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杂记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91 题号:6044980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换心记

徐芳

万历中,徽州进士某太翁,性卞急,家故饶赀,而不谐于族。其足两腓瘦削无肉,或笑之曰:“此相当乞。”翁心恨之。生一子,即进士公,教之读书,咿唔十数载,寻常书卷,都不能辨句读。或益嘲笑之曰:“是儿富贵,行当逼人。”翁闻益恚。

有远族侄某,负文名,翁厚币致,使师之。曰:“此子可教则教,必不可,当质语予,无为久羁。”侄受命,训牖百方,而懵如故。岁暮辞去,曰:“某力竭矣。且叔产固丰,而弟即鲁,不失田舍翁,奈何以此相强?”翁曰:“然!”退而嗔语妇曰:“生不肖子,翁真乞矣!”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靠壁间,若有所待。盖公恨进士辱己,意扑杀之,而以产施僧寺,作终老计。母知翁方怒,未可返。呼进士窃语,使他避。

进士甫新娶,是夜合户筹议:欲留,恐祸不测;欲去,无所。则夫妇相持大哭,不觉夜半。倦极假寐,见有金甲神拥巨斧,排闼入,捽其胸,劈之,抉其心出,又别取一心纳,大惊而寤。

次日,翁延侄饮为别。翁先返,进士前送至数里,最后牵衣流涕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师何忍某之归而死?”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进士曰:“此自某意。且某此时,颇觉胸次开朗,愿更从师业。”述夜来梦。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

翁闻剥啄声,掣梃门俟。已闻师返,则延入。师具以途中所闻告。翁以为谬,试良然,大喜。自是敏颖大,不数岁,补邑诸生。又数岁,联捷成进士。报至之日,翁坐胡床,大笑曰:“乃公自是免于乞矣!”张口哑哑而逝。

古今未闻有换心者,有之,自此始。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进士之奇颖,进士之奇愚逼而出也。所谓德慧,存乎疢疾者也。或曰:“今天下之心,可换者多矣,若能一一捽其胸剖之,易其残者而使仁,易其污者而使廉,易其奸回邪佞者而使忠厚正直,则天下垂拱而治矣。”愚山子曰:“若是,神之斧日不暇给矣!今天下之心皆是矣,又安所得仁者、廉者、忠者、直者而纳之,而因易之哉?”

张山来曰:有形之心不能换,无形之心未尝不可换。人果肯换其无形者,安知不又有神焉并其有形者而换之耶?则谓进士公为自换其心也可。

(取材于清·张潮的《虞初新志》)


【注释】①疢:chèn,热病,亦泛指病。②张山来:张潮,清代著名文学家。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负文名,翁厚币     延:邀请
B.师何忍某之归而     就:马上
C.自是敏颖大               著:显著
D.愿更从师                 卒:完成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翁真乞矣          良然,大喜
B.意扑杀之          今天下之心皆是矣
C.欲去,无所       又别取一心纳
D.述夜来梦          张口哑哑而逝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儿富贵,行当逼人
这个孩子富贵,将要超过他人
B.趣治具饯师,而私觅大梃
(太翁)催促备办酒食为老师饯别,而私下寻找大棒
C.母知翁方怒,未可返
夫人知道太翁正在生气,不愿意回家
D.精诚所激,人穷而神应之
真心诚意激发的力量(能感动上天),人在困境会有神灵回应他
4.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师矍然曰:“安得此达者言?”
②师叩以所授书,辄能记诵,乃大骇,亟与俱返。
5.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翁因为自己年幼的儿子读书难见成效,便被人嘲笑为乞丐。
B.望子成才的太翁厚礼邀请同族一位饱学之士来教进士公读书。
C.太翁痛恨进士公不成器,有辱自己,竟意欲用大棒打死儿子。
D.重压之下,进士公梦到神人为自己“换心”,从此突然开悟。
6.有人设想通过“换心”而使“天下垂拱而治”,愚山子与张山来对这一设想的态度有何不同?分别有怎样的理由?请根据文意用自己的话简述。
17-18高三上·北京西城·期末 查看更多[3]
【知识点】 杂记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非不利,战不善            兵:军队
B.六国互丧,赂秦耶        率:全都
C.不赂秦                         义:正义
D.始祸焉                         速:加速
2.下列各句与例句文言特殊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洎牧以谗诛
A.加之以师旅B.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C.技经肯綮之未尝D.戍卒叫,函谷举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开篇入题,作者斩钉截铁强调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点出了赂秦的危害,又设问自答,体现了论证逻辑的严密性。
B.第二段的论证集中在“赂秦”上,否定了韩、魏、楚三国割地赂秦的行为,采用了比喻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等论证方法。
C.第三段阐述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在夹叙夹议中,表达了对这三国的深切赞赏、惋惜之情,后以假设申说,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
D.文章最后两段融抒情议论为一体,感情强烈,气势充沛,不单纯评说历史,而是借古讽今,表现了作者的历史感慨和现实关怀。
2022-07-06更新 | 10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夫人爪之利,不及虎豹;膂力之强,不及熊罴;奔走之疾,不及麋鹿;飞飏之高,不及燕雀。苟非群聚以御外患,则反为异类食矣。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使之知父子兄弟之亲。人知爱其父,则知爱其兄弟矣;爱其祖,则知爱其宗族矣。如枝叶之附于根干,手足之系于身首,不可离也。岂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乃实欲更相依庇,以捍外患也。吐谷浑阿豺有子二十人,病且死,谓曰:汝等各奉吾一支箭,将玩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支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支箭折之。慕利延不能折。阿豺曰:汝曹知否?单者易折,众者难摧。戮力一心,然后社稷可固。言终而死。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故爱亲者,所以爱其身也;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如是则其身安若泰山,寿如箕翼,他人安得而侮之哉!故自古圣贤,未有不先亲其九族,然后能施及他人者也。彼愚者则不然,攘其九族,远其昆弟,欲以专利其身。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昔周厉王弃其九族,诗人刺之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苟为独居,斯可畏矣。宋昭公将去群公子,乐豫曰:不可。公族,公室之枝叶也。若去之,则本根无所庇荫矣。葛藟犹能庇其本根,故君子以为比,况国君乎?此谚所谓‘庇焉而纵寻斧焉’者也,必不可,君其图之。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昭公不听,果及于乱。华亥欲代其兄合比为右师,谮于平公而逐之。左师曰:汝亥也,必亡。汝丧而宗室,于人何有?人亦于汝何有?既而,华亥果亡。

(节选自《家范·治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B.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C.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D.彼戎狄也/犹知宗族相保以为强/况华夏乎/圣人知一族不足以独立也/故又为之甥舅/婚媾/姻娅以辅之/犹惧其未也/故又爱养百姓以卫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故圣人教之以礼”与“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两句中的“是故”含义相同。
B.“岂徒使其粲然条理以为荣观哉”与“而迁徙之徒也”两句中的“徒”字含义不同。
C.“爱民者,所以爱其亲也”与“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两句中的“所以”用法不同。
D.宗室,文中指国君或皇帝的宗族。通常以与皇帝的父母血缘亲疏关系来确定是否列入宗室之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贤德之人之所以重视教人礼法,促使父子兄弟间相亲相爱,进而使人们爱其祖宗、爱其家族,是因为依靠家族的庇佑,才能形成合力抵御外敌。
B.吐谷浑阿豺以众箭难摧的道理告诫自己的弟弟与儿子,勠力同心,一致对外,国家方可稳固,反之则无法长久。
C.乐豫有先见之明,他以葛藟为喻规劝宋昭公,建议昭公以仁德亲近诸位公子,这样他们就会成为左右辅弼之臣,无人会有二心。
D.宋昭公不听劝诫,除去诸位公子;华亥想代替兄长之职,在平公处说兄长的坏话并请求驱逐兄长;这些行为最终都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殊不知身既孤,人斯戕之矣,于利何有哉?
(2)亲之以德,皆股肱也,谁敢携贰?若之何去之?
2022-11-28更新 | 67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

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才为己任。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

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

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

(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有删改)

材料二:

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颍水之湄。

(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书A成B奏C御D旧E制F惟G列H官I最J高K者L一M人N公O官P高Q当R书。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最高学府,是汉代出现的设在京师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B.处士,原来指有德才而隐居不愿做官的人,后来泛指没有做过官的读书人。
C.“未尝以矜人”中的“矜”与《陈情表》“犹蒙矜育”中的“矜”意思不同。
D.“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中的“与”和《答谢中书书》“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中的“与”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的母亲守节贤淑,认真教导欧阳修。夫君逝世后,她用芦苇秆在沙地上教欧阳修写字,让欧阳修广泛诵读古人篇章,学习作诗。
B.欧阳修学习刻苦用功,才能出众。他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致力于读书,早年展露写作才华,更因为自身文采斐然、生性耿直刚正而“名重当时”。
C.材料一描述了欧阳修读书、参加科举、保全孙觉等事情,属于记叙,语言平实质朴,表达了对欧阳修的赞扬之情。
D.材料二论述欧阳修的气质、见识、学术、才干等,抒发对欧阳修的赞美,因此多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语言典雅庄重,情感浓烈。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
(2)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
2024-05-16更新 | 2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