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38 题号:46576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
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
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
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 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
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
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选自《杨万里集笺校》)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B.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C.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D.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

2.下列对文中加横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秩,指官吏的俸禄,也用来指官吏的官阶、品级。秩满,是官吏任期届满。
B.庚寅,是指我国的天干地支纪年法,十位天干和十二地支搭配,形成了六十个干支。
C.谓前面加“先”,表示已死,敬称地位高的人或年长的人。本文中的“先太夫人”是指作者已经故去的母亲。
D.孝悌:孝,指对兄长要孝顺,服从;悌,指对父母要敬重,顺从。秦汉《孝经》则进一步指出“孝为百行之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宗质出生后因战乱母子失散,长大后曾四处寻访母亲下落而不得,以至茶饭不思,黯然神伤。
B.作者杨万里素来仰慕李台州至孝之名,但直到李台州去世之后,才写作此文,并在士大夫中传颂其事迹。
C.为一位官员作传,不注重其政治事功,却记叙其寻母尽孝之事,杨万里有褒扬孝道、规劝世风之意。
D.文章记李台州事迹,以寻母、认母、侍母为线索,集中笔墨描写认母场景,详略得当,主次分明。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
(2)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
(3)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

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 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欢,不可。于是赵王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廷。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张衡传》选段

时政事渐损,权移下,衡因上疏陈事。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事,以为吉凶倚伏,幽微难明,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永和初,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传之美人,戏弄臣   乃作《思玄赋》宣寄情志
B.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   于是赵王斋戒五日
C.拜送书   权移
D.且以一璧故逆强秦之欢   衡常思图身
2.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译文:璧上有些斑点,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B.相如因持 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译文:相如于是手持璧退后几步站定,背靠着柱子,因愤怒,头发竖起,冲动了帽子。
C.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
译文:后来被升为侍中,皇帝让他进皇宫,讽谏评议皇帝身边的人。
D.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

译文:(在河间相位上)任职三年,给朝廷上书,请求辞职回家,朝廷任命他为尚书。
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中,蔺相如强调了赵王在献给秦王和氏璧这一件事情上的诚意,与之相反,秦王却在此表现得甚为傲慢,在得到和氏璧后,将它交给嫔妃及侍从看,完全看不出交换的诚意。
B.《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通过对蔺相如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表现了蔺相如的聪明机智;同时,蔺相如在朝廷上怒斥秦王,借赵王的举动来反衬秦王的失信,这有表现了他勇敢无畏的一面。
C.《张衡传》选段交待了《思玄赋》的由来,当时政治昏暗,宦官专权,张衡常常思谋自身安全的事,认为福祸相因,幽深微妙,难以看清,在这一段中作者批判了张衡明哲保身、谨小慎微的一面。
D.《张衡传》选段写张衡出任河间相时与奸党斗争一事。“阴知奸党姓名,一时收禽”表现其政治智慧,“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表现其卓然政绩,这里描写了一位真实可感、形神丰满的廉吏形象。
2017-03-14更新 | 31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卯发,字汉卿,昌州人。淳祐十年,以上含登,为遂宁府司户、潼川签判、宣城宰。素以节行称,中被论罢,咸淳七年,起为彭泽全。十年,权通判池州。

大兵渡江,池守王起宗弃官去,卯发摄州事,缮壁聚粮,为守御计。夏贵兵败归,所过纵掠,卯发捕斩十余人,兵乃或。明年正月,大兵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讽之降,卯发忿气填膺,瞠目视林不能言。有问以提身之道者,卯发曰:“忠义所以褆身也,此外非臣子所得言。”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卯发知不可守,乃置酒会亲友,与饮诀,谓其妻雍氏曰:“城将破,吾守臣不当去,汝先出走。”雍氏曰:“君为命官,我为命妇,君为忠臣,我独不能为忠臣妇乎?”卯发笑月:“此岂妇人女子之所能也。”雍氏曰:“吾请先君死。”卯发笑止之。明日乃散其家资与其弟侄,仆婢悉遣之。

二月,兵薄池,卯发晨起书几上曰:“君不可叛,城不可降,夫妻同死,节义成双。”又为诗《裂衣书诗寄弟》别其兄弟,诗曰“城池不高深,无财又无兵。惟有死报国,来生作弟兄。”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客问其故,曰:“古人谓‘慷慨杀身易,从容就义难’,此殆其兆也。”卯发死,林开门降。大元丞相伯颜入,问太守何在,左右以死对。即如中观之,皆叹息。为具棺衾合葬于池上,祭其墓而去。事闻,赠华文阁待制,谥文节,雍氏赠顺义夫人,录二子为京官。

(选自《宋史·赵卯发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B.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C.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D.与雍盛服同缢从容堂死/卯发始为此堂/名可以从容/及兵遽/领客堂中/指所题扁曰/吾必死于是
2.下列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淳祐,是年号纪年法,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中“元嘉”纪年方法不同。
B.第,指古代科举制度中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科举时代称考中叫及第,没有考中叫落第或落榜。
C.明年,今意指今年的下一年,此处为古义“第二年”,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越明年”意思相同。
D.堂,正房,高大的房子,一般指旧时官吏审案办事的地方。也可以用来表示同祖父的亲属关系。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卯发审时度势,善于应对。元朝大军渡江以后,池州太守王起宗弃官逃跑,赵卯发代行州里事务,修缮营垒、囤积粮食,积极为守城做准备。
B.赵卯发法令严明,处事果断。宋将夏贵兵败逃归后,他的军队所过之处肆意掠夺,赵卯发逮捕斩杀十多人,逃兵才收敛停止他们的抢掠。
C.赵卯发忠心报国,矢志不移。第二年正月,元军至李王河,都统张林屡次建议投降,赵卯发忿气填膺,对张林怒目而视,使其不敢说一句话。
D.赵卯发大义凌然,视死如归。面对张林的背叛,赵卯发知道来日不多,他便置酒会亲友,与他们决别,把家里资财散与弟侄仆婢,并遣散了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素以节行称,中被论罢,咸淳七年,起为彭泽令。
(2)林以兵出巡江,阴降,归而阳助卯发为守,守兵五百余,柄皆归林。
2019-08-07更新 | 90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难 (0.4)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桢,辽阳渤海人。五世祖牟翰仕辽,官至太师。桢少好学,尝业进士。斡鲁讨高永昌,已下沈州,永昌惧,伪送款以缓师。是时祯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授猛安天会六年,迁尚书左仆射,广宁尹,加太子太傅。在镇八年,政令清肃,吏畏而人安之。十五年,加太子太师,提点河北西路钱帛事。

天眷初,同签会宁牧。及熙宗幸燕,兼同知留守,封戴国公,改同知燕京留守。魏王道济出守中京,以桢为同判,俄改行台平章政事,为西京留守,封任国公。是时,奚、霤军民皆南徒,谋克别术者因之啸聚为盗。海陵患之,即以桢为中京留守,命乘驿之官,责以平贼之期。贼平,封河内郡王。海陵至中京,桢警夜严肃。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赪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迁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封莒王。策拜司空,进封代王,太子太保、行御史大夫如故。

桢久在,弹劾无所避,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荐张忠辅、马讽为中丞,二人皆险玻深刻,欲令以事中桢。正隆例封冀国公。桢因固辞曰:“臣为众小所嫉,恐不能免,尚可受封爵耶?”海陵知其忠直,慰而遣之。及疾革,书空独语曰:“某事未决,某事未奏,死有余恨。”,年六十九。海陵悼惜之,遣使致奠,赙赠加等。

桢性方严家,居无声伎之奉,虽甚暑,未尝解衣缓带。对妻孥危坐终日,不一谈笑,其简默如此。

(选自《金史·高桢转》,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B.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C.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D.是时/桢母在沈州/遂来降告/以永昌降款非诚/斡鲁乃进攻既破/永昌遂以桢同知东京/留守事/授猛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二项是
A.太师,古三公之最尊者,唐复置。后代相沿,多为重臣加衔,作为最高荣典以示恩宠,并无实职。
B.判,在古代可用于表示官员以高位兼低职或出任地方官。文中的“判”就表示,高桢以尚书左仆射的身份兼任广宁尹。
C.台,即御史台,是中国古代中央的行政监察、司法机关,主要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
D.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唐朝以后二品以上官员的死也叫“薨”。高桢身居高位,所以称其死叫“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桢为政清肃。他为官使官吏敬服,百姓安定;虽遭小人嫉恨,却得到海陵王的信任。
B.高桢不畏权贵。他痛打海陵王宠幸的人,检举官吏的罪状无所回避,因此遭到权贵的忌恨。
C.高桢尽职尽责。即使病重之时,他想的还是某事还未解决,某事还未上奏,唯恐死后留有遗憾。
D.高桢方正严肃。他家里没有供养歌伎,即使在家面对妻子儿女也是端坐终日,不苟言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近侍冯僧家奴、李街喜等皆得幸海陵,尝夜饮干禁,桢杖之濒死,由是权贵皆震慑。
(2)每进对,必以区别流品,进善退恶为言,当路者忌之。
2019-06-07更新 | 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