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8 题号:423371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张充和,她选择留在自己的世界里

慕容素衣

在不知道充和的存在之前,我以为闺秀这种生物已经在中国大地上绝迹了。完全无法想象,时至今日,在与我相隔数万公里的大洋彼岸,一位101岁的老人仍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们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

这位老人,就是现居于耶鲁的张充和。

她从遥远的民国走来,在旧时月色和习习古风中长大。她的名字,曾经和沈从文、卞之琳、俞振飞等人相连,一同成为那个年代的传奇。如今,故人早逝,时移世易,属于她的时代已经永久地过去了,她却仍然选择活在她的时代里,在去国离乡数万里之外。这是一个奇迹,独属于她的奇迹。

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不同的是,张家四姐妹属于传统仕女。她们的爱好、才艺乃至心性都很“旧派”,即使时代再跌宕起伏,生活再颠沛流离,她们仍固执地保持着她们闺秀式的生活方式,时代影响了她们的生活轨迹,她们的生活本质却并未改变。这一点,在充和身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她考北大,国文是满分,数学却拿了零分;她嫁给了洋人傅汉思,可他是个汉学家,对中国历史比她还要精通;她在美国的耶鲁大学任教,教的却是中国最传统的书法和昆曲;

她常和一位叫咪咪的美国女士切磋中国艺术,后来那位女士成为了比尔盖茨的继母;年少的时候,她在苏州拙政园的兰舟上唱昆曲,如今,她仍在耶鲁的寓所和人拍曲。

充和出生于合肥一个大家庭,曾祖父张树声曾是淮军将领,官至两广总督。到了充和父亲张武龄这一代,已经“弃武从文”,他索性离开了合肥,在苏州创办了乐益女子中学。

充和是在上海出生的,后被她的一个叔祖母收养。叔祖母把还只有八个多月的充和带回了合肥老家,在那里,她一直生活到十六岁。叔祖母是李鸿章的侄女,很有见识,相当重视小充和的教育。高薪为她聘请了一位老师,名叫朱谟钦,是吴昌硕的弟子,既有才学也很开通,他教充和学古文,还专门弄来了颜勤礼碑的拓本,教她练字。那时的教育是先生和学生朝夕相处言传身教,充和随朱先生从九岁一直学到十六岁,这七年间,朱先生也只有她一个学生,他留给充和的,应该不仅仅只是深厚的国学知识。

叔祖母去世后,十六岁的充和回到了苏州九如巷。苏州生活让充和的人生路上从此多了项终身陪伴的爱好-----昆曲。

汪曾祺在回忆西南联大的往事时,在文章中写道:“她唱得非常讲究,运字行腔,精微细致,真是‘水磨腔’。她唱的‘受吐’,娇慵醉媚,若不胜情,难可比拟”。抗战年代,她凭着一出《游园惊梦》,惊艳了当时的重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为纪念汤显祖诞辰三百周年,她回国和大姐元和演了一出《游园惊梦》,仍赢得了满堂彩,其中一张剧照被俞平伯评为“最蕴藉的一张剧照”。

二十一岁这年,充和以语文满分、数学零分的成绩被北大破格录取。她听过胡适讲文学史和哲学史,钱穆、俞平伯、闻一多都是她的老师。

抗战爆发后,充和到重庆教育部礼乐馆工作,结交沈尹默、章士钊等名士,并师从沈尹默学习书法,书法可以说是充和一生至爱。她曾说,自己不爱打扮,不喜欢金银珠宝,但笔墨纸砚一定要用最好的。由于长期练习书法,她年老了臂上肌肉仍有如少女般有力。

谈到女子,总绕不过一个情字。充和最初为大众所知,就是源于一段情事。情事的男主角大家并不陌生,他是当时有名的诗人卞之琳。相传那首知名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就是诗人为充和所作。

1948年,充和在炮火声中嫁给了傅汉思。这段婚姻对充和的最大影响是她终于选择了远渡重洋。这个最着迷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最终却选择了去国离乡。她离开的时候还预想不到,二十多年后,她所着迷的文化在故国大地上被粗暴地清除,三姐夫沈从文被迫去扫女厕所,二姐夫周有光下放到农场。而孤悬于海外的她,反倒保存了一方传统文化的小天地。天地虽小,但能够容下一个优雅而干净的灵魂,已经足矣。

充和一生醉心艺术,但始终保持着老派人游于艺的态度,书法也好,诗词也好,都是写了就写了,没想过要结集出版,更没想过要去抢占艺术史上的一席之地。

英国诗人济慈的墓志铭上写着一句话:这里躺着一个人,他的名字写在水上。充和,也是这样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啊。写的过程就是消失的过程,像飞鸟掠过,天空却并没有任何痕迹。

不过,充和这样旧派的人,未必会喜欢这类新诗风味的句子。她自撰的诗中有一句意思和此相仿,足以概括平生: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

这一曲微茫,正是民国年间的古韵遗响。随着那个年代的远去,已成绝唱。

相关链接:

2015年6月17日,“合肥四姐妹”唯一在世者、著名书法家张充和在美国家中逝世,享年102岁。她自幼学习古文及书法,十六岁师从沈传芷等学习昆曲。1934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抗战爆发,辗转重庆,研习古乐,并师从沈尹默习书法。1948年,与德裔美国汉学家傅汉思结婚,1949年移居美国,在耶鲁大学教授书法二十多载,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京华时报)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张充和借助与诗人卞之琳的恋情走进艺术的殿堂,如卞之琳为她写的《断章》,并在艺术史上占了一席之地。
B.张家四姐妹和林徽因、唐瑛等民国名媛,都领一时风气之先,尤其张充和,读大学、嫁洋人,与时俱进。
C.张充和一生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即使101岁了,还每日晨起,磨墨练字,吟诗填词,这是她那个时代所独有的。
D.在21世纪的今天,在大洋彼岸的美国,张充和依然保持着上个世纪初的生活方式,选择了留在自己的时代里。
E.张充和自撰的“十分冷淡存知己,一曲微茫度此生”两句诗,概括她的一生并表达了对现实的反叛。
2.张充和为何能“成为中国古典传统文化在海外的珍贵薪传”?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张充和是“选择留在自己时代里的人”?请简要分析。
4.为什么说张充和是一个大家闺秀、传统仕女?当下社会还需要这样的人吗?请结合材料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乡土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遗产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寄托与信仰表达的文化母体。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强调一种公共性和人伦性;在人与物的关系上,乡土文化则强调人与外界的和睦相处。因此,乡土文化是自有其存在价值的独立系统,它是乡村共同体内的一个“精神家园”,人们从这个镜像里可以看到自己本来的身影,并引发关于自身来自何方的遥远的回忆。正是在这种有着某种天人合一旨趣的文化生态之中,乡村表现出自然、淳朴而独到的文化品格。梁漱溟先生也曾强调,中国文化的根在乡村,“新中国的嫩芽必须从旧中国的老根乡村中长出来”,中国要复兴的前提是农民的精神要重建。所以说,乡村文化不仅是现代化乡村建设的灵魂所在,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生活在都市里的人们在享受着现代生产方式带来的巨大的物质财富的同时,却也陷入钢筋水泥和机械电子的重重包围之中,常常感到莫名的空虚和烦恼。于是,长期被拒斥为边缘的、非主流的生活模式和文化类型的乡村,逐渐成为生活在现代社会浮躁的氛围之中的人们排解矛盾和焦虑的“心灵家园”。不管是现代社会中的成功者还是失败者,都可以在此乡村宁诺的环境和古朴的文化中,获得抚慰疲惫心灵的机会。在现代消费文化体系中,乡村文化资源成了传统、原生态、原汁原味等意境的代名词。现代社会在提供乡村文体产品的价值转化机制的同时,也赋予了乡村文化资源新的价值评判体系。乡土文化“既可以表现出物质性的一面,也可以表现出符号性的一面”,并由此而获得多重的价值形式。此外,由于广大发展中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对经济发展观的盲目推崇,导致了许多社会问题,如人们文化的贫困、道德素质的下降、精神生活的缺乏,等等,这使得这些国家开始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开始寻找“失去的根”,试图重新挖掘传统文化之精髓,重建文化本土之内涵。在发展中面临人性的迷失即理性的缺失,同样已成为乡村文化重建的核心问题。于是,一些有识人士开始用行动重建乡村的伦理、信任,以及生活方式,旨在再造理想乡土家园的各种新的“乡村实验”已不声不响地在进行,并开始显示出其重要的示范性与影响力。

不仅如此,历史也表明,两种异质文化交流时,往往容易出现“涵化”,即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由于持续接触和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的文化变迁,是一种文化从其他文化中获得对新的生活条件的适应过程,是在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传递和整合。而作为一个动态存在的文化实体,乡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遇,必须经历一个混杂冲突、此消彼长、相互渗透、相互学习、相互转化的状态,从长远看,乡土文化会随着它所依存的环境,包括自然与社会、人文生态环境的变迁,而在内驱力的作用下发生缓慢的变化,必然经历嬗变,最后重构融合了现代文化的新乡土文化。

(选编自胡映兰的《论乡土文化的变迁》)

1.下列对“乡土文化”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B.乡土文化有着某种天人合一旨趣的文化生态,使乡村表现出自然、淳朴而独到的文化品格。
C.乡土文化有着独立的系统,强调人与人的公共性与人伦性,倡导人与外界的和睦相处。
D.乡土文化是一种动态存在的文化实体,在与现代城市文化相遇涵化的过程中,逐渐被边缘化,非主流化,最终走向嬗变消亡。
2.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A.不同文化的持续接触和影响,可以导致文化的变迁,实际是不同文化彼此之间的交流、传递和整合。
B.在现代化过程中,许多发展中国家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盲目推崇经济发展观,导致了许多诸如道德素质下降等社会问题。
C.都市居民只有抛弃钢筋水泥与机械电子等现代生活方式,才能避免空虚和烦恼。
D.现代社会能够为乡村文体产品提供价值转化机制,也使乡村文化资源具备新的价值评判体系。
3.结合文意,谈谈怎样才能实现乡土文化的重建。
2019-10-25更新 | 38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一碗的山风

八月的阳光炙热难当,直射在他裸露的肌肤上。他裸露的肌肤黝黑黝黑,消瘦的脸颊和这大山的峭壁一样陡峭又刚毅。他沿着一条鸡肠般蜿蜒的山路翻过了好几道山梁,再翻过两道山梁就可以看到去县城的中巴了。一阵琅琅的读书声吸引了他,声音是从山腰的土砖屋里传来的。他擦了一把汗,循着读书声,向土砖屋走去。

这是两间用黄土和杉树皮盖的平房。伴着两声狗吠,一个6岁大的女孩跑了出来,羊角辫在她的肩膀上活蹦乱跳。

“要歇脚吗?”女孩好奇地看着他,两眼水汪汪的。

我就是走累了,坐一会就走。”他有些气喘吁吁,“刚刚是你在读书吗?真好听。”

“哦,是的。那你坐这吧。”女孩搬来一张用毛竹编成的板凳。

他坐了下去,他走了十几里山路,实在太累了。他问:“你爹娘呢?”

哦。我爹去山里伐木了。很晚才回来,也有可能在山里住一晚,明天才回来。我娘去很远的地方打工了……哦,不,我娘是跟别人跑了,再也不会回来了,山里太穷、太苦……是我的老太爷告诉我的……爹说了,现在山里请了个好老师,爹要多赚些钱,等开学时送我去读书。爹还说了,以后要对老师好,毕竟请个好老师来山里不容易。爹还说将来读很多很多的书,就可以到北京去,还可以到更远的地方去,更远的地方还可以看到娘呢。”女孩说这话的时候,眼里充满了读书的渴望。

“你一个人在家,不害怕吗?”他有些为她担忧。

“我,不怕啊。家里有大黄陪我啊。还有我的书陪着我啊。”女孩拍了拍大黄狗的头进屋拿来了她的书,递给他看,“这是我爹上次去县城的时候,从书摊里买来的。”

他把书翻了翻。这是一本漫画《阿童木》,有些旧了,书皮泛黄,但书页很整洁。“这本书你都会读了吗?谁教你的啊?”

“是爹教的,爹上过小学五年级,认识很多字,还会讲很多很多故事。”

“为什么你爹读了五年级就不读书了呢?”

“爹读完五年级,山里的老师调到县城去了,后来山里再也没有请到老师。或者请到了,但从未待一年就又走了。”女孩说话时,脸上掠过一丝茫然,但很快又高兴了起来,“这本书,我要把它背熟。等到开学那天,我要背给老师听,老师一定会很高兴的。”

“你怎么知道老师一定会很高兴呢?”他诧异,好奇。

“是山对面的小胖说的,他说,要是背书给老师听,老师不但高兴,还会奖励一颗糖呢!”女孩眼睛瞪得大大的,好像看到了一颗甜蜜的糖,甜到心里去了。

“你认识老师吗?”

“不认识,我从来没有去过学校。爹每天出去做事,我要留下来看家。”女孩顿了顿,说,“你认识老师吗?”

“认识啊。”

“你和我说说老师的模样吧,他爱笑吗?真的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吗?”

“是的。他爱笑。他喜欢人背书给他听。可他不是个好老师,他经常想着离开山里。他不够称职,不把山里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他想了想,“不过他以后会成为一个好老师的。”

“我不许你说老师的坏话。老师就是好老师。”女孩有些生气。

“如果,下学期,你没有见到老师,你会恨老师吗?”

女孩笑了:“不会啊,我爹说,不能因为山里穷,让老师跟着我们也穷一辈子。你怎么这样问我呢?”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

他低下头,沉默了很久:“能给我一碗水喝吗?”

“当然可以。山里再穷,山泉水还是有的。”女孩回屋端水那会,起山风了,树木哗啦啦地抖动着。

女孩把水端到他的手里:“听到了吗,山岚里有一碗一碗的山风。”

“一碗一碗的山风,谁告诉你的?”

“我爹说的啊。每读懂一本书,就是一碗山风,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一起,就连成了一条通往山外的路,有力量的路,路上会有金凤凰飞过。如果一碗一碗的山风散开了,那就不再有力量了,永远也飞不出大山。”女孩眼里亮着光,“爹还说,要是山里人都富裕了,大家都会像一碗一碗的山风一样,飞出大山去,不再回来了。”

他端起女孩端给他的那碗水,就着山风,一饮而尽。他起身告辞,转过身,从怀里掏出一张盖有县教育局大印的调令,使劲一扯,调令就像雪花片一样,散了一地。

调令里写着:兹有盘国珍,因为长期在山区从事教育工作,患上风湿、腰肌损伤等多种疾病,且教学成绩突出,经县教育局研究决定,特批准为国家正式教师,同时调入县二完小继续从教。

他朝山岚里的学校走去,走进了山风里。一碗一碗的山风连在了一起,让他充满了力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女孩见到陌生的“他”毫无防备之心,老师离开,孩子不恨老师,这些反映了山里的民风淳朴。
B.“女孩觉得奇怪,心里不安起来”一句表明,女孩已经明显意识到面前这个人就是自己的老师。
C.小说中女孩的父亲虽然没有正式出场,但正是有了这样一个人物,情节才得以一步步向前发展,小说的主题才得以进一步揭示。
D.小说在塑造女孩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手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
2.小说以“一碗一碗的山风”为题,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倒数第二段调令的内容可以删去,这也并不影响小说的主题表达。请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理解。
2019-11-30更新 | 2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如宋代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表现的“山色空蒙雨亦奇”的境界,元代画家吴镇的《渔父图卷》表现的“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超然境界。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诗、文、书法等各方面的学养上往往都有很高的造诣。中国文人画,那种集诗、书、画于一体的绘画形式,在世界绘画史上是绝无仅有的。文人画不但是中国古代文明在绘画中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世界绘画史皇冠上的明珠。这些传世优秀的文人画作品,足以与晋唐的书法及唐诗宋词,共同构成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版块。

(摘编自了庐《文人画是用诗人的思考方式去绘画,源于“迁想妙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维作品中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是北宋以后参与绘画创作的各类文化人崇尚的。
B.诗人的思考方式,是指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将表现的对象“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C.诗人创作的文人画相较于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显得更纯洁。
D.中国文人画在世界绘画史上的地位,足以使其成为中国文化史上三大具有代表性的版块之一。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文人画,文章先交代产生的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指出文人画的成就及其地位。
B.文章第三段从两个方面分析文人画家具体创作过程中的表现以及其主要特点,并以实例来论证。
C.文章在论述中把文人画和西方绘画艺术作比较,指出文人画家主要追求表现对象相对“虚”的空间。
D.文章用文人创作的作品来论证分析,文人画家因其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出来的独特的艺术境界。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梁楷的《泼墨仙人图》,运用粗放的艺术手段“传形”,借助细腻的艺术手段“传神”,追求出神入化的效果。
B.明代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人格化了表现对象。
C.齐白石的《雏鸡》践行“计白当黑”的画论,延伸了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D.宋代米友仁因为铸就了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潇湘奇观图》中叙述了“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情怀。
2019-10-23更新 | 7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