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隋唐 > 王昌龄(690-756)
题型:古代诗歌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45 题号:7633628
阅读《出塞》,回答小题。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1.诗歌第二句紧承上句,暗示__________,表现出诗人对____________的深厚同情。
2.在诗歌三四句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分析。
【知识点】 王昌龄(690-756)

相似题推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王昌龄的《从军行》,回答问题。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第一、二句写了什么景色,有什么作用?
(2)“穿金甲”的“穿”字有什么表达效果,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017-04-28更新 | 62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比较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搂。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日射

李商隐

日射纱窗风撼扉,香罗拭手春事违。

回廊四合掩寂寞,碧鹦鹉对红蔷薇。

1.对这两首诗的词句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王诗首句点出“不知愁”,次句用春日登楼赏景的行动具体展示她的“不知愁”。
B.王诗三、四句写少女“忽见陌头杨柳色”所引起的感触和联想,表达了 妇的懊悔之意。
C.李诗写射于纱窗上的明媚阳光、撼响门扉的风儿以及笼架上栖息的绿毛鹦鹉,都表明季节已进入“春事违”(春光逝去)的初夏。
D.李诗写人事的孤寂寥落与自然风光的生气盎然,形成鲜明的对比,少妇无意识地撮弄着手中的罗帕,微露了一点儿百无聊赖的幽怨情绪。
2.对这两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两首绝句都写闺中少妇的怨情,而且怨情内涵都完全相同。
B.两首绝句都写了春天美好的景色,都写了少妇见景而生怨情。
C.王诗运用了直接抒情的写法,李诗则婉曲达意,人物的感情“尽在不言中”。
D.两首诗都写得色彩鲜丽而情味凄冷,以丽笔写哀思,语言都很含蓄,给人留下了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
2018-10-26更新 | 70次组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3】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于易水送人一绝

骆宾王【注】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送魏二   

王昌龄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送柴侍御   

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注】骆宾王(约638一684),字观光,唐代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清人陈熙晋说:“临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沦,始以贡疏被愆,继因草檄亡命。”
1.下列对这三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易水送人一绝》中,最后一句寓情于景,是全诗的中心所在,隐含了诗人对现实环境的深切感受。
B.《送魏二》中,第二句的“引”字与“入”字呼应,有不疾不徐,飒然而至之感,耐人涵咏。
C.《送魏二》中,最后两句从视听两个方面,虚实结合,刻画出一个典型的旅夜孤寂的环境。
D.《送柴侍御》中,最后两句通过想象来创造意象,融情入景,表达了诗人与友人的深情厚谊。
2.同为送别诗,骆诗《于易水送人一绝》和王诗《送柴侍御》在写法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1-05-13更新 | 143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