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现当代文学 > 当代 > 王蒙(1934-)
题型:现代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4 题号:7764227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究竟是在发展我们的精神能力还是相反呢?听听“好声音”、看看肥皂剧,果真能代替反复默诵与咀嚼、温习消化那些花朵般、金子般、火焰般、匕首与针刺般的言语、章节与名篇巨著吗?我们所说的信息,究竟只是一个数量的概念呢,还是具有深度与品质的追求?视听信息能取代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吗?不,那是不可能的。恰恰是语言符号激活了思维与想象能力,取得融会贯通,最大限度地调动精神资源,能够发展延伸、突破已有的知识见解。只要语言文字没有消失,只要语言与思维的密切关联没有改变,只要语言文字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还存在,文学的重要性就不会发生变化。英谚云: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黄鹤楼现在已不在原址,建筑材料也不理想,但是黄鹤楼仍然吸引了那么多游客,原因在于崔颢与李白的诗。以为3D4D视听节目与网络音频视频能代替文学,那就是以白痴的聪明来取代文化与智慧。

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的评价,文学史的特点是看高不看低当然我们个人常常需要经历一个由低向高的过程。文学史不会对各个时代都有的二三流作家多加注意。不要过于重视印数,不要过于相信炒作。传播是手段,不是目的,更不是价值。当然会有许多人以当下市场效益为最看得见的成就,我们不可能排除这样的写作者,他们对于发展文化产业与文化消费有其贡献。但是从长远看,从更重要的意义上看,文学一个民族的精神花朵,是一个民族的品位与素质,是一个族群的精神史,是一个民族的乃至影响世界的智慧与胸襟。我们写作者要敢于看不起那些空心化、浅薄化、恶俗化、碎片化、单纯搞笑、单纯恶搞、咋咋呼呼迎合起哄的所谓作品。取法乎上,仅得其中。我们写诗的人心中应该有屈原、李白、杜甫、希金,我们写小说的人心中应该有曹雪芹蒲松龄巴尔扎克与托尔斯泰,我们写戏剧的人心中应该有关汉卿与莎士比亚。

不要跟着那些似是而非的观点跑。要尽量维护文学这一行当的纯正风气其实所有的伟大作家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克隆的。经典作家经典作品不是当世注定的,不是被任命的,也不是销售排行榜哪怕是获奖名单所能全部反映出来的要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什么事都有一个过程。写得不好,不要怨天尤人。很欣赏网上的一句话:凡是把自己没有写出好作品的原因归咎于环境的人,即使把他迁移到日内瓦湖边的别墅里,他照样—我说的是他更加嘛东西也写不出来。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人云亦云的胡说八道,不跟着起哄。一句话,除了潜心写作,干咱们这一行的人没有别的法门。

(摘编自王蒙《说给青年同行》)

1.作者引用英国谚语“宁可失去英伦三岛,不能失去莎士比亚”,最主要是为了说明(   
A.英伦三岛和莎士比亚相比,莎士比亚作品的精神价值远远胜过英伦三岛的物质价值。
B.莎士比亚的众多文学作品中包括了学问、智慧、理念、心胸、情操与文学的全部内涵。
C.莎士比亚代表的是文化,有这种文化就有追求与生活方式,而这对整个民族至关重要。
D.莎士比亚的作品与生活的密切关联还存在着,他的作品的重要性就不会发生变化。
2.下列关于文学的成败标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获取信息的便捷化与舒适化的时代,不能把印数、发行量看作标准。
B.大家名家的经典作品往往最能体现出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文学成就。
C.以当下市场效益为最看得见的成就的写作者对于文学发展也有其贡献。
D.不能表现民族精神、民族品味与素质民族的智慧与胸襟的就不是文学
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新时代的条件下,我们的文学遇到了巨大的挑战,也产生了危机。
B.经典作家经典作品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而不是炒作、注定和任命得来的。
C.文学有其根本性的特点,文学创作不要跟风,但要适应时代的新变化。
D.不管时代和生活发生怎样的变化,包括文学在内的有些东西不应该会改变。
【知识点】 王蒙(1934-) 学术论文

相似题推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木箱深处的紫绸花服

王蒙

这是一件旧而弥新的细绸女罩服。说旧,因为不但式样陈旧,而且已在箱底压了二十六年。说新,因为它还没有被当真穿过。

可喜的是它仍然保持着新鲜和佼好的姿容,和二十六年前刚出厂时来到女主人身边的时候一样。

“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它听到女主人——一位化学老师自言自语地说。

但它至今还没感觉到氧化的危险。它仍是紫色的,既柔和,又耀目;既富丽大方,又平易可亲。它的表面,是凤凰与竹叶的提花图案,和它纤瘦的腰身一样清雅。那上面,凝聚着一个美丽的苏州姑娘手指的辛劳。

丽珊购买这件衣服是在一九五七年。新婚前夕,她和鲁明一起到服装商店,鲁明一眼就看到了这件衣服,要给她买下来,她却看花了眼,挑挑拣拣,转转看看,走出了这个商店,走进了别的商店,走出了别的商店,又走进了这个商店,从商店的这一端走到那一端,从那一端又走到了这一端,用了一个半小时,最后还是买下了这件衣服。

新婚那天晚上,她穿了这件衣服,第二天便脱了下来,小心翼翼地折叠好,放到一个旧樟木箱子底下。

这个世界后来发生了一些它所不知道的变化,鲁明走了,一走就是好多年。

不久,丽珊也去边远的一个农村——来到鲁明的身边。走以前,她把樟木箱子里的许多衣服都丢掉了,唯有它孤单地静卧箱底。

转眼到了六十年代,丽珊已经有了一个满地跑的儿子,她已经再也穿不下这件腰身纤瘦的衣服了。

一九六六年的夏天,鲁明和丽珊在夜深人静之后打开樟木箱子,鲁明指着紫衣说:“它怎么办?它也是‘四旧’ 啊!”

“我并不旧啊!我只被穿过一次,一点也不旧,更不是四旧!”紫衣想抗议,却发不出声音。

“这个,我要留着。也许……”丽珊的声音非常坚决。

什么是“也许”呢?紫衣服感到它未来的命运和这个“也许”有关系;但是它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也许”。

“老不穿,它自己也就慢慢氧化了。”(甲)丽珊又自语道。

不要氧化,而要“也许”!紫衣服无声地祝愿着。

终于,阴霾过去了,鲁明和丽珊快快活活地开始了他们的二度青春,他们重新发奋在各自原来的岗位上。鲁明常常出差,从上海、从广州、从青岛、从巴黎和香港,给丽珊带来新潮合身的衣服。

换季时这些衣服进了樟木箱子,见到紫衣服,不由怔住了。

“您贵姓?”它们无声地问。

“我姓紫。”它无声地答。

“府上是?”

“苏州。”

“您的年纪?”

“二十六。”

“老奶奶,您真长寿!”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与香港丝袜七嘴八舌地惊叹着。

它们没有再说下去,因为,它们看出来了,紫衣服的神情里流露着忧伤。

丽珊好像懂得了它的心情,把新衣放好关箱以后又打开了箱子,把紫衣服翻出来看了又看。它听到了丽珊的心声:

“不论什么样的新衣服,我最珍爱的,仍然只有这一件。”

“以后……”她说出了声。

对于紫衣服,“以后”比“也许”的含义要更浅显些,它听到了“以后”,理解了“以后”,充满了期望。它在箱底,温情脉脉地等待着。

丽珊唯一的儿子早就发现了妈妈这件压箱底的衣服。

“妈妈,多好看的衣服,你怎不穿呀?”

“等你长大了,我把这件衣服送给你。”

“我……可这是女的穿的衣服呀?!”

以后儿子长大了。念大学,工作。有了女朋友,要结婚了。这就是丽珊所说的“以后”。在儿子预定的婚期的前几天,樟木箱子被打开了,压在箱底的紫绸衣服被小心翼翼地拿了出来。

“这件衣服好看吗?”丽珊问儿子。

儿子猜出了妈妈的心意,笑着说:“挺好。”

“送给你的未婚妻吧。”丽珊说,“我年轻时只穿过一次。”同时,丽珊在心里说:“那是我新婚的纪念,也是我少女时期的纪念!”

紫绸衣听懂了丽珊说出的和没说出的话,它快活得眩晕,它将成为两代人生活、青春、爱情的纪念。

儿子拿给了未婚妻。紫衣服想欢呼,“我真正的主人原来是你!我真正的青春,原来是在八十年代!”

“我不要,新衣服还穿不完呢。”未婚妻讲得很干脆,“当然,我谢谢妈妈的心意。”

透不过气来的紫衣服偷偷瞅了一眼,未婚妻的上衣和裤子上有令人眼花缭乱的无数个小拉链,服装的款式、气派和质料它从未见过,不禁目瞪口呆。

最后,紫衣服又回到丽珊手里。儿子的解释是委婉的:“这是你们的纪念,它应该跟着你们。”

“这样好,这样好。”鲁明爽朗地大笑着说,“你给出去,我还舍不得呢。”他对丽珊说。

紫绸衣晚上听到了他们回忆的心声,惊异地知道了自己原来包容着他们那么多温馨的、艰难的和执着的回忆。当丽珊与鲁明说话的时候,它感觉到了一点潮湿,一点咸,一点苦与很多的温热。它明白这是丽珊的眼泪。眼泪润泽了并且融化了紫绸衣永久期待的灵魂。眼泪正在加速氧化的过程,它恍然悟到,氧化并不全然是可诅咒的事情。(乙)燃烧,不正是氧化现象吗?它懂得了它的主人这一代人,他们的心里充满的从未改变的燃烧的光明和温热。

衣服是叫人穿的,得不到穿的衣服是不幸的。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从颜色、图案和制作等方面描写紫绸花服,给人以不一样的审美感受,也从侧面让人了解到衣服主人与众不同的个性品格与生活情趣。
B.文中紫绸花服与上海衬衫、广州裙子、青岛外套、巴黎马甲和香港丝袜的一段对话,暗示着当时的中国已经迎来了一个改革开放的新时代。
C.小说选取了以家庭为核心的日常生活,不仅映照出了一个普通家庭的情感世界,也折射出一段历史,演绎了一代人的命运。
D.小说结尾意蕴深远,紫绸花服长期被深藏在木箱深处,不被丽珊穿在身上,这是造成它不幸命运最根本的原因。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部分写男女主人公挑选衣服时重复着“走出了”“走进了”“那一端”“这一端”等几个词,但并不显得冗余,侧面表现了紫绸花服与众不同和难以超越的特点。
B.文中“这个,我要留着。也许……”,“也许”一词意蕴丰富,于“留白”中给读者以思考,也体现了女主人公对未来的期许和信念。
C.小说女主人公丽珊把珍藏了二十六年的紫绸花服送给儿子的未婚妻,但遭到其拒绝,于对比中,体现了现代年轻人审美意识的缺乏。
D.作者笔走侧锋,聚焦于一件紫绸花服,既逼真地描摹它的遭际命运,也借此审视历史,体察人物,寄寓象征,着力把握其精神实质。
3.文中两处划线的句子体现了特定对象的不同心理,试加以分析。
4.紫绸花服在作品中有哪些寓意?请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解说。
2021-02-02更新 | 377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之声(节选)

王蒙

叮铃叮铃的铃声响了,铁门又的一声关上了,车外的暮色也正在浓重起来。女列车员点起了一支白蜡,把蜡烛放到了一个方形的玻璃罩子里。偌大车厢,就靠这一支蜡烛照亮。些微的亮光,照得乘客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影子。

岳之峰轮流把体重从左腿转移到右腿,再从右腿转移到左腿。幸好人有两条腿,要不然,无依无靠地站立在人和物的密集之中,可真不好受。立锥之地,岳之峰现在对这句成语才有了形象的理解。

给这种车坐,可真缺德!

你凑合着吧,过去,还没有铁路哩!

有什么办法呢?每逢春节,有一亿多人要坐火车……

黑暗中听到了这样一些交谈。岳之峰的心平静下来了。是的,这里曾经没有铁路,没有公路,连自行车走的路也没有。我亲爱的美丽而又贫瘠的土地!你也该富饶起来了吧?过往的记忆,已经像烟一样、雾一样淡薄了。

那,那……那究竟是什么呢?

他定了定神,揉了揉眼睛。分明是法兰克福的儿童在歌唱,当然,是德语。在欢快的童声合唱旁边,有一个顽强的、低哑的女声伴随着。一支歌以后又是一支歌,然后是一个成人的歌。三支歌放完了,是啪啦啪啦的揿动键钮的声音,然后三支歌重新开始。顽强的,低哑的,不熟练的女声也重新开始。这声音盖过了一切喧嚣。

车身一个大晃,又一个大晃,大概是通过了岔道。又到站了。——哧,铁门打开了,站台的聚光灯的强光照进了车厢。岳之峰看清楚了,录音机就放在那个抱小孩子的妇女的膝头。开始下人和上人,录音机接受了女主人的指令,的一声,不唱了。

这是……什么牌子的?岳之峰走过去问道。

三洋牌,这里人们开玩笑地叫它‘小山羊’。妇女抬起头来,大大方方地回答。岳之峰看到了她的经历过风霜,却仍然是年轻而又清秀的脸。

你在学外国歌吗?岳之峰又问。

妇女不好意思地笑了,不,我在学外国语。她的笑容既谦逊,又高贵。

德语吗?

噢,是的。我还没学好。

这都是些什么歌儿呀?一个青年问。岳之峰的连续提问吸引了更多的人。

《小鸟,你回来了》《五月的轮转舞》和《第一株烟草花》。女同志说,欣梅尔——天空,福格尔——鸟儿,布鲁米——花朵……她低声自语。

他们的话没有再继续下去。车厢里充满了的照旧是别挤!”“这个箱子不能坐!”“别踩着孩子!”“这边没有地方了!之类的喊叫。

车开了。经过了短暂的混乱之后,人们又已经各得其所,各就其位。各人说着各人的闲话,

各人打着各人的瞌睡,各人嗑着各人的瓜子,各人抽着各人的烟。小山羊又响起来了,仍然是《小鸟,你回来了》《五月的轮转舞》和《第一株烟草花》。她仍然在学着德语,仍然低声地歌唱着欣梅尔——天空,福格尔——鸟儿,布鲁米——花朵。

她是谁?她年轻吗?抱着的是她的孩子吗?她在哪里工作?她是搞科学技术的吗?她为什么学德语学得这样起劲?她在追赶那失去了的时间吗?她有机会见到德国朋友或者到德国去或者已经到德国去过了吗?有许多个问题想问啊。

您听音乐吧。她说,好像是在对他说。是的,三支歌曲以后,她没有揿键钮。在《第一株烟草花》后面,是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闷罐子车正随着这春天的旋律而轻轻地摇摆着,熏熏地陶醉着,袅袅地前行着。

车到了岳之峰的家乡。小站,停车一分钟。响过了到站的铃,又立刻响起了发车的铃。岳之峰提着两个旅行包下了车,小站没有站台,闷罐子车又没有阶梯。每节车厢门口放着一个普通木梯,临时支上。岳之峰从这个简陋的木梯上终于下得地来,他长出了一口气。他向那位女同志道了再见,那位女同志也回答了他的再见。他有点依依不舍。他刚下车,还没等着验票出站,列车就开动了。他看到了闷罐子车的破烂寒碜的外表:有的地方已经掉了漆,灯光下显得白一块、花一块的。但是,下车以后他才注意到,火车头是蛮好的,是崭新的、清洁的、轻便的内燃机车。内燃机车绿而显蓝,瓦特时代毕竟没有内燃机车。内燃机车拖着一长列闷罐子车向前奔驶。天上升起了月亮。车站四周是薄薄的一层白雪。天与雪都泛着连成一片的青光。可以看到远处墓地上的黑黑的,永远长不大的松树。有一点风。他走在了坑坑洼洼的故乡土地上。他转过头,想再多看一眼那一节装有小鸟、五月、烟草花和约翰·施特劳斯的神妙的春之声的临时代用的闷罐子车。他好像还从来没有听过这么动人的歌。

1980年(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岳之峰把体重在两腿之间反复转移,这一细节既暗示了旅途的漫长,也形象地表现了车厢的拥挤程度。
B.从“可真缺德”“有什么办法呢”等黑暗中的交谈内容,可以看出人们交织着埋怨与无奈的复杂心态。
C.文中画线句子中的“土地”指的是岳之峰的家乡,表达了岳之峰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富饶的渴望之情。
D.小说中作者有意没有交代那位听录音机的女同志的背景,产生了“意料之外但在情理之中”的艺术效果。
2.小说中多次写到《小鸟,你回来了》等三支歌曲以及约翰·施特劳斯的《春之声圆舞曲》,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小说最后一段对闷罐列车和火车头的描写有什么深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2024-05-22更新 | 80次组卷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文化瑰宝与文化泡沫
王 蒙
①在全社会关心并期待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的情况下,文化事业有可能出现很好的态势,产生无愧于伟大时代与悠久传统的文化瑰宝,也有可能稀里糊涂地、或抱着侥幸心理装模作样地打造文化的泡沫。
②什么是文化瑰宝?要 看为我们的受众提供了什么样的路径、启迪、精神享受与人生智慧。例如对于传统文化的解读并使之与现代人类文明成果的对接;例如出现有可能彪炳史册的有真正 的价值的著作与艺术成果;例如,从理论、科技、体制创新上解放整个民族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从而解放中华民族的生产力。
③什么是文化泡沫?愈是 缺少对于文化的想象力的人,愈是容易把文化财务化、基建化、利益化。到处修建文化生态园、文化纪念园、文化名人园、文化基地、文化广场……其中有做得不错 了的,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但也确有以文化的名义占地盖楼贷款。我主张,各地应该对于已有的文化设施作一次检查清理,对于以文化之名行非文化之实的园馆基 地广场公司,采取措施。
④再如,一方面对于已有 的文化遗产不加爱惜,时有破坏,一方面任意捏造制造虚假古迹。这里有一种说法,将文化标识为一些符号,对于商标设计、旅游广告与简明普及某种在世界上不占 主流地位的文化可能管用,如弄点长城、天坛、熊猫、旗袍……就代表中国了,也不是坏事。但这毕竟是浅薄的认知,有时会成为对于中华文化的廉价化、简易化与 装饰化的糊弄。
⑤更大的泡沫是走文化的 过场,求活动的规模,却忽视了文化的灵魂。晚会举行了,歌舞演出了,著名艺人来了,“卖点”多了;然而没有思考,没有热情,没有爱憎,没有深度,没有教 益,没有精神的营养,也没有感情的充盈与升华。这样的文化是空心文化,是无灵魂的苍白的文化,是文化的悲哀。
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作 为政府管理与文化政策,凡没有触犯法律的文化活动都是可以允许的,我们呼唤着的期待着的是文化瑰宝而不是文化泡沫,但我们绝对不能跟着泡沫闹轰。这一点, 丝毫不能含糊。文化是智慧,是历程,是生活,也是精神的梁柱。文化不是花言巧语与抒情朗诵。越是把常识范围内的道理说得无人能懂的,我们都不要相信。
(2012年4月6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
                                                       
2.作者为什么说“有时从文化符号到文化泡沫,只有一步之遥”?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我们应该如何对待“文化泡沫”。
                                                       
2016-11-18更新 | 10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