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杜甫(712-770)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60 题号:608137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②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③共云山。

羯胡④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⑤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咏怀古迹》是杜甫于大历元年(766)在夔州写成的。②风尘:指安史之乱以来的兵荒马乱。③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④羯胡:古代北方少数民族,这里指安禄山。⑤庾信:南北朝诗人。侯景之乱,庾信长期留北朝,到了暮年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

1.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A.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B.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C.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结构承上启下。
D.全诗从安史之乱写起,表现了自己漂泊异地、孤苦无依的处境,情感真挚。
E.尾联承接上联,引入了庾信的典故,意在表明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长期羁留北朝,到了暮年才诗动江关,赢得名声。
2.本诗尾联内涵丰富,感情深沉,请简要分析。
【知识点】 杜甫(712-770)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又示宗武

杜甫

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

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暇日从时饮,明年共我长。

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

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

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768年),时作者在夔州。宗武,杜甫次子,时年十五岁。②青玉案,指古诗;紫罗囊,指戏具。③曾参与游夏:曾参、子游、子夏,皆孔子弟子。曾参以孝行称,子游、子夏以文学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标题中的“又示”及诗句内容,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宗武长大成才的殷殷期盼。
B.宗武追新潮自学格律,诗人则以劝读古诗暗含告诫,这一叙写既生活化又有场景性。
C.诗人运用孔子及其弟子的典故,希望宗武学习榜样,努力上进,这种心愿朴素感人。
D.本诗用语平白,如话家常,与诗人提倡的“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写作主张有所不同。
2.《论语》载,孔子独立庭院时,看到儿子孔鲤经过,便询问其学习情况,并教导他“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本诗中杜甫教导宗武与《论语》中孔子教导孔鲤,在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上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2021-05-07更新 | 39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杜甫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注】①裴迪寄了一首题为《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的诗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思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在扬州: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一诗,何逊是杜甫所喜爱的南朝梁代的诗人。③此时:指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末、二年(761年)初,正是安史叛军气焰嚣张、唐朝发可危、万方多难之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将裴迪与何逊相比以赞美裴迪的咏早梅诗,以此来表达对裴迪和他所赠之诗的推崇。
B.“此时对雪遥相忆”是说裴迪送客时雪中遇梅,突出梅之洁白,衬托装迪的高洁情操。
C.颔联承“动诗兴”而来,遥想装迪对自己的相忆,突出了诗人与友人心心相印的情谊。
D.颈联表达庆幸之意,庆幸裴迪没有折梅寄来,要不然诗人面对折梅一定会感慨万千的。
2.诗歌尾联中说“朝夕催人自白头”,是什么催诗人“白头”的?请结合全诗分析。
2019-05-07更新 | 199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公安县怀古

杜甫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

寒天催日短,风浪与云平。

洒落君臣契,飞腾战伐名

维舟倚前浦,长啸一含情。

咏怀古迹(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①本诗作于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深秋。是年夏,吐蕃进犯灵武、邠州,京城震动。杜甫因好友严武去世,便离开蜀地到荆楚一带的公安县暂住。②此二句主要写了三国时刘备君臣的关系及吕蒙的战绩。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五言古体诗。全诗八句四联,对仗工整,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构思精巧,用笔着力表现出“山野”之“旷”,“江水”之“深”。
C.颔联中,“催”字将深秋季节里昼短夜长的自然情状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
D.颈联“用典”,主要表现出了刘备君臣的和睦关系以及吕蒙的赫赫战功。
E.整首诗层次清晰明了,首叙古迹形胜,次写眼前之景,后直抒怀古情思。
2.本诗与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在思想情感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17-07-26更新 | 7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