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刘基(1311-1375)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153 题号:7610813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穆天子得八骏以造王母,归而伐徐偃王,灭之。乃立天闲、内外之厩。八骏居天闲,食粟日石;其次居内厩,食粟日八斗;又次居外厩,食粟日六斗;不企是选者为散马,日食粟五斗;又下者为民马,弗齿于官牧。以造父为司马,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穆王崩,造父卒,八骏死,马之良驽莫能差。然后以产区焉。冀之北土纯色者为上乘,居天闲,驾王之乘舆;其厖为中乘,居内厩,以备乘舆之,戎事用;冀及济河以北,居外厩,诸侯及王之公卿大夫用之;江淮以南为散马,以递传、服百役,大事弗任也。其士食亦视马高下,如造父之旧。

及夷王,盗起。内厩之马当服戎事,皆饱而骄,闻钲鼓而辟易,望旆而走。乃参外厩。二厩之士不相能,内厩曰:“我乘舆之骖服也。”外厩曰:“尔食多而用寡,奚以先我?”争而闻于王,王及大臣皆内厩。既而与盗遇,外厩先,盗。内厩又先,上以为功,于是外厩士马俱懈。盗乘而攻之,内厩先奔,外厩视而弗救,亦奔。王大惧,乃命出天闲之马。天闲之马,实素习吉行,乃言于王,而召散马。散马之士曰:“戎事尚力,食充力强;食之倍者且不克荷,吾侪力少而恒劳,惧弗肩也。”王内省而惭,慰而遣之,且命与天闲同其食,而廪粟不继,虚名而已。于是四马之足交于野,望粟而取,农不得植,其老羸皆殍,而其壮皆逸入于盗,马如之。

王无马,不能,天下萧然。取材于刘基《郁离子》


【注】①八骏:传说中穆天子的八匹骏马,能日行万里。 ②造父:古之善御者。 ③厖(máng):毛色杂乱。
④士食,这里指养马人所得到的待遇。   ⑤辟易:退走。   ⑥吉行:在安定环境中驾车。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备乘舆之                           阙:空缺,空额。
B.外厩先,盗                           北:败走,败逃。
C.王及大臣皆内厩                    右:亲近,偏袒。
D.王无马,不能                       师:师法,效法。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不企是选者为散马∥奚以先我
B.驾王之乘舆∥乃参外厩
C.戎事用∥于是外厩士马俱懈
D.皆饱而骄∥食充力强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故天下之马无遗良
因此天下的良马没有被排除在外的
B.马之良驽莫能差
马的优劣好坏没有人能够区分开来
C.二厩之士不相能
内厩以及外厩的养马人能力都不够
D.食之倍者且不克荷
吃得多一倍的马尚且不能担负战事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穆天子时,八骏以及其它各类良马各称其职,各得其所,天下相安。
B.穆天子驾崩以后,主事者依据出产地以及毛色差异来衡定马的优劣。
C.夷王面临“盗起”的变乱,才发现天下之马竟然都没有征战的本领。
D.“与天闲同其食”也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最后导致夷王“无马”可用。
5.本文借谈“马”来谈“人”,你是如何理解这一点的?请结合文意作简要分析。
【知识点】 刘基(1311-1375) 应用类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大勇斋记

勇,天下之达德,仁知之卒徒也。仁知帅乎中,坚挺乎其不回,于是选锋【1】劲骑,听指麾而疾驰,如雷如霆,不可遏也,夫是之谓勇。盖仁知不能自行,而驾勇行,及其成功,则勇亦得参乎仁知,同为达德。苟不周于仁知,昧乎不辨其是非,茫乎不计其公私,惟其情之所而果行焉,曰吾天下之勇也;知有勇,而不知有身,而不知其违乎仁,既违乎仁,不得谓之知。故德之蔽,惟勇为多。

庐陵张生名其室曰大勇。大勇之云,盖出自《孟子》。其一则对齐宣王之问,而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盖当是时,周德衰矣,周命替矣,天下之民困虐政极矣。齐万乘之国,七九有之一【2】苟有志于斯民,则文武之事,反掌可为。勇之时义,岂不大哉?然非所以为众人言也。其一则引曾子谓子襄之言曰:自反而不直,虽褐宽博【3】,吾不惴焉;自反而直,虽千万人,吾往矣。其意惟在论北宫黝、孟施舍之勇,非圣人之徒之勇而已。曾子,传孔子之道者也。孔子论行三军,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必不怙恃直,而以身当千万人也必矣。且直不直在我,于人乎何与?虽千万人,吾往矣,抑亦何所用其直哉?曾子之雅言,称吾友犯而不校。子思作《中庸》,得之曾子也。及其语勇,则引孔子告子路之言曰:衽金革【4】,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而君子居之。则子路之勇,孔子未取也,曾子亦未之取也,然则如之何?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人人之所难,而颜子跃然之,君子之大勇盖如是!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之大勇盖如是。

生也好勇,盍求诸孔子之训,而服膺【5】乎颜子之事、曾子之言?则其为勇也,庶几乎无蔽矣!于是乎言。

(取材于刘基《诚意伯文集》)


注释:【1】锋:借指刀、剑等有刃的兵器。【2】七九有之一:长久为战国七雄之一。九,通“久”。【3】褐宽博:古代贫贱者所穿的宽大粗布衣服。亦借指贫贱者。【4】衽金革:以兵器、甲胄为卧席。形容时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迎敌。【5】服膺:衷心信服。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惟其情之所而果行焉       徇:依从
B.而之以周文王、武王之事       劝:勉励
C.而颜子跃然       任:承受
D.临大节而不可       夺:夺取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天下之民困虐政极矣       得之曾子也
B.而不知有       则必不怙恃
C.子思作《中庸》       孔子未取也
D.而驾勇       万乘之国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仁知帅乎中       仁智在其中为统帅
B.苟有志于斯民       如果有志于拯救那些百姓
C.称吾友犯而不校       赞扬自己的朋友被冒犯也不计较
D.盍求诸孔子之训       为何不从孔子那里总结各种教训
4.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借为庐陵张生书斋写记文的契机,就“大勇”从正面反复论述。
B.文章开宗明义,勇如同仁智一样,三者并行为天下通行不变的道德。
C.作者认为“勇”的时代意义重大,但这一意义难以跟一般人说清楚。
D.关于大勇,孟子认为曾子高于北宫、孟,孔子则肯定颜渊否定子路。
5.阅读全文,说明勇与仁智的关系,并概括“勇”的几种表现。
2022-01-14更新 | 36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松风阁记

(明)刘基

①雨、风、露、雷,皆出乎天。雨、露有形,物待以滋。雷无形而有声,惟风亦然。

②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①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大小清浊,可喜可愕,悉随其物之形而生焉。土石屃赑②,虽附之不能为声;谷虚而大,其声雄以厉;水荡而柔,其声汹以豗。皆不得其中和,使人骇胆而惊心。故独于草木为宜。而草木之中,叶之大者,其声窒;叶之槁者,其声悲;叶之弱者,其声懦而不扬。是故宜于风者莫如松。盖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嵸,潇洒而扶疏,鬖髿而玲珑。故风之过之,不壅不激,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逍遥太空,与造化游。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③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飒飒走石濑;稍大,则如奏雅乐;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方舟上人为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人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偃蹇而优游,逍遥而相羊③,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颍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①(hōng)磕:大声。屃赑(xì bì):蠵龟的别名,此指石碑下的石雕。相羊:同徜徉,徘徊。
1.分析文章开头写雨、露、雷的作用。
2.对第②段画线句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原来它的声音都已附着在其它的物体上了
B.所以它的发声完全依据所吹到的物体而定
C.原来它的声音是一直附着于其它物体上的
D.所以它的声音是一定要追随着其它事物的
3.第②段的层次结构非常清晰,试作简要分析。
4.分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5.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019-10-11更新 | 72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习题。

尚节亭记

刘基

古人植卉木而有取义焉者,岂徒为玩好而已。故兰取其芳,谖草取忘忧,莲取其出污而不染。不卉木也,佩以玉,环以象,坐右之器以欹;或以之比德而自励,或以之惩志而自警,进德修业,于是乎有裨焉。

会稽黄中立,好植竹,取其节也,故为亭竹间,而名之曰尚节之亭,以为读书游艺之所,澹乎无营乎外之心也。予观而喜之。

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至于涉寒暑,蒙霜雪,而柯不改,叶不易,色苍苍而不变,有似乎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乎,有诸中,形于外,为能践其形也。然则节言竹,复何以尚之哉!

世衰道微,能以节立身者鲜矣。中立抱材未用,而早以节立志,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夫节之时义,大易备矣;无庸外而求也。草木之节,实枝叶之所生,气之所聚,筋脉所凑。故得其中和,则畅茂条达,而为美植;反之,则为瞒液(流出汁液),为瘿肿(生出赘瘤),为樛屈(枝干弯曲),而以害其生矣。是故春夏秋冬之分至,谓之节;节者,阴阳寒暑转移之机也。人道有变,其节乃见;节也者,人之所难处也,于是乎有中焉。故国,大节也,在泰伯则是,在季子则非;守死,大节也,在子思则宜,在曾子则过。必有义焉,不可也。择之不精,处之不当,则不为畅茂条达,而为瞒液、瘿肿、樛屈矣,不亦远哉?

传曰:行前定,则不困。平居而讲之,他日处之裕如也。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卉木也                      特:只是
B.乎,有诸中,形于外     信:确实
C.必有义焉,不可        胶:固执
D.国,大节也               让:责备
2.下列各项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谖草取忘忧                                       如吾之衰者,能久存乎
B.然则节言竹                                       古人秉烛夜游,良有
C.阴阳寒暑转移机也                             杳不知其所
D.有似临大节而不可夺之君子               荣辱之境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A.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B.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C.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D.夫竹之为物/柔体而虚中/婉婉焉/而不为风雨/摧折者以其有节也
4.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中“春夏秋冬之分至”说的是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个节气,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历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太阳运动以及所引起的地面气候演变的次序制定的。
B.《四库全书》是乾隆皇帝组织编写的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丛书,“四库”是指经、史、子、集,而解释经书的著作就称为“传”,如《左传》。
C.古代科举制中的会试、乡试、殿试分别为省级考试、京城考试和皇宫大殿考试,其考中者分别称为举人、贡士、进士,殿试一甲三名分别为状元、探花、榜眼。
D.古代把星空与地域相对应,某星宿对着地面的某区域,称为某地在某星的分野。“星分翼轸”是说滕王阁所在地区为翼、轸二星所对的地面区域。
5.下列各项对文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种花植树是为了修身养性,从中汲取精神营养,而不仅仅是为了玩赏,满足自己的嗜好。
B.文中作者认为,世风衰败,道德沦丧,能够凭借节操立身的人很少了,而黄中立异于常人的地方即为崇尚节操因此早早地立下志向。
C.作者援引泰伯、曾子在守大节方面做得很好,而季子、子思却做得不适宜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守住大节,必须选择精准,处置适当。
D.作者于记叙描写中饱含感情,由“观而喜之”到“安得不喜之哉”,再到“岂苟然哉”,赞赏和欣喜之情淋漓于字里行间。既是对黄中立的期许,也隐隐传达了自己的心志。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诚有大过人者,吾又安得不喜之哉!
(2)然则中立之取诸竹以名其亭,而又与吾徒游,岂苟然哉?
2019-02-15更新 | 118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