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2 题号:501383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高中文理分科是否应该取消

有权威人士日前表示,文理分科降低民族整体素质,导致国人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的分离,应立即组织专家进行取消高中与高考文理分科的论证。高中阶段文理分科是否真的到了必须取消的地步?

在高中教育阶段围绕课程设计、教学实施、高考制度以及高校录取等方面,我国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系列化举措。其中,高中阶段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更是在数十年的发展历程中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对此,一直有观点认为,实施文理分科教育某种程度上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类似看法,有一定的道理和现实意义。但从教育社会学的角度来看,高中阶段的学生发展已显现出个性差异。这一时期的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等多方面潜在因素的影响,已开始形成并具有了一定的职业意识,这种意识会影响其对未来社会角色作出尝试性选择。而对未来社会角色的考虑,又很大程度上会体现在学科学习上;加上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指引,对文理学科各有所偏好和侧重也就显得很正常了。

而从人的智能发展角度来看,每个个体没有完全相同的心理倾向,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智能结构。这也意味着,每一个高中学生的多元智能是有差异和偏向的。尊重学生的个体性差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已有智能基础上自由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基点和内在目标。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不是教育公平的体现。在这一点上,全社会也已达成了基本共识,党和政府也多次发文强调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同时明确要求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

就现实的教育情况来看,我国高中阶段教育仍有非常大的区域性差异。特别是在一些农村高中,课程、教学、教师等资源明显不足,客观上带来了学生在文理学科学习上的选择偏向。如果完全取消文理分科,在现有教育资源尚不均衡、不完善的情形下,我国高中教育体系的内在差距将进一步扩大,势必影响到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改革开放30年来,分科性的专业人才仍是社会的主要需求,同时也是最能见成效的培养对象。此外,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助于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利于高中学生集中精力为大学的专业学习打下扎实基础。“一刀切”式地取消文理分科,尽管学生接触到的学科知识会更广,但也可能导致“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与发展。

概而言之,并不能说取消分科,就能完全改变高中学生对文理学科的不同倾向。如果硬要改动,势必连课程改革、教学改革以及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也要一起进行。

总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只有当绝大部分学校的课程、师资等教育资源丰富起来时,我国高中教育阶段实施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教育才具有坚实的发展基础;只有当包括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改革在内的教育整体改革逐步完成时,全面取消文理分科方可说水到渠成。

1.下列对新闻综述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实施文理分科会导致学生在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养成上出现不均衡的现象,影响高中学生完整的人格建构。
B.显现出个性差异的高中学生,受家长、教师、社会传媒、现行的高考和高校录取制度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文理学科各有所侧重显得很正常。
C.从尊重学生的个性及差异化发展的角度看,忽视个性发展,让所有学生接受同样模式的教育,绝对不是正确的做法。
D.文理分科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轻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武断地取消文理分科,可能导致学科学习“浅而不深”,影响学生的持续学习。
2.从本篇文章看,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有哪些积极意义?
3.作者为什么说“取消高中阶段的文理分科,应当慎行”?
【知识点】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叔父的酒店

李雪峰

⑴中午我刚要下班,妻来电话说叔父不见了。我一听心里直发毛。叔父到这里来治眼疾,人生地不熟的,他视力那么差,街上那么多车,能跑到哪里去呢?

⑵叔父是前天被父亲送来的,由于家里农活儿忙,父亲住了一晚就走了,临行嘱咐我:“一定要把你叔的眼睛治好!”叔父40岁才结婚,我们兄妹三个能顺利读小学、念中学、上大学,全靠叔父了。叔父没啥大手艺,就是干活儿不惜力,一直辗转着帮人在建筑队干活儿。叔父原本视力不好,20年前外出打工时,左眼又不幸被钢筋刺瞎了。前些日子父亲说叔父的右眼患了白内障,我赶紧让父亲把他送到城里来医治——一个农村老人,看不见东西怎么行?

⑶没办法,我和妻当即各自骑上单车,到附近几条街道去找。饿着肚子在街头晃荡到下午三点,毫无进展的我回到家里,正准备喝口水再出去,客厅的电话响了。对方说自己是秦楚酒店的保安,在酒店发现了一个来历不明的老人,这电话号码是老人想了半天才回忆起来的。我一听,忙问老人是不是眼睛有些看不见?保安不耐烦地答:“眼睛看不见还能溜进酒店,如果视力好,我们这些保安还不得被经理解雇了?”

⑷放下电话,我慌忙出门打的直奔秦楚酒店。为了对付可能发生的争执,我边走边约上几位朋友——人多势众嘛,一旦起争执可以解决得顺当些。

⑸秦楚酒店在老城区,离我居住的地方挺远。从打的费用估计,至少离家十几里。我想不出,几乎双目失明的叔父是怎么摸到那里去的。

⑹急急忙忙赶到时,几个朋友已骑摩托车先到了。我找到保安室,问老人在哪里。一个胖保安打量了我一眼:“看来老兄混得不错呀,怎么能让老头子这样呢?”我说:“老人不就乡下人穿得土了些吗,我让他怎样了?”胖保安不无讥讽地说:“问题是他溜到我们餐厅偷吃客人的剩饭哪!”

⑺“偷吃剩饭?”我的脸一下子红了!我怎么也不信保安的话,我知道叔父穷,但他绝对不是贪小便宜的人。年轻时他外出打工回家,上百里山路,为了节省钱,他总是挑着重重的行囊饿着肚子走路。路边什么吃的没有?顺手牵羊搞几个瓜果或拽几颗花生吃,根本不是什么事儿,可叔父没有。他的行囊里还掖着打工时舍不得吃的干馒头和给我们兄妹买的糖果饼干,而他只是一次次喝着路边溪涧里的水回家。多刚强的人哪!

⑻我们在酒店一个角落找到了叔父。他满头稀疏白发,蜷身蹲在那里,冷冷的风吹得他紧缩着满是皱褶的脖颈。我埋怨他为啥一个人跑到这里,要搀他站起,他却忽然无声地哭了。他狠狠擂了一拳自己的脑袋:“我给你们出丑了,让娃们陪我丢人了!”

⑼我问他是不是吃了餐厅的剩饭,叔父又擂了自己一拳,痛悔地说:“我只吃了半个剩馒头呀。那是别人剩的,我以为不要了……”我蹲在叔父面前,一直到他情绪稍稍稳定,才问:“您老是不是迷路了?”叔父摇摇头:“我年轻时常在这一带干活儿,哪条街道我都熟。我是专门到这里来看这座大楼的。”叔父顿了顿又说:“我这只左眼就是建这座大楼时被钢筋扎瞎的,右眼如今又得了白内障,手术后不知能不能看得见。”

⑽我愣了,我怎么就没想到呢?和许多农民工一样,叔父把力气和汗水留在了这里,甚至把他的血和一只眼睛永远留在了这里。而当一幢大楼、一座城市建成后,叔父他们便被城市遗忘了。尽管城市遗忘和冷漠了他们,他们却惦记着这座城市,因为那是他们生命和血汗的一部分。

⑾我扶起愧疚的叔父,告诉他:“今天咱们不回家了,晚上就在这里吃最好的饭菜,喝最好的酒,我们陪您将这座大楼好好地走一走看一看!”

⑿叔父嘴唇哆嗦着哭了。当晚,我们在秦楚酒店吃饭。经理和许多客人知道了原委,纷纷过来向叔父敬酒。那是叔父吃得最舒心的一顿饭,他在灯红酒绿中笑着,在人们的致意中笑着,我却分明看见,有一串泪水从笑着的叔父的右眼里溢出来。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父穿得很土气,进入秦楚酒店,被保安拦下。保安看见叔父偷吃剩饭,很不客气地扣留了叔父。
B.叔父穷,但绝不贪小便宜。保安侮辱叔父偷吃饭菜,“我”很愤怒,为替叔父挽回尊严,在酒店用餐。
C.叔父把力气和血汗都留在了城市里,“我”居然没有想到,还埋怨他一个人跑到酒店,为此,“我”很愧疚。
D.文中画线句子写出了叔父被扣押后的无助,与上文叔父的刚强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容易让人心生同情。
2.文中的叔父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3.为什么说秦楚酒店是叔父的酒店?请结合文本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2017-11-12更新 | 36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论述类文本阅读

古希腊是哲学的发源地,哲学从泰勒斯起便开始了它的历程。当泰勒斯说:“水是原则”时,就开启了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追问”,这也是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在这里,我们更需要关注的是这种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所做的哲学思考绝不是偶然的、外在的,而是哲学家本身自觉的、内在的精神生活。

苏格拉底之前,也就是古希腊的早期哲学是只考察自然的。而从苏格拉底开始,“认识你自己”造成了整个哲学史的转变,他把哲学从天上带到了地上,把伦理道德加进了哲学,并试图给行为找出合理的依据。苏格拉底最关心的就是知识问题,知识是关于自己的知识,是至善,只有正确的思才能指导正确的行动。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是苏格拉底一生的追求,而能使我们产生崇高感的,不正是我们对于内心道德力量的感受吗?对于苏格拉底来说,生命的价值就在于获得至善的知识,知识是使生命有价值从而也是使生命值得珍惜的唯一理由。

如果说苏格拉底用生命见证了崇高,那么他的弟子柏图则跟随着老师的脚步前行。对于苏格拉底所开始的工作,所提出的问题,由柏拉图来完成了。他在哲学史上划时代的贡献就是把哲学指向了另一个世界一理智的。超感性的世界。在柏拉图看来,理念是万事万物的本原,它是超越于感性事物的实体性存在。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而感性的个别事物则是它的摹本。理念是真实的、永恒的、绝对的、神圣的存在,同时理念还具有伦理价值。服从于一种善或“好”的目的。哲学的任务和目的就在于认识理念,对理念的认识是一种回忆,一种深入自身,而对于理念的考察是与绝对幸福或幸福生活本身相同一的,这就使纯粹的理论生活具有了神圣的意义。我们看到,哲学知识的崇高性完全浸没了柏拉图,“哲学是人的本质,他随处表示了他对于哲学的尊严之最崇高的看法:惟有哲学才是人应当寻求的东西,他对哲学具有最深刻的情感和最坚决的意识而对于一切别的东西都表示漠视。他以很大兴奋和热情谈到哲学。在他看来,哲学是最高的财富”。

作为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人类思想的最大权威。亚里士多德把古希腊理性精神推上了巅峰。他概括总结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成就,首次明确提出了科学分类说,并建立了庞大的知识理论体系。为此,恩格斯曾赞誉他为“最博学的人物”。在平常人眼中,哲学被看做是不以实用为目的,纯粹的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由的学术,而哲学也只应该是这样的,才配得上被称之为“科学的科学”,一切的科学可能都比它更为实用,给人带来更多的好处,但却没有一种科学比它更使人高尚,因为它是对智慧的趋向,对真理的把握,它体现了一种精神的东西。精神虽然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但当精神的因素占到足够多的时候。它必然体现为一种崇高,一种高尚。此外,这种对理论的希求是出自人的本性,并非仅仅为了现世生活的需要,人就是“理论的动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哲学起源于古希腊,泰勒斯提出的“水是原则”是古希腊哲学所探讨的核心问题,也开启了哲学家对“世界本原的追问”。
B.哲学家自觉、内在的精神生活使得哲学家对世界终极存在的追问所做的哲学思考并非是偶然、外在的,这值得我们关注。
C.苏格拉底一生随求便是过一种有德性的生活,他认力我们对于内心道德力量的感受是我们内心产生崇高感的原因之一。
D.苏格拉底最关心的就是知识问题,获得至善的知识是生命价值所在,生命存在价值且值得我们珍惜的唯一理由便是知识。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柏拉图认为,理念是个别感性事物的范型,是超越于感性事物的实体性存在,其伦理价值在于服从于一种善或“好”的目的。
B.柏拉图认为,哲学以回忆的方式认识理念,这是哲学的目的,纯粹的理论生活有神圣意 义的原因在于理念的考察与绝对幸福或幸福生活本身相同一。
C.人类思想的最大权威亚里士多德概括总结了古希腊哲学和科学的成就,明确提出了科 学分类说,因此,他把古希腊的理性精神推上了巅峰。
D.哲学只有如平常人眼中所认为的那样,不以实用为目的,而是一种纯粹为自身而存在的自由的学术,才与“科学的科学”这样的称法相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希腊的哲学发展经历了认识自然到认识人本身再到追寻理性这三个阶段,其中,哲学研究转向对理性的探求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B.对哲学具有最深刻情感和最坚决意识的柏拉图认为哲学是人的本质,是最高的财富, 因此,他从不了解除哲学以外的任何一件事物。
C.苏格拉底把伦理道德加进了哲学并试图给行为找出合理的依据,他最关心的就是关于人自己的知识,这造成了整个哲学史的转变。
D.没有一种科学比哲学更使人高尚,是因为哲学体现了一种精神的东西,而当精神因素占到足够多的时候,它必然体现为一种崇高。
2017-08-05更新 | 5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①“讲个故事吧!”——为什么情节的魅力如此强烈,古今不衰?叙事学认为,情节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洞悉真相是多数人的内心渴求。“后来呢?”与“结果呢?”两种悬疑鞭策读者奔赴情节的终局。然而,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谈论某种社会制度的设计、某个历史时期外贸对于国计民生的意义等不可能让人如痴如醉。我试图追问的是,文学情节多出了什么?

②“欲望”至少是一个可以视为候选的选项。一个特定的主题可以拥有无数交集的人物、片断和细节,这些因素的收集、挑选和设定不仅涉及因果关系,同时涉及欲望的投射。

③情节的发展很大程度地隐含了欲望的逻辑。人们普遍期待的情节是曲折离奇、大开大阖,主人公历经艰险,最后功德圆满,平安着陆,“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对于大多数社会成员来说,这种令人神往的经历即是欲望。情节内部若干常见的修辞策略往往被欲望征用,例如“巧合”。巧合负载的欲望通常在“大团圆”的结局赢得彻底的释放。“大团圆”是情节的另一个修辞策略:终成眷属、家道中兴或者获取功名、事业有成。这些交代与其说展现了社会历史的必然,不如说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相对地说,借助巧合叠加厄运——“屋漏偏逢连夜雨,船迟又遇打头风”——的状况远为稀少。考察情节的时候,因果关系与欲望的想象性满足成为一个特殊的话题。

④多数时候,情节内部的因果关系具有强大的社会历史基础。没有免费的午餐,没有人可以不劳而获,巨额的财富不可企及,森严的现实等级无法跨越……恰恰由于无法实现,这些渴求可能酝酿、发酵为格外强烈的欲望,进而祈求文学虚构特殊的情节给予虚拟的满足。很大程度上,这即是情节的语言叙述对于欲望受挫形成的空缺给予的补偿。

⑤然而,作家与读者均置身于某种社会历史,他们的叙事与阅读必定与周边的文化环境息息相关。这时,叙事与欲望始终相互调整,二者共同期待赢得社会历史的认可。著名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伊格尔顿找到的一个简明例子是《简·爱》。维多利亚时代的社会历史设置的问题是,“允许简实现自我,但必须限制在社会传统规定的安全范围内”。因此,《简·爱》包含了自我与屈从、责任与欲望、力量与恭俭、普通人与贵族、小资产阶级与上流社会之间的种种平衡,实现这种平衡的情节叙事“不成比例地混合了现实主义、传记、哥特小说、浪漫传奇、童话、道德寓言”,某些时候甚至不得不求助于寓言或者神话这些“笨重累赘”的叙述话语。

(摘编自南帆《讲个故事吧:情节的叙事与解读》)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什么情节有强烈的魅力,叙事学的解释是多数人内心有洞悉真相的渴求,但这并不能完全让人信服。
B.情节的设置与叙写不仅展示了时间秩序之中因果关系的必然演变,同时很大程度上隐含了欲望的逻辑。
C.“屋漏偏逢连夜雨”这种借助巧合叠加厄运的情节虽然相对较少,但也极大地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
D.不是所有的渴求在现实的逻辑中都能实现,而文学却可以通过虚构特殊情节给予人们虚拟的满足。
2.下列对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先介绍了叙事学对于情节魅力的解读,并对它进行假设推理,从而顺势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三、四两段从“人们的普遍期待”“社会历史基础”两个方面分析了叙事对欲望的影响。
C.文章以伊格尔顿谈《简·爱》为例,论证了观点:因为文化环境的影响,叙事与欲望不得不相互调整。
D.“很大程度”“某些时候”“多数时候”“相对地说”等短语的运用使文章的论证具有辩证的色彩。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渴望可以在文学获得虚拟的满足,这正是文学存在的意义。
B.如果没有纳入文学情节的躯壳,很多人大概不会津津有味地跟踪一个数学教科书提供的因果转换。
C.作家的叙事如果很好地满足了读者的内心期待或无法实现的渴求,就会赢得读者与社会的认可。
D.简努力奋斗、实现自我、赢得爱情的故事情节很好地满足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人们的“欲望”。
2019-02-04更新 | 19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