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78 题号:6407755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亦走也
B.斯天下之民/至焉
C.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
D.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表示自谦之意,   又有无上的权力和高处不胜寒之感。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B.“河东”黄河以东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
C.“王道”是儒家提出的一种以仁义治天下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
D.庠、序,古代都是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后来“庠序”指古代的地方学校,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梁惠王虽然有“移民移粟”的小恩小惠,与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区别,是“百步”与“五十步”的关系。
B.孟子与梁惠王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C.孟子用“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和“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对比,意在突出梁惠王把“涂有饿莩”的现状归罪于荒年,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
D.《寡人之于因也》一文具有雄辩的气势,表现在语言上注重排比的运用,如在论述“使民加多”的道理时,通过排比的运用,使文章音节铿锵,气势充沛。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17-18高一下·湖南邵阳·期中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尽心力而为之,后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节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B.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C.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D.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下列对文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则小不可以敌大   固:本来
B.亦反其本矣   盖:同“盍”,何不
C.然后从而   刑:处罚
D.焉有仁人在位,民而可为也   罔:欺骗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鲁国邹人,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其弟子著有《孟子》。
B.从节选文段中可以看出,孟子循循善诱,从“王之所大欲”入手,指出齐宣王的做法不仅不能达到目的,反而会招致祸端,引起了齐宣王进一步探究的欲望,一步步达到了自己的谈话目的。
C.孟子在谈话中善于运用论证方法:比如举了邹与楚作战的例子,通过举例论证指出小不敌大、寡不敌众的事实,引导齐宣王思考使用武力、以一敌八的霸道之路行不通;比如运用类比论证,指出齐宣王施行霸道的做法如同缘木求鱼,无法达到称王天下的目的。
D.文段最后,齐宣王主动要求夫子“明以教我”,孟子顺理成章地提出了自己的王道主张,由此可见,孟子在这次谈话中达到了预期目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5.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孟子王道思想的核心内容。
2023-07-11更新 | 31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

孔于之去齐,接淅而行;去鲁,曰:“迟迟吾行也,去父母国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处而处,可以仕而仕,孔子也。

(《孟子·万章下》)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


【注】①接淅:捧着已经淘湿的米,指行色匆忙。
1.阅读前两则材料,用一个短语概括孔子的处世态度。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中的孔子言行及弟子评价,对孔子的处世之道作简要评析。
2019-07-18更新 | 76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①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②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③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颜渊》)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⑦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老子》第六十四章)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于事而慎于言(敏捷)                                致知在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B.君子于义(知晓,明白)                         人皆有不人之心(忍受)
C.文胜质则(虚饰,浮夸)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哀痛,怜悯)
D.今人见孺子将入于井(突然、忽然)   斯语矣(听从)
2.下列选项中,不全都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B.知者不惑                                   若火之始然
C.曰余食赘行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D.其脆易泮                                        客得之,以说吴王
3.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仁,如礼何                    后能安
B.质胜文                         岳阳楼之大观也
C.见贤思齐                         积土成山,风雨兴
D.欲治国者                           君不能者
4.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B.治之于未乱
C.仁以为己任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B.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者也
C.大学之道D.小人喻于利
6.下列对文段⑦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同情心。古代圣贤之君正因为具有同情心,所以才会行仁政。而一旦施行仁政,天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治理好。
B.从人性的前提推导政治,从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推导仁政。由于这种恻隐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的,所以,仁政也应该是天经地义的。这就是孟子的思路。
C.这一章是孟子“性善论”的精髓。孟子认为,人不会因为厌恶孩子的哭叫声而把他推下井去,由此可见人都具有恻隐之心,人性本是善良的。
D.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个方面,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简称为“四心”。而这“四心”是“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范畴的发端。
7.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和课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名丘,字仲尼,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开创了儒家学派,被尊称为“圣人”,其后继者孟子被尊称为“亚圣”。《论语》共二十篇,是记载孔子及其部分弟子言行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其编辑者是孔子及其弟子、再传弟子。
B.南宋理学家朱熹从《礼记》中摘出《中庸》《大学》两篇分章断句,加以注释,与《论语》《孟子》合为“四书”。“四书”不仅保存了儒家先哲的思想和智慧,也体现出早期儒学形成的轨迹,在中国思想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成为儒学同时也是中国文化的经典著作。
C.老庄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思想和表达常有突破俗见之处。比如老子看到“有”依赖于“无”起作用,庄子看到“无用”与“有用”之间的转化,都体现出朴素的辩证哲学思想。
D.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为儒客推崇,历代儒客尊孔子为“先师”。
8.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②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③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9.材料⑦孟子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后是如何展开分析论证的?
2023-03-14更新 | 6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