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现代文阅读 > 实用类文本 > 实用类文本常见类型 > 报告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65 题号:622816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虽然我国居民健康素养在逐年提高,但总体水平严重偏低,其中,居民的食品安全素养更低,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了居民对于我国食品安全状况的认知,也造成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的下降。很多居民对于健康的理解不是通过正规渠道,而是通过微信朋友圈文章等不科学的来源。因此,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需要提高。既要提高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素养,也要提高食品监管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素养。比如食品龙头企业要开展各类工厂旅游、食品安全公益大赛、媒体开放日、消费者开放日等活动,打开工厂大门,主动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但是企业做的只是其中一部分,中国这样一个14亿人口的大国,提升食品安全教育水平,需把食品安全知识写入学校课木,推动食品安全教育立法工作。

(摘编自《范现国谈食品安全教育:建议立法提升国民健康素养》,有删改)


材料二:

(资料来源于《大数据观察》,有删改)


材料三:

《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大数据研究报告》显示,只有约7.4%的民众日常生活中经常主动关注食品安全信息,超过半数的人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时才会关注,34.8%的民众偶尔或极少关注食品安全,有6.5%的民众表示从不关注食品安全相关信息。

去年年底,媒体大量报道“拼接牛排”“胶水牛排”,特别是有媒体以试验称,此类牛排足以“以假乱真”,更是激起了网民的恐慌和愤怒情绪。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主任王守伟指出重组牛排”属于调理肉制品,是指以畜禽肉为主要原料,经过搅制或后添加一些食品添加剂成形,食用时需要二次加热的非即食类的肉制品。卡拉胶是重组牛排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这只不过是从海藻中提取的多糖类物质,完全不同于建筑用胶或塑料用胶,公众没有必要谈胶色变”。

(摘编自刘志勇《食品安令认知仍需专业引领》,有删改)


材料四:

近年来,尽管我国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环节的综合治理,食品安全状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是食品安全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一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没有完全理顺。目前食品行业以分段监管为主,权责不清,导致政出多门、标准不一、政策“打架”。二是基层监管力量和技术支撑薄弱,部分食品企业和监管部门检测设备和检测手段落后,难以为食品质量提供强有力的技术监控手段。三是食品源头污染较为严重,农产品生产中存在不合理使用化肥、违禁使用高残留农药、非法使用生长激素等现象。四是法规政策配套系统性不足,导致部分食品违法案件存在移送难、处理难、打击难等问题,五是食品安全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弦,有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为追求利润,违背法律和道德,滥用食品添加刑等有害物质,同时,消费者个体对于食品安全缺乏足够了解,自我保护依法维权意识不强,消费时往往选择价格低廉的食品,也使不安全食品具备了生存空间。

(摘编自张天任《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建议》,有删改)

1.下列关于我国国民食品安全认知素养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者虽然比较看重食品的安全性,但在购买食品时并没有把食品安全性作为首要考虑因素。
B.许多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是被动的,往往要到可能危及自身安全时才会给予足够的关注。
C.当媒体报道“拼接牛排”事件时,由于对食品安全缺少认知,公众不能准确判断事实的真相。
D.人们食品安全意识不强,是因为没有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且缺乏专业的引导。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两项是
A.公众需要去主动学习食品安全知识,这样能降低购买不合格食品的概率,有助于建立起一道食品安全的防火墙。
B.如果消费者都能通过正规渠道获取食品安全知识,提高食品安全素养,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就能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C.我国部分消费者对国产食品购买欲下降、迷信进口食品,其根本原因是我国食品安全形势严峻,食品污染问题突出。
D.消费者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时缺乏维权意识,导致食品生产经营者往往无视法律,随意添加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等。
E.消费者在购买食品时往往更多地考虑价格因素,选取价格低廉的食品,这也从侧面说明了消费者食品安全素养不高。
3.怎样才能有效提高我国全民的食品安全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知识点】 报告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睡前拖延”是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的概念,是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推迟其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这一概念在国内常被称为“晚睡强迫症”或“习惯性熬夜”。已有许多研究表明,习惯性睡前拖延带来的睡眠不足会导致激素异常和免疫力下降,使人们患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神经精神疾病和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加大。

由于每个人的生物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其睡眠——觉醒节律也不同。睡眠——觉醒节律代表了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表现为不同的睡眠类型。已有研究表明,个体睡眠——觉醒节律与睡前拖延存在关联。偏晚睡晚起型的青少年更倾向于推迟就寝时间,偏早睡早起型的青少年更不易于睡前拖延。偏早睡早起型的人更容易考虑他们行为的未来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懂得延迟满足;而偏晚睡晚起型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冒险,寻求即时满足,更看重眼前而不顾长远。

研究显示,睡前拖延特别容易发生在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的状态下,因为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本来就是在一天结束时,而那时个体的自我控制资源通常都是比较匮乏的,所以往往会自我调节失败,不能按预期的时间去睡觉。

(摘编自李露孙慧敏《睡前拖延研究综述》)

材料二:

年长、年青两辈作息规律及认识比较

年长一辈年青一辈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是规律华灯初上,我的精彩才开始
按照中医养生来说,23点开始肝脏排毒,是子午觉的黄金时期西医认为,人的生物钟不一样,只要整体睡眠时间够就行
遵守自然规律,天黑了睡觉,天亮了起床,这样才健康根据个体习惯自定规律,我的时间我做主,适合自己就好

“萤火虫族”的六大特征

年轻化族群构成因为职业选择和互联网影响,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
主动熬夜他们熬夜是工作或个人原因的主动熬夜
越夜越美,享受夜时光习惯夜晚,享受夜晚
在夜间发光发热在夜间,通过工作和消费切实为中国夜间经济发展创造价值
多样化夜间生活夜间活动丰富多彩,有的在奋斗,有的在工作,有的在享受,各得其乐
不断扩大的“萤火虫部落”随着00后、10后互联网一代的成长,群体不断扩大,并形成独具属性的“夜间”社群

(摘编自《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

材料三:

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显示,国人平均睡眠时长为6.92个小时,接近六成的人每周熬夜超过3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成为当代国民的三大睡眠现状。

一方面,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光污染打破睡眠节律,职场、社交和社会阶层压力导致身份焦虑和群体孤独,失眠成为常态。另一方面,干扰睡眠的因素不断增长。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数据,2019年我国手机网民达8.47亿。某科技公司数据则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在移动设备上花费6.2个小时,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娱乐文化的繁荣和对自由时间的把控欲让熬夜成为一种主动行为,呈现出明显的低龄化趋势。

“报复性熬夜”“解压式狂欢”是职场人在内心焦虑状态下带有证明性的自我宣誓,此外,00后和年轻妈妈也是“萤火虫族”中的典型人群。00后学生党娱乐学习两手抓,而年轻妈妈处于职场和家庭双重压迫中,在“工作+带娃”的模式下过着双面黑洞的生活,20%的人甚至发生天天熬夜的现象。

(摘编自《2020中国睡眠指数报告解读》,消费日报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睡前拖延”是由荷兰学者Kroese等人提出,指个体在可以自由选择的情况下,习惯性地延迟自己预定的就寝时间的行为。
B.睡眠不足会影响激素和免疫力水平,增加人们患上糖尿病、肥胖症、癌症、心血管疾病、慢性感染等各种疾病的风险。
C.相较于晚睡晚起,偏早睡早起的人更倾向于从长远角度考虑他们的行为后果,采取更具策略性的行动,而不是寻求即时满足。
D.决定去睡觉的时间点就是在一天结束时,因此这时自我控制资源比较匮乏,导致自我调节失败,引发种种睡前拖延现象。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年长一辈秉持中医养生观念生活得更加健康,相对而言,年青一代按照个体的习惯自由安排睡眠时间是违背自然规律的。
B.“萤火虫族”以90后、95后、00后年轻群体为主,00后学生党娱乐学习两手抓,年轻妈妈在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下被动熬夜。
C.“萤火虫族”的夜间活动丰富多彩,他们在或为工作而努力奋斗、或为享受夜晚生活而消费的同时,为我国夜间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D.近六成人每周熬夜超过3次,拥有深度睡眠的不到1/3,20%的人甚至天天熬夜。这反映了当代国民睡得晚、睡得短、睡得浅的现状。
3.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人们睡前拖延的因素的一项是(     
A.个体对睡眠和清醒时间的偏好差异
B.个体心理能量不足或自我控制力弱
C.干扰睡眠的因素不断增长,尤其是手机
D.00后、10后互联网一代迅速成长
2023-01-10更新 | 26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在全国人口第七次普查期间,学校团委收集了以下材料,请认真阅读,并按要求完成相应任务。

材料一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1日公布,当前我国总人口14亿多,劳动年龄人口为8.8亿,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目前的10.75年……这些最新数据表明,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超大规模国内市场优势将长期存在,一支高素质的劳动者大军依然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大的优势之一。然而也要看到,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劳动年龄人口逐年缓慢减少、人口与资源环境仍将处于紧平衡状态等,这些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如何将人口红利尽快转化为人才红利,如何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如何处理好不断增大的就业压力,都是未来需要持续关注的重点。

(摘自《算清人口账下好发展棋》《新华日报》,2021年5月)

材料二

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达到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达到13.50%。2010年至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4.63个百分点。宁吉喆分析,人口老龄化将减少劳动力供给数量,增加家庭养老负担和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压力,但也会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扩大老年产品和服务消费,有利于推动技术进步。

——选自《人口红利继续存在仍具较强活力》《解放日报》2021年5月12日)

材料三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

全国人口
141178万人
▲与2010年相比增长5.38%     ▲年平均增长率0.53%
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
21836万人
▲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当前总人口超过14亿,具有劳动能力的达63%,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
B.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众多,这为中国拥有庞大高素质劳动大军提供了可能。
C.不能将“人口红利”迅速转化成“人才红利”,将直接影响当下中国经济发展。
D.辩证看待人口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才是面对中国人口问题的正确态度。
2.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3.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我国人口变化的两个特征。
2021-09-25更新 | 44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英文缩写为AI。它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人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它企图了解智能的实质,并生产出一种新的能以人类智能相似的方式做出反应的智能机器,该领域的研究包括机器人、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和专家系统等。人工智能从诞生以来,理论和技术日益成熟,应用领域也不断扩大,可以设想,未来人工智能带来的科技产品,将会是人类智慧的“容器”。人工智能可以对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进行模拟。人工智能不是人的智能,但能像人那样思考、也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人工智能是一门极富挑战性的科学,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必须懂得计算机知识,心理学和哲学。人工智能是包括十分广泛的科学,它由不同的领域组成,如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等,总的说来,人工智能研究的一个主要目标是使机器能够胜任一些通常需要人类智能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但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人对这种“复杂工作”的理解是不同的。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二:

      

(摘编自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现状与未来》)

材料三:

近年来,中国人工智能发展,逐步走出了一条需求导向引领商业模式创新、市场应用倒逼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创新的独特发展路径。但也应看到,我国企业目前仍主要凭借丰富的数据、巨大的应用需求和开放的市场环境累积优势,而发达国家科技行业则依旧掌控着全球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和技术优势,并在基础理论、核心算法以及关键设备、高端芯片方面大幅领先。这样的情况下,尤其需要我们瞄准核心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理论,迎头追赶、久久为功。

人工智能是接地气的科技力量,面向需求,面向数字经济,面向高质量发展,才能更好激发正能量。我国人工智能企业和产业界应当继续利用好自身的优势,不断开发人工智能在各种场景、各个行业中的深层次应用,真正解决人们关心的问题。同时,国家层面也有必要围绕核心技术、顶尖人才、标准规范、政策伦理等进行前瞻布局,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发展,并着力推动科研机构和领先企业下好“先手棋”,突破人工智能基础前沿理论和关键技术。

(摘自余建斌《深度开发,激活人工智能潜能》)

材料四:

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在法律、安全、就业、道德伦理和政府治理方面向我们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共同研究新的策略。

技术与立法必须齐头并进,才能为各种智能产业应用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法制保障,目前我国的人工智能立法工作还没有全面开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人工智能发展以探索前沿科技为主,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如何实施审慎监管,既规范市场行为,保障用户和社会利益,又不阻碍早期技术创新,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同时,人工智能技术涉及面广,应用领域宽,其立法工作需要技术、产业和法律专家跨部门、跨行业协同攻关。为了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国务院发布了《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提出要初步建立人工智能的法律法规、伦理规范和政策体系,形成人工智能安全评估和管控能力,让技术创新运行在法律和规范的轨道上。

在研究开发人工智能技术时,一定要把安全放在首位,运行安全是所有智能系统中“一票否决”的决定性因素。例如研发自动驾驶技术,首先就要关注驾驶员、乘客和行人的安全,把保障安全的功能放在科技研发的首位。尤其是智能时代的到来,大数据在为我们带来精准服务和个性化便利的同时,也易于收集和分析个人隐私数据、行为偏好,我们要有明确的制度和法律来应对。

(摘编自《人工智能时代:蓝图这样变为现实》)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分布情况来看,各国之间人工智能企业数量差别悬殊,存在严重失衡的现象。
B.从全球人工智能企业分布情况来看,美国人工智能企业数2028家,位列全球第一。中国居于第二位,但是与美国差距明显。
C.从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排位情况来看,北京是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最集中的城市,代表了人工智能产业的最高水平。
D.从全球人工智能企业数量排位情况来看,虽然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排名都进入全球20,但这四个城市之间仍存在明显落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工智能可以模拟人的意识思维的信息过程,甚至可能超过人的智能。
B.我国的人工智能产业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海量的数据、广阔的市场、巨大的应用前景倒逼技术创新和进步,掌控了该领域的技术优势。
C.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要发扬自身优势,坚持以科研引领发展,开发深层次运用,国家也要组织协调科研机构和先进企业破解技术难题。
D.《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发布,标志着我国针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各项法律法规已经健全。
3.材料一、三、四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2020-08-09更新 | 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