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传记
题型: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难度:0.65 引用次数:139 题号:481241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路遥的“平凡世界”

厚夫

1986年夏,在《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发表大体有眉目后,路遥决定去南方的广州逛几天。一来,自己这几年埋头创作,对中国社会的变化不是很敏感,亲自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广东走走,现场感受那里的变化,寻求心灵体验,对接下来的创作有好处;二来,即将开工的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大潮下我国北方城乡底层人物的梦想与追求,不了解中国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又如何把握?

路遥就是这样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他是在深入生活体验与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文学想象,而不是不负责任地随意胡编乱造。在广州的每一天,他都把自己的见闻与观感写到笔记本上。笔记本写满了,他对同行的王天乐说:回吧,犁地的绳子等着我哩……于是,他们又回到西安。

该想到的都想到了,该做的准备工作也告一段落了。路遥又决定去一趟长安县柳青墓,看看长眠在那里的柳青老人。从文学起步的那天起,路遥就受到柳青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精神姿态,包括创作风格。这次,在《平凡的世界》三部曲的第二部即将开始创作之时,路遥去柳青墓显然是有目的的,而不是平平常常的祭扫。

很多年后王天乐这样回忆道:“回到西安后,路遥忽然要领我去一趟长安县的柳青墓。路遥好像对柳青墓地特别熟悉,哪里又多长了几根草都能说清楚。他在柳青墓前转了很长时间,猛地跪倒在碑前,放声大哭。……”路遥在柳青墓前为什么放声大哭?到底想了些什么,说了什么?这些已经永远是历史之谜了。不过,按照路遥的性格来推断,他一定向柳青老人汇报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路遥经常给朋友们说,作家要突破的永远是自己;作家在拳击台的对手就是自己,要不停地战胜自我。柳青生前也经常告诫作家: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文学是以六十年为一个单元。如今,在长篇小说创作进入“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沼泽之时,路遥虽是位精神硬汉,但也更需要柳青赐予特定的精神力量!

路遥每天都沉浸在自己精心建构的虚拟文学世界中,与小说中的人物倾心对话。第二部是写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北方城乡人物的奋斗与悲欢离合,该出场的人物都已悉数出场了,他们在路遥精心搭建的文学舞台上尽情地展现自己。故事在路遥的笔下不断延伸,人物在路遥笔下不断丰满,他的第二部不断接近目标。

在第二部初稿的最后创作过程中,路遥明显地感到自己身体变化呈加速度状态——苍老许多不用说,走路的速度力不从心,眼睛仍在发炎,难受得令人发狂。他感到这来自身体内部的变化正在让所谓的“青年时代”在瞬间就此永远结束。他还吟起俄罗斯诗人叶赛宁的诗句:“不惋惜,不呼唤,我也不啼哭;金黄色的落叶堆满了我心间,我已经再不是青春少年……”

写到最后,路遥大声给三弟王天乐朗读起来。他的眼里闪着泪花,王天乐的眼里也闪着泪花。路遥笔下倾注了无限情感的中国农民,已经开始新的生活了……

(节选自厚夫《路遥传》,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随着城市和农村本身的变化和发展,城市生活对农村生活的冲击,农村生活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农村生活城市化的追求倾向,现代生活方式和古老生活的冲突,文明与落后,新的思想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冲突等,构成了当代生活的一些极其重要的内容。

(路遥《路遥自传》)

②什么是人生?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

(路遥《平凡的世界》)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广州之行,让路遥感受到了改革开放最前沿地区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创作《平凡的世界》第二部作了准备。
B.路遥写作前专程祭拜柳青,在柳青墓前放声痛哭,这是向前辈汇报自己的创作情况以及今后的创作决心。
C.路遥认为作家应该突破自我,不停地战胜自我;在精神姿态,创作风格上都应当有所创新,突破前人。
D.路遥是一位用生命写作的作家。当这位“精神硬汉”发现青春不在之时,他感到了自己的苍老和力不从心。
2.从选文内容看,路遥的作品及文学创作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
3.写到《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最后,路遥高声朗读,眼里充满了泪花。从选文内容看,路遥的眼泪里饱含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知识点】 传记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被看见”的全红婵

马延君

2021年8月5日,14岁的全红婵以刷新世界纪录的成绩获得东京奥运会十米台跳水冠军。

鲜花和掌声随之而来,人们乐于讲述全红婵命运突围的关键点——一位乡村女孩,凭借惊人天赋被体校老师选中,进入广东省队,拿下全国冠军,奥运夺金。

水花、烟花、闪光灯

如果奥运会未曾延期,全红婵也不会站上最高领奖台。

2021年6月,国家跳水队内部公布了奥运会出征名单,全红婵名列其中。而就在三个月前,她才刚和队友庆祝完14岁生日,达到了奥运会对参赛选手的最低年龄要求。

得知消息,家乡的乡亲们准备好了。决赛日下午,全氏宗祠门前大电视摆在广场上,人越聚越多。全红婵的每一跳都引起一阵欢呼。最后一跳,少女如一柄利剑腾空而起,利落旋转,直直插入水中。迈合村彻底沸腾。东京赛场和湛江体育局,闪光灯一同亮起,镜头对准被教练高高举起的全红婵。

赛后采访,全红婵“想去游乐场”,“想赚钱给妈妈治病”的发言与赛场上的沉稳表现形成强烈反差,频频登上热搜——家境清贫的少女,凭借天赋“鱼跃龙门”。全红婵因此成了“幸运之星”和“流量密码”。各地赶来的人在全家院子里外围了几层,拉着全红婵家人合影,网红举着手机挤进人群,试图通过直播涨粉。

第一次跳跃

湛江体校是全红婵的起点。2014年,启蒙教练陈华明前往迈合小学寻找跳水人才,他被正在跳房子的全红婵吸引。“跳得那么轻盈”,正式挑人时,他最先前往全红婵所在班级。

在父亲全文茂印象中,女儿全红婵“是一个听话、懂事、温柔的女孩”。

但在体校教练陈华明口中的她却是“性格很强的,小孩子们打打闹闹,没人能欺负她”。

进入体校,最先训练的是游泳和体能。全红婵每次都率先跳进池中,室内训练时,她的动作最标准,从未喊累。在教练看来,她具有成为专业运动员的前提——不畏苦,拥有强烈兴趣。

2016年,陈华明的徒弟、运动员郭艺回母校执教。初次和学生见面,他就猜出哪个是教练常提起的全红婵。女孩的确拥有出众天赋,在跳水系统训练中,她比其他孩子更快登上三米台,接着又是五米、七米。正式训练不到一年,郭艺就提出让全红婵试十米台,女孩顺着狭窄的梯子蹭地跑上去,绕过五米台、七米台、站在最高点,没有犹豫,嗖地跳了下来。

冲向最高点

2018年是全红婵命运的转折点。陈华明和郭艺决定,让她到省队接受更专业的训练。

在水平更高的广东省队,进入专业运动员行列,光靠天赋远远不够。熬过漫长枯燥的基础训练是首道难关,11岁的全红婵向郭艺求助,“训练实在太累了,我适应不了”。

郭艺安慰她每天想着“先挺过今天,再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什么目标”。

两年后,全红婵的训练初见成效,主管教练何威仪决定让她尝试2021年全运会。而在此前,她需先参加奥运选拔赛,积累大赛经验。

第一场选拔赛中,全红婵拿下冠军,并因此入选国家队。但在三个月后的第二场选拔赛中,由于难度系数较高的207c动作失误,只得到第五名。为完成这一动作全红婵练习了九个月,直到首场选拔赛前才学会。赛后,何威仪发现女孩似乎被此动作困住了,“她每天爬上十米台,不停地练,正常每天跳五遍,她要跳十遍。”

第三场选拔赛,全红婵再夺冠军,拿到奥运入场券,成为唯一没有国际大赛经验的备选选手。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大胆起用新人,也让其实现命运突围,直至冲向最高点。

漫长的攀登

即便是“天才少女”,在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赛事中,也面临着漫长的攀登。

何威仪说:“女孩出成绩往往更早,但青春期发育带来的变数也会更多,不能长胖,身高不能猛增,体型不能变化太多。”

除了身体,心态调整也至关重要。看着与全红婵有关的新闻不断冒出来,郭艺难掩担忧。光芒之下,全红婵依旧是个孩子。“那么多人讨论她的家境,不知道小孩子心里会不会不舒服。”无论如何,幸运已提前将少女带到高峰。全红婵的夺冠改变了自己的人生,也让更多人看见命运的另一种可能。

体校的跳板还在响个不停,太阳即将落山,一个肋骨凸显的小男孩爬上跳板,张开双臂,迎着夕阳跳了下去,水花漾起又很快平复,郭艺点点头,悄悄对旁人说道:“你看,他可能就是下一个全红婵。”

(摘编自《新京报》2021 年8月19日)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东京奥运会延期,全红婵年龄刚好达标,这为她参赛并最终站上跳水十米台项目的最高领奖台提供了机会。
B.相较于启蒙教练的知遇与栽培、国家队领队大胆起用新人,跳水天赋才是全红婵获得成功的最重要因素。
C.全红婵的成名印证了何威仪教练“女运动员出成绩早”的观点,但其运动生涯还长,未来还是未知数。
D.全红婵成名后被追捧为流量明星,这可能会导致心智尚浅的她因此心态失衡,教练郭艺对此表示担忧。
2.下列对本文写作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聚焦新闻热点,以奥运会后的“全红婵热”为背景,多角度记录了全红婵成为奥运冠军背后的故事。
B.文章对全红婵运动生涯起步和攀登高峰过程的叙写,总体上按时间顺序、以纵式结构展开,条理清晰。
C.“蹭地跑上去”“嗖地跳了下来”,文章以全红婵试跳十米台的情境,表现了她对冲刺奥运冠军充满自信。
D.文章的四个小标题各领起一个内容,从不同方面呈现了全红婵如何从一个乡村女孩成为奥运冠军的过程。
3.请结合材料,分析全红婵取得成功的自身因素。
2022-01-23更新 | 12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

1933年9月,16岁的徐舜寿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机械系航空工程组,毕业后到杭州笕桥飞机制造厂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本侵略军大举进攻上海,轰炸杭州笕桥,徐舜寿立志要“航空救国”。1944年9月他被派往美国学习航空,参加了FD-l飞机的设计工作,学成回国后从事运输机设计等工作。1949年春,徐舜寿所在的南昌第二飞机制造厂被迫迁往台湾,他在地下党的帮助下,辗转来到已经解放的北平,投身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和建设。

建国初期,中国的航空工业极其薄弱。为摆脱这一落后局面.1953年国家把航空工业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周恩来总理为航空工业提出了“由修理到仿制,再到自行设计”的战略发展方针。1956年8月,航空工业局决定在沈阳创建我国第一个飞机设计室。首批受命组建飞机设计室的有徐舜寿、叶正大,黄志千等,同时还从全国各地调集了近百名科技人才和新毕业的大学生,这些人绝大多数都未涉足飞机设计。徐舜寿被任命为设计室主任。

当时空军航校普遍使用的螺旋桨、后三点起落架式的雅克-Il中级教练机,已满足不了喷气式飞机的训练要求。为了把需要和可能结合起来,经过反复思考和仔细分析论证,徐舜寿认为,第一架飞机应当是一种喷气式歼击教练机(后定名为歼教-1飞机)。这不仅是培养新飞行员的需要,也是新中国设计队伍建设的需要。况且,中国初步积累了生产、使用和维修飞机的经验,并成功仿制了雅克-18初级教练机和米格-17高亚音速战斗机;同时,我国已经具有制造喷气歼击机的工业基础。

徐舜寿很重视苏式飞机的研究,到任后也倡导设计人员认真研究苏联各类型号的飞机和各种技术手段,而他的设计思路并没有被苏式飞机框住,他的想法是“学习苏联、参考英美”,稳步前进。因而,他在后来歼教-l的设计中,选用了美英式的两侧进气方式,而没有沿袭苏联传统的机头进气方式。这种两侧进气的布局先后被用到我国的强-5飞机以及一系列新的战斗机上,后来苏联自己设计的飞机也改用了两侧进气。

1958年7月26日.正式试飞。首飞成功后,叶剑英元帅特地从北京赶到沈阳参加了歼教-1的庆功会,并观看了精彩的飞行表演。这一年“大跃进”开始了,飞机设计室曾提出设计超音速歼击机的设想,初始方案尚比较实事求是:马赫数1.4,升限18000米。由于形势变化,飞机设计指标一路攀升:马赫数急剧上升至1.8.2.0。看到不尊重科学规律的种种现象,徐舜寿大胆直言:目前我国还不具备研制这一种飞机的条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他敢于发出了不同的声音,是极其难能可贵的。

徐舜寿主持、组织或亲自设计的飞机有歼教-l、初教-6、强-5、歼-8、轰-6、运-7......伍修权将军曾撰文回忆他:“生于江南水乡,为了发展我国航空工业,足迹遍及全国,并且长期生活在北方。每次调动,他从不讲条件、地点,往往只有一句话,只要搞飞机,到哪儿都行。”

解放初期,国内有关飞机强度计算方面的书籍很少。1953年,四局的情报资料部门新到了俄文版《飞机强度学》。徐舜寿看到后,当即着手将其翻译出来,供我国航空院校和飞机设计部门使用。设计室成立初期,飞机设计资料奇缺,徐舜寿要求设计人员收集当时国内已有的苏联米格和雅克飞机的各种资料,每次有人去北京出差,他都会嘱托购置和预定美、英等国的航空期刊、书籍,引导青年技术人员不断学习。

为了尽快提高设计人员的设计能力,他把能请来的专家都请来,给设计人员授课,传授飞机设计的经验。“文革”中他被逼写汇报材料时这样写到:“开始设计歼教-1,后,经常请些教授来讲课。我当时在心里是有一张名单的:风洞试验××,气动力学××,操纵稳定xxx.结构强度××等等。”徐舜寿故意隐去了这些专家的姓名,显然担心这些人受到牵连。据顾诵芬院士回忆,这些隐去的人都是我国出色的专家、教授。

(摘编自张盛秋《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等)


相关链接
①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当得知有部分年轻工程技术人员被牵累时,徐舜寿在党的会议上坚决反对把一批离校不久的年轻人划为右派,担心飞机设计事业会陷于瘫痪。而后,徐舜寿被认为有“右倾思想”而遭到批判。(百度百科)
②在徐舜寿的领导下,飞机设计室成为培养飞机设计师的摇篮。后来我国成立了多家飞机设计机构,其技术骨干几乎都来自这个飞机设计室。这其中的佼佼者成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如顾诵芬、屠基达、管德、陈一坚等。
③陈一坚说“在飞机设计与航空理论的研究上,徐舜寿和昊大观都是我的导师、楷模。”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为改变我国航空工业落后的局面,国家高度重视飞机设计室的创建,把飞机设计室列为重点建设项目,并从各地调集了近百名飞机设计人才。
B.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飞机,并不是对现成飞机的模仿,而是在收集、研究国外飞机资料的基础上,优选技术手段,形成自己的方案。
C.为了尽快提高设计人员的能力,完成歼教-1飞机的设计,徐舜寿亲自翻译了俄文版《飞机强度学》,还请专家来设计室进行指导。
D.凭着年轻人的热情,设计室成立不到两年,便在1958年成功研制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教练机,开我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
2.徐舜寿为什么认为第一架自行设计的飞机“应当是一种喷气式歼击教练机”?请简要分析。
3.作为共和国飞机设计之父,徐舜寿在航空事业上取得了哪些成就?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16-11-18更新 | 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小题。

百年前的李鸿章

王树增

1852年,29岁的李鸿章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名列第二。太平军起义后,李鸿章毫不犹豫地离开了京城,回安徽组织地方武装与太平军作战。

当太平军直逼上海时,无人愿意置身事中,因为此举等于要孤军深入到拥有百万之众的太平军后方。但李鸿章愿意去。这一去便让上海人目瞪口呆,这一去便让他组建的淮军名声鹊起,李鸿章也因此被封为一等肃毅伯爵,戴双眼花翎。

淮军需要武器,1863年李鸿章买下洋人的机器设备,创办了中国第一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李鸿章算过一笔帐: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卖到30两银子,一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他说,大清国凭什么要把白花花的银子给了洋人?

大清中叶以后,朝廷南北货物的调运部分改为海路运输,李鸿章抓住时机督办创立了“招商局轮船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轮船公司,它一直运营到1949年。而当洋人要在中国开设电报业务的时候,李鸿章不允许洋人从香港铺设来的海底电缆上岸。时隔不久,由他支持铺设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电缆线在大沽口到天津城之间开通。作为大清国唯一出访过工业革命后的欧洲的重臣,李鸿章深知电报业蕴藏着极高的军事和民用价值。由于他的支持和参与,洋务派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座矿务局、第一所电报局、第一所外国语学校、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

李鸿章曾对美国人说,只有将货币、劳动力和土地有机地结合起来,才会产生财富。清政府必须邀请欧美资本进入大清国,以建立现代的工业企业,帮助大清国开发利用本国丰富的自然资源。但这些企业的自主权应掌握在清政府手中。大清国欢迎欧美来华投资,提供资金和技工。但是,对于铁路、电讯等事务,要由大清国自己控制。他说:“我们必须保护国家主权。”在中国还处在男人梳长辫、女人裹小脚的时代,李鸿章的这番话可谓石破天惊。

李鸿章为大清国国计民生的近代化所奠基的所有事业,令他身后的国人一直在受益。

1894年爆发的中日甲午之战是李鸿章一生遇到的最大的挫折,他的命运也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

“海军费绌,设备多不完,惟鸿章知之深。朝野皆不习外事,谓日本国小不足平,故全国主战,独鸿章深知其强盛,逆料中国海陆军皆不可恃,故宁忍之诟言和。朝臣争劾鸿章误国,枢臣日责鸿章,乃不得已而备战。”1895年,在甲午战争中战败的清廷令李鸿章前去日本议和。李鸿章知道如果采取强硬的立场,只能导致中日战争继续扩大。以大清国实际的军力状况而言,结果只能是中国的东北被全面占领。可如果答应日本人的条件大清国主权和财产的损失也是巨大的,李鸿章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当带着《马关条约》回国时,李鸿章却成了举国的“公敌”。

1901115日,李鸿章在慈禧太后的授意与逼迫下在丧权辱国的《议和大纲》《辛丑条约》上签字。国人即刻指责道:“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一个巨大的帝国屡战屡败,却每一次都要讨伐李鸿章不能维护国家权益。李鸿章吐血了。

一辈子与蛮横的洋人周旋得身心俱憔的李鸿章死前留有遗折一封。他说,大清国如果打开国门参与世界商品经济的往来,不但可以富强自己,而且因为贸易是双边的,等于也就制约了别人,这样的制约甚至强过武力。持有这样的认识,在百年前的中国可谓凤毛麟角。

李鸿章生逢大清国最黑暗、最动荡的年代,他每一次“出场”无不是在国家存亡危急之时,大清国要他承担的无不是“人情所最难堪”之事。正如梁启超所言,国人在对其咒骂痛斥之时,万“不可不深自反也”,万“不可放弃国民之责任”。梁启超还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

(选自王树增《1901》,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鸿章早年便大有作为,在翰林院的大考中崭露头角,也因此受到朝廷的嘉奖与器重,被派往安徽组织地方武装镇压太平军。
B.李鸿章购买洋人机器设备并创办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以此维护了国家的经济利益,在客观上也推动了大清国的近代化进程。
C.当国人自上而下固步自封做着天朝美梦时,李鸿章就清醒地看到了外国列强的叵测用心,进而坚决抵制其对大清国主权的干涉。
D.作者一反以往对李鸿章卖国的常论,客观评价他的才智、远见及其贡献,还李鸿章以公道,李鸿章的是非功过就此盖棺定论。
E.作者撷取了李鸿章一生中具有代表性的重大事件,再现了这位晚清重臣的悲剧人生,其不幸命运实乃所处时代悲剧的真实写照。
2.百年前的李鸿章对大清国近代化事业做出的贡献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3.为什么说中日甲午之战使李鸿章的命运从此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请简要分析。
4.在评价国人眼中的“误国者”李鸿章的时候,梁启超曾说,他“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你是否认同梁启超的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
2019-01-30更新 | 12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