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刘禹锡(772-842)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82 题号:7200458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平蔡州三首(其二)

刘禹锡

汝南晨鸡喔喔鸣,城头鼓角音和平。

路傍老人忆旧事,相与感激皆涕零。

老人收泣前致辞,官军入城人不知。

忽惊元和十二载,重见天宝承平时。


【注释】①蔡州:唐天宝时为汝南郡,安史之乱后,沦为叛军巢穴。②元和十二载,唐王朝在宰相裴度的主持下,由李愬率军雪夜袭破蔡州,活捉了割据抗命的淮西藩帅吴元济。③天宝:唐玄宗年号,被称为太平盛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用“汝南”而不用“蔡州”,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隐含官兵克复蔡州城,百姓重见天日之意。
B.“忆旧事”暗含对比,从“忆旧事”到“皆涕零”,深刻揭示了百姓对国家统一的强烈希望。
C.诗歌颔联说“路傍“而不说“路中”,暗示“路中”正有大队官兵在行进,表现百姓渴望军队撤出蔡州的急切心情。
D.诗歌语言平白流畅而又言近旨远,用笔虽看似平易,却于浅易的诗意中融入了对历史事件的叙述和评价。
2.诗歌后四句蕴含了作者的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知识点】 刘禹锡(772-842)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松滋渡望峡中

(唐)刘禹锡

渡头轻雨洒寒梅,云际溶溶雪水来。

梦渚草长迷楚望,夷陵土黑有秦灰。

巴人泪应猿声落,蜀客船从鸟道回。

十二碧峰何处所,永安宫外是荒台


注:①松滋渡:在今湖北松滋县西北,距下牢关三峡尽处不远。②夷陵:楚国先王陵墓,在今湖北境内,秦军曾焚烧夷陵。③鸟道:指三峡曲折水道。④十二碧峰:指重庆、湖北交界的巫山十二峰,其中巫山神女的传说最为著名。⑤永安宫:三国时刘备所建,在今重庆奉节。⑥荒台:传说中神女的阳台。
1.下列对本诗首联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轻雨”与“寒梅”点明季节,使全诗笼罩在凄迷氛围中。
B.“溶溶雪水”喻指轻雨越下越大,加重了全诗的迷离之感。
C.“渡头”与“云际”表明作者移步换景,由渡口登上高峡。
D.“洒”字描绘出寒梅花瓣如雨飘下的情景,增强凄美之感。
2.清代文学家方东树认为本诗“起句松滋渡,以下七句,有‘望’字意,一直说去,大气直喷”。请对本诗的这一特点加以分析。
2021-10-15更新 | 7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插秧歌

杨万里

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

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

插田歌(节选)

刘禹锡

冈头花草齐,燕子东西飞。

田塍望如线,白水光参差。

农妇白纻裙,农父绿蓑衣。

齐唱郢中歌,嘤伫如《竹枝》。


【注】①郢中歌,一作“田中歌”。②嘤(yīng)伫(zhù):细声细气,形容相和的声音。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诗首联写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老少齐出动,各尽所能,配合默契。“抛”“接”“拔”“插”四个动作,自然流畅,勾勒出老少齐插秧的繁忙景象。
B.杨诗“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一句,以田夫口吻说秧苗还未栽稳,稻田还没有插完,让送饭人把饭放下,只管回去喂养好家里的鹅和鸭。
C.刘诗以花鸟发端,勾勒出一幅意趣盎然的画面:山冈上花草繁密茂盛,燕子飞东又飞西;远远望去,田埂笔直如线,秧田里一片银白水色,波光参差。
D.刘诗用简练笔触,刻画了一对农民夫妇的形象:农妇穿着白麻布做的衣裙,农夫披着绿草编的蓑衣,一起唱着田中歌,轻声细语的唱和很像《竹枝词》。
2.如果说杨诗的劳动者是“繁忙”的,那么刘诗的劳动者则是“轻松愉快”的。请你结合诗句对刘诗劳动者的“轻松愉快”进行简析。
2023-02-12更新 | 154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龙阳县歌①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③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 ③《襄阳记》: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写县衙门前连尘土都没有,谓无车马喧嚣,百姓能在县衙门前的河中自由自在的捕鱼,足见龙阳县政宽事简,人民各安其业。
B.第三句中的“主人”是指龙阳县令,这位“主人”并没有按照俗礼来款待客人,而是把客人引到大堤上观赏美景。第四句的孩子围观、黄犬怒吠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
C.最后两句与开头遥相呼应,上句说吏不扰民,下句说民无讼事。全诗无一句赞颂,而赞颂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叙写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2.“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2020-09-04更新 | 126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