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9 题号:7262265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公民高度认同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66.88%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讨论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生态文明理念。

71.97%的受访者在购买家电时,每次都会或者经常会选择节能家电;69.04%的受访者经常会优先选择公交、自行车或顺路拼车等绿色出行方式;55.83%的受访者在购物时经常会自带手提袭或购物袋;72.70%的受访者能够做到适度消费,减少购买非必需品。

在家庭场所,公民环保行为实践的比例为74.90%。调查表明84.19%的受访者能做到“人走关灯”,79.85%的受访者能够准确识别生活垃圾分类标志。在公共场所,公民践行环保行为的比例为64.02%。调查表明80.88%的受访者能够做到不随手乱扔垃圾,70.25%的受访者能够做到外出用餐“光盘”。在工作场所,公民践行环保行为的比例为53.67%。调查表明56.81%的受访者能够做到“双面打印”。

虽然有39.85%的受访者在近半年内关注过与生态环境保护有关的新闻报道,但近半年内参加环保志愿活动和捐助环保项目的受访者比例仅分别为24.48%和22.51%。28.40%的受访者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保护野生动物,34.84%的受访者能够做到保护饮用水源,在发现周围有人使用野生动物制品或者食用野生动物时,只有25.00%的受访者会加以劝阻或通知有关部门。

调查发现,不论在家庭、公共场所还是工作学习中,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对公民环保行为实践的影响正在逐渐减弱,而文化水平与公民参与环保行为的深度存在关联。52.06%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近半年内关注过生态环境新闻,而小学及以下学历的受访者中仅有27.78%关注过;77.53%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捐助过环保项目,而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受访者中仅有59.29%捐助过;40.45%的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受访者投诉过企业污染情况,而高中或中专学历的受访者中仅有33.56%投诉过。

大部分受访者将自身生态环境行为实践的原因归结于“社会责任感”和“大家怎么做,我就怎么做”,这两项分别占比51.18%和25.58%。

公民选择环保科普形式调查统计表(多选)

(摘自《公民环保行为调查报告》)

材料二:

随着基本环保知识的科普和媒体宣传力度的增强,我国城市居民对于基本环保知识的认知明显提高。以此挺调查反映的民众对PM2.5和气候变暖的认知程度为例,54.2%的民众表示对于PM2.5有一定程度的认知,40.4%民众认为个人日常行为将影响气候变暖,这两项占比均较前两轮调查有大幅提升。

调查同时显示,越来越多的民众意识到个人行为将会对环境保护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民众的环保意识普遍较强。调查发现,对于环保贡献、垃圾分类、自带购物袋购物等问题均给出高度肯定回答,分别是75%、90.3%、81.3%;对于为环保组织捐款、做环保义工等问题,民众的回答也比较乐观,71.1%的民众表示愿意捐款,78.7%的民众表示愿意为环保做义工。对于“政府春节期间是否应该禁止放鞭炮和焰火”问题,80.8%的民众认为应该禁止。与2015年相比,民众在上述几个方面的意识均有了较大提高。另外对于政府解决交通拥堵问题的措施,高达69.8%的民众支持采取汽车限号政策。

(摘编自《<中国城市居民环保意识调查>报告发布》)

材料三:

据媒体报道,最早发现华北超大污水渗坑的是重庆一家环保公益组织。从环保实践来看,环保公益组织、环保公益基金等社会力量是行政力量的重要补充。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如中国近百名知名企业家出责成立的环境保护组织——阿拉善生态协会,不但有力改善和恢复了内蒙古阿拉善地区的生态环境,减缓乃至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沙尘暴的发生,而且增强了企业家的环保社会责任感和公众的环保意识。

(摘编自盘和林《激活环保微力量》)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民高度认同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取得的成绩,多数人关注生态文明理念,有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识。
B.公民选择环保科普展览展示、标语或宣传活动的比例均不足三成,原因在于这些科普形式欠直观形象。
C.公民喜欢的环境保护传播渠道仍以电视、广播为主,但公民选择通过网络了解环保信息的居第二位,值得重视。
D.人们高度认同环保贡献、垃圾分类、自带购物袋购物等,很多民众表示愿意为环保组织捐款、做环保义工。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大部分公民对践行绿色消费理念具有较高的认可度,且融入了日常生活中,不进行不合理消费,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理念深入人心。
B.公民环保行为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公民自身文化水平等有关,但因环保科普力度加大,经济水平对环保行为实践的影响已弱化。
C.材料二以调查数据为证,指出只要大力落实基本环保知识的科普,增强媒体的环保宣传力度,就能促进民众环保意识的普遍增强。
D.材料三以具体个案为例,表明环保公益组织、环保公益基金等社会力量对于环保监督与生态环境治理起到决定性的支撑作用。
3.怎样提升公民环保行为的成效?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说明。
【知识点】 其他中国现当代作家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网易科技讯 11月11日消息,今日凌晨零点,2018年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正式开始。根据现场实时数据,双11开场2分05秒破百亿,26分03秒破500亿,1小时47分26秒破千亿,消费者网购的热情越来越高涨。

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在昨日晚间表示,今年是第十个双11,是感恩的日子。是一个中国人创造的全世界认同的节日。

不过双十一促销开始后,出现了部分用户无法更换收货地址的操作等情况,导致部分商品被抢光。

(摘编自《2018双十一回顾》,2018年11月11日《网易科技报道》)

材料二:

“双十一”,你买了啥?你的购物清单里一定少不了各种家电;你孩子上了小学,购物清单里便多了陪学神器;你开始健身,于是洗碗机换成了家用跑步机……商家提供给你的商品品种越来越多样。打开购物清单,看到的不仅是你当下的需求,更是你的生活方式。

打开你的清单,实际上也窥见了中国消费地图的一隅。在这张地图上,消费不足在部分地区依然存在,不均衡仍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消费对我国GDP贡献率不断提升,扩大内需成为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着力点之一。没有供给质量与水平的提升,就不可能出现购物狂欢季的消费井喷,就不会迎来全面可持续的消费升级。

今年“双十一”恰逢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从一张张购物清单到面向全球的中国“购物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决心,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福祉——更多可选消费品种类。这显示了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而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也进一步增强了国内实体经济的改革意识,更加快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创新步伐。

(摘编自《购物清单小 发展乾坤大》 2018年11月12日《光明日报》)

材料三:

又到了年终中国经济盘点时间,关于电商的口水战又多了起来。这次的导火索是一位企业家指责电商“引诱”年轻人好逸恶劳,不愿意进工厂,削弱了实体经济根基。在实体经济是一国根本的大共识下,这种错误可谓是罪莫大焉。这场争论,可以划上句号了。

几年前,有关电商伤害实体经济的说法就在互联网上大行其道。尽管这些对经济理论的解读似是而非,但打上了忧国忧民的旗号,很容易抓住普通大众的心理。

电商和实体经济的根本关系是生产与市场的关系。实体经济的发达程度有赖于市场规模。电子商务的意义在于它是人类历史上新一轮重大的市场扩张,这种扩张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在人口规模给定的情况下,通过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实现的。中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革命性意义在于,为中国实体经济发展拓阔了必不可少的市场基石。

电商和实体经济第二个关系是创新与增长。创新是经济增长源泉的认识已深入人心。电子商务始于制度创新,除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大数据、云计算等以外,还有无数我们尚未预见到的新技术将在不久出现。这些电子商务发展中出现的新技术,无疑为中国实体经济进步提供了技术驱动。

(摘编自万陆《且看电商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2017年1月9日光明网

1.下列对材料一、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天猫“全球狂欢节”上,人们购物的热情越来越高涨,“双十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认同。
B.在“双十一”促销活动中,出现了部分用户无法更换收货地址的情况,这导致部分商品被抢光。
C.“双十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双十一”时,商家提供给人们的商品品种越来越多样。
D.供给质量与水平提升,促成了网上购物狂欢季的消费井喷,但它不会形成全面、可持续的消费升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消费者越来越对网上购物产生兴趣,在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2018年天猫全球狂欢节成交额破千亿就是证明。
B.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中的进口订单,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扩大开放的坚定决心,也给中国消费者带来了福祉。
C.网上有一些关于电商伤害实体经济的说法。尽管这些对经济理论的解读似是而非,但打上了忧国忧民的旗号,因而很受专家肯定。
D.个别企业家指责电商的经营行为导致年轻人不愿意进工厂,从而削弱了实体经济这一国之根本的根基。
3.电子商务的发展对实体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二、三简要概括。
2019-01-24更新 | 41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手机已成为人们的亲密“伙伴”,有些人甚至睡觉都要把它放在枕边,可这样一个简单举动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英国的一项研究表明,全黑的睡眠环境有利于人体生成一种名为褪黑素的激素,它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睡眠质量。但若把手机带进卧室,或在卧室给手机、平板电脑充电,其散发的蓝光会让人体内褪黑素的分泌受到影响,导致新陈代谢失衡,诱发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疾病。同时,手机的电磁辐射对人体头部危害较大,它可能会对人的中【甲】(shū)______神经系统造成影响,引起头痛、头昏、失眠、多梦和脱发等症状,还会影响深睡眠,降低睡眠质量。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新闻网最近刊登的一项调查显示,至少44%的手机用户睡觉时喜欢将手机放在枕边。而多项科学研究告诫人们,此类不良习惯容易导致手机辐射伤及大脑和人体其他器官,甚至可能增加脑癌等疾病风险。

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院长、手机辐射研究专家乔纳森·萨米特博士在论文中指出,尽管理论上说手机不至于导致癌症,但统计数据表明,手机放枕边等行为有害健康。他说:“手机辐射属于能量较低的‘非电离辐射’,不属于会破坏DNA并可能致癌的‘电离辐射’。但是暴露于这种辐射环境,大脑功能容易受损,我们认为,长期将手机放在枕边会增加【乙】______患脑癌的风险。”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公共卫生学院家庭与社区健康中心主任乔尔·莫斯克威茨博士表示,将手机放在孩子的枕边更容易伤害大脑。手机发出的蓝光和辐射都会抑制褪黑激素分泌,扰乱正常睡眠,长期如此同样会损伤大脑正常功能。

也有研究人员发现,当智能手机在【A】触手可及(唾手可得)的范围内,哪怕处于关机状态,也会影响到大脑的认知能力。为了测试这一影响的程度,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校区的研究人员对近800名智能手机用户做了一系列实验。

在其中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让被调查者在电脑前完成一套需要注意力高度集中才能取得高分的试题,来评估他们的有效认知能力,也就是大脑在指定时间内获取和加工数据的能力。测试前,参与者需要将智能手机调为静音状态,并被随机要求将其手机放在口袋或包里、正面朝下放在桌上,或另一个房间内。结果显示,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的人表现明显优于把手机放在桌上的人,也略好于把手机放在包里的人。研究人员表示,在此实验中可以观察到一个线性趋势,即手机的位置越显眼,人的有效认知能力越低。

研究人员认为,只要手机在视线范围或触手可及的范围之内,就会导致人们注意力下降。并不是手机的推送或通知分散了人的注意力,而是人们下意识地不去“惦记”手机,但意识发布这个指令过程本身就会【B】耗费(消耗)有限的认知资源,造成脑力流失。因此只要手机在身边就会降低人们的认知能力。

国内也有研究显示,在待机状态下,手机的电磁辐射值是2.3毫高斯,而接通后增加到3.4毫高斯。另外,在距离手机5厘米、10厘米、15厘米处手机的电磁辐射值分别为1、0.5和0.3毫高斯。可见,手机在待机和接通两种不同情况下辐射值不一样,并且距离手机越远,电磁辐射值越小。

因此,建议大家在不使用手机的情况下,尽量将它放在远离自己的地方;睡觉时最好关闭。如果做不到,也千万别把手机带进卧室,更不要将其放在卧室充电或置于枕边。因为手机插着电源时,即使不用也会产生少量电磁辐射。此外,不用手机时尽量将其放在离人体1~2米的地方;心脏功能不全、心律不齐的人不要把手机挂在胸前,【C】以免(免除)辐射干扰心脏功能。

(取材于徐澄、沈雁英等人的文章)

1.给文中甲处的拼音写出汉字,给乙处的加点字注上拼音。(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文中A、B、C三处画线的词语可以用其后括号内的词语替换的一处是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原文意思不符的一项是(  )
A.英国一项研究表明,手机带进卧室会诱发肿瘤等疾病,其电磁辐射可引起失眠等症状。
B.美国乔纳森·萨米特认为手机的电离辐射不会破坏DNA而致癌,但增加患脑癌的风险。
C.美国乔尔·莫斯克威茨表示,手机放在孩子枕边扰乱正常睡眠,也会伤害大脑。
D.手机在视线范围或触手可及的范围内,就会导致人的注意力及认知能力的下降。
4.你身边常有将手机放在枕边入睡的同学或亲友,请用文章介绍的原理,劝说他们不要将手机放在枕边或卧室。
2019-01-15更新 | 72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穿过小黑屋的韩江

林渊液

小黑屋

有一天,我发现了那间小黑屋。

这个小屋子真暗。只有在屋子里呆久的人,才能适应吧。可是,如果一辈子呆在小黑屋,它是不是变成了整个世界?

韩江

小时候听说韩江,是在一出潮剧里。这出戏叫做《苏六娘》,里面的乳娘是男角反串的女丑,她就像刚进大观园的刘姥姥,遇山便问什么山,杨秀才答曰“韩山”,问山下那座大厝,答曰“韩祠”,再问山脚下那条溪,杨秀才没好声气地答:“韩江,韩江……”

就这么把韩江懵懂记住了。长长的滨江路,巍巍的古城墙。几百年前的杨家乳娘,走过的大概是这一段。现如今,江水或潺湲或汹涌,都在堤岸的规范之内。如果说当年从戏文里获得的是抽象的韩江,那么,得识具象的韩江却费了一番周折。

历史的私生子

人到中年,在回访自身历程的同时,对这片切肤的土地也起了关注。既往碰触到的母语文化,琐碎,不成体系,真假莫辨。当我一步步接近真相,心里竟莫名地失落与恐慌。终于,在一个午夜时分,禁不住失声大哭,泪水涟涟。我发现自己是个私生子。

料想不到,这一场中年爆发的文化认同危机,比起少年时有过而无不及。

莫非小黑屋出现之时,一切已有征兆?

我们这一代,大都还是从学校的课本里学到的中国历史。那些朝代的变更被历史老师编成歌诀,读来朗朗上口,它成为了我们对于大历史的共识和依赖。不管是一滴水、一尾鱼还是一只浮游动物,似乎有了这个共同的历史,大家便有了共同的过往和未来。

可是,在潮汕平原,我们的身世为何如此扑朔迷离?

尽管,我们的方言中存在诸多古汉语化石,我们的民俗、建筑、艺术、膳食中遗留有诸多宫廷和贵族迹象,我们可以去考据论证,然后抱住中原后裔的大腿不放。可是,我一直对土著怀有深厚的温情,甚至,我怀疑自己的血脉里有他们一半的血统。

河流不息

一个地方的历史人文,对于生活其中的微若草芥的个人来说,意味着什么?我半辈子从未离开家乡,却时常有一种梗迹萍踪之感。甚至,当在朋友群中发现小黑屋的围墙时,还曾有过闪念,我或许是从他们身边走失的。

韩江为何姓韩?这大概是所有人的疑问。江山改姓,在封建王朝该是帝王家的待遇。可是,这个地方为何独独尊韩呢?“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这才是韩愈的意义所在。

他是一面大纛。①

太阳照耀的是强势的中原文化,弱势文化从来就只有被强势文化绑架的命运,而不可能相反。对于韩愈的选择,大纛猎猎,依然是弱势对于强势的投诚。

儿子读小学时,学校要求他们写一篇“春天”的作文。他望着门口的大叶榕发呆,脸上是与其年龄不相匹配的忧烦。书上说的,秋天来了落叶满地,可是,我们的大叶榕是在春天落叶的。当他提出质疑时,作为写作者我好羞愧。潮汕大地的树们这么多年被绑架在那座小黑屋里。我该如何打开小黑屋,让光线透射进来?这里,不止有大叶榕,还有树底下的人、工夫茶和戏文,当然,还有韩江从小黑屋穿流而过。

河流不息,生命不止,这是最值庆幸的事了。

【注】大纛: dào,指古代行军中或重要典礼上的大旗。

1.下列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散文第一节就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提出“小黑屋”问题,并发出了深思,吸引读者阅读下去,并营造了一种深沉凝重的气氛。
B.散文以作者的成长经历为线索,层层推进,深入思考地方文化,作者执着于追寻潮汕土著文化是因为其具有一半的土著血统。
C.散文善于用小故事表现大问题,自己儿子对“春天”与“秋天”的思考,其实也暗示了当地人在接受强势文化时的无奈与反思。
D.作者发现的“小黑屋”问题其实就强势文化与弱势文化关系的问题,这篇文章不仅令人深思,而且给予我们警醒:如何更好的传承保护地方文化。
2.作者“半辈子从未离开家乡”,为什么会“时常有一种梗迹萍踪之感”?
3.你如何理解“小黑屋”的多重内涵?请结合本文进行简要分析。
2018-03-29更新 | 15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