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其他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5 题号:5778997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尧臣

行到东溪看水时,坐临孤屿发船迟。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短短蒲茸齐似剪,平平沙石净于筛。

情虽不厌住不得,薄暮归来车马疲。

注:梅尧臣(1002-1060),此诗作于1055年。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第一联,写行到之地(东溪)与到此之由(看水),作者因为所乘之船迟迟不能出发,只能来看东溪。
B.第三句作者写景,抓住了物象——凫,读者由此物象的描写可品出作者的情怀。
C.第四句写岸旁老树着花,此亦常见之景。“老”与“丑”往往相连,但作者说它“无丑枝”,构思新颖。
D.二、三两联,意新语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蕴含着浓郁的情趣。
E.尾联写作者虽然不厌烦东溪之景,但归来后筋疲力尽 ,委婉含蓄的表现了心中难以排遣的愁情。
2.请概括并分析本诗所蕴含的情感。
【知识点】 其他北宋作家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各小题。

行舟忆永和兄弟

周必大(宋)

一挂吴帆不计程,几回系缆几回行。

天寒有日云犹冻,江阔无风浪自生。

数点家山常在眼,一声寒雁正关情。

长年①忽得南来鲤,恐有音书作急烹!


【注】①周必大:北宋诗人,江西庐陵人,此诗写于作者乘舟北赴吴地(今江苏)途中。②长年:古时对船工的称呼。《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中有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的诗句。
1.下列对这首诗的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扣行舟写自己由水路出发,离家渐行渐远。“不计程”和叠用“几回”反映此行路途遥远。
B.颈联视听结合,描写时时浮现在诗人眼前的“数点家山”和正飞向诗人家乡的“寒雁”,表现了诗人满怀难于排遣的乡思乡愁。
C.尾联巧妙地借用船工捕鲤一事,在鲤前冠以“南来”二字,主观地认为它是从南方的家乡游来的,巧妙引出了下文烹鱼取书的情节,表达了诗人思乡念家之情的热切深沉。
D.全诗以行舟为线索,从挂帆离家开始,到吴地烹鱼结束,写景叙事,自然流畅。诗中不着一忆字,却句句含忆,把自己对亲人,家乡的思念传达的含蓄隽永。
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其中“冻”字的使用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2019-03-03更新 | 4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冶城

刘克庄

断镞遗枪不可求,西风古意满原头。

孙刘数子如春梦,王谢千年有旧游。

高塔不知何代作,暮笳似说昔人愁。

神州只在阑干北,度度来时怕上楼。

【注】①冶城:本是东吴(一说是春秋时代)的著名兵器冶铸中心,同时又是历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多次成为南北相争的要冲。②刘克庄:南宋末期爱国诗人。③度度:想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首句承标题,写诗人到访,想寻找一些断剑残枪来证明“冶城”确为史上兵家必争之地,却寻而不得。
B.第二句写景,“古意”本抽象内在,诗人借真切可感的萧瑟西风将其形象化,充满无尽的悲哀苍凉之感。
C.颔联承“古意”写往昔,选取了孙权刘备和王羲之谢安等与冶城有关的历史人物吟咏抒怀,十分贴切。
D.颈联写往昔,视听结合,想象中独立的“高塔”和悲凉的“暮笳”声似乎都在传递着古人的感慨悲愁。
E.作为一首咏史怀古之作,本诗综合运用对比、用典、虚实结合等手法,发怀古之幽情,具强烈感染力。
2.尾联为什么说“怕上楼”?这样说有何效果?请简要分析。
2018-03-08更新 | 9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湖西晚归舟中书事

林逋

水痕秋落蟹螯肥,闲过黄公酒舍归。

鱼觉船行沉草岸,犬闻人语出柴扉。

苍山半带寒云重,丹叶疏分夕照微。

却忆清溪谢太傅,当时未解惜蓑衣。


〔注〕①林逋,宋代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赠谥“和靖”,世称“和靖先生”。②谢太傅,东晋时隐居刻溪的谢安。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句写秋天湖水水位回落时节蟹大膏肥,巧妙交代了拜访黄公酒舍的原因。
B.第二句“归”字前承“过”字,后启二三两联归舟所见湖西黄昏美景的描写。
C.第三句写鱼儿察觉行船沉入水草,表达对鱼儿拒人千里之外行为的憎恶之情。
D.第七、八句用典,通过自己当年不解东晋谢安隐居来表现而今隐居山水之乐。
2.诗歌第四句“犬闻人语出柴扉”着似平淡,实则有趣味,请简要赏析
2020-11-22更新 | 5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