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2 题号:5199092

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召试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管,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令其党吕惠卿任其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为“丁忧”。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官职或另有调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的了。这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2)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柳先生的正骨膏

刘玲海

邾镇东大街新开张的药铺叫汉春堂,坐堂的先生姓柳,人称柳先生,从东北躲战乱来到邾镇。柳先生擅长骨科,跌打损伤脱臼骨折手到病除,据说,他熬制的外敷膏药正骨膏更是神奇,无论多严重的骨折,经柳先生手法复位后,贴上正骨膏再用竹片固定,少则十日多则一月,断骨愈好如初。

日本人攻打邾镇的那天,一颗炮弹落在颜老爷的家里,三间大堂屋成了废墟,颜老爷正在前厅伺候他的花树,震得昏了过去。半日后醒来,他看到养在莲花缸里的那株花树,如小臂粗的树干被炸断,仅连接着一部分树皮,颜老爷两眼一黑又昏过去。那株树是儿子带回来的,儿子的喜好,颜老爷视为珍宝。儿子和他的部队在台儿庄与日本人决战时,壮烈殉国,老人把儿子的一捧骨灰埋在树根下,更是视树为生命。

现在,儿子的树被日本人毁了,颜老爷像被挖了心一样。他失魂落魄地在院子的残垣断壁间转圈,不知如何是好。许久,他一下子想起柳先生,救人的命和救树的命都是救命,也是心急乱求医,柳先生成了他救命的稻草,一路跌跌撞撞来到柳先生的药铺,全不顾大街上枪弹横飞,见到柳先生,颜老爷扑通一声就跪下了。

柳先生来到花树前,小心地扶起来,把断茬对齐捏实贴上正骨膏,周匝固定木棍。三日后,树叶竟振作起来,十日后,树叶重新泛绿,一月后,树干断处长好了。

颜老爷一脸泪痕,紧抓着柳先生的手说:“你救了我儿子,也救了我啊!”

邾镇沦陷后,病人挤满了柳先生的药铺,断胳膊断腿的病人很多。这天,柳先生在药铺里配药,心里默念着药方,川续断十钱,右手去药匣抓药,放进左手的戥子里一称,正好。继续一味味抓药,骨碎补十钱、藏红花十钱……

汉春堂的大门咣当一声开了,听声音不是手推开的,是脚踢开的。一群日本兵涌进来,后边还抬着一个嗷嗷乱叫的军官,候诊的病人吓得四处躲藏。

翻译官提着手枪走近柳先生,说:“听说你医术高明,请你为少佐先生治伤,伤愈后重赏。”说着指指乱叫的日本人,“少佐先生率兵进山剿匪,被八路的地雷炸伤,两条腿骨头断了。”

柳先生一怔,然后缓步上前,看看担架上那张被疼痛扭曲的脸,认识。邾镇沦陷后,这个日本人牵着一条凶犬,在大街上咬死咬伤的人不计其数。

柳先生指点把病人放到诊床上,然后双手在断腿上拿捏,病人忽然疼得又叫起来,日本兵哗哗地拉枪栓,黑洞洞的枪口一齐对着柳先生。柳先生好像没看见,继续接骨,修正碎骨后外敷正骨膏再竹片固定。一条腿整好换另一条腿,有条不紊。

“好了,隔日过来换膏药。”柳先生说着直起身去洗手,不再说话。翻译官放下大把银元,日本兵抬着少佐走了。

隔日,翻译官抬着那个日本少佐来换膏药,又放下大把银元。

又隔日,那个日本少佐被抬过来换膏药,翻译官再放下大把银元。

这些日子,柳先生药铺里来治病的人越来越少,以致门可罗雀。

半月后,日本少佐是拄着拐杖来的,两个日本兵扶着,见了柳先生露出一脸笑,不住地说:“你的,良民大大的!”柳先生也笑,只是不多说话。日本少佐换完药走了,当然还留下许多银元。

柳先生听到大门口哗啦一声响,出门看,是颜老爷把他的莲花缸摔碎在柳先生的门口,还把莲花缸里的花树嘎吱一下当腰折断,丢在地上愤愤而去,街上好多围观的人,恨恨地吐下唾沫,转身散去。

柳先生一脸淡然。

一个月后,是日本少佐自己走着来的,翻译官跟在后面抱着一坛酒。柳先生和日本少佐已成了熟人,最后一次换完药开始喝酒,喝酒的时候,推杯换盏很是热闹,一坛酒喝光还没尽兴,柳先生提议翻译官再去拿一坛酒来。

翻译官抱着酒坛子回来时,日本少佐躺在地上已经死了,面目狰狞,胸口插着一把刀,刀柄深入,污血满地。

柳先生在院里正给颜老爷的那棵花树换药,莲花缸换了新的,缸里的花树折断处周匝固定着木棍,花树枝青叶绿,一派盎然。

刑场上,翻译官问柳先生:“你当初为什么给少佐先生医伤?”

“我是医病的先生,不能坏了先生的名声。”柳先生说。

“那你干嘛又杀死他?”翻译官追问。

“我是中国人,不能坏了中国人的名声!”柳先生脱口而答。

(选自《小说月刊》2018年第4期,有改动)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渐康复的日本军官“露出一脸笑”,说“你的,良民大大的”,这是在肯定柳先生的医术和他对日本人合作的态度。
B.柳先生最初尽自己的努力治好了日本军官的腿伤,最后却在伤好后亲手杀了他,反映了柳先生内心的纠结和挣扎。
C.以前病人挤满药铺,后来药铺里病人变少,表明老百姓不理解柳先生医治日本人的行为,表达了老百姓对日本人的恨。
D.小说通过诸多细节描写,准确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叙事语言流畅自然,朴实无华,却能打动人心。
2.小说中柳先生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中多次提到颜老爷的花树,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0-11-13更新 | 32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源子邕,字灵和。少好文雅,笃志于学,推诚待士,士多归之。累迁夏州刺史。时沃野镇人破六韩拔陵首为反乱,统万逆徒,寇害应接。子邕婴城自守,城中粮尽,煮马皮而食之。子邕善绥抚,无有离贰。以饥馑转切,欲自出求粮,留子延伯据守。僚属佥云,未若弃城俱去,更展规略。子邕泣请于众曰:“吾世荷国恩,此是吾死地,更欲何求!”遂自率羸弱向东夏运粮。延伯与将士送出城,哭而拜辞,三军莫不呜咽。子邕为朔方胡帅曹阿各拔所邀,力屈被执。乃密遣人赍书间行与城中云:“大军在近,汝其奉忠,勿移其操。”子邕虽被囚束,雅为胡人所敬,常以百姓礼事之。子邕为陈安危祸福之端,劝阿各拔令降。将从之,未果而死。拔弟桑生代总部众,竟随子邕降。

时北海王颢为大行台,子邕具陈诸贼可灭状。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及萧宝夤等为贼所败,关右骚扰,时子邕新平黑城,遂率士马并夏州募义人,鼓行南出。贼帅康维摩守锯谷,断绝婴棠桥。子邕与战,大破之,禽维摩。又攻破贼帅契官斤于杨氏堡。出自西夏,至于东夏,转战千里。至是,朝廷始得委问。除兼行台尚书。复破贼帅纥单步胡提于曲沃,明帝书劳勉之。子邕在白水郡破贼率宿勤明达子阿非军,多所斩获。除给事黄门侍郎,封乐平县公。

以葛荣久逼信都,诏子邕为北讨都督。时相州刺史、安乐王鉴据邺反,敕子邕与都督李神轨先讨平之。改封阳平县公。遂与裴衍发邺,讨葛荣。而信都城陷,除子邕冀州刺史,与裴衍俱进。子邕战败而殁,赠司空,谥曰庄穆。

(选自《北史·源子邕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B.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C.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D.颢给子邕兵/令其先出/时东夏合境反叛/所在屯结/子邕转战而前/九旬之中/凡数十战乃平/东夏徵税租粟/运粮统万/于是二夏渐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古代官职,汉武帝时始置,主要监察地方事务,“刺”为检核问事之意。
B.三军,这种说法起源于春秋时骑马打仗的前中后三个兵种,后统称军队。
C.行台,魏晋至金代尚书省临时在外设置的分支机构,又称行尚书台或行台省。
D.玺,是用玉石雕刻的印章。玺书,是盖有玺印的书信,从秦朝起就开始流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源子邕待人坦诚,士人多归附他。后来劝阿各拔命令胡人归降,并最终成功让阿各拔弟弟归降,应该说与他的坦诚也不无关系。
B.源子邕善于安抚人心,所以手下人没有离叛之心。州城被包围,军民愿意同他死守,他要亲自出城去借粮,将士们哭着送他出城。
C.源子邕立有不少战功。他在九十天之内平定了东夏叛乱,平定了黑城后,又在锯谷擒获了康维摩,还在白水郡打败了宿勤明达的军队。
D.源子邕为国竭尽忠诚。他认为自家世代蒙受国家恩典,不能忘恩,身陷敌营,仍写信要求儿子源延伯坚持尽忠,最后自己也战死疆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僚属佥云,未若弃城俱去,更展规略。
②乃密遣人赍书间行与城中云:“大军在近,汝其奉忠,勿移其操。”
2018-01-18更新 | 12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钟南山,丙子年生,以其诞于金陵钟山之阳,故名“南山”。

南山长于岐黄之家,其父钟世藩精于儿科,其母廖月清善治肿瘤,故其少时所见皆寻医求药之徒,耳濡目染,寻喜医方术,日环父母左右以求学,风雨不改。比及中学,其师诫曰:“俗人立世,君子立志。少年壮志,必当拏云。”许之。未及冠,入京师大学堂医学部,工呼吸科,留神医药,精究方术。庚子学成,留校任教十一载,后赴粤,为悬壶济世之医。初,知行未合一,为其父斥,是以奋发,凡疾必考校求验,未肯轻纵些微。勤求古训,研读医书;又博采众方,问道于异域。至此疗君亲之疾,保身之长全,救贫贱之厄,一时无两。

壬午年冬,佛山突现非典时疫,此疫发病急剧,症情险恶,且以一传十,不可遏止,医士皆束手无策。时京师有名医妄言:“此疫来势汹汹,然不足为虑,以其病源为衣原体,若斟酌采用抗生素,则此疫不攻自破。”此言一出,人毕从之,以为病愈在望,无所惧耳。唯南山非其言,守其忠鲠,逆众而行,数奔走呼告于市,为同侪所厌,于缙绅所嫉。南山喟然长叹:“此口舌之争,非为私情,实为人命。人命关天,如染时疫,便作旦夕,不可延怠。”憾当路上不匡主,下亡益民,尸位素餐,伴食画诺,欲以不疾者为功,延宕遮瞒。南山亟请于有司,弗许,见黜。

翌年,非典肆虐华夏,染者至于数千人,朝不虑夕,哭声相应,惨不忍闻;未染者竞市板蓝根,终日惶惶,寝食难安。绅衿士庶男女老幼,倾城罢市,局促室内,欲出不得。方是时也,南山已年近古稀,仍冲锋前线,曰:“染疾至重者,我之患也。”尔后南山焚膏继晷,夜以继日,终以疲顿不堪染疾,状极类时疫。大战未克,将帅已废,南山忧患一己之病痛且挫众医之士气,遂自绝于户,杜门不出。所幸天佑仁者,少焉,南山病愈,再赴时疫前线。四月,太医署集聚,有司诫南山曰:“三缄君口,勿复多言。”南山迷懵,步至其父坟茔,静思半日,念幼时其父诫之之语,豁然开朗。及议事,某甲居功自矜,曰:“疫情已遏,不消几日,自当风清。”南山忿然作色:“此言谬极。非典时疫,此仆彼兴,尚需时日。务爱惜体肤,守望相助,切切。”市朝哗然,某甲无以应。中枢以南山仰不愧天,俯不怍地,诏其知时疫事,遂携拯苍生如初。

原华夷之史,窥人心之疾。希图显宦之官,昏聩颟顸,欺上瞒下,惟权位是务;竞逐微利之贾,蝇营狗苟,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企踵权豪之辈,豺狐之心,以讹传讹,深恐天下不乱;瞒报疫情之患,寡恩薄义,冥顽不灵,尽弃医者前功。此四者,是何异于驱民死地、置民水火?游目南粤地,疗愈苍生祸。会此危难之秋,南山领中宸之令,许国驱驰,拯民涂炭、解民倒悬。令海内之势,万人一心,上下联络,犹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莫不制从。《孙子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诚哉斯言!逮平非典之祸,南山归家,护一方无虞。世人皆称:“阎罗不管钟南山,有渠则司命无奈何,无渠则弃捐填沟壑。”

嗟乎!夫天下之疫可怖者贰,一为疾病,一为谣言。疾病之疫,若鼠疫之祸,服药可无性命之忧。谣言之疫,若非典之祸,守正方可无华夏之乱。

或叹曰:“医学,求是之学也。钟南山不语怪力乱神,若定海神针,恶疾虽厉,彼至肃清;又可称‘炮王’,医疗不平之事,仰其发奸擿伏。” 或叹曰:“钟南山,福建厦门人也。厦门别名‘鹭岛’,以其乃白鹭栖息之地。北魏时官制,纠察之官名曰‘白鹭’,取其延颈远望之意。细念之,钟南山是何异于白鹭乎?卓尔不群,高瞻远瞩,纠人体之病,察人心之疫。”此言得之。刘禹锡有诗《白鹭儿》:“白鹭儿,最高格。毛衣新成雪不敌,众禽喧呼独凝寂。孤眠芊芊草,久立潺潺石。前山正无云,飞去入遥碧。”许可赞钟南山。

己亥年十二月,江城疫鬼兴风,病魔作浪。此病棘手非常,由甲连乙,由乙攀丙,由丙传丁,犹藻荇得水,枝枝蔓蔓,无穷无尽;如坐罪株连,身为齑粉,覆宗绝祀。加之江城乃华中锁钥、九省通衢,来而往者络绎不绝,此疾遂乘以春运返乡之潮势,旋踵之间,飞入寻常百姓家。缙绅蹙靡骋之怀,士子嗟束湿之困,商贾咨叹,百工待业,青衿无以求学,羁旅无以返乡,本犹全盛之海宇,忽见无聊之景也。钟南山临危受命,急赴江城察焉考查疫情。当此之时,人咸避之唯恐不及。独钟南山,本为勋旧耆德,可辞禄去位,颐养天年。奈何人祸顿起,以耄耋之躯,犹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之念,宿将挂帅,元功亲征,星夜兼程,躬临绝壁深渊施诊用药。

感南山之行,忧庶民之生,诸医有贤且才者进为志愿之士,赶赴江城,人称之“逆行者”。或以弱冠之躯为疾病之藩屏,或以老迈之体为疾病之高墙,前仆后继,誓护江城黎民乃至华夏黎民之安宁。可谓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非不惧也,乃所欲有胜于生者也。叹此逆行之医,自反而缩,抛家弃子,不计财货,无论死生,自西南而江城,自北方而江城,自江南而江城,虽千万人,欣然往矣。盈盈衣带,不绝如缕,前行不辍,至时疫之腹地乃止。本谓浮世滔滔人情渺,江湖儿女日加少,然经此一疫,诸医可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之誉!

呜呼,虏不靖,甲兵御之;疾不靖,国医御之;人心不靖,孰御之?今者吾辈所恃惟南山,然其春秋已高,一朝羽化登仙,吾辈将奈何?倘竖子刁民抛口腹之贪,崇造化之道,释飞禽走兽,则疾病泉源不浚、根本难固,自然无祸。倘当路吏宰割名利之欲见微知著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疫可遏消天变而安社稷倘婴病之患弃一时之怒,勿使为众人抱薪者冻毙风雪,则前嫌涣然冰释,良医得一隅展抱负,势必处处橘井泉香,时时杏林春暖。

嗟夫!予尝求古仁医之心,许无异于父母之心也。上医医国,传仁义礼智信;中医医心,解贪嗔痴怨恶;下医医人,护心肝脾肺肾。向者扁鹊刺桓公之疾,昭示其刚愎自用之祸;今者钟南山解苍生之病,明喻人心晦暗之疾。此皆国之镜鉴,国之上医也。盖医士身着白衣,心有锦缎,妙手回天,仁心无畏。满心之念,非丝非竹,非富非贵,而在于救民一命也。虽时疫尚未清,然仁义之师,自所向披靡。

伟哉!窃诚愿此等仁医,福如东海水,寿比南山石。时庚子二月也。

(陈赛《钟南山传》)

1.下列对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倘当路吏/宰割名利之欲/见微知著/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疫/可遏消天变/而安社稷。
B.倘当路吏/宰割名利之欲/见微知著/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疫可遏/消天变而安社稷。
C.倘当路吏宰割名利之欲/见微知著/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疫/可遏消天变/而安社稷。
D.倘当路吏宰割名利之欲/见微知著/能使良医得蚤从事/则疾可已/疫可遏/消天变而安社稷。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及冠:古时称男子成年,20岁。后文的“古稀”、“耄耋”分别是七十岁和八九十岁的意思。
B.伴食画诺:伴食源于唐朝习俗,每当朝会结束,宰相就会率百官在尚书省会食;画诺,旧时官员在文书上签字,表示同意照办。后遂以“伴食画诺”比喻官员为政无所作为。
C.填沟壑:最早出自《战国策》,触龙对赵太后说“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意思是希望趁自己未死,让自己的儿子有个着落。后遂以“填沟壑”作为死的敬辞。
D.橘井泉香:出自葛洪《神仙传》,神仙苏耽让母亲用庭院中的井水和橘树来治疗瘟疫,救了许多百姓;和后文的“杏林春暖”双璧生辉,成为了我国医药界的象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南山年少立志,梦想成为医生。钟南山出生于医学世家,从小就跟着父母学习医术,后来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学习,之后留校任教十来年,然后回广东当了医生。
B.钟南山忠正耿直,被许多人讨厌。非典期间,有专家告诉公众此病不足为惧,但钟南山认为情况不容小觑,很容易闹出人命,就在公众场合否定了这种论断,因此被同行和官员记恨。
C.钟南山医术高超,被许多人称赞。此前,钟南山对抗佛山的非典时,矢志不渝;如今,抗击肺炎疫情,舍生忘死,被人称作定海神针,世人以“阎罗不管钟南山”评价赞誉他,认为只要有他存在就能活命,没有他存在就会死亡。
D.钟南山医者仁心,敢于舍生取义。非典时,钟南山始终坚持在抗疫战斗的前线,因疲劳不堪染病。他害怕自己的病会影响士气,便居家治疗,病愈后即刻投入战斗;江城疫情暴发,他又临危受命,前往救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唯南山非其言,守其忠鲠,逆众而行,数奔走呼告于市,为同侪所厌,于缙绅所嫉。
(2)感南山之行,忧庶民之生,诸医有贤且才者进为志愿之士,赶赴江城,人称之“逆行者”。
2020-05-21更新 | 40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