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94 引用次数:123 题号:45753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王及善,洺州邯郸人。父君愕,有沉谋。高祖入关,拜君愕大将军,封新兴县公,累迁左武卫将军。从太宗征辽,领左屯营兵,与高丽战驻跸山,死于阵,赠左卫大将军、幽州都督、邢国公,陪葬昭陵。
及善以父死事,授朝散大夫,袭邢国公爵。皇太子弘立,擢及善左奉裕率。太子宴于宫,命宫臣掷倒,次至及善,乃辞曰;“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事。”太子谢之。高宗闻,赐绢百匹。除右千牛卫将军,帝曰:“以尔忠谨,故擢三品要职。群臣非征辟,不得至朕所。尔佩大横刀在朕侧,亦知此官贵乎?”病免。召为卫尉卿。垂拱中,历司属卿。山东饥,诏为巡抚赈给使。拜春官尚书。出为秦州都督、益州长史,加光禄大夫,以老病致仕。
神功元年,契丹扰山东,擢魏州刺史,武后劳曰:“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因延问朝政得失,及善陈治乱所宜,后悦曰:“御寇末也,辅政本也,公不可行。”留拜内史。来俊臣系狱当死,后欲释不诛,及善曰:“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不剿绝元恶,且摇乱胎祸,忧未既也。”后纳之。卢陵王之还,密赞其谋。既为皇太子,又请出外朝,以安群臣。
及善不甚文,而清正自将,临事不可夺,有大臣节。时二张怙宠,每侍宴,无人臣礼,及善数裁抑之,后不悦曰:“卿年高,不宜侍游燕,但检校阁中。”遂乞骸骨,犹不许,改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卒,年八十二,赠益州大都督,谥曰贞,陪葬乾陵。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一》有删改)
注:①掷倒:古代杂技的一种,表演时倒行而舞。②垂拱:武则天主政时的年号。
1.下列对于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
B.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
C.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
D.俊臣凶狡/不道引亡命污/戮善良/天下疾之
2.2.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征辟,征,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辟,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B.神功,年号,是纪年的名称,也是帝王用的,如:“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
C.乞骸骨,自请退职,意为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如: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D.谥,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3.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及善因为父亲为国捐躯的军功被授予朝散大夫,并袭邢国公爵。
B.皇太子李弘提拔王及善做了左奉裕率。后来高宗又提升他任三品要员,特许他佩带大横刀在身边侍卫。
C.二张由于受武后厚宠,在侍宴时全然没有做臣子的礼节,王及善多次指责他们,武后很生气,但并未罢免他的官职。
D.武则天特别看重王及善,破格提拔他为魏州刺史,王及善奉命前往治理边庭,政绩卓著,因此被升迁为内史。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殿下自有优人,臣苟奉令,非羽翼之事。
(2)逆虏盗边,公虽病,可与妻子行,日三十里,为朕治边,使为屏蔽也。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容易 (0.94)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蚤耳。”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诗》曰:“相彼雨雪,先集维霰。”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呜呼!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卿子冠军:即宋义。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②楚怀王孙心: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其不蚤耳恨:遗憾
B.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夺其权稍:稍微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也本:根本,质本的东西
D.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2.2.下列对文中花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B.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C.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D.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3.3.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B.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4.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2)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
2016-11-18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 (0.94)
【推荐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樗里子
樗里子者,名疾,秦惠王之弟也,与惠王异母。母,韩女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号曰“智囊”。
秦惠王八年,爵樗里子右更,使将而伐曲沃,尽出其人,取其城,地入秦。秦惠王二十五年,使樗里子为将伐赵,虏赵将军庄豹、拔蔺。明年,助魏章攻楚,败楚将屈丐,取汉中地。秦封樗里子,号为严君。
秦惠王卒,太子武王立,逐张仪、魏章,而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秦使甘茂攻韩,拔宜阳。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卒迎之,意甚敬。楚王怒,让周,以其重秦客。游腾为周说楚王曰:“知伯之伐仇犹,遗之广车,因随之以兵,仇犹遂亡。何则?无备故也。齐桓公伐蔡,号曰诛楚,其实袭蔡。今秦,虎狼之国,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周以仇犹、蔡观焉,故使长戟居前,强弩在后,名曰卫疾,而实囚之。且夫周岂能无忧其社稷哉?恐一旦亡国以忧大王。”楚王乃悦。
秦武王卒,昭王立,樗里子又益尊重。
昭王元年,樗里子将伐蒲。蒲守恐,请胡衍。胡衍为蒲谓樗里子曰:“公之攻蒲,为秦乎?为魏乎?为魏则善矣,为秦则不为赖矣。夫卫之所以为卫者,以蒲也。今伐蒲入于魏,卫必折而从之。魏亡西河之外而无以取者,兵弱也。今并卫于魏,魏必强。魏强之日,西河之外必危矣。且秦王将观公之事,害秦而利魏,王必罪公。”樗里子曰:“奈何?”胡衍曰:“公释蒲勿攻,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德卫君。”樗里子曰:“善。”胡衍入蒲,谓其守曰:“樗里子知蒲之病矣,其言曰必拔蒲。衍能令释蒲勿攻。”蒲守恐,因再拜曰:“愿以请。”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于卫君,使子为南面。”故胡衍受金于蒲以自贵于卫。于是遂解蒲而去。还击皮氏,皮氏未降,又去。
昭王七年,樗里子卒,葬于渭南章台之东。曰:“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樗里子疾室于昭王庙西渭南阴乡樗里,故俗谓之樗里子。至汉兴,长乐宫在其东,未央宫在其西,武库正直其墓。秦人谚曰:“力则任鄙,智则樗里。”
(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1.下列加横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使甘茂攻韩,宜阳拔:攻占
B.楚王怒,周,以其重秦客让:责备
C.臣试为公入言之,以卫君德:使……感激
D.樗里子知蒲之矣病:生病
2.2.下列加横线的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使樗里子车百乘入周樊将军穷困来归丹
B.遗广车邻厚,君之薄也
C.胡衍蒲谓樗里子曰谁大王为此计者
D.周以仇犹、蔡观用亡郑以陪邻
3.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现樗里子“以骨肉重”(樗里子因为是秦惠王的兄弟,受到国家的重视)的一项是(   
①以樗里子、甘茂为左右丞相       ②使樗里子以车百乘入周
③樗里子又益尊重                       ④于是遂解蒲而去
⑤葬于渭南章台之东                    ⑥后百岁,是当有天子之宫夹我墓
A.①②③B.②⑤⑥C.①③④D.④⑤⑥
4.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樗里子战功卓著,一生打仗无数,伐曲沃,取城入秦,伐赵国,俘虏赵将庄豹。秦武王时,樗里子率战车抵达周朝都城,周王派士兵列队迎接他,意思很是恭敬。
B.楚王对周王派士兵列队恭敬地迎接樗里子的军队很是愤怒。后来游腾告诉楚王,周表面是护卫樗里子,实际上是把他看管起来,楚王才转而高兴。
C.樗里子攻打蒲城时,胡衍用此消彼长的道理游说樗里子,告诉他如果消灭蒲城就会增强魏国的实力,而无形中也就削弱了秦国的力量,并用秦王必将处罚他进行威慑,最终让他取消攻打的计划。
D.樗里子为秦惠王的兄弟,故不但生前受到朝廷重用,死后也受到敬重,秦昭王特意将宫殿建筑在他的坟墓周边。
5.5.把下面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夫周岂能无忧其社稷哉?恐一旦亡国以忧大王。
(2)因效金三百斤,曰:“秦兵苟退,请必言子于卫君,使子为南面。”
2016-11-18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容易 (0.94)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 以下小题。                                                

钓台在浙东,汉严先生隐处也。先生风节,辉映千古,予夙慕之。因忆富春桐江诸山水,得先生以传,心甚奇,思得一游为快。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然以为游,则亦游矣。

舟发自常山,凡三百余里,山水皆有可观。目之所及,未暇问名,颔之而已。惟诫舟子以过七里滩,必予告。越日,舟行万山中,忽睹云际双峰崭然秀峙,急呼舟子曰:“若非钓台耶?”曰:“然矣!” 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巉岩如高士并立,风致岸然。树多松,疏疏罗植,偃仰离奇各有态;倒影水中,又有如游龙百余,水流波动,势欲飞起。峰之下,先生祠堂在焉。意当日垂纶,应在是地,固无登峰求鱼之理也。

山既奇秀,境复幽倩,欲舣舟一登,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强,致礼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舟子谓滩水佳甚,试之良然,则舌游之。顷之,帆行峰转,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惝恍间如舍舟登陆,如披草寻磴,如振衣最高处,下瞰群山趋列,或秀静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台诸将相,非不杰然卓立,觉视先生,悉在下风,盖神游之矣。

日之夕矣,舟泊前渚。人稍定,呼舟子劳酒,细询之曰:“若尝登钓台乎?山中之景何若? ”舟子具能答之,于是乎并以耳游。噫嘻,快矣哉,是游乎!

客或笑谓:“郑子足未出舟中一步,游于何有?”嗟乎,客不闻乎?昔宗少文卧游五岳,孙兴公遥赋天台,皆未尝身历其地。余今所得,较诸二子,不多乎哉?故曰:以为游,则亦游矣。客曰:“微子言,不及此。虽然,少文之画,兴公之文,盍处一焉,以谢山灵?”余窃愧未之逮也,遂为之记。

(选自清·郑日奎《游钓台记》,有删改)


【注】①宗少文:宗炳,字少文,南朝宋画家。②孙兴公:孙绰,字兴公,晋人,曾作《天台山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得籍先生以传籍:凭借
B.第目之所及第:但是
C.意当日垂纶纶:钓丝
D.余窃愧未之逮也逮:捕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组是(   
A.先生祠堂在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B.因致礼焉,遂行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
C.于是足不及游而目游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呼舟子劳以酒作《师说》以贻之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仰慕东汉著名隐士严子陵的高风亮节,对他隐居之地浙东钓台也是神往已久,这次有机会坐船北上,可谓如愿以偿。
B.钓台两岸风景如画,山峰高耸险峻,尤其是山上松树离奇有态,倒影在江水之中,就如一群游动欲飞的龙。
C.虽不能登山,却有“目游”“鼻游”“舌游”“耳游”的独特感受,更有如舍船登上山巅俯瞰群山的“神游”,作者以此为快。
D.宗少文和孙兴公都不曾亲历此地,却能作画写赋,自己未出舟中一步,却所得甚多,因此作者说,认为是游览,也就是游览了。
4.用“∕”给文中画浪线句子断句。
迫视之所云两台实两峰也台东西峙相距可数百步陡起江干数百仞不肯止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顾是役也,奉檄北上,草草行道中耳,非游也。
②俯仰间,清风徐来,无名之香,四山俱至,则鼻游之。
2016-11-18更新 | 4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