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其他北宋作家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48 题号:7255966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新晴山月

文 同

高松漏疏月,落影如画地。

徘徊爱其下,夜久不能寐。

怯风池荷卷,病雨山果坠。

谁伴予苦吟?满林啼络纬

【注】 ①疏月:稀疏的月光。②络纬:一种草虫,又名“络丝娘”,即纺织娘。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三、四两句写出了诗人在松下久久徘徊,不愿离去,更不愿匆匆入睡而要充分享受这良辰美景的心境。
B.五、六两句都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池塘里的荷花好像因为怕风吹,所以将叶子卷了起来,山果以雨为病,形象地写出山中雨久,山果因遭雨害而自落的情景。
C.七、八两句运用了设问的手法,把纺织娘不停地鸣叫与自己的低吟相映照,写得十分和谐,在自问自答中结束全诗。
D.作者以诗人兼画家的双重眼光,观察和体会月夜美景,描绘了高松、月影、虫唱、荷卷、果落等景色,写出山中月夜初晴后的幽美、寂静、清爽。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如何表达的?请结合全诗内容赏析。
【知识点】 其他北宋作家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渔家傲

朱敦儒

谁转琵琶弹侧调,征尘万里伤怀抱。客散黄昏庭院悄。灯相照,春寒燕子归来早。

可惜韶光虚过了,多情人已非年少。只恐莺啼春又老。知音少,人间何处寻芳草。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一、二句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叙写了词人听到琵琶声而引起的无限感慨。
B.“征尘万里”点明了客居他乡的处境,“伤怀抱”一词奠定了全词的感情基调。
C.“只恐莺啼春又老”一句既点明时令,又在景物描写中寄托着强烈的情感。
D.燕子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充满情义,燕子早早归来给自己带来了慰藉。
2.有人说词的下阕充满了悲惋之情,请结合词句分析。
2019-11-11更新 | 21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次韵东坡还自岭南①

李之仪②

凭陵岁月固难堪,食檗多来味却甘。

时雨才闻遍中外,卧龙相继起东南。

天边鹤贺瞻仙袂,云里诗笺带海岚。

重见门生应不识,雪髯霜鬓两毵毵③。

注:①写作背景:苏轼因新旧党争被发配岭南,元丰年间遇赦返京,作者在他即将归来时作了此诗。②李之仪:苏轼门生,与苏轼感情深厚。③毵毵(sēn sēn):毛发纷披散乱状。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语似慰解而意极酸苦。古人常以黄檗比苦心。虽然物极必反,但决无苦多反而味甘之理,这句是反话正说,实是以反常的甘味来表现极度的苦味。
B.颈联借颔联卧龙腾起之势,描写苏轼从天外归来的风采:鹤驾清风,仙袂飘飘,云里诗笺还带着 海边潮湿的雾气。
C.尾联从浪漫的想象跃回现实,写苏轼容颜变老,归来后重见门生不相识的情景。
D.此诗中间两联意奇境阔,首尾两联情悲语酸,却并无不协调之感。从这首诗能将飘逸和苦涩相统一的风格来着,有着近似苏轼之处。
2.这首七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018-11-18更新 | 8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张舜民①

楼上久踟蹰,地远身孤。拟将憔悴吊三闾②。自是长安③日下影,流落江湖。

烂醉且消除,不醉何如。又看暝色满平芜。试问寒沙新到雁,应有来书。


[注]①张舜民,邻州(今陕西彬县》人。这首词是作者被贬郴州(今湖南),途经岳阳楼时所作。②三闾:战田时楚国某地三个人姓家族的总称。屈原被贬后曾任三闾大夫,掌管其宗族事务,故后世以此代指屈原。⑧长安:唐朝初期以长安(今陕西西安)为都。唐以后诗词中,常以“长安”代指当朝国都、国君,这里借指当时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
1.上片开头三句(“楼上……三闾”)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词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2.下片“又看……”句中的“满”字有何妙处?“试问……来书”句,折射出词人当时怎样的心理状态?
2018-05-22更新 | 7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