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94 引用次数:65 题号:407546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记旧本韩文后

欧阳修

予少家汉东,汉东僻陋无学者,吾家又贫无藏书。州南有大姓李氏者,其子尧辅颇好学。予为儿童时,多其家,见有弊筐贮故书在壁间,发而视之,得唐《昌黎先生文集》六卷,脱落颠倒无次序,因乞李氏以归。读之,见其言深厚而雄博,然予犹少,未能悉究其义,徒见其浩然无涯,若可爱。是时天下学者杨、刘之作,号为时文,能者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予亦方举进士,以礼部诗赋为事。年十有七试于州,为有司所黜。因取所藏韩氏之文复阅之,则喟然叹曰:学者当至于是而止尔!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徒时时独念于予心,以谓方从进士干禄以养亲,苟得禄矣,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志。

后七年,举进士及第,官于洛阳。而尹师鲁之徒皆在,遂相与作为古文。因出所藏《昌黎集》而补缀之,求人家所有旧本而校定之。其后天下学者亦渐趋于古,而韩文遂行于世,至于今盖三十余年矣,学者非韩不学也,可谓盛矣。呜呼!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欲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予之始得于韩也,当其沉没弃废之时,予固知其不足以追时好而取势利,于是就而学之。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亦志乎久而已矣。故予之仕,于进不为喜、退不为惧者,盖其志先定而所学者宜然也。

集本出于蜀,文字刻画颇精于今世俗本,而脱缪尤多。凡三十年间,闻人有善本者,必求而改正之。其最后卷帙不足,今不复补者,重增其故也。予家藏书万卷,独《昌黎先生文集》为旧物也。呜呼!韩氏之文、之道,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而有也。予于此本,特以其旧物而尤惜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予为儿童时,多其家  游:游玩
B.因时人之不道,而顾己亦未暇学       怪:对……感到奇怪
C.当尽力于斯文,以偿其       素:向来
D.此又非好恶之所上下       特:特别
2.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头部分记叙了作者年少时偶然从朋友家得到《昌黎先生文集》的经历。文中提到的《昌黎先生文集》《昌黎集》《昌黎先生集》以及标题中的“旧本韩文”均指同一部书。
B.欧阳修认为,韩氏之文的湮没无闻与盛行于世都有其当然之理。韩文的兴废表明,真正的好文章固然可能“沉投弃废”于一时。但终究会为“万世所共尊,天下所共传”。
C.欧阳修曾利用其它版本对旧本韩文进行多次修订,补足了缺失的卷帙。使之最终成为善本。他认为韩文之大行于世并非因为自己的倡导,而是因为韩文本身“深厚而雄博”。
D.本文追述了作者得韩集、读韩文、作古文的亲身经历,反映了韩氏之文从“沉投弃废”到“大施于今”的情况,从而也反映出北宋中期“古文”创作逐渐兴盛的发展过程。
3.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孔、孟皇皇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
(2)则予之所为者,岂所以急名誉而干势利之用哉?
4.欧阳修钟情韩愈文章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容易 (0.9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墨宝堂记
苏轼
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弹琴弈棋,蓄古法书图画,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则又有笑之者曰:“古之人所以自表见于后世者,以有言语文章也,是恶足好?”而豪杰之士,又相与笑之,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若乃施之空言,而不见于行事,此不得已者之所为也。而其所谓功名者,自知效一官,等而上之,至于伊、吕、稷、契之所营,刘、项、汤、武之所争,极矣。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而许由辞之以为难,孔丘知之以为博。”由此言之,世之相笑,岂有既乎?
士方志于其所欲得,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故有好书而不得其法,则椎心呕血几死而仅存,至于剖冢斫棺而求之。是岂声、色、臭、味足以移人哉。方其乐之也,虽其口不能自言,而况他人乎!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毗陵人张君希元,家世好书,所蓄古今人遗迹至多,尽刻诸石,筑室而藏之,属余为记。余,蜀人也。蜀之谚曰:“学书者纸费,学医者人费。”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世有好功名者,以其未试之学,而骤出之于政,其费人岂特医者之比乎?今张君以兼人之能,而位不称其才,优游终岁,无所役其心智,则以书自娱。然以余观之,君岂久闲者,蓄极而通,必将大发之于政。君知政之费人也甚于医,则愿以余之所言者为鉴。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          
A.古法书图画蓄:收藏
B.余为记属:交代,嘱咐
C.而出之于政骤:突然
D.而位不其才称:称赞
2.2.下列句子都批评以己之好而骄人笑人的陋习的一组是(     
①客至,出而夸观之,自以为至矣。
②以为士当以功名闻于世
③世人之所共嗜者,美饮食,华衣服,好声色而已。
④有人焉,自以为高而笑之。
⑤而或者犹未免乎笑曰:是区区者曾何足言。
⑥虽小物,有弃躯忘亲而驰之者。
A.②④⑥B.①②③C.①④⑤D.③⑤⑥
3.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是一篇杂记,开篇列举了世人以己之好而骄人笑人的陋习,有力地批判矜夸自耀的浮躁之风。
B.作者对张希之“家世好书”给予了肯定,对他怀才不遇的遭际表达了惋惜,相信他会在仕途上大有作为。
C.作者认为那些痴迷于某些事物的人是可鄙的,因为他们为了获得自己所嗜之物,可谓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D.文章层层递进,批判了社会不良现象,寄予了对张希之的殷切期望。
4.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人特以己之不好,笑人之好,则过矣。
2016-11-18更新 | 4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 (0.9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颜衎,字祖德,兖州曲阜人。少苦学,治《左氏春秋》。及长授北海主簿,以治行闻。后为邹平今。符习初镇天平,以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衎未领书,以故规行之。寻为吏所讼。习遽召衎笞之,幕客军吏成以为辱及正人,习甚悔焉,即表为观察推官,且塞前事。长兴初,召拜太常博士,习力奏留之。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未几,房知温镇青州,复辟置幕下。知温险愎,厚敛多不法,衎每极言之,不避其患。晋祖入洛,知温恃兵力偃蹇,衎劝其入贡。知温以善终,衎之力也。知温诸子不慧,衎令以家财十万余上进。晋祖之,归功于衎。俄迁都官员外郎,充东都留守判官,改河阳三城节度副使,知州事。居半岁,得家问,父在青州有风瘴疾,衎不奏弃官去侍疾,不复有仕宦意。岁余,父疾不能起,衎侍,未尝少倦。晋祖闻之,召为工部郎中,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逾年,上表请还侍养,授青州行营司马。丁父忧,哀毁甚。俄召为驾部郎中、盐铁判官。以母老恳辞,有诏止守本官。复抗表求侍养,改户部侍郎。衎又坚乞罢免,诏书褒许,即与其母东归.
未几,丁忧。服除,诏郓州高行周津遣赴阙,衎辞以足疾,不至。后起为尚书右丞。俄充端明殿学士。太祖征兖州,驻城下,遣衎往曲阜祠文宣王庙。城平,以衎权知州事。归朝,权知开封。时王峻持权,衎与陈观俱为峻所引用。会峻败,观左迁,衎罢职,守兵部侍郎。显德初,上表求解官,授工部尚书,致仕还乡里,台阁缙绅饯都门外,冠盖相望,时人荣之。建隆三年春,卒于家,年七十四。
(《宋史·列传二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习致仕,衎东归养亲 致仕:交还官职,即退休。
B.知温恃兵力偃蹇 偃蹇:骄横,傲慢,盛气凌入。
C.晋祖之,归功于衍 嘉:嘉奖。
D.汉乾祐末,丁忧 丁忧:遭父母之丧。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衎每极言之,不避皆出于此乎?
B.书告属邑毋聚敛为献贺 盛锦囊
C.知温以善终,衎力也 均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D.衎与陈观俱峻所引用 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3.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B.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俄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C.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达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D.辞曰/臣无他才/术未知何人误有闻过望放臣还/遂其私养/晋祖曰/朕自知/卿非他人荐也/俄废枢密院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衎曾因向符习进献贺礼而受到笞刑,但事后符习很后悔,又上表推荐他做观察推官,暂且搪塞前面所做的事。
B.父亲去世后,颜衍因母亲年老需要侍候,上表辞官,不许;后又两次上疏请求,最终得到皇帝褒奖,与母亲回家了。
C.颜衎担任都官员外郎时,收到家信,得知父亲生病,没有奏报就弃官回家侍候老人,最后不再有当官的想法。
D.颜衎曾因王峻的引荐而被重用,后又受到王峻的牵连而被罢官。最后退休回家,临行时朝内官员争相为他送行。
2016-11-18更新 | 6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 (0.9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马芳,字德馨,蔚州人。十岁为北寇所掠,使之牧。芳私以曲木为弓,剡矢射。俺答猎,虎吼其前,芳一发毙之。乃授以良弓矢、善马,侍左右。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周尚文镇大同,奇之,署为队长。数御寇有功。嘉靖二十九年秋,寇犯怀柔、顺义。芳驰斩其将,授阳和卫总旗。寇尝入威远,伏骁骑盐场,而以二十骑挑战。芳知其诈,用百骑薄伏所,三分其军锐,以次击之。奋勇跳荡,敌骑辟易十里。寇营野马川,克日战。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芳战益力,寇乃去。累迁指挥佥事,复以功,超迁都督佥事。已,袭寇有功,进二秩,为右都督。寻以功进左,赐蟒袍。三十六年,迁蓟镇副总兵。土蛮十万骑薄界岭口,芳与总兵官欧阳安斩首数十,获骁骑猛克兔等六人。寇不知芳在,芳免胄示之,惊曰:“马太师也!”遂却。四十五年,辛爱以十万骑入西路,芳迎之马莲堡。堡圮,众请塞之,不可。请登台,亦不可。开堡四门,偃旗鼓,寂若无人。比暮,野烧烛天,嚣呼达旦。芳卧,日中不起,敌骑窥者相属,莫测所为。明日,芳蹶然起,乘城,指示众曰:“彼军多反顾,且走。”勒兵追击,大破之。芳有胆智,谙敌情,所至先士卒。一岁数出师捣巢,或躬督战,或遣裨将。家蓄健儿,得其死力。尝命三十人出塞四百里,多所斩获,寇大震。芳乃帅师至大松林,顿旧兴和卫,登高四望,耀兵而归。芳起行伍,十余年为大帅,身被数十创,以少击众,未尝不大捷,威名震边陲,为一时将帅冠。石州城陷,副将田世威、参将刘宝论死,芳乞寝己荫子,赎二将罪,为御史所劾,敕戒谕。后世威复为将,遇芳薄,芳不与校,识者多之。
(节选自《明史· 马芳传》)
【注释】①朱元璋很有战略远见,他设立了塞外诸多卫所,在北京以北的防线上,辽东都司、大宁都司、开平卫、兴和卫、大同都司、东胜卫,形成了明朝最外围的一道防线。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B.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C.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D.芳度寇且遁急/乘之/斩级益多/众方贺芳/遽策马曰/贼至矣/趣守险/而身断后/顷之/寇果麇至
2.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有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之义,文言文中假、代、摄、权、行等字皆有相似的含义。
B.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帝王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每个皇帝对应着一个年号。如文中的“嘉靖”即明世宗肃皇帝朱厚熜的年号。
C.“太师”一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D.“行伍”是古代军队编制,二十五人为行,五人为伍。后世多用“行伍”泛指军队。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芳年少英勇,得到俺答赏识。马芳年少时被北寇掳去做了牧童,后在危急时刻,一箭射杀猛虎,俺答为他配备良弓善马,让他随侍左右。
B.马芳巧破敌谋,名震边陲。威远盐场之战,马芳识破敌人诡计,将计就计,大破敌军;界岭口之战,敌寇初以为马芳不在,后来见到他就惊吓而退。
C.马芳智勇双全,多次破敌建功。马莲堡之战,马芳用疑兵之计,大开堡门,通宵鼓噪,马芳躺在床上,到中午也不起来,麻痹敌军,最后一举击破敌人。
D.马芳身先士卒,宽以待人。每次出战马芳都亲身前往,而面对不知感恩的旧部田世威,他也不计较,知道这些事的人很多。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芳阳为之用,而潜自间道亡归。周尚文镇大同,奇之,署为队长。
(2) 芳乃帅师至大松林,顿旧兴和卫,登高四望,耀兵而归。
2016-11-18更新 | 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