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脱脱等 > 《宋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94 引用次数:200 题号:4548248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 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周世宗好黄白术,有以抟名闻者。显德三年,命华州送至阙下。留止禁中月余,从容问其术,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之事乎?”世宗不之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既知其无他术,放还所止,诏本州长吏岁时存问。五年,成州刺史朱宪陛辞赴任,世宗令赍帛五十匹、茶三十斤赐抟。

太平兴国中来朝,太宗待之甚厚。九年复来朝,上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抟居华山已四十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因遣中使送至中书,琪等从容问曰:“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今圣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琪等称善,以其语白上。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端拱初,忽谓弟子贾德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书数百言为表,其略曰:“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弥月不散。

《陈抟传·宋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B.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C.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D.上益重之/下诏赐号希夷先生/仍赐紫衣一袭/留抟阙下/令有司增葺所止云台观/上屡与之属和诗赋/数月放还山
2.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谷:指不食五谷,是道家常用的一种养生方式,又称却谷、去谷、绝谷等。
B.黄白术:产生于中国战国时代的哲学、政治思想流派,该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
C.陛辞:指朝官离开朝廷,上殿辞别皇帝。宋代官员离京赴任时,通常要当面向皇帝辞行。
D.朝觐:在本文中指臣子朝见君主,另外,也可指宗教徒朝拜圣地、圣像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陈抟年轻时积极向学,精通经史百家之言,而且颇有诗名,后来考进士落第,于是不再求取功名利禄,而是寄情山水。
B.陈抟自称入道得到了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的引导,他在武当山九室岩修道二十多年,经常一睡就一百多天不醒。
C.陈抟因修道而名气很大,周世宗留他在皇宫中居住了一个多月后才放他回去,后来还让朱宪顺路给他带去许多帛和茶叶。
D.陈抟是个明大理之人,他劝周世宗“以致治为念”,对宋琪等说,天下太平时期君臣应该同心同德,振兴教化,而不应致力于修道。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
(2)如期而卒,经七日支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弥月不散。
16-17高二上·辽宁大连·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容易 (0.94)
【推荐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练习。
徐鹿卿,字德夫。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调南安军学教授。张九成尝以直道谪居,鹿卿摭其言行,刻诸学以训。先是周敦颐、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鹿卿申其教,由是理义之学复明。立养士纲条。学田多在溪峒,异时征之无艺,农病之,鹿卿抚恤,无逋租者。其后盗作,环城屋皆毁,惟学宫免,曰:“是无挠我者。”
真德秀称其气平论正,有忧爱之诚心。改知尤溪县。德秀守泉,辟宰南安,鹿卿以不便养辞。德秀曰:“道同志合,可以拯民,何惮不来?”鹿卿入白其母,欣然许之。既至,首罢科敛之无名者,明版籍,革预借,决壅滞,达冤抑,邑以大治。督府横取秋苗,建昌为米五千斛。鹿卿争之曰:“守可去,米不可得。”民恐失鹿卿,请输之以共命。鹿卿曰:“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卒争以免。岁大饥,人相食。遂出本司积米三千余石减半贾以粜,及减抵当库息,出缗钱万有七千以予贫民,劝居民收字遗孩,日给钱米,所活数百人。
1.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之() 改尤溪县()
鹿卿入其母() 劝居民收遗孩()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古今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A.调南安军学教授
B.程颢与其弟颐皆讲学是邦
C.由是理义之学复明
D.督府横取秋苗
3.翻译句子。
(1)博通经史,以文学名于乡,后进争师宗之。
(2)民为守计则善矣。守独不为民计乎?
4.从句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曲线句子。
5.概述真德秀称徐鹿卿“有忧爱之诚心”的具体表现。
2016-11-18更新 | 5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 (0.94)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以韩、吕二族为巨室,欲借以取重。乃深与韩绛、绛弟维及吕公著交,三人更称扬之,名始盛。神宗在颖邱,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辄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及为太子庶子,又荐自代。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入对,帝问为治所先,对曰:“择术为先。”帝曰:“唐太宗何如?”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迂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常曰:“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可悉意辅朕,庶同济此道。“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今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御史中丞吕诲论安石过失十事,帝为出诲,安石荐吕公著代之。韩琦谏疏至,帝感悟,欲从之,安石求去。司马光答诏,有“士夫沸腾,黎民骚动”之语,安石怒,抗章自辩,帝为巽辞谢,令吕惠卿谕旨,韩绛又劝帝留之。安石入谢,因为上言中外大臣、从官、台谏、朝士朋比之情,且曰:“陛下欲以先王之正道胜天下流俗,故与天下流俗相为重轻,流俗权重,则天下之人归流俗;陛下权重,则天下之人归陛下。权者与物相为重轻,虽千钧之物,所加损不过铢两而移。今奸人欲败先王之正道,以沮陛下之所为,于是陛下与流俗之权适争轻重之时,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此所以纷纷也。”上以为然。安石乃视事,琦说不得行。

(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B.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C.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近/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D.曰/陛下当法尧/舜/何以太宗为哉/尧/舜之道至简/而不烦/至要而不迁/至易而不难/但末世学者不能通/知以为高不可及尔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指被现任皇帝依法定程序确认为皇位继承人的嫡长子,地位仅次于皇帝。居住的地方一般叫东宫。
B.熙宁,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C.陛下,本义是台阶,特指皇宫的台阶,后演变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文中的“陛下”是对宋神宗的尊称。
D.视事,旧时指官吏初到任。《后汉书·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的“视事”亦同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与韩绛、韩维兄弟交情深厚。宋神宗即位后,韩维因用王安石的建议多次被称赞,于是向皇帝引荐了他。王安石想辞职离开,韩绛劝皇帝留下他。
B.王安石与陈升之负责推行新法。朝廷设置三司制定新法,王安石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起负责变法。新法拟定后颁布推行。
C.王安石推行变法遭到同僚反对。御史中丞吕诲、韩琦、司马光等都反对王安石的主张。看完韩琦反对新法的上书,皇帝立场不坚定,想听从韩琦的意见。
D.王安石上奏章为自己极力申辩。司马光以变法引起朝廷内外动乱为由,反对新法,王安石直言上奏为自己辩护,皇帝用恭敬言语表示歉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可谓责难于君,朕自视眇躬,恐无以副卿此意。
(2)加铢两之力,则用力至微,而天下之权,已归于流俗矣。
2020-01-15更新 | 37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 (0.9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比,博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好贾谊、陆贽书。除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关中自元昊叛,民贫役重,岐下岁输南山水筏,自渭入河,经砥柱之险,衙吏踵破家。轼访其利害,为修衙规,使自择水工以时进止,自是害减半。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日:“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日:“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锻炼久之,不决。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四年知杭州。杭本近海,地泉咸苦,居民稀少。唐刺史李泌,始引西湖水作六井,民足于水。白居易又浚西湖水入漕河,自河入田,所溉至千顷,民以殷富。湖水多葑,自唐及钱氏,岁辄浚治,宋兴,废之,葑积为田,水无几矣。轼见茅山一河,专受江潮,盐桥一河,专受湖水,遂浚二河以通漕。复造堰闸,以为湖水蓄泄之限,江潮不复入市。以余力复完六井。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杭人名为苏公堤。轼二十年间,再茌杭,有德于民,家有画像,饮食必祝。又作生祠以报。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有改动)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B.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C.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D.又取葑田积湖中/南北径三十里为长堤/以通行者/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画图/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项是(     
A.“冠”又称“加冠”“弱冠”,指男子二十五岁。古代男子成年时举行加冠的礼仪。
B.“元昊”,党项族,西夏的开国皇帝,在位时对北宋作战,扩展确立西夏的疆域。
C.“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在唐朝是州最高行政长官,后为地方官职。
D.“生祠”,是古代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祠庙而加以奉祀,是用来纪念活人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轼家教良好,母亲程氏亲口把书上知识传授他,成年后,博通经史,写文章每天可以写数千字。对古今成败得失,常能说出其中要害。
B.苏轼恪尽职守,任职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时,百姓差役繁重,衙吏相继破产。苏轼访察其利弊所在,修订衙规,从此劳役减少一半。
C.苏轼虽受小人陷害,却随缘自适。苏轼遭受陷害,被捕人狱,但出狱被贬黄州后,却能与农夫老翁融治相处,并自号“东坡居士”。
D.苏轼一心为民,第二次到杭州任职时,疏通茅山和盐桥二河来通航运,并建造了坝堰闸门,作为积蓄湖水的枢纽,兼以排泄湖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2)御史李定等摭其表语,并媒蘖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2020-10-28更新 | 82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