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8 题号:581653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后面各题。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①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②语出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潇潇”一句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借杜鹃啼声凄婉烘托自己贬官期间的羁旅之愁。
B.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体现了作者在贬谪期间旷达振作的精神状态。
C.末句虽化用白居易《醉歌》的诗句,但作者反用其意,全无白诗嗟老叹衰之情和衰颓心态。
D.本词直抒胸臆,不假比兴,看似不经意地脱口而出,实则是真正超脱的思想心情的体现。
2.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概括。
【知识点】 苏轼(1037-1101) 解读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

苏轼

白衣送酒舞渊明,急扫风轩洗破觥。

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

空烦左手持新蟹,漫绕东篱嗅落英。

南海使君今北海,定分百榼饷春耕。


【注】①陈师道《谈丛》载:“东坡居惠,广守(指章质夫,知广州,广州古有南海之称)月馈酒六壶,吏尝跌而亡之,坡以诗谢。”②白衣送酒舞渊明:晋檀道鸾《续晋阳秋》载,陶渊明在重阳节没有酒喝,在宅边菊丛中坐,望见江州刺史王弘派白衣人送酒来,即便畅饮而后归家。③青州六从事:指六壶酒。④北海:指孔融,因其曾任北海相,故人称孔北海。⑤榼(kē):古代盛酒的器具。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质夫送酒给诗人,虽酒亡不至,诗人仍回诗答谢,足见两人友谊深厚。
B.“青州”与“乌有”本不相对,却借“青”与“乌”为色彩对,极为巧妙。
C.颈联的“空”字,表达诗人有蟹无酒、赏菊没有美酒助兴的烦闷心情。
D.诗歌具有小说般的结构,用典精当,显示出诗人的旷达性格和超人智慧。
2.此诗是“戏作”,表现了苏轼的幽默诙谐。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2-05-17更新 | 237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念奴娇”是这首词的___________
2.下列对词作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开篇即景抒情,起笔颇有气势,从长江着笔,空间巨大;“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时空广阔,英雄豪杰无数;将此二者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极为辽阔悠久的时空背景。
B.“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作者把目光从江涛转向赤壁,既点出了赤壁的历史意义,也为下片歌颂周瑜埋下了伏笔。
C.“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描写了周瑜风华正茂的形象。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是为了突出小乔貌美,足以与周瑜相配,美人英雄相得益彰。
D.“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了周瑜手执羽扇,头戴纶巾的文士风度,突出了周瑜蔑视强敌的英雄气概。“谈笑间”三字,字字千斤,力透纸背,充分反映了周瑜当年赤壁破曹时那种轻而易举的神态。
3.苏轼在本词中借古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分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2016-11-18更新 | 27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江晦叔

苏轼

钟鼓江南岸,归来梦自惊。

浮云世事故,孤月此心明。

雨已倾盆落,诗初翻水成

二江争送客,木杪看桥横。


【注1】①苏轼屡遭贬谪,直至海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苏轼遇赦北归,至虔州(今江西赣州),与江晦叔以诗唱答。江晦叔,苏轼旧友,时知虔州。②翻水成:典出韩愈“文如翻水成,初不用意为”。③二江:长江支流章、贡二水汇合于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重返故土,友人钟鼓相庆;诗人重见旧时风物,宛如旧梦惊破,又恍惚梦境一般。
B.倾盆大雨衬托“翻水”诗情,著一“仍”字足见诗人未因悠悠尘世而改变的本性。
C.尾联以景结情,语意双关。前句写友人送别,后句寄托诗人前途渺茫的悲凉感喟。
D.全诗所见所闻为情取景,重点在诗人情怀的寄托之处;诗风清俊浑厚,蕴含深厚。
2.“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两句被后人称赞为“极为高妙”,请加以赏析。
2019-06-24更新 | 4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