天下的黄霸以自嘲,下句借柳下惠的故事表达自谦之意。
2.两首诗都表达了被贬时的心情,试分析它们在表现手法上的区别。
2019-08-12更新 | 9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署旱苦热

王令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

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

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的“屠”字用得新奇,本意为屠杀,也可引申为消灭,有力地表现了作者对暑热的憎恨之深。
B.颔联以夸张手法极写旱情的严重,人间江海将因暑旱而枯竭,天上银河也会因暑早而干涸,寄情深挚。
C.颈联实写运眺之景,望见高处昆仑神山有积雪,看到远处蓬莱仙岛有寒凉,皆可解热除早,不禁心生羡慕。
D.本诗用了反衬的手法,用“清风无力”来反衬暑热之甚,用昆仑蓬莱的消凉反衬暑热之苦,巧妙得当。
2.刘克庄在其《后村诗话》中盛赞此诗“识度高远”。请你结合尾联,对刘克庄的这一说法作简要阐述。
2020-12-07更新 | 186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

舟中读元九诗

白居易

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灯灭犹暗坐,逆风吹雨打船声。

闻乐天左降江州司马

元稹

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

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寒窗。


注:①元和五年,元稹因弹劾和惩治不法官吏,同宦官刘士元冲突,被贬为江陵士曹参军,后来又改授通州司马。②元和十年,白居易上书,请求逮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结果得罪权贵,被贬为江州司马。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诗写舟中夜读元九诗,读至灯残灯灭,眼痛暗坐,足见元诗思想性、艺术性之高,感染力之强。
B.白诗前三句蓄势,尾句才哗然打开感情的闸门,让激浪涡流咆哮奔鸣而下,让乐曲终止在最强音上,收到了“四弦一声如裂帛”的强烈效果。
C.元诗中景物描写渲染出了灰暗气氛,奠定了沉郁顿挫的感情基调。
D.元诗第三句和白居易的“枕上忽惊起,颠倒着衣裳”有异曲同工之妙。
2.两诗的尾句,诗人借用“风雨”表达了哪些共有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0-09-20更新 | 11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