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春秋 > 左丘明(前556-前451)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95 题号:7715427
阅读下面三段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节选自《左传》)

(二)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武阳奉地图匣,以次进。至陛下,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北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愿大王少假借之,使毕使于前。”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

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

(节选自《战国策》)

(三)

天下之事以利而合者,亦必以利而离。秦、晋连兵而伐郑,郑将亡矣,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烛之武一言使秦穆背晋亲郑,弃强援、附弱国;弃旧恩、召新怨;弃成功、犯危难。非利害深中秦穆之心,讵能若是乎?

(选自吕祖谦《东莱‹左传›博议》,有删改)

1.下列对文段(三)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B.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C.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D.烛之武出∕说秦穆公∕立谈之间存郑于将亡∕不惟退秦师∕而又得秦置戍∕而去何移之速也∕
2.下列对(一)(二)文段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执事:指办事的官吏。不直接称对方,而称执事,表示尊敬对方,可译为“您”。
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主要记载了战国前期二百多年间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国先秦历史很有价值的文献,也是优秀的散文著作。
C.陛下:陛下的“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与帝王面对面应对时的敬称。
D.蛮夷:古代泛指华夏民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包括南蛮和东夷。多数情况下,蛮夷戎狄统称蛮夷或四夷。这里指边远地区。
3.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烛之武和荆轲都是令人尊敬的爱国者的形象,烛之武是一个才华横溢、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荆轲是一个英勇无畏的悲剧英雄。
B.烛之武很懂得攻心战术,从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这样很容易说服对方。
C.《烛之武退秦师》中的秦伯是一个善于决策、善谋利益的君王形象;《荆轲刺秦王》中的秦王,是一个色厉内荏、外强中干的暴君形象。
D.烛之武之所以能成功,因为他虑事周全,又具有辩才;荆轲刺秦王所以失败,是虑事不周和因秦武阳“色变振恐”而给荆轲带来的内心慌乱。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3)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兵;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18-19高一上·湖北武汉·阶段练习 查看更多[2]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侯之入也,秦穆姬曰:尽纳群公子。晋侯不纳群公子,是以稚姬怨之。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晋饥,秦输之粟;秦饥,晋闭之籴,故秦伐晋。

晋三败及韩。晋侯谓庆郑曰:宼深矣,若之何?对曰:君实深之,可若何?公曰:不孙。,庆郑吉,弗使。步扬御戎,家仆徒为右,乘小驷,郑入也。

九月,晋侯逆秦师,使韩简视师,复曰:师少于我,斗士倍我。公曰:何故?对曰: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今又击之,我怠秦奋,倍犹未也。公曰:一夫不可狃,况国乎。遂使请战,曰:寡人不佞,能合其众而不能离也,君若不还,无所逃命。秦伯使公孙枝对曰:君之未入,寡人惧之,入而未定列,犹吾忧也。苟列定矣,敢不承命。壬戌,战于韩原,秦获晋侯以归。晋大夫反首拔舍从之。秦伯使辞焉,曰;二三子何其戚也?寡人之从君而西也,亦晋之妖梦是践,岂敢以至。晋大夫三拜稽首曰:君履后土而戴皇天,皇天后土实闻君之言,群臣敢在下风。

穆姬闻晋侯将至,以太子荤、弘与女简、璧登台而履薪焉,曰:上天降灾,使我两君匪以玉帛相见,而以兴戎。若晋君朝以入,则婢子夕以死;夕以入,则朝以死。唯君裁之。乃舍诸灵台。

公曰:获普侯,以厚归也。既而丧归,焉用之?且晋人戚忧以重我,天地以要我。不图晋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重怒难任,背天不祥,必归晋君。公子絷曰:不如杀之。子桑曰:归之而质其太子,必得大成。晋未可灭。乃许晋平。

节选自《左传》


注:晋候,即晋惠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
B.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
C.晋侯许赂中大夫/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
D.晋侯许/赂中大大/既而皆背之/赂秦伯/以河外列城五/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既而不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古人把天干与地支搭配进行纪年、纪月和纪日,文中是纪日,“壬戌之秋”是纪年。
B.右,即“车右”,古代战车上指挥者在左侧,在右边的是负责警卫并防止车身侧翻的力士。
C.伯,古代爵位分五等,“伯”是其中一等,位次在“侯”之前,故文中秦伯比晋侯爵位高。
D.寡人,指“在道德方面不足的人”,是古代王侯的谦称,这类谦称还有“不谷”“孤”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侯为人不仁,内外失信。晋侯回国后对秦穆姬的要求不予理睬,给大臣及秦国的许诺不予兑现,失信于人。
B.穆姬以死相逼,力促释晋。晋侯被俘后,秦穆姬以死相逼,最终促使秦穆公做出了释放晋侯让其回国的决定。
C.秦伯足智多谋,虑事周全。伐晋理由恰当,鼓舞人心;安抚晋国大夫,稳定人心;释放晋国国君,笼络人心。
D.秦晋多次交战,晋败必然。秦军人数虽少,但士兵斗志昂扬;而晋军却因种种原因,士气低落,失败是必然的。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出因其资,入用其宠,饥食其粟,三施而无报,是以来也。
(2)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六国论》)
5.秦国攻打晋国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022-07-26更新 | 7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季文子相宣、成,无衣帛之安,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不闻以妾与马。

(选自《国语·鲁语上》)

[乙]殷仲堪既为荆州,值水俭,食常五碗盘,外无余肴,饭粒脱落盘席间,辄拾以啖之。虽欲率物,亦缘其性真素。每语子弟云:“勿以我受任方州,云我豁平昔时意,今吾处之不易。贫者,士之常,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选自《世说新语·德行》)

[注]①俭:荒年。②率物:为人表率。③豁:抛弃。

1.下列对加点词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水俭——由“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可推断“值”为“遇到”之义。
B.而我妾与马——由“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可推断“美”为“认……美”之义。
C.季文子宣、成——由“惠子相梁”可推断“相”为“做国相”之义。
D.亦其性真素——由“只缘身在此山中”可推断“缘”为“因为,由于”之义。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无食粟                           ②人父兄食粗衣恶
B.①无乃非相人者                    ②其闻道也固先
C.①且吾闻以德荣国华             ②殷仲堪既荆州
D.①辄拾啖之                           ②勿我受任方州
3.下列对句子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贫者,士之常”改为“贫乃士之常”,就变成一个以“乃”为标志词的判断句。
B.“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是宾语前置句,可以理解为“食粗而衣恶的父兄犹多矣”。
C.“不闻以妾与马”是一个省略句,根据文意可补全为“不闻以妾与马(为国华)”。
D.“无乃非相人者乎”中的“无乃……乎”是一个固定句式,解释为“恐怕……吧”。
4.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断句或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①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②子为鲁上卿/相二君矣/妄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以子为爱/且不华国乎
焉得登枝而捐其本!尔曹其存之。
③怎么能做了官就抛弃了根本呢?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个道理。
④怎么能做了官就捐出老本呢?你们一起存它吧。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023-04-10更新 | 65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公六年,秦帅师侵晋,至于韩原。公谓庆郑曰:秦寇深矣,奈何?庆郑曰:君深其怨,能浅其寇乎?非郑之所知也,君讯射也。公曰:所病也?,庆郑吉。公曰:郑也不逊。以家仆徒为右,步扬御戎;梁由靡御韩简,虢射为右,以承公。

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令韩简挑战。

穆公揖大夫就车,而进之。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庆郑曰:忘善而背德,又废吉卜,何我之载?郑之车不足以辱君避也!梁由靡御韩简,辂穆公,将止之,庆郑曰:释来救君!亦不救,遂止于秦。

穆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代之。晋君之无道莫不闻,公子重耳之仁莫不知。战胜大国,武也。杀无道而立有道,仁也。胜无后害,智也。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穆公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

【注】①射:虢射,晋国的卿大夫。②舅: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2B签笔把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涂黑。
今A又B击C之D秦E莫F不G愠H晋I莫J不K怠L斗M士N是O故P众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君其讯射也”与“其可怪也欤”(《师说》)两句中的“其”字意义和用法不同。
B.右,车右,古代在御者右边陪乘的武士,一般是有勇力的人,负责战争中的力役之事。
C.鼓,击鼓,古时战争中击鼓代表进军。文中穆公亲自击鼓有助于激励战士、振奋士气。
D.“亦不克救”与“克己复礼为仁”(《《论语>十二章》)两句中的“克”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庆郑与晋惠公的对话中可知,秦穆公率军入侵晋国与晋惠公的作为有关,庆郑也对晋惠公不满。
B.晋惠公在战场上陷入困境时,庆郑坐视不理,原因之一是晋惠公没有按占卜所得的卦象选择车右。
C.秦穆公向众人询问如何处置晋惠公,公子絷与公孙枝意见不同,最终秦穆公采纳了公孙枝的建议。
D.秦、晋之间这场战争的胜负结果,印证了《孟子》中“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两句所蕴含的道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2)不若以归,复其君而质其子,国可以无害。
5.从这场战争可以看出晋惠公的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2023-08-26更新 | 129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