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北宋 > 苏轼(1037-110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13 题号:754640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赤壁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苏子愀然,正襟坐 危:端正
B.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萦绕
C.况吾与子渔樵于江之上 渚:江边
D.侣鱼虾而麋鹿 友:友好
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望”指农历小月十六日,大月十七日;“七月既望”意思是“七月过了望日”,就是农历七月十七日。
B.“明月之诗”“窈窕之章”出自《诗经·陈风·月出》,其中有“舒窈纠兮”之句。
C.文中的“蜉蝣”和《逍遥游》中的“朝菌”“蟪蛄”均意指人生短暂。
D.中国古代赋体常用主客之间相互问答、最终抑客而扬主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问答就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其间的清风、白
露、高山、流水、月色、天光之美。这是正面描写泛舟游赏景物。
B.一曲洞箫,凄切婉转,其悲切低回的音调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气一振。
C.主人以“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壁的历史古迹作答,客人的回答表现了一种浪漫主义思想,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和积极进取的一面。
D.第4段是苏轼针对客的人生无常的感慨而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实则也是宽慰自己。这里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登泰山记

姚鼐

泰山之,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登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祖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史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桐城姚鼐记。

后赤壁赋

苏轼

是岁十月之,步自雪堂,将归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注:①临皋(ga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苏轼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②冯夷:水神。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阳:山的南面。B.京师:一般指国都。
C.行宫:皇帝出外巡行时居住的处所。D.望:望日,农历每月十六。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余始循                       待子不时之需
B.至泰安                           将归临皋
C.东谷,古谓之天门溪水   飞鸣而过我
D.远古刻尽漫失                 凛乎不可留也
3.下列对两篇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泰山记》叙说登山经过,描写夕照和日出胜景,综述名胜古迹,详略得当。
B.《后赤壁赋》沿用了赋体主客问答、抑客扬主的传统写法,抒发自己的人生思考。
C.《登泰山记》以“桐城姚鼐记”结尾,交代作者;《后赤壁赋》结尾梦醒不见道士,余味深长。
D.姚生动描绘泰山的山石树松,苏轼客观点出赤壁的江岸水月,都在寻找精神慰藉。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B.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C.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D.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
(2)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2022-02-13更新 | 19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方山子传

苏轼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前十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佯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有删改)


①方山子:陈慥,字季常,凤祥(今属陕西)知府陈希亮之子,苏轼任凤祥签判时与他交游。②光: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黄:黄州,州治在今湖北黄岗县。③朱家、郭解:均为西汉著名游侠。事见《史记·游侠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B.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C.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D.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     
A.方山冠:汉代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之冠,唐宋时隐者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B.谪居:官吏被贬官降职到边远外地居住,“谪居卧病浔阳城”中“谪居”即此意。
C.公侯: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本文泛指有爵位的贵族和官高位显的人。
D.苏轼: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其散文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陈慥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陈慥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2)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5.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请写出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语句。至少答出3处。
2022-03-12更新 | 18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藉。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1.对加点词的用法及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山川相,郁乎苍苍 缪:通“缭”,盘绕
B.顺流而也 东:名词作状语,向东
C.鱼虾而友麋鹿 侣:名词意动,以……为伴侣
D.知不可乎得 骤:一下子,很轻易的
2.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壬戌,天干地支纪年法,在文中指1082年,也就是宋神宗元丰五年。
B.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既”表示完成、已经,“望”即每月农历十五。
C.赋,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究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
D.苏轼,字子暗,号东坡居士,北宋的著名文学家,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3.下列语句全都表现客人面对赤壁之景“悲伤”的一项是( )
①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 ②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③山川相缪,郁乎苍苍 ④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⑤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⑥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A.①③⑥B.②④⑤C.①④⑥D.②③⑤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是宋代文赋的代表作品,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团练副使时期,期间,作者曾先后两次游览黄州城外的赤壁,并写下两篇游记,本文是前一篇。
B.文章由夜游赤壁的情景写起,泛舟游览赤壁之乐溢于言表;后苏轼饮酒乐极,扣舷而歌;客人听洞箫和之,悲咽低回,这是他由乐转悲的根本原因。
C.第三段采用了主客问答的形式,流露出一些消极的思想;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何况我辈?客的回答尽显人生短暂无常的悲观情怀。
D.第四段以江水、明月为喻,阐发了“变”与“不变”的哲理。从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虽然身处逆境,却不甘清沉,依旧乐观,豁达与超脱的苏轼。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2)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2021-01-08更新 | 125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