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56 题号:501887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李佩:有一种力量叫温暖       

方黑虎

2017年1月12日凌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教研室离退休教授李佩先生在平静中走完了99年的生命历程。李佩因其一生曲折而传奇的经历被誉为“中科院的玫瑰”“中国最后的贵族”。我们在她身上冠以美丽、典雅、无私、奉献、淡定、从容、坚毅、勇敢等形容词都不为过,但是从李佩先生穿越世纪的生平轨迹来说,也许“温暖”更能够诠释一位中华民族女性代表人物的性格。

1956年,李佩、郭永怀夫妇携手归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之中。郭永怀全身心投入了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和领导工作之中,李佩拒绝中科院外事局的重要岗位,从容回到离中关村宿舍更近的中科院西郊办公室上班,以便更好地支持郭永怀。那时候,中关村聚集了中科院一大批海外归来的学者。这些归国学者在国外生活多年,早已形成了西式餐饮的习惯,但当时条件艰苦,整个北京地区也很难买到西式糕点。李佩观察到这一点后积极奔走,1957年4月,中关村茶点部正式营业,不仅提供各种西点和冷热饮,还布置了茶座,吸引了众多科学家周末来此小聚,也给这些归国学者们带来了许多温暖。李佩为人热情活跃,和邻里关系非常融洽,经常会在节假日邀请邻居们到她家中小坐,家中时常充满欢声笑语。

1960年,李佩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外语教研室任教,开始了她的英语教学事业。李佩在学生的回忆里是和蔼而又严格的,讲台上的气质非常好,衣着质朴大方。“我们清楚地记得在课堂提问中,你是如何循循善诱、耐心教导我们的”,中国科大1963级研究生英语甲班全体同学在给李佩的信中对老师的耐心和严格深有体会,他们还记得老师对几个学习后进的同学进行了定期的个别辅导。他们回忆了李佩如何认真批改作业,如何细致讲解疑难问题,从中感受到李佩老师温暖的力量。

1966年“文革”开始后,很多科学家受到批判打击。李佩和郭永怀依然保持着学者的气度和善良,他们邀请受到打击的林鸿荪研究员夫妇到自己家居住,李佩甚至还去看望那些被批判的科学家及其家属。这样的举动在当时具有非常高的风险,很容易把自己牵连进去。1968年的冬天,灾难从天而降,郭永怀为中国的核事业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生命。郭永怀的助手、顾准的女儿顾淑林回忆:“她极其镇静,大家见到后几乎没说一句话,屋子里的空气像凝固了一样。晚上我陪李先生睡在同一个房间。那一个晚上李先生完全醒着。她躺在床上几乎没有任何动作,极偶然发出轻轻的叹息,克制到令人心痛。”李佩没有被悲痛击倒,丧礼后继续参加工作,还要接受“造反派”的审查,她平静地接受这一切,只是美丽的容颜之中增添了几丝白发。

1978年,中国科大研究生院成立,李佩接受严济慈院长的邀请,出任外语教研室主任。她手下只有三名刚报到的北大毕业生,面对800多名研究生开设外语课,这几个人远远不够,招募外语教师刻不容缓。李佩慧眼识英才,许多没人敢要的“右派”来到了英语教研室:人民大学原英文教授许孟雄,划成“右派”后在中学英文教师补习班上课,被她请来了;北京大学原英文教师黄继忠被下放到银川,也被她设法调入北京请来了。李佩自己回忆说:“我去科学院信访办找申诉的人,看有没有愿意到科大教英语的。”李佩顶住压力四处奔走,为那些身处逆境的外语教学人才打开了一扇正常生活的大门,研究生院的学子们由此受益终身。

1979年中国政府已经向西方发达国家派遣留学生,但国家财政拿不出大量外汇,出国留学难于上青天。此时,受邀来到中国科大研究生院任教的外籍教师Mary小姐向李佩介绍美国出现的一个新情况,一些大学向研究生提供资助。李佩从中看到了大批优秀学子成功留学的希望,立即向研究生院副院长彭平请示,要鼓励学生自费出国留学。在研究生院的默许下,李佩向同学们积极宣传自费出国留学的政策。不到一年,近百名同学从美国各大学获得了奖学金,飘洋过海留学美国,开启了当代中国的自费留学潮。1996年,更大的悲痛袭击了78岁的李佩,女儿郭芹因病医治无效离她而去。几天之后李佩提着录音机出现在研究生院的讲台之上,继续她的英语教学工作。校园里,李佩孤单柔弱的身影里迸发出来的力量愈发使人敬仰。

1998年,李佩离开了教学岗位,却没有放慢她奉献社会的脚步。她创办并主持每周一次的“中关村专家讲坛”,到2011年总共办了600多场。其内容涵盖时世政治、古代文学、文化艺术、科普、健康、社会科学与法律等众多领域。前来演讲的有各个领域的名人名家。这些高质量的讲座不仅温暖了中关村的退休老人,很多年轻人也慕名而来。94岁时,李佩在中科院力学所又开启了一个小型研讨会,每周三下午和一群80岁以上的老人在一起谈天说地。

李佩的温暖感染到她身边的每一个人,然而李佩自己说:“我的理想就是希望自己注意健康,过好每一天的生活,尽可能为大家多做一点事。我没有崇高的理想,太高的理想我做不到,我只能帮助周围的朋友们,让他们生活得更好一些”。

1.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为中华民族女性的代表人物,李佩的身上有着诸多优秀品质,“中科院的玫瑰”是对其巨大科学贡献和贵族精神的最高评价。
B.为了更好地支持郭永怀在中科院力学所的研究和领导工作,李佩放弃了好的工作机会,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中关村茶点部的经营上。
C.郭永怀为中国的核事业献出生命,李佩将巨大的悲痛化为与“造反派”斗争的力量,在丈夫的丧礼后以从容坚毅的姿态继续工作。
D.当代中国自费留学潮的开启,与李佩的努力密不可分,在这个过程中她体现出了敏锐的政策嗅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李佩既细腻热情,凭借精湛的西点技艺在饮食方面给中科院的归国学者们带来温暖,又活跃好客,与邻里之间十分和睦融洽。
B.李佩在英语教学工作中认真负责,细致耐心,面对家庭的变故她波澜不惊,坚持在教学一线,这种大局观念和牺牲精神令人动容。
C.“文革”中许多科学家遭遇打击,但李佩保持了学者的善良,冒着政治风险时常看望受批判的科学家们,打击了“造反派”的气焰。
D.离开教学岗位后的李佩继续奉献社会,她开办了涵盖广、质量高的“中关村专家讲坛”,为中关村退休老人们带来了丰富的精神给养。
E.李佩身边的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她带来的温暖,这种温暖没有矫饰,内涵朴素,影响深刻,昭示着李佩的大格局、高境界。
3.本文是如何塑造李佩先生形象的?你从李佩先生的身上获得了哪些生活方面的启示?请结合全文简要谈谈。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的农历新年即将到来,北京市将举行一系列文化活动庆祝新年。这些活动既有庙会、梨园大戏等传统项目,又有展览、展演等多元文化活动。下面是详细报道:

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春节期间,北京市50家专业演出场馆将有398场演出;全市文化系统将举办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活动480项。

节日期间,北京市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将照常向广大市民开放。写春联、送福到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等各类充满年味和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活动也将在各区文化中心和街道上演。各区图书馆、文化馆紧扣区域文化特色,营造节日氛围,推出180项活动。北京市政府还将向首都市民免费发放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市民可通过多种渠道获取。

(摘编自林维《北京市春节文化活动精彩纷呈   冰雪庙会与传统文化齐争鸣》)

材料二:

(《2018春节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

材料三: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通信技术迅速发展,传统年俗正在式微,新年俗逐渐成为主流。网购年货、春运“逆向迁徙”、视频拜年、春晚“摇一摇”抢红包、网络年夜饭……互联网时代催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年俗,为百姓生活带来翻天覆地变化的同时,也给传统年俗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

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必定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更新换代”,虽然其仪式活动在变化,但其承载的文化意义和精神内涵则仍然鲜活。我们要做的是因势利导,利用新媒体、新平台丰富年俗的形式,在适应新时代年俗变革的过程中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物随心转,境由心生”,醇厚的年味,不必拘泥于某一种特定的表现形式,在这个热闹的节日里,全家人齐聚一堂,于亲情的浸润之中尽情交融,就是最有滋味儿地过年。当心中有爱、有情怀,年俗必然不会衰落,春节的精神文化内涵也必然会得到承袭。

(摘编自刘鑫《不同的“年味”,同样的“情怀”》)

材料四:

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降低了人们对物欲的需求和向往,消解了传统节日的社会期望;西方节日较传统节日而言,开放性和娱乐性更强,民众对西方节日更有参与热情;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挤占了传统节日的“鬼神”思想,民众对传统节日的敬畏之心大大降低,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大缩减;现代生活方式与传统节日节俗活动形成理念冲突,传统节俗向现代生活方式让步。传统节日与当代社会之间的冲突和差异,应该根据现实需要加以调整,为传统节日的当代传承和发展提供路径。传统节日发展的理想情况应该是其能融入当代社会,其节日内涵和社会功能得到充分发挥。而要实现这一理想目标,就必须充分调动政府、舆论媒体和家庭个人的积极性和热情,政府引导、舆论助推、家庭实践,群策群力,为传统节日的当代发展保驾护航。

(摘编自王凤美《传统节日的当代适应性研究——以陕西关中春节为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2018年春节期间,文化活动有庙会、游园、花会巡游、冰雪文化活动、公益讲座等,这些活动依然是春节重要的传统活动形式。
B.根据“春节旅游消费力指数走势图”可以看出,旅游消费力指数逐年上升,这说明居民观念发生变化,春节旅游消费意愿不断增强。
C.年俗是一种行为文化,它的更新换代更多体现在仪式活动的变化上,我们要做的是丰富年俗活动的形式,延续传统文化的内涵。
D.材料三认为,相较于某一种特定的节日表现形式,全家人的欢聚、亲情的浸润才是更重要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398场演出、480项活动的举办,30万张春节庙会门票的免费发放,主要是为了吸引各地游客,以增加北京的年节气氛。
B.如今的春节文化具有现代化的特征,文化展览、抢红包、视频拜年、出门旅游等活动取代了春节传统活动,而且备受人们青睐。
C.根据“分城市线旅游消费力指数”图,我们能够得出一线城市居民旅游消费力指数领先,其余各线城市依次降低的结论。
D.经济水平的提高、西方节日更强的开放性和娱乐性、现代科技的发展和科学观念的传播,使传统节俗传承空间大为缩减。
3.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应如何传承和发展年俗文化。
2019-06-07更新 | 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化与代沟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曰青年亚文化理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派》,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戈若看来,代沟现象首先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
B.早在二战后,代沟现象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讨论的课题。
C.代沟现象不大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中。
D.从全球范围内来看,代沟现象体现的矛盾与冲突只是局部性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解释代沟的内涵入手,介绍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指出“文化反哺”现象开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我国出现这种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前喻文化时代里,由于传统礼仪,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有绝对的权威。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只是局部性的。
C.在后喻文化时代里,唯恐失新和不敢舍旧的新老两代的对立冲突具有全球性。
D.在文化迅猛变迁的时代,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是一种趋势和必然。
2019-03-12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什么叫做想象呢?它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原来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如此,回想起来的意象仍然是如此。艺术作品不能不用再现的想象,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非从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艺术不同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艺术家的脑里都要先翻译成具体的意象,然后才表现于作品,具体的意象才能引起深切的情感。比如说“贫富不均”一句话入耳时只是一笔冷冰冰的总账,杜工部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才是一幅惊心动魄的图画。思想家往往不是艺术家,就因为不能把抽象的概念翻译为具体的意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我们所有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都是嵌在整个经验里面的,都是和许多其他意象固结在一起的。比如我昨天在树林里看见一只鸦,同时还看见许多其他事物,如树林、天空、行人等等。如果这些记忆都全盘复现于意识,我就无法单提鸦的意象来应用。好比你只要用一根丝,它裹在一团丝里,要单抽出它而其他的丝也连带地抽出来一样。“分想作用”就是把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它来。这种分想作用是选择的基础,许多人不能创造艺术就因为没有这副本领。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雕刻家在一块顽石中雕出一座爱神来,画家在一片荒林中描出一幅风景画来,都是在混乱的情境中把用得着的成分单提出来,把用不着的成分丢开,来造成一个完美的形象。诗有时也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作成。例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风吹草低见牛羊”诸名句都是从混乱的自然中画出美的意象来,全无机杼的痕迹。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怀古”、“忆旧”的作品大半起于接近联想,例如看到赤壁就想起曹操和苏东坡,看到遗衣挂壁就想到已故的妻子。类似联想在艺术上尤其重要,《诗经》中“比”、“兴”两体都是根据类似联想。比如《关关雎鸠》章就是拿雎鸠的挚爱比夫妇的情谊。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可以变成人,人也可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作“拟人”。一切移情作用都起类似联想,都是“拟人”的实例。例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和“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一类的诗句都是以物拟人。人变成物通常叫怍“托物”。“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最普通的托物是“寓言”,寓言大半拿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托物是中国文人最欢喜的玩艺儿。庄周、屈原首开端倪。“拟人”和“托物”都属于象征。所谓“象征”,就是以甲为乙的符号。甲可以做乙的符号,大半起于类似联想。象征最大的用处就是把具体的事物来代替抽象的概念。

(选编自朱光潜《谈美》)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大多是再现的想象,再现的想象分为从知觉得来的意象和回想起来的意象两类。
B.艺术是创造的,单是再现的想象不能创造艺术,必须运用创造的想象才能创造艺术。
C.选择作为分想作用的基础,在创造艺术当中具有重要作用,有时选择本身就是创造。
D.寓言作为“托物”最普通的形式,都是用讲述动植物的故事来隐射人类的是非善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拿“贫富不均”这句话和杜甫的诗句对比,旨在说明思想家和艺术家的不同。
B.选文通过分析联想、知觉和想象、艺术三者的关系,推理论证艺术离不开联想。
C.选文运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增强说服力和文学性。
D.选文略论再现的想象,详论创造的想象及其两种心理作用,详略得当,结构合理。
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卫风·氓》一诗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两句是根据类似联想创作的。
B.李商隐《无题》诗中“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两句运用了象征手法。
C.杜牧《过华清宫》诗中“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属于接近联想。
D.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两句源自联想作用。
2019-07-12更新 | 84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