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4 引用次数:183 题号:497207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其一)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

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

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禁:消受。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和“当年燕子知何处,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西湖春感》)均寓有兴亡之感。
E.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正话反说,有相反相成的曲折之妙趣。
2.《南史》对“小乌巾”的解释为:“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点】 杜甫(712-770)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推荐1】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

杜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为春秋时隐士,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万事非” 三字包含了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流露出作者的忧愤之情。
B.“我已无家寻弟妹”写送友人,不由得勾起诗人的怀念之情,表现了对国家灭亡,物是人非,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
C.“君今何处访庭闱? ” 意思是你去何处寻亲人,诗人用了一个问句表示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诗人开篇用典,感叹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然而现在干戈遍地,已经很难找到。
正面扣住题意觐省,点出背景。
E.“犹恐”二字,用得很好,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 与"叹息人间万事非"前后呼应,意味深长。
2.诗歌颈联独有妙处,历来被人称道,好在哪里?
2017-04-30更新 | 8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

进艇

杜甫

南京久客耕南亩,北望伤神坐北窗。

昼引老妻乘小艇,晴看稚子浴清江。

俱飞蛱蝶元相逐,并蒂芙蓉本自双。

茗饮蔗浆携所有,瓷罂无谢玉为缸。


【注】①本诗作于安史之乱后杜甫寓居草堂时。进艇:划小船。②南京:指当时的成都。③瓷罂:盛酒浆等用的陶瓷容器。④无谢:不让,不亚。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避乱于成都日久,在草堂的北窗独坐,极目北望,顿生一种悲怆感伤的情绪。
B.颔联紧扣诗题,描写诗人在晴朗的日子里,与老妻幼子乐游于清江之上,富有生活情趣。
C.颈联写浣花溪畔“俱飞蛱蝶”和“并蒂芙蓉”的美景,意在表达对良好自然生态的赞美。
D.尾联写与家人一起享用茶浆,用的虽是粗陋的瓷器,但作者却认为足以比得上玉制容器。
2.诗写“茗饮蔗浆携所有”,这其中“茗饮”清苦而“蔗浆”甘甜,把苦茗与甜蔗同置艇上,时饮茗来时饮浆,时苦时甜,恰如在品味一段人生。请结合诗歌说说诗人的“苦”与“甘”。
2020-07-15更新 | 10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 (0.4)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画鹰

杜甫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注】①这首题画诗大概写于713年~741年(开元年间)。②愁胡:一种说法指胡人(西域人)碧眼,其深而大,似一副发愁的模样。③绦(tāo):丝绳,指系鹰的绳子。镟(xuàn):金属转轴,鹰绳另一端系的金属环。④轩楹:悬挂画鹰的堂前廊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风霜起”一词营造出了一种肃杀之气,一起笔就刻画出画鹰的气势,吸引读者,起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
B.“竦身”指耸起身子,好像是在想猎取狡猾的兔子,生动描绘出苍鹰搏击前的动作及其心理状态,真是传神之笔。
C.诗中的鹰不只是一个画面形象,还具有主体精神的象征意义,传达出诗人思奋报国而不得的愤懑之情。
D.本诗既描绘了诗人眼中所见之鹰,又写到了诗人心中所想之鹰,这种虚实结合的写法使鹰的形象更加生动、丰满。
2.此诗风格与《登高》“沉郁顿挫”的风格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2023-03-19更新 | 30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