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欧阳修(1007-1072) > 《新五代史》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9 题号:5945194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言晋王之将终也,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此三者,吾遗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盛以锦囊,负而驱,及凯旋而纳之。

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其盛也,举天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注:伶人——古时称演戏唱歌作乐的人为伶人。

北宋·欧阳修《<伶官传>序》)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A.盛以锦囊,负而                       前:在前面
B.此三者,吾遗                          恨:怨恨
C.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原:推究
D.故其盛也                                    方:正当
2.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B.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C.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D.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王临终之时,留给庄宗三支箭,希望他不要忘记三个遗恨。庄宗每次出兵都要带着这三支箭。
B.庄宗由最初的意气风发终落得泪下沾襟的悲惨结局,充分证明了江山“得之难而失之易”的道理。
C.庄宗俘获了燕王父子,杀了梁国的君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慰先皇,替自己的父亲完成了遗愿。
D.作者欧阳修认为庄宗之所以会失败,全在于他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贪图享乐,最终被伶人杀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存孝,代州飞狐人也。本姓安,名敬思。太祖掠地代北得之,赐姓名,以为子,常从为骑将。晋取邢、沼、磁三州,存孝功为多。文德二年,存孝败梁将李谠,追击至马牢关。还攻潞州,唐以孙揆为潞州节度使。存孝以三百骑伏长子西崖谷间,伺揆军过,横击断之,擒揆以归。存孝狻臂善射,身被重铠,橐弓坐槊,手舞铁楇,出入阵中,以两骑自从,战酣易骑,上下如飞。初,存孝取潞州功为多,而太祖别以大将康君立为潞州留后,存孝为汾州刺史,存孝负其功,不食者数日。晋军连岁攻赵常山,存孝常为先锋。赵王求救于幽州李匡威,匡威兵至,晋军辄引去。存孝素与存信有隙,存信谮之曰:“存孝有二心,常避赵不击。”存孝不自安,乃附梁通赵,自归于唐,因请会兵以伐晋。晋击存孝,存孝婴城自守。太祖自将兵傅其城,掘堑以围之,存孝出兵冲击,堑不得成。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堑成,深沟高垒,不可近,存孝遂窘。城中食尽,登城呼曰:“儿蒙王恩,位至将相,岂欲舍父子而附仇讎,乃存信构陷之耳。愿生见王一言而死。”太祖哀之,遣刘夫人入城慰谕之。刘夫人引与俱来,存孝泥首请罪曰:“儿于晋有功而无过,所以至此,由存信为之耳!”太祖叱曰:“尔为书,罪我百端,亦存信为之邪?”缚载后车,至太原,车裂之以徇。然太祖惜其材,怅然恨诸将之不能容也,为之不视事者十余日。康君立素与存信相善,存孝已死,太祖与诸将博,语及存孝,流涕不已,君立以为不然,太祖怒,杀君立。君立与太祖俱起云中,累立战功,昭义节度使,以存孝故杀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卷三十六)


注①太祖,指李克用 ,沙陀首领,因功被唐封为晋王,后来他的儿子李存勖建立后唐政权,追封他为唐太祖。②文德,唐僖宗年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B.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C.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D.人说存孝曰/公所畏者/晋王/尔王俟堑成/且留兵去/诸将非公/敌也/虽堑何为/存孝以为然/纵兵成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留后,唐代节度使、观察使缺位时设置的代理职称,其实是个虚职,并没有实权。
B.檄,古代写在木简上的官方文书,用于晓谕征召、声讨,有时特指声讨的文告。
C.鸩,古代传说中的毒鸟,据说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可以毒死人,文中指用毒酒杀人。
D.表,古代的文体,给皇帝的书信、奏章,如《陈情表》。文中是“上表推荐”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存孝擅长射箭,勇武过人,而且有谋略,多次出征,战功卓著。打败梁王将领李谠,擒获唐潞州节度使孙揆。
B.攻取潞州后,李存孝认为自己功劳大却没得到应有的封赏,愤恨不平,因而背叛晋王,结交梁王和赵王,并归附了大唐。
C.李存孝轻信人言,坐视晋王军队修成环城深沟,使自己陷入困境。不得已用父子之情博取太祖哀怜,希望当面辩解请罪。
D.李存孝想把罪责推到李存信身上,却无法开脱给太祖罗织罪名的罪行,最后被绑在车上,押至太原,车裂示众。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存孝素与存信有隙,存信谮之曰:“存孝有二心,常避赵不击。”
(2)然太祖惜其材,怅然恨诸将之不能容也,为之不视事者十余日。
5.文中哪些地方能看出太祖对李存孝的赏识与爱惜?
2022-05-13更新 | 288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新五代史•一行传》序(欧阳修)

呜呼!五代之乱极矣,传所谓“天地闭,贤人隐”之时欤!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虽曰干戈兴,学校废,而礼义衰,风俗隳坏,至于如此,然自古天下未尝无人也。吾意必有自负之士,嫉世远去而不可见者。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吾又以谓必有负材能,修节义,而沉沦于下,泯没而无闻者。求之传记,而乱世崩离,文字残缺,不可复得,然仅得者四五人而已。

处乎山林而群麋鹿,虽不足以为中道,然与其食人之禄,俛注首而包羞,孰若无愧于心,放身而自得?吾得二人焉,曰郑遨、张荐明。

势利不屈其心,去就不违其义,吾得一人焉,曰石昂。

苟利于君,以忠获罪,而何必自明,有至死而不言者,此古之义士也。吾得一人焉,曰程福赟。

五代之乱,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至于兄弟、夫妇,人伦之际,无不大坏,而天理几乎其灭矣。于此之时,能以孝弟自修于一乡而风行于天下者,犹或有之。然其事迹不著而无可纪次,独其名氏或因见于书者,吾亦不敢没。而其略可录者,吾得一人焉,曰李自伦。

作《一行传》。


注:俛:同“俯”。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B.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C.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D.自古贤材有韫于中/而不见于外/或穷居陋巷/委身草莽/虽颜子之行不遇仲尼/而名不彰/况世变多故而君子道消之时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缙绅”中“缙”是“插”的意思,“绅”是束在衣服外面的大带子。古代朝会时官宦把笏版插在腰里,后成为官宦的代称。
B.“礼义”是道家倡导的“五常”的标准,即:仁、义、礼、智、信。“义”是遵循正义的生活道路,“礼”是遵守维系社会的规则、形式。
C.“中道”即“中庸之道”,儒家的最高标准。大意是为人处世要恰如其分,既不能“不足”,也不能“过分”。
D.“人伦”是封建社会中人与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及各种尊卑长幼关系。
3.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行传》是欧阳修著的史书《新五代史》中的一个合传,记载在某一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本文是这个合传的序。
B.序文的第一段是这篇序的主体,交代作传的缘由。作者先感叹五代之乱,又感叹忠臣义士之少,但坚信必有节义之士,尽管搜寻困难,但终有所获。文字迂回曲折,层层深入。
C.从第二段起,作者分别记载了在某方面有突出表现的人物:有洁身自好、归隐山林的郑遨、张荐明;有坚守道义的石昂;有宁死不屈的程福赟;有恪守孝悌之道的李自伦。
D.欧阳修对于几个传主的叙述,方式富于变化,但有一个句式“吾得一(二)人焉”却反复使用,以反映搜求的不易。叙述、评议和感喟交织在一起,回环往复,令人回味无穷,深得太史公笔法神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当是时,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过秦论》
②吾以谓自古忠臣义士多出于乱世,而怪当时可道者何少也?岂果无其人哉?
2022-02-13更新 | 4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郭崇韬,代州雁门人也。同光三年夏,霖雨不止,大水害民田,民多流死。庄宗曰:吾富有天下,岂不能作一楼?庄宗乃使人问崇韬曰:昔吾与梁对垒于河上,虽祁寒盛暑,被甲跨马,不以为劳。今居深宫,荫广厦,不胜其热,何也?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庄宗默然。河南县令罗贯,为人强直,颇为崇韬所知。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皇太后崩,庄宗陵作所,而道路泥涂,桥坏。庄宗止舆问:谁主者?宦官曰:属河南。因亟召贯,即下狱。明日,传诏杀之。崇韬谏曰:桥道不修,法不当死。庄宗怒曰:太后灵驾将发,天子车舆往来,桥道不修,卿言无罪,是朋党也!崇韬曰:贯虽有罪,当具狱行法于有司,陛下以万乘之尊,怒一县令,使天下之人言,陛下用法不公,臣等之过也。庄宗曰:贯,公所爱,任公裁决!起入宫,崇韬随之,论不已。庄宗自阖殿门,崇韬不得入。贯卒杀。崇韬素嫉宦官,尝谓魏王继岌曰:王有破蜀功,师旋,必为太子,俟主上千秋万岁后,当尽宦官。继岌监军李从袭等见崇韬专任军事,心已不平,及闻此言,遂皆切齿。庄宗闻破蜀,遣宦官向延嗣劳军,崇韬不郊迎,延嗣大怒,因与从袭等共构之。延嗣还,上蜀簿。庄宗曰:人言蜀天下之富国也,所得止于此邪?延嗣因言蜀之宝货皆入崇韬,且诬其有异志,将危魏王。庄宗怒,遣宦官马彦珪至蜀,视崇韬去就。彦珪以告刘皇后,刘皇后教彦珪矫诏杀之。

(节选自《新五代史·郭崇韬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B.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C.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D.贯正身奉法/不受权豪请托/宦官/伶人有所求请/书积几案/一不以报宦官/伶人由此切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宗幸陵作所”与“庶刘侥幸”(《陈情表》)两句中的“幸”字含义不同。
B.“因起入宫”与“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种树郭橐驼传》)两句中的“因”字含义不同。
C.“贯卒见杀”与“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孔雀东南飞》)两句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当尽去宦官”与“乃令张仪佯去秦”(《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去”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郭崇韬为人正直,敢于进谏。面对庄宗修楼纳凉的想法,他积极劝谏,庄宗最终采纳了他的建议。
B.在对河南县令罗贯的处罚一事上,郭崇韬出于多方面的考虑,谏言其罪不当死。
C.郭崇韬嫉恶如仇,一向看不起宦官们的所作所为。曾经向魏王继岌建议,待其“千秋万岁”之后清除宦官。
D.庄宗派宦官马彦珪到蜀地观察郭崇韬的情况,马彦珪受到刘皇后的教唆,后假托诏书杀害郭崇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崇韬对曰:“陛下昔以天下为心,今以一身为意,艰难逸豫,为虑不同。”
(2)庄宗曰:“人言蜀天下之富国也,所得止于此邪?”
5.《五代伶官传序》中用“祸患常积于忽微”来告诫我们,封建王朝的覆亡往往是由一个个小错误导致的。请简要概述文中有哪些可能为后唐带来灭顶之灾的小错误。
2023-08-10更新 | 7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