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其他当代作家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2 题号:737040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最近,《南方都市报》记者只花了700元,就买到了同事包括名下资产、乘坐航班记录、网吧上网记录等个人信息。如果说这是当前个人信息泄露状况的极端展现的话,那么日常生活里,信息泄露使人们因处于这种“信息裸奔”之中而变得麻木。

这种“麻木”事出有因。南都记者曾向警方求助,警方也难以给出直接的解决方案——治理个人信息贩卖的薄弱可见一斑。除了个别引发社会高度关注的恶性案例,多数时候个人信息保护处于一种低效的窘境。

个人信息保护的缺失给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同样带来了诸多隐患。有关专家在谈及国家应尽早启动个人信息保护法立法时就提出,如果没有隐私保护,人们可能就不愿意上网,也不愿意推动“互联网+”进入各行各业,这对于国家推动“互联网+”战略不利。就此而言,避免“信息裸奔”理应成为实施“互联网+”的基础。

(摘编自《个人信息裸奔的互联网社会难以走远》,2016年12月14日《中国青年报》)

材料二 

(源自补天平台《2016年网站泄露个人信息形势分析报告》)

材料三 2016年6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正式实施,将对许多网上行为设立实名认证,旨在给网络营造一片安全、诚信的“清爽”空间。

近年来,随着网络乱象频频出现,实名制已成大势所趋,微信、微博、支付宝、铁路12306等软件目前均已设立实名制门槛。此次网络安全法的实施,无疑意味着实名制的全面到来。匿名环境下,有的网友会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而不担心承担后果,导致谣言、诈骗以及各种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提供了基本的追溯机制,使得网络空间的行为不因技术的虚拟性而陷入无法追踪、无法追责的混沌状态。此外,实名制也能让种种违法违规和不诚信行为付出应有代价。

(摘编自新华社《网络实名制全面到来,如何保障我们的虚拟空间更“清爽”》,2017年8月30日)

材料四 要结合《网络安全法》对网络实名制的纲领性规定,进一步制定和完善相应的实施细则。针对网络侵权案件可能遭遇的执行难困境,可组建和利用专项民间基金对受害人的损失进行补救。当前,“身份证号码查询系统”是各领域在认证身份信息时普遍应用的系统,因此,要努力提高网络运营者的技术水平,实现“身份认证系统”与网站后台数据库的有效衔接。目前,《网络安全法》以及其他针对实名制的管理法规中,主要是对网络运营者的责任作出规定。在责任承担主体方面,应既包括网络运营者,也包括没有实名认证的人;在责任的追究方面,既要让网络运营者承担有限责任,又要以具体情形为根据,追究违反网络实名制的网民的责任。

(摘编自贾登勋、杜一冉《我国网络实名制的困境与出路》)

1.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2016年补天平台共收录的可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359个,与2015年相比有大幅度下降。
B.相比2015年,2016年可致个人信息泄露的网站漏洞数量下降,这表明单个漏洞造成的危害在减小。
C.2016年网站漏洞和可能泄露个人信息数量在年内呈起伏不定的状态,但二者在5月均达到最高值。
D.2016年5月至7月的网站漏洞数量与可能泄露个人信息的数量之间呈正相关,8月至10月呈负相关。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在网络上花钱买到个人信息只是个人信息泄露的极端表现,在现实生活中不必担心个人信息泄露。
B.人们在“信息裸奔”中变得麻木,与对个人信息贩卖进行治理的薄弱和对个人信息保护的低效有关。
C.缺失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会给“互联网+”有效发挥作用和国家推动“互联网+”的战略带来隐患。
D.匿名的网络环境会使谣言、诈骗以及语言暴力横行,实名制则会以其追溯机制完全消除网络乱象。
E.材料一、三均关注个人信息的有关情况,前者指明了信息泄露的危害,后者侧重如何保护个人信息。
3.怎样才能有利于实施网络实名制?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槃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这里,“圆”均可作为“圆满”、“大美”和“至美”来解。

圆在中国哲学中意味着道境和禅境,易、庄、禅不约而同地将圆作为最高的精神境界,其中具有深刻的美学内涵。儒家的不偏不倚的中庸、道家的有无相生的哲学思想、佛家的因果报应的轮回观、《周易》用以解读宇宙人生奥秘的太极思维模式,以及本文论述的“大团圆”的审美心理,似乎都存在于同一个圆的图式之中。“圆”既是完满的象征,是循环往复的表现,也是华夏民族对社会、人生,以及自身理想的一种构想、理解和追求。体现在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则一切都应该圆满无缺,缺则有憾。中国古代悲剧最悲的要算是关汉卿的《窦娥冤》了,剧中不但有血溅白练,而且还有六月飞雪,可谓惊天地泣鬼神,充分显示了窦娥冤屈之大、痛苦之深。但作者笔锋一转,却来个“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由悲转喜、由缺为圆。对圆的崇尚似乎已成了一种弥散性的文化——审美理想的规范,“大团圆”即是审美主体对规范的崇尚与屈从,也是审美主体对传统规范的迎合与妥协。它虽然推进了中国文学艺术对中和之美的追求,以及向圆熟精致的技能方面的发展,却也遏制了中国艺术,特别是悲剧中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或人物被毁灭的怵目惊心的震撼,以及撕肝裂胆的残酷。

1.下列关于原文的内容表述,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大团圆”审美心理在戏曲小说中以申冤昭雪、报仇雪恨等形式出现,即使不可能在现实中体现,也可能在梦境中显现。
B.“大团圆”审美心理现象是中国特有的,并且在宋代以后的戏曲小说中大量出现,其形成与中华民族的尚“圆”观念有关。
C.“大团圆”审美心理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在其影响下,中国的悲剧往往缺乏美的、崇高的、善良的事物和使人触目惊心的震撼。
D. 《窦娥冤》等中国戏剧,如果没有“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这一类“大团圆”情节,就不能产生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中国古典戏曲为例,重点论证讲究“团圆之趣“是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B.文章第二段从对自然的观察认识和农业收成多寡的影响因素揭示华夏先民亲和崇尚“圆”的原因。
C.文章最后一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论证,“大团圆虽然使中国古典文学领先于世界,但也遏制了中国文学的发展。
D.文章整体采用了“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形式,文章的主体内容阐述了“大团圆”审美心理的文化根源以及“圆”的哲学、美学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四季的往复、日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中,智慧的华夏初民逐渐抽象出“乾为天、为圆”的
先进观念,对天的崇拜导致了他们对“圆”的崇尚与亲和。
B.《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和申冤昭雪、孤儿报仇一样,都是“大团圆”这种传统审美心理的表现。
C.“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中二人相爱却无法在一起,双双为情而死。结局为二人化蝶双飞,这也是讲究“团圆之趣”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D.《窦娥冤》等中国戏剧,如果没有“窦天章为女申冤昭雪”这一类“大团圆”情书,就能产生更加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018-02-07更新 | 53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什么是大数据,迄今并没有公认的定义。从宏观世界角度来讲,大数据是融合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类社会三元世界的纽带,因为物理世界通过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有了在信息空间中的大数据反映,而人类社会则借助人机界面、脑机界面、移动互联等手段在信息空间中产生自己的大数据映像。从信息产业角度来讲,大数据还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强劲推动力。

相较于传统的数据,大数据具有体量大、速度快、模态多、难辨识和价值大密度低的特征。但大数据的主要难点并不在于数据量大,因为通过对计算机系统的扩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数据量大带来的挑战。其实,大数据真正的挑战来自数据类型多样、要求及时响应和数据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程学旗等《大数据系统和分析技术综述》)


材料二:

以互联网为载体的大数据,是指人们依托互联网而将自己的行为信息与人际间的互动信息以互联网能识别、分析与保存的方式所产生的海量数据。互联网中大数据的价值再造过程如下图。


(摘编自章政等《大数据时代的社会治理体制》)


材料三:

“神威·太湖之光”,系统采用全国产处理器构建,峰值性能每秒超过 12.5 亿亿次,是世界第一的超级计算机。

2017 年,共有五项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入围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戈登·贝尔奖”的提名,其中两项获奖,这是中国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近年来最重大的突破。“神威·太湖之光”将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神威·太湖之光’有着大数据应用的天然优势。”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左宁说。超算具有强大的数据存储、检索、计算、分析能力,而现在的大数据应用与新一代人工智能密切结合,“神威·太湖之光”将为二者深度融合应用提供技术支撑。

“未来,国家超算无锡中心将是一所‘人工智能’大学。”科学家张晖这样描绘未来。他说,这所大学的学生并不是人类,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在超算的“培训”下,智能机器人将拥有独立思考的“头脑”。比如医院的 CT 机可以代替医生去诊断分析病情,通过大量数据的计算,选择最优解决方案,甚至比人做得更好。

(摘编自过国忠《“神威·太湖之光”,入选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马雪梅、顾庆赟《超算,开启人工智能新时代》)


材料四:

“神威·太湖之光”背后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研发人员平均年龄只有 25 岁。

早在 2015 年夏天,以清华大学为主的科研团队就来到无锡。这群年轻人肩负着一个重要使命,要为这款完全国产化的超级计算机打造属于自己的系统。超算团队当时的工作环境简陋,甚至连空调都没有。他们面临的挑战也是艰巨的。“机器是全新的,硬件是全新的,软件与应用都不完善,只能迎难而上。”29 岁的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主任助理甘霖说。当时,唯一的优势就是这支年轻的团队,快速学习与大胆尝试是团队的优势。

团队里的王冬见证了“神威·太湖之光”成长的整个过程:从被欧美技术封锁,到研制出完全国产芯片,再到完全国产化的超算诞生,并成为具有全世界最快运算速度的计算机,最后获得国际高性能计算应用领域最高奖。王冬说,这是一个“彻底强大起来”的过程,中国的科学家们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

(摘编自李超《攀上世界超算最高峰,青春闪耀“太湖之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为融合物理世界、信息空间和人类社会的纽带,大数据不但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也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B.人类社会借助技术手段在信息空间产生的大数据映像,有一部分经过互联网的识别、分析与保存,有可能被收集、整合,应用于生产生活。
C.相较于传统数据,大数据的体量更大,但这不是目前大数据应用的主要难点,因为体量大带来的挑战可以通过扩展计算机系统得到缓解。
D.在互联网大数据应用中,个人、企业用户因产品或服务而产生的数据,经过云计算整合后形成大数据,反馈给各行业生产者,实现价值再造。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两项是
A.“神威·太湖之光”峰值性能每秒超过 12.5 亿亿次,是目前世界第一的超算,在应对数据体量大、要求及时响应等大数据应用挑战上有优势。
B.两项基于“神威·太湖之光”的应用获得“戈登·贝尔奖”,表明我国超算研制水平和高性能计算应用能力已全面超越欧美,位居世界第一。
C.未来,医院的 CT 机有可能代替医生诊断分析病情,这是因为 CT 机在超算的“培训”下会计算懂决策,将拥有能独立思考、超人的“头脑”。
D.国家超算无锡中心的研发人员平均年龄只有 25 岁,年轻使他们具有快速学习与大胆尝试的团队优势,使他们能克服种种困难,完成研发任务。
E.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成长的过程,也是以清华大学为主的科研团队成长的过程,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科学家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3.在未来,“神威•太湖之光”这一类的超级计算机将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
2018-03-14更新 | 89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2017年10月29日,“未来科学大奖”颁奖典礼在京举办。清华大学教授、结构生物学家施一公,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量子通信卫星“墨子号”首席科学家潘建伟,北京大学教授许晨阳分别获得“生命科学奖”、“物质科学奖”和“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奖”。

中国的未来能否回到科学的制高点?对此,施一公说:“中国在过去两三百年期间科学技术没有领先过,一直是受惠于世界科技进步带来的成果。现在的年轻一代应该有危机感,中国的科技水平与国家命运______。”潘建伟表示,量子研究在“二十年前是做梦都不敢想的”。许晨阳称,是时代造就他今天的成功,“作为年轻的获奖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从事科学研究,在科学中实现自我价值应该成为当今更多年轻人的选择。”

当代世界正处于从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变的历史时期。未来社会,科学将作为"社会中轴"起决定性作用。科学在塑造人类思维方式和完善人类理性方面将持续发挥作用。

中国要成为世界科学强国,必须进行文化的推陈出新。这不仅要求对自己的文化传统有自觉意识,还要求进行爱因斯坦说的“真理的再发现”,即“真理必须一次又一次地为强有力的人物重新加以雕刻,使之适应雕刻家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的需要”。

(取材于“中国日报网”相关报道)

材料二

这几个中国年轻人正在致力于用科技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随着传感器和人工智能技术的逐渐成熟,智能驾驶已经慢慢从“概念化”走向了“实用化”。吴甘沙就瞄准了这个对很多人来说完全陌生的领域,他要颠覆人们对“无人驾驶”的认识,完成一个全天候、全区域、全速度的无人驾驶过程。一辆真正的无人驾驶汽车应该像一个舒适的移动包厢,没有方向盘、刹车、仪表盘,使用者只需“告诉”汽车自己的目的地即可。“无人驾驶”值得所有人期待。试想一下,如果实现了无人驾驶的话,那么车与车、车与路会形成完善的网络。每辆车都会按照特定的次序、特定的速度通行。车辆在十字路口不用等待,也不会撞上其他的车。这将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重大变革,交通事故以及交通拥堵大幅下降,城市的通行效率不断提升。可以想象,未来10年到15年,无人驾驶将重构未来的城市,给这个社会带来更多的便利,也会解决很多社会问题。

最近,全球第一部人工智能配音的纪录片《创新中国》播出,为配音提供技术支持的就是科大讯飞集团。“讯飞超脑”计划的主要负责人魏思,领导着一个被称为“超脑小组”的团队,目标是实现“让机器能听会说、能理解会思考”。魏思带领他的团队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机器学习等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并拿下国际权威比赛的冠军。科大讯飞翻译机操作起来十分简单,只要连接网络,按住蓝色按钮,对着翻译机讲中文,它就可以立刻翻译成英文。按住红色按钮,就能把对方的英文翻译成中文。最神奇的是它还能分辨各种方言,比如:东北方言“干哈呢”以及河南方言“恁弄啥呢”,都能准确地翻译成“What are you doing”。因为操作简单,所以对小朋友和老年人来说十分便利。魏思和他的团队更希望制造出可以“思考”的翻译机,可以分辨谈话对象细微的表达变化。展望下一个10年,他们表示,“希望我们能触及智能的本质,解开智慧之谜”。

很难想象,脚下的土地会和天上环绕的卫星有什么关系,它们的相遇源于一位年轻人。他叫张弓,曾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大数据科学家。两年前,张弓返回中国并意识到中国土地碎片化的问题,希望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驱动中国农业向数据化方向转化,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的难题。张弓和他的团队表示,“太空和土地并不是完全无关的两个领域,卫星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耕作,获得更大的产出。”通过卫星,我们可以获得每一块土地的数据从而做出更合理的决策。比如北京75%的蔬菜都来源于山东寿光,先让卫星拍摄下这个地区的图片,再通过机器自动计算大棚的数量。然后通过大数据分析,为当地农场提供一系列服务,如:种植面积测算、作物长势监测、生长周期估算、产量预估、自然灾害预测、病虫害预警等,从而实现科学种地。张弓提出了一个概念:从“看天吃饭”到“知天而作”。只有了解外界环境的各种信息,充分掌握各种数据,才能给出最合理的规划。

(取材于“科技前沿”相关报道)

材料三

现代科学诞生在欧洲而未诞生在中国,但是这并不表明中国科学传统也失去了其未来的意义。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中国文化传统中保存着"内在而未诞生的最充分意义上的科学",“好于道”则“进于技”,道是客观规律,技是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道高于技。他并不把传统中国科学视为近代科学的一个失败的原型。

《庄子·天地》一篇中写道:“故通于天地者,德也;行于万物者,道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艺者,技也。”中国传统科学的学科是各自独立的,天文学家在朝廷里计算历法,医生在社会上为人治病,道士在山中炼丹,并不感到有必要彼此发生技术上的联系。但是各个学科都有大体一致的宇宙观。《易经·系辞》说“仰观天文,俯察地理”。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历史学家钱穆认为,“天人合一”的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世界的最大贡献。

战国楚人甘德的《天文星占》和魏人石申《天文》合称《甘石星经》,作为世界最早的天文著作记录了800个恒星的名字,测定了其中121颗恒星的方位,描述了五大行星的运动规律。约成书于西汉时期的《九章算术》,划分为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和勾股九章,包括了现在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它总结了秦汉以前的数学成就并确立了中国数学的发展范式,即从实际问题出发建立模型的数学观、形数结合的数学理论体系和逻辑与直观结合的数学推理方法。后世中国数学著作多宗《九章算术》体例,成为汉代以降2000年之久数学之研究和创造的源泉。《九章算术》中有关分数、比例和正负数的概念和运算早印度800年和早欧洲千余年,它与古希腊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相媲美而东西辉映。东汉张衡著《灵宪》并制浑天仪,阐述宇宙如何从混沌的元气演化出浑天结构的物理过程,其中包括天地的生成、天地的结构以及日月星辰的本质及其运动等诸多问题。它把中国古代天文学水平提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度,一直指引着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在世界天文学史上《灵宪》亦属不朽之作,它所代表的思想传统与同一历史时期托勒密的《至大论》所代表的西方古代宇宙结构亘古不变的思想传统大异其趣,却与现代宇宙演化学说的精神契合相通。

一个民族的国际地位决定于它对于人类事务所做出的贡献。中华民族曾经在农业文明的发展过程中为人类做出举世公认的重要贡献,而在创造和发展工业文明的过程中则贡献甚少。中华民族振兴的关键在于为文明的进步做贡献,并克服当代世界所面临的文明危机。

(取材于《中国科学院院刊》)

1.填入材料一第2段横线处最恰当的成语是(  )
A.相辅相成
B.不离不弃
C.息息相关
D.并行不悖
2.根据材料一,我们“为之工作的那个时代”最本质的特征是(  )
A.中国在未来重回科技制高点
B.由经济社会向智力社会转型
C.自觉认识本民族文化的长处
D.对本民族传统文化推陈出新
3.根据材料二,无人驾驶技术能解决很多交通问题,对此评价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B.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C.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D.举直错诸枉,可使枉者直
4.根据材料二,下列对智能翻译应用前景的推断,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退休老夫妇可以没有任何语言障碍地畅游世界
B.不会外语的人也能欣赏各个国家的原声影视剧
C.智能机器人在与人类交流时善于“察言观色”
D.促使方言消亡,人们用同一种语言交流
5.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知天而作”的成果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A.利用卫星数据解决中国土地碎片化问题
B.通过卫星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系列服务
C.将太空设备用于蔬菜种植
D.通过大数据分析消除自然灾害
6.下列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易经》与《诗》《书》《礼》《乐》《春秋》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B.“天人合一”指人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
C.庄子,名周,先秦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
D.张衡博学多才,在天文、地理、文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所建树。
7.下列对材料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科学没有诞生于中国,中国传统科学思想是一种失败的原型。
B.虽然中国古代没有一个整体的科学形象,但各学科的思想基础基本一致。
C.《灵宪》一书所代表的宇宙观与西方古代宇宙观不谋而合,交相辉映。
D.中华民族历史上的科技发明与贡献将保证我们永远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
8.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试说明中国未来回到科学制高点的条件。
2018-04-10更新 | 6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