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其他清代作家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85 引用次数:169 题号:538651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传是楼记

〔清〕汪琬


       昆山徐健庵先生筑楼于所居之后,凡七楹。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区为经史子集四种。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史则日录、家乘、山经、野史之书附焉,子则附以卜筮、医药之书,集则附以乐府、诗余之书。凡为橱者七十有二,部居类汇,各其次,素标缃帙①,启钥灿然。于是先生召诸子登斯楼而诏之曰:“吾何以传女曹哉?吾徐先世故以清白起家,吾耳目濡染旧矣。盖尝慨夫为人之父祖者,每欲传其土田货财,而子孙未必能世富也;欲传其金玉珍玩、鼎彝尊斝②之物,而又未必能世也;欲传其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具,而又未必能世享其娱乐也。吾方以此为鉴,然则吾何以传女曹哉?”因指书而欣然笑曰:“所传者惟是矣!”遂名其楼为“传是”,而问记于琬。琬衰病不及为,则先生屡书督之,最后复于先生曰:
       甚矣,书多厄也!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其下名公贵卿,又往往厚金帛以易之,或亲操翰墨,及分命笔吏以缮录之,然且裒聚③未几而辄至于散佚,以是知藏书之难也。琬顾谓藏之之难不若守之之难,守之之难不若读之之难,尤不若躬体而心得之之难。是故藏而勿守,犹勿藏也;守而弗读,犹勿守也。夫既已读之矣而或口与躬违心与迹忤采其华而忘其实是则呻占④记诵之学所为哗众而窃名者也与弗读奚以异哉
       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善读书者,根柢于性命而究极于事功。沿流以溯源,无不探也;明体以适用,无不达也。尊所闻,行所知,非善读书者而能如是乎?
       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书者,上为天子所器重,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藉是以润色大业,对扬命有余矣。而又推之以训敕其子姓,俾后先跻巍科,取宦仕,翕然有名于当世。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若琬则无以与于此矣。居平质驽才下,患于有书而不能读;延及暮年,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耳目固陋,旧学消亡,盖本不足以记斯楼。不得已勉承先生之命,姑为一言复之。先生亦恕其老悖否耶?
【注】①素标缃帙:白色的标签,浅黄的书套。②彝(yí):古代盛酒的器具,也泛指祭器;斝(jiǎ):古代盛酒的器具。③裒(póu)聚:聚集。 ④呻占:诵读。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又未必能世                              宝:珍宝
B.次为中朝士大夫之所矜式                    矜式:敬重效法
C.对扬命有余矣                                 休:美善
D.翕然有名于当世                                 翕然:一致的样子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经则传注义疏之书附                       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
B.部居类汇,各其次                           斧斤时入山林
C.甚矣,书多厄也                              欲勿予,即患秦兵
D.今健庵先生既出其所得书者             青,取之蓝而青于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先描述徐健庵造楼藏书的言行,点明“传是楼”的来源;再由受命写记而合理地过渡到对藏书意义的议论和对徐健庵传书给后代行为的褒扬,最后以自谦之词来收束全文。
B.楼主人本来想把土田货财、金玉珍玩、鼎彝尊斝、园池台榭、舞歌舆马之类传给子孙,但又认为将书传给子孙更有价值,因此将其楼命名为“传是楼”。
C.作者的观点逐层深入展开,其中提出了藏与守、守与读、知与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最关键的还是知与行的关系,躬体而心得之才是善读书的上策。
D.文中骈散夹杂,错落有致,问答起伏,波澜横生,尤其是几组长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同时,文中集叙事、描写、议论、抒情为一体,更显得摇曳多姿,引人入胜。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 既 已 读 之 矣 而 或 口 与 躬 违 心 与 迹 忤 采 其 华 而 忘 其 实 是 则 呻 占 记 诵 之 学 所 为 哗 众 而 窃 名 者 也 与 弗 读 奚 以 异 哉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博之而非夸多斗靡也,约之而非保残安陋也。
(2)琬然后喟焉太息,以为读书之益弘矣哉!循是道也,虽传诸子孙世世,何不可之有?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游大慧寺记

刘大櫆

余客居京师无事,间从友人薄游京城之外,而环城之四野,往有佛寺,宏阔壮丽,奇伟不可胜计。询之,皆阉人之葬地出。阉人既卜葬开此,乃更创立大寺于其旁,使浮屠者居之,以为其守冢之人。而其内又必请中朝之贵人,自公辅以上有当世者为文,而刻石以记之。

出西直门过高粱之桥,西北行三里许,其地为宛平香山之畏吾村,有寺曰大慧。自远瞻之,高出松栝之表,其中堂有大佛,长五丈余,土人亦呼为“大佛寺”云,盖明正德中,司礼太监张雄之所建也。寺后积土成,累石为山,山阜之峻,下视平地数仞。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焉。山石嵌空玲珑,登其石罅以望远,内见外,外不知有内。寺左建佑圣观,而于土阜高平之处建真武祠,大学士李东阳为文,立石祠门之外。盖当是时,世宗方尚道术,阉人惧其寺之一旦毁为道院也。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寺之西,坟壤累累,而石人石兽,巍然夹待于前,大抵雄族亲之冢也。

夫使中朝之贵人为文,固若挟之以不得不作之势;而彼贵人者,亦逆俯首下气,承之以不敢不作之心。天下未有不相知而可以挟之使必然者,原其初,必自中朝之贵人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夫以中朝之贵人而与宦寺有相知之旧,则彼其所以为贵人者,未必不出于宦寺之推引。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彼推引不出于宦寺而甚良宦寺,则是惟恐宦寺之能为祸福于我,此孔子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为人臣而患得患失,则其归且将无所不至。且使患得而果可以得之,患失而果可以无失,吾亦安得而使其不患?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选自清代刘大櫆《海峰先生文集》)

【注】①浮屠:指僧人。②李东阳:明朝诗人,至吏吏部尚书。宦官刘谨专权时,李依附周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下视平地数仞                            殆:大概
B.自公辅以上有当世者为文            名:名望
C.寺后积土成                                阜:小山
D.其石皆自吴之震泽舟载而舆致     舆致:车载而至。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而其内又必请中朝之贵人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远近
B.此孔子所谓患得而患失也       夫晋,何厌
C.为人臣患得患失       东犬西吠,客逾庖
D.其归且将无所不至       风之积也不厚,其负大翼也无力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慧寺位于宛平香山的畏吾村,被本地人称为“大佛寺”,是明正德年间皇帝督促司礼太监张雄建造的。
B.大慧寺的西面,有许多墓冢,高大雄伟,石人石兽传立在坟前,大都是司礼太监张雄族亲的坟墓。
C.文章借大慧寺的兴建,通过明大学士李东阳被太监所挟撰写碑文一事,来讥讽官场上的患得患失,阿附权势。
D.文章后两段,作者分析了中朝贵人与宦寺之间互相依附的关系,指出为人臣者低首下气的原因,笔力遒劲。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立道家之神祠于佛寺之中,而藉此以存寺。
(2)其不出于宦寺之推引,自我得之而何畏乎?
5.用“/”给文章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乃患得患失矣而得失之权卒不可以操之自我我自得其为我而何必交欢于宦寺此余之三复碑文不能不为之长叹者也
2018-02-05更新 | 11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清·章学诚

韩退之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又曰:“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又曰:“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而因怪当时之人,以相师为耻,而曾巫医百工之不如。韩氏盖为当时之敝俗而言之也,未及师之究竟也。

《记》曰:“民生有三,事之如一,君、亲、师也”此为传道言之也。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业有精粗,惑亦有大小,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巫医百工之相师,亦不可以概视也。

盖有可易之师与不可易之师,其相去也,不可同日语矣。知师之说者,其知天乎?盖人皆听命于天者也,天无声臭,而俾君治之。人皆天所生也,天不物物而生,而亲则生之。人皆学于天者也,天不谆谆而诲,而师则教之。

若夫授业解惑,则有差等矣。经师授受,章句训诂:史学渊源,笔削义例,皆为道体所该。古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竹帛之外,别有心传,口耳转受,必明所自,不啻宗支谱系不可乱也。此则必从其人而后受,苟非其人,即已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学问专家,文章经世,其中疾徐甘苦,可以意喻,不可言传。此亦至道所寓,必从其人而后受,不从其人,即已无所受也,是不可易之师也。

至于讲习经传,皆无取于别裁;斧正文辞,义未见其独立;人所共于道,彼偶得而教我;从甲不终,不妨去而就乙;甲不我告,乙亦可询;此则不究于道,即可易之师也。

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技术之精,古人专业名家,亦有隐微独喻,得其人而传,非其人而不传者,是亦不可易之师也。

嗟夫!师道失传久矣。有志之士,求之天下,不见不可易之师;而观于古今,中有怦怦动者,不觉冁然而笑,索焉不知涕之何从,是亦我之师也。

注:①以下语出《国语·晋语》:“栾共子曰,民生于三,事之如一,父生之,师教之,君食之。非父不生,非食不长,非教不知,生之族也,故一事之。”②俾,使。

1.与“甲不我告”的句式相同的是(     
A.蚓无爪牙之利
B.句读之不知
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退之,即韩愈,郡望昌黎,故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加上、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世尊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此八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B.巫医百工之人:巫医,古代巫、医不分,巫的职业为祝祷、占卜等,也用药物等为人治病。百工,各种手工艺人。
C.经传:经,指儒家经典;传,传记,介绍某人生平事迹的文章。
D.训诂:解释古文字义。在古代,训诂学与文学学、音韵学合称下学。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授且解者之为师,固然矣,然与传道有间矣。
(2)巫医百工之师,固不得比于君子之道,然亦有说焉。
4.文中作者把老师分为哪两类?请概括并简要说明其特点
2018-04-12更新 | 4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较易 (0.8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秋湖觞芰图序

【清】曾燠

去年此日,湖水入图;闰月今秋,莲花展节。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芰荷深浅,不减于昔游;朋友合离,已殊于前度。感四时之代谢,惜二难之重并。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于时,晓凉犹,残暑欲收。水涨茱萸之湾,风清杨柳之郭。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老僧来迎,群贤毕至。则由慧因寺前发棹也。

俄而锦缆徐牵,彩虹乍落。桥亭暂过,天水忽。入香海之慈云,有琅玕之别馆。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白羽摇芬,可结远公之社。则就净香园小憩也。

于是过莲性之寺,沿筱园之堤,厥有层楼,颇宜高咏。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既而余觞告终,清兴未已。将返山阴之棹,复回曲院之风。别港渺以通幽,清磬悠然在水。一庵半掩,千树交阴。竹露品茶,林风醒酒。则归途访桃花庵也。

嗟乎!何地无水,何处无花?或因人事之,不免胜游之少。惟此大江南北,时和岁稔,政简刑清,官有余闲,民无异志。得从诸君之后,重开昨岁之筵。可以娱嘉宾,容吏。谓非厚幸,宜得纪传。爰有董、巨山水之家,徐、黄丹青之手。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其图慧因寺者,为钱塘钱玉鱼;其图净香园者,为长洲袁竹室;其图桃花庵者,为如皋陈肖生;其图高咏楼者,为全椒吴山尊也。图中之客,凡十有八人,各有诗,是为序。

(选自《清文观止》)


【注】①秋湖觞芰:秋湖,指江苏扬州的瘦西湖,作者曾燠(yù)于乾隆五十七年出任两淮盐运史,并在扬州设有驿馆。因在闰六月游湖,故称“秋湖”。“觞”,古代称酒杯,此处含有饮酒欣赏的意思。芰,指菱、荷一类水生植物。②香海之慈云:指香海慈云,它是位于湖中小金山上的一个私家园林,也是古代扬州二十四景之一。③远公之社:指佛教领袖慧远在庐山为弘扬佛法而开创的莲社。④双蕖之怨:“双蕖怨”为古代乐府曲名。⑤和⑥中的“董、巨”“徐、黄”指的是董源、巨然、徐熙、黄筌,他们都是南唐至北宋时期的著名画家。
1.对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嫩:轻、微。
B.桥亭暂过,天水忽空                              空:空旷、开阔。
C.或因人事之乖                                        乖:不顺、不和谐。
D.可以娱嘉宾,容拙吏                              拙:笨拙、不聪慧。
2.下列各句中,全都属于作者“胜游”(即“畅快游览”)感觉的一组是(       
①踏芳草而旧径出,讯竹林而新雨来 
②朋友合离,已殊于前度 
③嘉会不常,芳筵宜再 
④晓凉犹嫩,残暑欲收 
⑤绿波泛客,疑乘太乙之星 
⑥竹露品茶,林风醒酒
A.①③④B.②④⑤C.①⑤⑥D.②③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在这篇给诗集作的序文中,采用了大量骈散结合的句式,抒写了文人墨客游山玩水的乐趣,颇有王羲之《兰亭集序》的意蕴。
B.本文不但记叙了作者和朋友们游览瘦西湖等主要景点的行游过程,而且交代了《秋湖觞芰图》中每幅作品的创作背景。
C.本文不仅行文有序,而且描写生动,议论精当,说明简明,语言朗朗上口,有一种音韵之美。
D.本文虽然只是简要叙述与文人墨客一起闲游秋湖、作画吟诗的情形,但从中也蕴含着一种对当时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和谐的赞美。
4.用斜线(/)给上面文段中画横线并字体加粗部分断句。
旁屋三架前沼一方微飔送馨初日生艳拂绮席陈兰肴吸碧莆之杯削华峰之藕歌遗山双蕖之怨咏灵运五字之诗则酌酒于高咏楼也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画舫预停于堤曲,寺钟倏动于城阴。
(2)分之而各写一胜,合之而均有千秋。
2018-03-10更新 | 6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