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29 题号:1255091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河内;河东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衣帛矣;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东亦然                                 凶:荒年
B.鸡豚狗彘之                              畜:畜养
C.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颁:通“斑”
D.王无                                     罪:罪恶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寡人之国也                                移其粟河内
B.弃甲曳兵                                或五十步后止
C.寡人民不加多                                      五亩
D.斧斤时入山林                            五十者可衣帛矣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但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
B.孟子的“王道”理想是“不违农时”“数罟不入洿池”“斧斤以时入山林”,能够解决老百姓的生老病死等问题。
C.孟子认为,对于社会混乱、哀鸿遍野的局面,不加以改变,却归罪于年成不好,这无异于拿刀杀人却归罪于兵器,是非常荒唐的。
D.《寡人之于国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表现在修辞上注重排比的运用。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保养生命
B.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C.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认真从事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饿死的人
2.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斧斤时入山林\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相之
3.下列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B.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D.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4.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提出发展生产的三条措施,认为生产发展,使百姓安居乐业,这是行王道的根本.
B.孟子用“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的事实深刻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兵”的比喻,表明害民的是荒年。
D.文章最后一句是说大王不要归咎于年成,而是要反省自己,革除虐政,施仁政,行王道,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2)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017-10-11更新 | 4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

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睊睊胥谗,民乃作慝。方命虐民,饮食若流。流连荒亡,为诸侯忧。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于是始兴发补不足。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王不,吾何以助                       豫:视察
B.为我作君臣相之乐                       说:同“悦”高兴
C.天子诸侯曰巡狩                           适:刚刚
D.畜君者,君也                              好:爱护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B.师行而粮食
C.流连荒亡,为诸侯忧D.从兽无厌谓之荒
3.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谈到国君不应自己沉溺于物欲享乐之中,而应乐民所乐,忧民所忧,这样才能天下归心。
B.本文写了孟子、晏子和齐宣王的对话,劝说齐宣王要与民同乐。
C.文章紧承齐王“贤者亦有此乐乎”之问,借题发挥,提出为上者应与民同乐、与民同忧的观点。
D.文章举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为例做进一步论证,在晏子的谈话中,运用了对比的方法。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2) 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2017-06-07更新 | 5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

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云:‘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则王之乎     许:认可
B.王请            度:思量
C.欲土地,朝秦、楚       辟:开辟
D.我虽不,请尝试之       敏:敏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钧”,古代重量单位,四十斤为一钧,成语“千钧一发”中的“千钧”和本文中的“百钧”都是表示力量非常沉重。
B.“诗”,即《诗经》,西汉汉武帝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先秦诸子在说理论证时,多引述其中的句子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C.“四海”,古人认为中国四境有海环绕,按方位为“东海”“南海”“西海”和“北海”。后泛指天下,本文也是此意。
D.“中国”,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即京城、国都,后来指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的地方则称为“四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齐宣王急于在战国的纷争中成就一番霸业。他一见孟子就提出齐桓晋文的话题,表现出他渴望向“春秋五霸”学习如何施仁政而夺天下。
B.齐宣王在向孟子求教时态度谦虚而且真诚。他开始有问必答,后来“笑而不言”,这其实反映了他欲霸天下而又不那么理直气壮的心态。
C.孟子使用设喻类比的方法成功说服齐宣王。他用“举百钧”和“察秋毫”的比喻,让齐宣王真正明白了统一天下必须推恩到百姓的道理。
D.孟子说理始终抓住齐宣王欲王天下的心理。他首先呈现了“莫之能御”的美好结果,然后说明行王道并不难,最后指出霸道带来的危害。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2)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2022-07-28更新 | 7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