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阅读与鉴赏 > 文言文阅读 > 体裁 > 史传文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633503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陆九龄,字子寿。父贺,以学行为里人所。九龄幼颖悟端重,十岁丧母,哀毁如成人。稍长,补郡学弟子员。

时秦桧当国,无道程氏学者,九龄独尊其说。吏部员外郎许忻有名中朝,退居临川,少所宾接,一见九龄,与语大说,尽以当代文献告之。自是九龄益大肆力于学,翻阅百家,昼夜不倦,悉通阴阳、星历、五行、卜筮之说。

性周谨,不肯苟简涉猎。入太学,司业汪应辰举为学录。登乾道五年进士第。调桂阳军教授,以亲老道远改兴国军,未上,会湖南茶寇剽庐陵,声摇旁郡,人心震摄。旧有义社以备寇,郡从众请,以九龄主之,门人多不悦。九龄曰:“文事武备,一也。古者有征讨,公卿即为将帅,比闾之长,则五两之率也。士而耻此,则豪侠武断者专之矣。”遂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寇虽不至,而郡县倚以为重。

及至兴国,九龄不以职闲自,益严规矩,劝绥引翼,士类兴起。不满岁,以继母忧去。服除,调全州教授。未上,得疾。一日晨兴,坐上与客语,犹以天下学术人才为念。至夕,整襟正卧而卒。年四十九。宝庆二年,特赠朝奉郎、直秘阁,赐谥文达。

九龄尝继其父志,益修礼学,治家有法。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和而不同,学者号“二陆”。有来问学者,九龄从容启告,人人自得。或未可与语,则不发。尝曰:“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吕祖谦常称之曰:“所志者大,所据者实。有肯綮之阻,虽积九仞之功不敢;有毫厘之偏,虽立万夫之表不敢安。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节选自《宋史·陆九龄传》)

【注】①五两,古代候风的用具。用五两(一说八两)鸡毛制成,故名。一般立在军营中或船舶上,以便随时观测风向。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以学行为里人所       宗:尊崇
B.九龄不以职闲自       佚:放松
C.遂其事,调度屯御皆有法   领:管辖
D.虽积九仞之功不敢      遂:满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行学说认为大自然由此五要素构成,其盛衰消长能使大自然产生变化,使宇宙万物循环不已,还能影响人的命运。
B.太学,其名始于西周,因汉代董仲舒向汉武帝上“天人三策”,提出“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始设于京师,是当时全国最高教育机构。
C.床在古代不仅是卧具,还是坐具,一般指能使身体安稳的器物,由此引申出起承托稳定作用的东西,如底座等。《静夜思》中的“床”便是指井边的围栏。
D.“和而不同”语出《论语》:“君子和而不同。”指君子在人际交往中为了保持和谐的关系,即使不赞同别人的观点,也要附和别人的言论以示友善。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陆九龄聪颖好学,知识渊博。得到许忻的肯定和帮助后,他更加发奋攻读,日日夜夜不知疲倦,通晓了阴阳、星历、五行、卜筮等学说。
B.陆九龄长在治学,亦通武略。在湖南茶寇剽掠庐陵时,应众人之求主持义社,调遣屯兵防御有章法,虽盗寇没来,但使此事得到了郡县的重视。
C.陆九龄研修礼学,治家、治郡有方。与弟九渊相为师友,学者称他们为“二陆”;在兴国任上,他安抚百姓、劝士兴学,使当地学风大振。
D.陆九龄循循善诱,讲究方法。面对求学的人,他等待他们自己主动提问,启发他们自悟其道,不强以为师,不固执己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之惑有难以口舌争者,言之激,适固其意;少需,未必不自悟也。
(2)公听并观,却立四顾,弗造于至平至粹之地,弗措也。
【知识点】 史传文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一)

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且夫臧获婢妾,犹能引决,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二)

任安,荥阳人也。少孤贫困,为人将车长安,留,求事为小吏,未有因缘也。

为卫将军舍人,与田仁会,俱为舍人,居门下,同心相爱。此二人家贫,无钱用以事将军家监,家监使养恶啮马(凶暴咬人的烈马)。两人同床卧,仁窃言曰:“不知人哉家监也!”任安曰:“将军尚不知人,何乃家监也!”

其后有诏募择卫将军舍人以为郎,将军取舍人中富给者,令鞍马绛衣玉具剑,欲入奏之。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卫将军,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赵禹以次问之,十余人无一人事有智略者。

于是赵禹悉召卫将军舍人百余人,以次问之,得田仁、任安,曰:“独此两人可耳,余无可用者。”

有诏召见卫将军舍人,此二人前见,诏问能略,相推第 (推举评价) 也。田仁对曰:“提桴鼓立军门,使士大夫乐死战斗,仁不及任安。”任安对曰:“夫决嫌疑,定是非,辩治官,使百姓无怨心,安不及仁也。”武帝大笑曰:“善。”使任安护北军,使田仁护边田谷于河上。此两人立名天下。

其后用任安为益州刺史,以田仁为丞相长史。后拜仁为丞相司直,威振天下。

其后逢太子有兵事,丞相自将兵,使司直主城门。司直以为太子骨肉之亲,父子之间不甚欲近,去之诸陵,过。是时武帝在甘泉,使御史大夫暴君下责丞相“何为纵太子”,丞相对言“使司直部守城门开太子”。上书以闻,请捕系司直。司直下吏,诛死。

是时任安为北军使者护军,太子立车北军南门外,召任安,与节令发兵。安拜受节,入,闭门不出。武帝闻之,以为任安为详邪,不傅事,何也?任安笞辱北军钱官小吏,小吏上书言之,以为受太子节,言“幸与我其鲜好者”。书上闻,武帝曰:“是老吏也,见兵事起,欲坐观成败,见胜者欲合从之,有两心。安有当死之罪甚众,吾常活之,今怀诈,有不忠之心。”下安吏,诛死。

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故范蠡之去越,辞不受官位,名传后世,万岁不忘,岂可及哉!后进者慎戒之。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                              孤立:被世人抛弃,以致孤独无依
B.令鞍马绛衣玉具剑                                 具:准备
C.十余人无一人事有智略者                       习:学习
D.会贤大夫少府赵禹来卫将军                    过:责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使司直部守城门开太子                           且举世而誉之不加劝
B.为人将车长安                                        成,则可待乎
C.有所不得已也                                        使人复葺南阁子
D.至激于义理者不                                     久不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卫将军不能察人,择人只看外表,不看内在才能,而赵禹则更高一筹。
B.任安死于“太子兵事”,看似祸患无常,意外忽至,实际上有“不忠之心”,武帝常欲杀之,这回终于有了口实,任安死得不冤。
C.按司马迁论,任安不能在沉溺缧绁之前引决自裁,是“臧获婢妾”都不如的。
D.选文(一)从常人恶死说到激于义理者不畏死,再到阐明自己隐忍苟活的原因,说理虽曲折却明白;选文(二)以事实为依据,一步步展示人物由卑到尊,最后下吏诛死的经历,重于揭示人物行事和人物命运之间的关系。
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知进而不知退久乘富贵祸积为祟
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⑴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⑵将军呼所举舍人以示赵禹。
2019-12-22更新 | 4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陈轸为秦使于齐,过魏,求见犀首。犀首陈轸。陈轸曰:“轸之所以来者,事也。公不见轸,轸且行,不得待异日矣。”犀首乃见之。陈轸曰:“公恶事乎?何为饮食而无事?”犀首曰:“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陈轸曰:“请移天下之事于公。”犀首曰:“奈何?”陈轸曰:“魏王使李从以车百乘使于楚,公可以居其中而疑之。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公得行,因自言于廷曰:‘臣急使燕、赵,急约车为行具。’”犀首曰:“诺。”谒魏王,王许之,即明言使燕,赵。诸侯客闻之,皆使人告其王曰:“李从以车百乘使楚,犀首又以车三十乘使燕,赵。”齐王闻之,恐后天下得魏,以事属犀首,犀首受齐事。魏王止其行使。燕、赵闻之,亦以事属犀首。楚王闻之,曰:“李从约寡人,今燕、齐、赵皆以事因犀首,犀首必欲寡人,寡人欲之。”乃李从,而以事因犀首。魏王曰:“所以不使犀首者,以为不可。令四国以事,寡人亦以事因焉。”犀首遂主天下之事,复相魏。张仪欲穷陈轸,令魏王召而相之,来将梏之。将行,其子陈应止其公之行,曰:“物之湛者,不可不察也。夫魏欲绝楚、齐,必重迎公。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公至宋,道称疾而毋行,使人谓齐王曰:‘魏之所以迎我者,欲以绝齐、楚也。’”齐王曰:“子果无之魏而见寡人也,请封子。”因以鲁之车迎之。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一》)


【注】①犀首:战国魏官名。公孙衍曾为此官,故借称公孙衍。②陈轸此时在楚国做事,说话很有分量。以往张仪游说楚王时,曾遭陈轸反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B.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C.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曰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D.公谓魏王曰/臣与燕赵故矣/数令人召臣也/日无事必来/今臣无事请/谒而往/无久/旬五之期/王必无辞以止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犀首谢陈轸”中的“谢”是谢绝,与《孔雀东南飞》中“多谢后世人”的“谢”相同。
B.“乃倍李从”中的“倍”是背弃,与《鸿门宴》中“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相同。
C.“令四国属以事”的“属”是委托,与《琵琶行》中“名属教坊第一部”的“属”不同。
D.侯,中国古代五等爵位之一,五等爵位分别是公,侯、伯、子、男,侯爵为其中第二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轸路过魏国时求见公孙衍,公孙衍起初并不想见他,陈轸询问公孙衍为何没有政事可做,陈轸为其出谋划策,要把天下的政事移交给公孙衍。
B.陈轸让公孙衍坐在李从出使楚国的车上,从而让魏王生疑,然后再对魏王说要去拜见燕国,赵国的国君,并向魏王要求准备车辆整治行装。
C.当各个诸侯国客居魏国之人把公孙衍出使燕、赵的消息告诉各国国君后,齐、燕、赵、楚把政事委托给公孙衍,魏王让公孙衍做了魏国相国。
D.张仪钦佩陈轸的才华,就让魏王召他来做相国,陈轸想要去,但他的儿子认为这件事情谋划得很深,不可以不详察,希望父亲能认真考虑。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衍不肖,不能得事焉,何敢恶事?
(2)郢中不善公者,欲公之去也,必劝王多公之车。
5.陈轸儿子为了阻止他接受魏王的任命,献上了怎样的计策?请简要概括。
2022-10-13更新 | 16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濂性诚谨,官内廷久,未尝许人过。所居室,署“温树”。客问禁中语,即指示之。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间召问群臣臧否,濂惟举其善者曰:“善者与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不敬,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延臣诘责,因呼濂字曰:“景濂,几误罪言者。”于是帝廷誉之曰:“朕闻太上为圣,其次为贤,其次为君子。宋景濂事朕十九年,未尝有一言之伪,请一人之短,始终无二,非止君子,抑可谓贤矣。”

②每燕见,必设坐命茶,每旦必令侍膳往复咨询,常夜分乃罢。濂不能饮,帝尝强之至三觞,行不成步。帝大欢乐。……九年进学士承旨知制诰,兼贽善如故。其明年致仕,赐《御制文集》及绮帛,问濂年几何,曰:“六十有八。”帝乃曰:“藏此绮三十二年,作百岁衣可也。”濂顿首谢。又明年,来朝。十三年,长孙慎胡惟庸①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教,乃安置茂州。

③濂状貌丰伟,美须髯,视近而明,一黍上能作数字。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为文醇深演迤,与古作者并。……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士大夫造门乞文者,后先相踵。外国贡使亦知其名,数问宋先生起居无恙否。高丽、安南、日本至出兼金购文集。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不以姓氏。虽白首侍从,其勋业爵位不逮基②,而一代礼乐制作,濂所裁定者居多。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

【注】①胡惟庸:明朝开国功臣,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被朱元璋处死。②基:此指刘基,元末明初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

1.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1)恶可深(      )               (2)景濂,几误罪言者(      )
2.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长孙慎胡惟庸党(       
A.因……获罪B.凭借C.因为D.判罪
3.为下列句子中的加点词选择最合适的义项。
其勋业爵位不基(       
A.捉拿B.追赶C.及得上D.到达
4.以下加点字词类活用用法不同的一组是(       
A.内廷久/梁王魏婴诸侯于范台
B.又明年,来/皆知大王人而贵马也
C.手酌以濂曰/栗深林兮层巅
D.于是帝誉之曰/扶而苦之
5.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翼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
6.第①段中茹太素上书一事,表现出宋濂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7.结合第③段的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塑造宋濂这一人物形象的。
2022-11-27更新 | 167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