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南宋 > 朱熹(1130-120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3 题号:5793868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各题。

九曲棹歌(其二)

(宋)朱熹

一曲溪边上钓船,幔亭峰影蘸晴川①。

虹桥一断无消息,万壑千岩锁翠烟。

[注]①一曲溪之北见第一峰——大王峰,也叫天柱峰。大王峰的左侧有幔亭峰,在峭壁上刻有“幔亭”二字,而幔亭峰就是神话故事中武夷君宴请乡人的所在。宴会之前虹桥架空,宴会之后,虹桥飞断。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题为“九曲棹歌”,诗歌首句为“一曲”,故中推知此溪共九处曲折,本诗为第一曲,作者从此处上船。
B.“晴川”,阳光照耀下的溪流,“蘸”是浸的意思。不说倒映水中,而说幔亭峰浸水中,正表现山水融合之美。
C.“虹桥一断无消息”作者游览九曲溪,抬头见彩桥,从而引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D.“锁翠烟”写出了诗人眼中见皆是山岩,看不见绿色,因为浓郁的翠绿之色被封锁在群山之中,这是九曲溪之奇特之处。
E.本诗在艺术手法上运用了典故的手法,如“虹桥”就是用典;而“锁翠烟”则用了拈连的艺术手法。
2.全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述。
【知识点】 朱熹(1130-1200)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雪后书事二首(其一)

朱熹

惆怅江头几树梅,杖藜行绕去还来。

前时雪压无寻处,昨夜月明依旧开。

折寄遥怜人似玉,相思应恨劫成灰。

沉吟日落寒鸦起,却望柴荆独自回。


[注]①杖藜:拐杖,诗人时为手扶杖藜的老者。②柴荆:柴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记事的和诗。和诗是朋友之间用诗歌相互酬答的一种方式。
B.诗歌首联的“惆怅”二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具有总领全篇之效。
C.“人似玉”“相思”表明,远方有个如玉的女子正折梅寄托对诗人的思念。
D.尾联描写诗人的行为,“沉吟”体现满腹心思,“独自回”表现孤寂落寞。
2.请对诗歌的颔联进行简要赏析。
2022-05-31更新 | 163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冬夜读书示子聿

(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劝学诗

(宋)朱熹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

劝学

(唐)孟郊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因此要在学习上不遗余力。
B.池塘春草和阶前梧桐,通过意象的变化突出时不我待,进而来劝学。
C.击打石头才有火花,是用来类比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掌握知识的。
D.三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劝人学习的思想却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
2.三首劝学诗在劝学方面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2020-03-16更新 | 188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各题。

观书有感二首

朱熹

其一                                                            其二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描述了“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那样明净,“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来,闪耀浮动,情态毕现。
B.“问渠”的“渠”,是指方塘。方塘清澈就因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给它输送了“活水”。
C.“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是说,因为“昨夜”下了大雨,“江边春水”滚滚滔滔,汇入大江,“艨艟巨舰”就如羽毛般浮了起来
D.“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这是说突然发现不用枉费力气去推移,巨舰本就能自由自在地漂行在水流中。
2.宋代罗大经《鹤林玉露》中评价这两首诗“借物以明道”。请结合作品,赏析这一特点。
2019-01-23更新 | 8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