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战国 > 孟子(前372-前289)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6498297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弃甲曳而走                             兵:武器。
B.养生丧死无       憾:遗憾。
C.百亩之田,勿其时       夺:抢夺。
D.涂有饿莩而不知                   发:开仓救济。
2.下列语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尽心焉耳矣                                   ②不可,直不百步耳
B.①河东凶亦然                                   ②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C.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②王如知此
D.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下列有关文意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在治理国家方面已经费尽心力了。因为他在灾年能迁徙灾民,调运粮食,及时救荒。
B.孟子通过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使梁惠王认识到他只是做了一些救灾的好事而已,本质上与邻国并没有区别。
C.孟子投其所好,用作战的故事讲道理,以避免梁惠王产生抵触情绪。
D.在使梁惠王明白了自己做法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自己关于民本的终极理想,“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4.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齐桓晋文之事》)

材料二:

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

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泽梁无禁,罪人不孥。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王曰:善哉言乎!

曰:王如之,则何为不行?

王曰:寡人有,寡人好货。

对曰:昔者公刘好货,《诗》云:‘乃积乃仓,乃裹馀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威扬,爰方启行。’故居者有积仓,行者有裹囊也,然后可以爰方启行。王如好货,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王曰: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对曰:昔者太王好色,爱厥妃。《诗》云:‘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爰及姜女,聿来胥宇。’当是时也,内无怨女,外无旷夫。王如好色,与百姓同之,于王何有?

(选自《人皆谓我毁明堂》)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四者A天下之穷B民C而无D告者E文王发政F施仁G必先H斯四者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罔,同“网”,指陷害,与“学而不思则罔”(《论语》十二章)的“罔”词义不同。
B.孝悌,善侍父母为“孝”,敬爱兄长为“悌”,现常用“友悌”形容“兄弟相友爱”。
C.善,与“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的“善”词义相同。
D.疾,与“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诉于王”(《齐桓晋文之事》)的“疾”词义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百姓如果没有恒心的话,就会不遵守礼义法度,无所不为;而“无恒心”的原因正是“无恒产”。
B.孟子不仅提出了养民,还提出了教民,在解决了生活问题之后,还要发展教育事业,让孝悌之理深入民心。
C.孟子以文王治岐为例,提到王政的具体内容,关乎耕者、仕者、商人、罪人等,并强调要关心鳏寡孤独者。
D.当齐宣王以自己“好货”“好色”推托时,孟子则用公刘、古公亶父之例说明关键要让百姓也“好货”“好色”。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2)人皆谓我毁明堂,毁诸,已乎?
5.依据材料一,概括使百姓拥有“恒产”的具体措施。
2024-05-13更新 | 1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孟子•公孙丑上》(节选),完成下列小题。

“敢问夫子恶乎长?” 

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敢问何谓浩然之气?” 

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故曰,告未尝知义,以其外之也。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也。无若宋人然:宋人有闵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注视之,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行有不慊于心,则矣        馁:饥饿,引申为丧气,萎靡不振。
B.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之者   揠:拔起
C.今日矣                     病:生病
D.敢问夫子恶乎                长:擅长
2.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直养而无害                 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
B.芒芒                                        后君子
C.则塞天地之间                                                勿施
D.其子趋注视之                            不亡者寿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浩然之气”是指人的仁义道德修养达到极高的水平时所具有的一种正气凛然的精神状态。
B.孟子认为,对于“养气”有两种做法是不足取的:一是揠苗助长,一是放任不管。这两种做法都会对“养气”产生危害。
C.“浩然之气”需要用“义”来培养,一方面要注重外在力量,另一方面要有经常性的仁义道德蓄养。
D.孟子的散文素以雄辩著称,论证纲目清晰,说理善用譬喻,形象生动,深刻透彻。选文体现了以上特点。
2022-09-09更新 | 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挺与刃,有以异乎?”曰: “无以异也。”“以刃与政,有以异乎?”曰:“无以异也。”“疱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壹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弟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俄,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见梁惠王》)

材料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见梁襄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B.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C.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D.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两千多年来,一直是古代帝王对自己的谦称。
B.俑,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始作俑者,开始制作俑的人,比喻首先做某件坏事的人,后泛指恶劣风气的创始者。
C.地方,古代地理观念,谓地呈方形,比如《淮南子·天文训》:“天圆地方,道在中央。”这里是古今异义词,意思是土地方圆。
D.孝弟,孝,指还报父母的爱;弟,同“悌”,指敬爱兄长。谈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对的,并不只是单方面的顺从、尊敬。
3.下列对这两篇文章的分析与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篇文章均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理形象生动,说服力强,充分体现了孟子的论辩艺术和语言特色。
B.两篇文章均谈话为主体,通过孟子与魏国两位国君的谈话,表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仁政爱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人民归顺,就能天下无敌。
C.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首先批评了梁惠王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不为战死者报仇雪恨,然后讲到行仁政能使国富民强、天下无敌。
D.从材料二可以看出,孟子一开始对梁襄王的印象并不好,说他没有国君的样子,但孟子仍耐着性子向他讲仁政爱民的思想。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烛之武退秦师》)
5.孔子和孟子虽然都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治国思想基本上也是一致的,但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与《齐桓晋文之事》中表现得稍有不同,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
2021-05-04更新 | 14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