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论述类文本 > 论述类文本常见类型 > 时评
题型: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4400707
论述类文本阅读
双重标准是对国际法治的亵渎
在国际法治问题上,美国等少数国家不仅没有资格做中国“教师爷”,反倒应彻底反躬自省,摒弃自身由来已久的霸权主义、利己主义、虚伪主义和双重标准菲律宾南海仲裁案所谓裁决宣布后,美国等少数几个国家颇显亢奋,打着“尊重法律”之旗号企图施压中国。这种罔顾事实、为非法无效裁决张目的行为,本身就不符合法治精神,违背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不仅让更多人看清这些域外政治力量在整出闹剧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而且给南海问题相关各方妥善管控海上局势、和平解决争议制造了障碍。
自菲律宾阿基诺三世政府一手炮制南海仲裁案以来,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国就频频借此明里暗里指责中国不遵守国际法,破坏国际规则体系,口口声声要求中国必须执行所谓裁决。这样的卖力表现,无非是其不可告人战略目的的自然流露,丝毫掩盖不了中方相关立场的合理合法性,也改变不了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对中方立场的支持。
值得指出的是,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西方国家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堂而皇之打出国际法大旗,同其自身在处理国际法治相关问题时的现实做法形成了鲜明对比,充分暴露了其虚伪与蛮横。
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法适用上采取双重标准,合则用,不合则弃,打造了一个又一个违法“样板”。作为世界头号海洋强国,美国一直享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项下海洋权利,却因不甘心海洋霸权受约束而迟迟不加入,规避履约义务。美国《外交》杂志日前在文章中不无戏谑地指出:“美国从来没有就《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遭到起诉,这是因为与中国不同,华盛顿根本就没有批准这部法律。”上世纪80年代,尼加拉瓜在国际法院起诉美国在尼境内非法实施军事和准军事活动侵犯其主权并最终赢得了这场官司,但美国却采取强硬姿态,拒不接受这一联合国最主要司法机构关于管辖权的判决,拒绝参与实体诉讼程序,拒不承认、不执行法院的最终判决。时任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柯克帕特里克将国际法体系描述为“半合法、半司法、半政治性的实体”,其逻辑则是涉事国家可以对其决定选择接受或不接受。
总想当上“国际副警察”的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与东帝汶缔结海洋权益条约时,它强行塞入不得进行划界、不得诉诸第三方争端解决程序等内容。东帝汶无奈之下提起仲裁,要求判定有关条约无效。为阻止东帝汶提起仲裁,澳情报机关被曝采取搜查东帝汶在澳法律代表处、扣押文件、阻止证人作证等卑劣行为。
日本也是“争先恐后”在违背国际法的问题上展示作为。在南极捕鲸活动被国际法院认定为违反《国际管制捕鲸公约》。国际法院判令日本停止核发南极捕鲸许可证。日本口头表示尊重判决,实则并未收敛,也未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国内捕鲸行为。对此,连作为盟友的澳大利亚也看不下去,谴责日方违反国际法。
与这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一直坚定捍卫国际法尊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推动各方在国际关系中遵守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基本原则,用统一适用的规则来明是非、促和平、谋发展”。这不仅是中国向国际社会作出的致力于维护和建设国际法治的郑重承诺,而且深刻阐释了建设国际法治,归根结底是要在国际关系中用普遍适用的规则明辨是非、定分止争、协作共赢,而非借国际法助长霸权强权,也非调词架讼、挑动争端,将国际法治引向歧途。
徒法不足以自行。与西方国家选择性适用国际法不同,中国一贯坚持将国际法治融入外交实践。迄今,中国已缔结23000多项双边条约,加入400多项多边条约,参与几乎所有政府间国际组织,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通过谈判协商划定和勘定了近90%的陆地边界。对外交往中,中国一贯主张国家不论大小、强弱,一律一视同仁,不搞以大欺小,也不会以强凌弱。
(选自2016年7月13日《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仲裁案裁决宣布后,少数国家打着“尊重法律”的旗号向中国施压的行为本身就不符合法治精神,违背国际法的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B.那些要求中国必须执行所谓裁决的卖力表现,掩盖不了中方相关立场的合理合法性,也彰显了这些政治力量在整出闹剧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C.美国、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在南海仲裁案问题上打出国际法大旗来要求中国执行裁决,这是国际社会正义力量给予中方支持的重要原因之一。
D.建设国际法治,归根结底是要在国际关系中用普遍适用的规则明辨是非、定分止争、协作共赢,而非借国际法助长霸权强权。
2.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世纪80年代,尼加拉瓜在国际法院起诉美国赢得官司后,美国却采取强硬姿态,不执行判决。这就是西方一些国家在国际法上采取双重标准的表现。
B.在与东帝汶缔结条约时,因为澳大利亚强行塞入不得进行划界以及做出的组织证人作证的行为,东帝汶最终选择提起仲裁。
C.与这些西方国家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一直坚定捍卫国际法尊严。习近平主席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曾指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国际关系法治化。
D.中国在对外交往中,一贯主张一视同仁,不搞以大欺小,以强凌弱。同时,中国一贯坚持将国际法治融入外交事件,这与一些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3.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西方国家形成鲜明的反差,中国一直坚定地捍卫国际法的尊严,致力于维护和建设国际法治。非借国际法助长霸权强权,也非调词架讼、挑动争端,将国际法治引向歧途。
B.一些国家在南海仲裁案要求中国执行判决,甚至拿出国际法的大旗,在自身处理国际法治问题时又放低标准,这是十分虚伪的。
C.美国一直享受《联合国海洋法公约》里的海洋权利,却怕海洋霸权受约束而不加入,这又是一个在国际法的处理上采用双重标准的“样板”。
D.日本口头表示尊重判决,实则并未收敛,也未采取切实措施规范国内捕鲸行为。这也体现了“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双重标准。
【知识点】 时评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李斌

①今天,我们迎来了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我是真的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不久前,一位生产智能电器的企业家如是感慨,企业对高精尖,炫彩酷的不懈追求,同工匠精神不谋而合。只有像手工匠人一样雕球技艺、打造产品,企业才有金字招牌,产品才能经受住用户最执刷眼光的检验。

②《说文》里讲:“匠,木工也。”今天的“匠”,已成为心思巧妙、技术精湛、造诣高深的代名词,职业与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人与人却从来都有职业品质、专业精神的差别,工匠精神厚植的企业,一定是一个气质客、活力涌流的企业,崇尚工匠精神的国家,一定是一个拥有健康市场环境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国家。“特产品当成艺本,将质量视为生命”,正是这样的极致追求,将我们带往一个更为不凡的世界。

③一盏孤灯一刻刀,一辆样尺一把性,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商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国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

④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肯,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选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修于至善、超今冠古的追水,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手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着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气质,我们的时代将以怎样的面貌被书写,取决于我们每个人的表现。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亦是我们生命的尊严所在;是企业的金色名月,亦是社会品格,国家形象的蒙耀写照。工匠精神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铺就通天大道。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希望工匠精神可以变成我的墓志铭”这句话的意思是工匠精神是他毕生的追求。
B.职业与职业之间没有高低贵贱的差别,但人与人之间的职业品质、专业精神有着很大的差别。
C.坚守工匠精神有着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高树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的意义。
D.虽然工匠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①段用一个企业家的话证明了今天是一个更加注重精细品质和独特体验的时代。
B.文章第③段论述了匠人在方寸之间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的观点,富有启发意义。
C.“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体现了作者对工匠精神的推崇和倡导。
D.文章第④段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层层深入地论述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意义,增强了语气,使表达更加有力。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工匠精神的概念并不局限于人,有工匠精神的个体可以是人,可以是企业,也可以是国家、民族,甚至可以是一个时代。
B.“匠”随着时代发展也具有了新的含义,演变为心思巧妙、技艺精湛、查诣高深的代名词,而这种精神改变了时代。
C.只要坚守工匠精神,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我们就足以成功。
D.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比如在学习生活中精益求精,摆脱浮躁风气和短视心态。
2022-02-11更新 | 378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全球化时代,社会生活各层面的不断加速使得“速度”逐渐成为一种文化景观,“加速逻辑”不仅积极作用于经济与城市发展的诸种物质层面,也重塑了我们观看与感知世界的方式。然而,速度给人们带来了便利、轻快和解放的同时,也带来了时空的焦虑感、个体的不安全感以及意义的丧失感。

这种广泛存在的“焦虑”被定义为对一些已发生或即将发生的事过度担忧的一种情感体验,过度的、持续的焦虑情绪会带来难以消解的痛苦,引发严重的心理病症。在现代都市生存中,现代人真实地生活在焦虑之中,这种焦虑的情感体验普遍存在于网络消费、个体交往、日常工作等现实情境中,已逐渐从个体情绪发展为一种典型的时代症候。

首先,随着消费经济与网络媒介的联结,“网购经济”应运而生。互联网拓展了极为广阔的消费市场,中国人正以惊人的速度创造着新的消费纪录,展现出网络消费的速度与激情。然而网购这种模式所带来的冲动消费以及购物成瘾,却给人们带来了更深的情感焦虑。从“买买买”到“断舍离”,反映的就是一种与消费社会时尚生产模式相对应的快消模式,当消费的激情退去,“断舍离”成了人们的必然选择,现代人的焦虑情绪也开始不断蔓延。

其次,网络媒介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现代人的交流日益快捷,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依赖于“屏社交”。虽然使用社交媒体可以快速获取信息以及拓展人际关系,但不断刷新的信息流刺激着紧张的神经,被美化的图像信息激发着攀比的欲望,虚拟的人际关系制造着亲密的幻觉,而真实的社会交往则被隔离。更不容乐观的是,现代人的社交即使走向线下也未必称心如意,因为交往的流动性加剧了情感焦虑。相比传统社会或乡村社会而言,大城市人与人的交往往往是萍水相逢式的,很难建立起持久的交心友谊。现代人呈现出一种“气球式”交往模式:刚开始很兴奋和开心,感觉相遇的所有的人都很热情,但这只是一种想象的热情,当聚会结束,这种短暂的热情也就戛然而止。

再次,当下超时工作和夜间加班已成为现代从业者们的工作常态,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给劳动者的身心健康造成威胁的案例正在日益增多。“工作996,生病ICU”(996指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6天;ICU即重症加强护理病房)的调侃之言反映出白领群体的真实生存状态,也让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种工作制度背后隐藏的问题。无论是自媒体创业者等称的“007”(指从O点到0点,一周7天不休息)、科研工作者等称的“7117”(早上7点出门,晚上11点结束,一周工作7天),还是骇人听闻的“247”(每天工作24小时,每周工作7天),这些工作制的问题都曾引发热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加班文化”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盛行,现代人要求减压的普遍焦虑也成为生活的常态。

于是,作为对速度生存社会的反抗,“慢速”的价值不断被发掘,“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作为一种另类的价值观逐渐成为都市人应对生存压力的新方式。《向往的生活》《亲爱的客栈》等一系列“慢综艺”受到广泛关注,均表现出都市人对慢节奏生活的渴望。

对“慢速生活”的追求并不仅仅是回到传统的生活方式,而是倡导在快节奏的日常生活中去反思时间与变化,寻求一种立足于当下的、可持续的、平衡的生活态度。“慢速美学”也并不是一种单纯以减速来定义的美学策略,而是唤起当下与过去和未来之间的连结,从而反思和寻求当下的意义。对慢速的审美以及慢速生活的追求,反映了都市人在精神与情感层面的诉求,而探讨社会加速与情感焦虑之间的逻辑关联,为我们应对当下都市人的情感焦虑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摘编自杨向荣、雷云茜《速度、情感与审美——加速时代的情感焦虑及其反思》)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加速逻辑”对经济与城市发展的作用是积极的,对人们的精神与情感世界的影响是负面的。
B.网络媒介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促使众多年轻人依赖于线上的“屏社交”,而线下社交全被隔离。
C.“996™007”等超时工作制反映出相关从业者的生存状态,也严重损害了他们的身心健康。
D.为了反抗速度生存社会,都市人在精神与情感层面表现出对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的追求。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网络消费、个体交往、日常工作三个方面论述加速时代现代人普遍存在的情感焦虑。
B.文章中“买买买”断舍离”“屏社交”“996”等大量网络新词的运用,使文章富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C.文章以“慢综艺”节目受到广泛关注为例,论证“慢速生活”的价值观逐渐得到都市人认可。
D.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展开论证,分析问题部分在逻辑上呈逐层递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虑感是一种可能引发严重心理病症的情感体验,这种情感体验已逐渐发展为典型的时代症候。
B.网购模式带来冲动消费和购物成瘾,而在“买买买”的消费激情退去后,人们又势必会“断舍离”。
C.“气球式”社交是用气球易胀易缩和一戳就破的特点,来比喻迅速熟络又迅速冷淡的社交关系。
D.“慢速生活”和“慢速美学”都寻求当下与过去和未来的连结和平衡,而非单纯回归传统和减速。
2023-05-29更新 | 9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①依托革命旧址、纪念馆、博物馆等革命传统资源发展红色旅游,既能满足人民群众出门旅行、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美好需求,又能满足人民群众追寻先辈足迹、传承红色基因的强烈愿望,正成为旅游发展新亮点。

②建党百年之际,红色旅游迎来更快发展。今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推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包括52条“重温红色历史、传承奋斗精神”主题线路,20条“走近大国重器、感受中国力量”主题线路,28条“体验脱贫成就、助力乡村振兴”主题线路。这些线路成为人们红色旅游的重要“导览图”。

③随着红色旅游发展水平持续提升,游客的旅游体验更加丰富。有的红色旅游景区持续推动“红色旅游+”,与多业态融合发展,新产品加速涌现;有的红色旅游景区积极拥抱智慧化、数字化,通过运用ARVR等新技术,让红色故事的传播方式实现了从静态、单一向动态、多元的转变,增强了红色文化的传播效果。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文化和旅游政策中心副主任翟向坤认为,讲述历史要有新的视角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契合观众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需求。

④红色旅游消费呈现出年轻化、家庭化趋势,需要更多创新产品和创新模式。

⑤红色旅游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需要,也带动了革命老区的经济发展。各地大力发展“红色+绿色”“红色+乡村”“红色+研学”“红色+科技”等新业态,推出红色旅游与生态游、民俗游、研学游、乡村游等深度融合。许多革命老区凭借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优质的乡村产业,走出发展新路子,乡村振兴的脚步更为坚实。

(摘自王珂《红色文旅人气旺》,《人民日报》20211020日)

材料二:

红色旅游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共生发展,结合当地的所有资源,通过融合路径,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以红色文旅资源内生发展起来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共生融合形成红色文化旅游共生体,而推动实现红色文化旅游共生体的进化发展,不仅是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两者互动融合的现实目标,也是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构建的重要方向。文化是旅游的内涵和深层表述,是旅游者的出发点与归结点,是旅游景观吸引力的渊源,是旅游业经营的灵魂,而旅游则是实现文化的教化和娱乐功能的良好载体,是对文化的挖掘、提炼和弘扬,是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际遇与整合。

(摘自邵明华等《红色文化旅游共生发展系统研究》,《山东大学学报》2021年第四期)

材料三:

①红色旅游正在全国各地方兴未艾地开展。但是,由于管理不到位等原因,红色旅游在少数地方有所走样,亟需引起主管部门的警惕。

②在有的红色旅游景点,一些导游不尊重历史事实,乱讲一气,哗众取宠,以博得游客一乐。在个别地方,一些经营者不择手段搞创收。据报道,某地文化部门准备将红岩革命先烈的部分事迹开发成游戏程序,小萝卜头、华子良等将“变身”为游戏主角。如此“创意”,实在荒唐。这些现象说明,在发展红色旅游过程中,一些人为了追求商业利润,片面追求“卖点”,不惜走向庸俗与媚俗。

③发展红色旅游,固然要讲经济效益,重视考虑市场需求,根据旅游者的兴趣精心设计,更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突出红色景点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充分尊重革命历史的严肃性,确保红色旅游开发真正寓教于游,在此前提下,实现精神文化财富向经济财富的转化。

(摘编自王学江《新华时评:警惕媚俗文化使红色旅游变味》)

1.下列对“红色旅游”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旅游作为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是开展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B.红色旅游既可以通过与多业态的融合发展来推出创新产品,也可通过新科技的使用来丰富游客体验。
C.红色旅游可结合当地资源共生发展,融合生态、民俗、乡村等旅游资源创造新业态,形成综合效益。
D.如果红色旅游的发展走向庸俗与媚俗,就会丧失其革命传统教育的属性,同时也很难获得经济效益。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文旅资源不仅是革命历史的见证和红色精神的载体,更是可以转化为经济财富的重要资源。
B.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具有明显的产业功能互补关系,二者基于市场主体共生可以实现深度融合。
C.文化创意是红色文化旅游的生命力所在,这也会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和家庭参与到红色旅游中。
D.如果能重视市场需求,从旅游者的兴趣出发来设计“卖点”,就能让红色旅游的发展更有品位。
3.2021年,国务院下发指导意见,鼓励“推动沂蒙等革命老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市场调查显示,沂蒙红色文化旅游产业虽然遍布区域较广,但发展实力、消费吸引力与产业竞争力还有待提升。根据材料,请你为如何推动沂蒙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2022-05-03更新 | 1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