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8 题号:5435966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嵇绍,字延祖,魏中散大夫之子也。十岁而,事母孝谨。以父得罪,靖居私门。山涛领选,启武帝曰:“《康诰》有言‘父子罪不相及。’嵇绍贤侔郤缺,宜加旌命,请为秘书郎。”帝谓涛曰:“如卿所言,乃堪为丞,何但郎也。”乃发诏征之,起家为秘书丞。绍入洛,累迁汝阴太守。尚书左仆射裴頠亦深器之,每曰:“使延祖为吏部尚书,可使天下无复遗才矣。”沛国戴晞少有才智,时人许以远致,绍以为必不成器。晞后为司州主簿,以无行被斥,州党称绍有知人之明。

元康初,为给事黄门侍郎。时侍中贾谧以外戚之宠,年少居位,潘岳、杜斌等皆附托焉。谧求交于绍,绍拒而不答。及谧诛,绍时在省,以不阿比凶族,封弋阳子,迁散骑常侍。太尉、广陵公陈准,太常奏谥,绍驳曰:“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自顷礼宫协情,谥不依本。准谥为过。且谥曰缪。”事下太常。时虽不从,朝廷惮焉。

齐王冏既辅政,大兴第舍,骄奢滋甚,绍以书谏曰:“夏禹以卑室称美,唐虞以茅茨显德,宜省起造之烦,深思谦损之理。”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艾言于冏曰:“嵇侍中善千丝竹,公可令操之。”左右进琴,绍推不受。冏曰:“今日为欢,卿何吝此邪?”绍对曰:“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绍虽虚鄙,忝备常伯,腰绂冠冕,鸣玉殿省,岂可操执丝竹,以为伶人之事!若释公服从私宴,所不敢辞也。”冏大惭。艾等不自得而退。

寻而朝廷复有北征之役,征绍。绍以天子蒙尘,承诏驰诣行在所。值王师败绩于荡阴,百官及侍卫莫不溃散,唯绍俨然端冕,以身捍卫,交兵御辇,飞箭雨集,绍遂被害于帝侧,血溅御服,天子深哀叹之。及事定,左右欲浣衣,帝曰:“此嵇侍中血,勿去。”

(节选自《晋书•嵇绍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B.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C.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D.冏虽谦顺以报之/而卒不能用/绍尝诣冏谘事/遇冏宴会/召董艾等共论时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以善弹《广陵散》著称。此曲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也是我国著名十大名曲之一。
B.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不同人死有不同的称谓,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C.谥号可分为官谥和私谥,也可分为上谥和下谥。上谥即表扬类,如“文”“康”“终”等。下谥,即批评类,如“炀”“灵”“幽”等。
D.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嵇绍十岁而孤,是说他十岁时就没了父亲。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左仆射裴頠器重嵇绍,认为他知人善用。嵇绍不认可被大家交口称赞将大有作为的戴晞,事实证明了嵇绍的知人之明。
B.嵇绍刚正不阿。侍中贾谧以外戚而受宠信,居于高位,众人趋附。贾谧想与嵇绍交往,嵇绍拒而不答。在贾谧死后,嵇绍因不亲附奸臣而升迁。
C.嵇绍忠诚报国。朝廷北征时大败于荡阴,百官及侍卫全都溃散,只有嵇绍奋命捍卫,最终被害于皇帝之侧。
D.嵇绍敢于直言劝谏。齐王主政时大兴土木,他当面直言劝谏;在齐王的宴会上,他再次直言劝谏,拒绝为齐王操琴取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谥号所以垂之不朽,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
(2)公匡复社稷,当轨物作则,垂之于后。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翟王子羡臣于景公,以重驾,公观之而不也。嬖人婴子欲观之,公曰:及晏子寝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婴子说之,因为之请曰:厚禄之!公许诺。晏子起病而见公,公曰:翟王子羡之驾,寡人甚说之,请使之示乎?”晏子曰:驾御之事,臣无职焉。公曰:寡人一乐之,是欲禄之以万钟。其足乎?对曰:昔卫士东野之驾也,公说之,婴子不说,公曰不说,遂不观。今翟王子羡之驾也,公不说,婴子说,公因说之。为请,公许之,则是妇人为制也。且不乐治人,而乐治马,不厚禄贤人,而厚禄御夫。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君不此忧耻,而惟图耳目之乐,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饰驾御之伎,则公不顾民而忘国甚矣。君苟美乐之,诸侯必或效我,君无厚德善政以被诸侯,而易之以僻,此非所以子民、彰名、致远、亲邻国之道也。且贤良废灭孤寡不振而听嬖妾以禄御夫以蓄怨与民为雠之道也。公曰:善。遂不复观,乃罢翟王子羡,而疏嬖人婴子。

(选自《晏子春秋·景公爱嬖妾随其所欲晏子谏》)

材料二:

司马迁读《晏子春秋》,高之,而莫知其所以为书。或曰:晏子为之,而人接焉。或曰:晏子之后为之。皆非也。吾疑其墨子之有齐人者为之。墨好俭,晏子以俭名于世,故墨子之徒尊著其事,以增高为己术者。且其旨多尚同、兼爱、非乐、非攻、节用、非厚葬久丧者,是皆出墨子。又非孔子,好言鬼事,非儒、明鬼,又出墨子。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自刘向、歆、班彪、固父子,皆录之儒家中。甚矣,数子之不详也!盖非齐人不能具其事,非墨子之徒则其言不若是。后之录诸子书者,宜列之墨家。非晏子为墨也,为是者,墨之道也。

(选自柳宗元《辩<晏子春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且贤良废A灭B孤寡C不振D而听嬖妾E以禄御夫以蓄怨F与民G为雠之道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说,高兴,喜悦,与《氓》“士之耽兮,犹可说也”中的“说”词义相同。
B.归,使之归,黜退,与《项脊轩志》“吾妻来归”中的“归”词义不相同。
C.徒,门徒,与《过秦论》“乐毅之徒通其意”中的“徒”词义不相同。
D.书,可指书信,也可指装订成册的著作,文中指后者,即《晏子春秋》。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翟王的儿子翟羡靠擅长驾车当了景公的臣子,因为景公和婴子都喜欢观看他驾车,就给了他优厚的俸禄。
B.晏子敢于进谏,借用当年桓公虽然领土狭小,但是整顿法纪,推广政教,从而称霸诸侯的行为指责景公。
C.有人说《晏子春秋》是晏子所写,其他人续编的;也有人说是晏子的后代所写,柳宗元却不认可这些说法。
D.墨子崇尚节俭,晏子也是依靠节俭而闻名的。柳宗元认为墨子门徒对晏子怀有尊敬之感,跟这个原因有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君一诸侯无能亲也,岁凶年饥,道途死者相望也。
(2)又往往言墨子闻其道而称之,此甚显白者。
5.柳宗元为什么认为《晏子春秋》应该编入墨家?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11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文中子,王氏,讳通,字仲淹。铜川府君,讳隆,文中子之父也。开皇九年,江东平。铜川府君叹曰: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文中子侍侧十岁矣,有忧色曰:夏、殷以下数百年,四海常一统也。魏、晋以下数百年,九州无定主也。上失其道,民散久矣。一彼一此,何常之有?夫子之叹,盖忧皇纲不振,生人劳聚敛而天下将乱乎?铜川府君异

开皇十八年,铜川府君居,歌《伐木》,而召文中子。子矍然再拜:敢问夫子之志何谓也?铜川府君曰:自天子至庶人,未有不资友而成者也。在三之义,师居一焉,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小子勉之,翔而后集。文中子于是有四方之志。盖受《书》于东海李育,学《诗》会稽夏琠,问《礼》于河东关子明,正《乐》于北平霍汲,考《易》于族父仲华,不解衣六岁,其精志如此。

仁寿三年,文中子冠矣,慨然有济苍生之心,西游长安,见隋文帝。帝坐太极殿召见,因奏《太平策》十有二,策尊王道,推霸略,今验古,恢恢乎运天下于指掌矣。帝大悦曰: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下其议于公卿,公卿不悦,文中子知谋不用也,作《东征之歌》归。帝闻再征之,不至。四年,帝崩。

大业元年,一征又不至,辞以疾。谓所亲曰:道之不行,欲安之乎?退志其道而已。乃续《诗》《书》,正《礼》《乐》,著《元经》,赞《易》道,九年而六经大。门人自远而至。如往来受业,不可胜数,盖千余人。隋季,文中子之教兴于河汾,雍雍如也。

大业十三年,江都难作。子有疾,召薛收,谓曰:吾梦颜回称孔子之命曰:归休乎?夫子召我也。何必永厥龄?吾不起矣。寝疾七日而终。门弟子数百人会议曰: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仲尼既没,文不在兹乎?请谥曰文中子。丝麻设位,哀以送之。

(取材于《中说·文中子世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铜川府君        宴:安闲B.今验古             稽:计较
C.九年而六经大     就:完成D.夫子召我也       殆:大概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人劳聚敛而天下将乱乎/学《诗》会稽夏琠
B.铜川府君异/文中子知谋不用也
C.不解衣六岁/如往来受业,不可胜数
D.作《东征之歌》归/帝闻再征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道无叙,天下何为而一乎
王道仁政还没有推行,隋朝为何能统一天下呢
B.道丧已来,斯废久矣,然何常之有
道义不被尊奉以来,这种风尚也被废弃很久了,然而局势不会恒定不变啊
C.得生几晚矣,天以生赐朕也
我与先生相见恨晚哪,上天是要赐给我一条生路啊
D.道之不行,欲安之乎
王道得不到推行,就想天下安定太平吗
4.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子年纪轻轻就见识不凡,能从父亲的叹息中解读其心思。
B.文中子广泛拜师,发奋求学,以至于忙碌得来不及换装休息。
C.文中子从朝廷公卿对自己的态度预感到实现自己理想的渺茫。
D.文中子退而编撰先秦六经,广收门人弟子,终成为一代宗师。
5.“吾师其至人乎?自仲尼已来,未之有也”,王通的学生认为王通是自孔子以来学问道德最完美的人,请根据文意,概述王通的弟子认为王通可以和孔子相提并论的依据有哪些?
2022-10-06更新 | 54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淮南王蚤失母,常附吕后,故孝惠、吕后时无患。而常心怨辟阳侯,以为不强争之于吕后,使其母恨而死也。及帝即位,淮南王自以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常宽假之。是岁入朝,从上入苑囿猎,与上同车,常谓上大兄。王有材力,能扛鼎,乃往见辟阳侯,自袖铁椎椎辟阳侯,令从者魏敬刭之,驰走阙下,肉袒谢罪。帝伤其志为亲故,赦弗治。当是时,薄太后及太子诸大臣皆惮淮南王,淮南王以此归国益骄恣,出入称警跸,称制,拟于天子。袁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上不听。六年。淮南王长自作法令行于其国,逐汉所置吏,请自置相、二千石,帝曲意从之。又擅刑杀不辜及爵人至关内侯。数上书,不逊顺。帝重自切责之,乃令薄昭与书风谕之,引管等以为儆戒。王不说,令大夫但等七十人谋,以辇车四十反谷口,令人使闽越、匈奴。事觉,有司治之,使使召淮南王。王至长安,丞相张苍、典客冯敬等奏长罪当弃市。制曰:其赦长死罪,废勿王,徙处蜀郡严道邛邮。尽诛所与谋者。载长以辎车,令县以次传之。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上曰:吾特苦之耳,今复之。淮南王果愤恚,不食死。县传至雍,雍令发封,以死闻。上哭甚悲,谓袁盎曰:吾不听公言,卒亡淮南王。今为奈何?盎曰:独斩丞相御史以谢天下,乃可。上即令丞相、御史逮考诸县传送淮南王不发封馈侍者,皆弃市。以列侯葬淮南王于雍,置守冢三十户。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淮南谋反》)


[注]①淮南王,刘长。②帝,汉文帝。③管,管叔,周文王之子,发动叛乱被处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B.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推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C.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D.袁盎谏曰/上素骄淮南王/弗为置严傅/相/以故至此/淮南王为人刚/今暴摧折之/臣恐卒逢雾露病死/陛下有杀弟之名/奈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警跸:警,警戒;跸,清道。古代帝王出行时,负责侍卫的人员要严加戒备和清道。
B.乘,文中是量词。古代一马拉的一辆兵车为一乘,千乘之国,指相对较小的诸侯国。
C.古代分职设官,各有专司,可以用“有司”指称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D.弃市,死刑的一种。古代在闹市执行死刑,并将尸体暴露街头示众,称为“弃市”。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淮南王刘长年幼时怨恨辟阳侯,认为是他没有向吕后求情,导致自己的母亲含恨而死。
B.汉文帝上位后纵容淮南王,可怜淮南王为母亲复仇的孝心,连袁盎的劝告也无济于事。
C.淮南王放肆骄横,最终发动叛乱,被朝廷发觉,他请求赦免自己的死罪,汉文帝答应了。
D.淮南王绝食而死,汉文帝对此后悔莫及,只好通过处置有关官员、厚葬等方式来善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及帝即位,淮南王自以最亲,骄蹇,数不奉法,上常宽假之。
(2)帝重自切责之,乃令薄昭与书风谕之,引管等以为儆戒。
5.唐代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评价袁盎为“豪侠者也”,请简要概括袁盎的人物形象。
2021-11-15更新 | 121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