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高中语文综合库 > 作家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 > > 张廷玉
题型:文言文阅读 难度:0.65 引用次数:33 题号:820565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孝孺幼警敏,读书日寸,乡人目为“小韩子”。长从宋濂学,濂门下知名士皆出其下。先辈胡翰、苏伯衡亦自谓弗如。孝孺顾漠视文艺,恒以明王道、致太平为己任。惠帝即位,国家大政事辄咨之。燕兵起,延议讨之,诏檄皆出其手。燕王亦不奉诏。未几,燕兵掠沛县,烧粮艘。时河北师劳无功,而德州又馈饷道绝,孝孺深以为忧。以燕世子仁厚,其弟高煦狡谲,有宠于燕王,尝欲夺嫡,谋以计之,使内乱。乃建议白帝:遣锦衣卫千户张安玺书往北平,赐世子。世子得书不启封,并安送燕军前。间不得行。遣人许以割地,燕王不听。建文四年六月乙卯,燕兵遂渡江。帝忧惧,或劝帝他幸,图复兴。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乙丑,燕兵入,帝自焚,孝孺被执下狱。先是,成祖发北平,姚广孝以孝孺为托,曰:“城下之日,彼必不降,幸勿杀之,杀孝孺,天下读书种子绝矣。”成祖领之,至是欲使草诏,召至,悲恸之声彻殿壁,成祖降榻曰:“先生勿自苦,子欲法周公辅成王耳。”孝儒曰:“成王何在?”成祖曰:“彼自焚死。”孝儒曰:“何不立成王之子?”成祖曰:“国赖长君。”孝曰:“何不立成王之弟?”成祖曰:“此朕家事。”顾左右授笔札,曰:“诏天下,非先生草不可。”孝孺投笔于地,且哭且骂曰:“死即死耳,诏不可草。”成祖怒,命磔诸市,孝孺慨然就死,作绝命词曰:“天降乱离今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以犹。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又何求?呜呼哀哉兮庶不我尤。”时年四十有六。

(节选自《明史·方孝孺传》)

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日                                     盈:有余,多出
B.谋以计                                     间:挑拨,使人不和
C.遣锦衣卫千户张安玺书往北平       赍:带着,携带
D.成祖降榻劳曰                                 劳:劝勉
2.下列各句中,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遣人许以割地
A.籍何以至此B.敢以烦执事
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D.予羁縻不得还
3.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孝孺力请守京城以待援兵,即事不济,当死社稷。
(2)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赀财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记》)

相似题推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轩輗,字惟行,鹿邑人。永乐末年进士,授行人司副。宣德六年,用荐改御史。按福建,剔蠹锄奸,风采甚峻。正统元年,清军浙江,劾不职官四十余人。五年,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寒暑一青布袍,补缀殆遍,居常蔬食,妻子亲操井臼。与僚属约,三日出俸钱市肉,不得过一斤。僚属多不能堪。故旧至,食惟一豆。或具鸡黍,则人惊以为异。会稽赵伯泰,宋苗裔也。奏孝宗、理宗及福王陵墓,俱为豪民侵夺。御史王琳谓福王降于元,北去,山阴安得墓?伯泰不平,复诉。帝命輗覆按。輗言福王盖衣冠之藏,伯泰言非诬。诏戍豪民于边,停琳等俸。十三年,奏陈四事,俱切时弊,帝悉从之。景泰五年,改左副都御史,掌南院事。考黜御史不职者数人。天顺元年,召拜刑部尚书。数月,引疾乞归。帝召见,问曰:“昔浙江廉使考满归,行李仅一簏,乃卿耶?”輗顿首谢。赐白金慰遣之。明年,南京督理粮储缺官,帝问李贤,大臣中谁曾居此职者。贤以輗对,且称其廉。乃命以左都御史往。八年夏,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輗孤峭,遇人无贤否,拒不与接。为按察使,尝饮同僚家,归抚其腹曰:“此中有赃物也。”在南都,都御史张纯置酒延客。輗恶其汰,不往。彻馔遗之,亦不纳。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然清操闻天下,与耿九畴齐名,语廉吏必曰轩、耿。

(选自《明史》,有删节)

【注】①井臼:汲水舂米,比喻操持家务。②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足盘。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B.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C.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D.岁时诣礼部拜表庆贺/屏居一室/撤烛端坐/事竣竟归/未尝与僚友一语/僚友闻其来/亦辄避去不乐/与之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录取分为三甲,统称进士。
B.刑部,隋唐开始,尚书省下设吏、礼、兵、户、刑、工六部,刑部掌管司法刑狱和监察百官,其长官为尚书。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俗称叩头。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也常用于书信中的起头或末尾。
D.南都,明朝自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京成为“留都”,亦被称为南都,即首都以外另设的副都。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轩輗刚正严厉。他在浙江整顿军队时,弹劾不称职的官员四十多人,后来主持南院事务,又考核罢免了几个不称职的御史。
B.轩輗清廉俭朴,他平日常吃粗食,在浙江廉使任职期满回朝时,行李只有一只竹箱,为此还受到皇上的称赞。
C.轩輗深受重用。他与耿九畴齐名,在称病请辞后,皇上听从李贤的建议,重新起用他担任南京督管储粮的官员。
D.轩輗性情孤傲。他对不贤之人,不与交往。都御史张纯设宴请客,轩輗厌恶他的奢侈,坚决不去赴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超擢浙江按察使。前使奢汰,輗力矫之。
(2)以老乞骸骨,不待报径归。抵家趣具浴,欠伸而卒。
2017-03-14更新 | 253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推荐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蓝玉,定远人,开平王常遇春妇弟也。初隶遇春帐下,临敌勇敢,所向皆捷。遇春数称于太祖。二十年,以征虏左副将军从大将军冯胜征纳哈出,次通州。闻元兵有屯庆州者,玉乘大雪,帅轻骑袭破之,杀平章果来,禽其子不兰溪还。会大军进至金山,纳哈出遣使诣大将军营纳款,玉往受降。纳哈出以数百骑至,玉大喜,饮以酒。纳哈出酌酒酬玉,玉解衣衣之,曰:请服此而饮。纳哈出不肯服,玉亦不饮。争让久之,纳哈出覆酒于地,顾其下咄咄语,将脱去。郑国公常茂在坐,直前砍伤之。还至亦迷河,悉降其余众。会冯胜有罪,收大将军印,命玉总兵官事,寻拜玉为大将军,移屯蓟州。时顺帝孙脱古思帖木儿嗣立,扰塞上。二十一年三月,命玉帅师十五万征之。至庆州,谍知元主在捕鱼儿海,间道兼程,进至百眼井,不见敌,欲引还。定远侯王弼曰:吾辈提十余万众,深入漠北,无所得,遽班师,何以复命?玉曰:然。乘夜至海南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又大风扬沙,昼晦。军行,敌无所觉。猝至前,大惊。迎战,败之。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尝占东昌民田,御史按问,玉怒,逐御史。北征还,夜扣喜峰关,关吏不时纳,纵兵毁关入。帝闻之不乐。初,帝欲封玉梁国公,以过改为凉,仍镌其过于券。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颍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比奏事,多不听,益怏怏。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珊告玉谋反,下吏鞫讯。狱具,族诛之。

(《明史·蓝玉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
B.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
C.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
D.玉长身赤面/饶勇/略有大将才/开平既没/数总大军/多立功/太祖遇之/厚玉/浸骄蹇自恣/多蓄庄奴/乘势暴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分)
A.太祖,皇帝庙号,多用以称创立基业的开国君主,文中是指明太祖朱元璋。
B.行,指兼任官职。文言中与之同义的词语还有“兼”“领”“拜”“移”等。
C.海南,文中指捕鱼儿海之南。文言中“山东”、“河北”的构词法与此相同。
D.锦衣卫,是明朝军政搜集情报的机构,主要从事侦察、逮捕、审问等活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蓝玉作战勇猛,颇有战功。他曾隶属常遇春麾下,与敌作战所向披靡;后来跟随大将军冯胜出兵征讨纳哈出,击败元军,立下赫赫战功。
B.蓝玉虚心纳谏,巧胜敌军。他前往边塞征讨元主,未发现敌踪,听取王弼的建议后停止班师;趁风沙蔽日、敌军不备,最终击溃元军。
C.蓝玉居功自傲,骄纵妄为。他曾强占东昌民田,赶走前来调查的御史;在北征元军的回师途中,因关吏未及时开门,纵容士兵破关而入。
D.蓝玉不满封授,结局悲惨。他被封太子太傅,但不乐居宋、颖两公之下,皇帝接到奏报后多次劝说,他都不听从,终被告谋反而遭灭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玉令弼为前锋,疾驰薄其营。敌谓我军乏水草,不能深入,不设备。
(2)玉犹不悛,侍宴语傲慢。在军擅黜陟将校,进止自专,帝数谯让。
2022-03-29更新 | 209次组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 (0.65)
名校
【推荐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辞之兴非偶然也发天地之精华而根之性命《易》之道阴阳之道志《书》之道事《礼》之道行《春秋》之道名分要而论之皆性命之文也周、秦以后,文士代兴,顾其流之艺苑,载之典籍者,是非纯驳不能以无辨。昔人之论古文也,其类有四,曰辞命,曰议论,曰论事,曰论理。究之辞命、议论、论事,莫不贯于理。唯贯于理,则内有以关乎身心意知之微,而外有以备乎天下国家之用。故夫性命之文,约而达,赡而精,奥博而有体要。他若椒诡幻怪,卮词蔓衍,与夫月露风云,连篇累牍,大雅弗尚也。

予自通籍后,备员秘省,敬诵圣仁祖皇帝《周易折中》《性理精义》《古文渊鉴》诸书,阐发微言,搜罗正学,丹黄甲乙,炳如日星。虽片义单词,悉归理要。其为世遒人心计至深远矣。皇上即位,作述相承,潜心道奥,以崇实学、敦名教为先务。凡以期海内文学之士,不骛声华而衷诸性命也。

漳浦蔡闻之先生学博而品粹,尝讲习鳌峯书院,被召入京师,俾授皇子经。予亦叨厕讲席,接其言谈丰采,益以知先生之为人。暇时出所选古文若干卷示予。予综观其目,上下二千年中,仅收文二百有奇,醇正典则,悉合六经之旨,而傲诡幻怪、风云月露之词不与焉。所谓合辞命、议论、论事,而一贯于理者也。夫后进之士前事为师,而操选家往往漫无主见,是非纯驳鲜所决择,徒取词句之赡美,为学者讽诵之资,不几判文章之学与性命之学为两途。使习其事者,何所取以为束身检行之归欤?故曰文所以载道也。又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盖非载道,不足以为文。虽欲行远,乌可得哉!先生遭逢盛时,味道含经,博综子史。是文之选也,其帙简,其义精,而崇实学以黜浮华,明理义以祛放诞,信足以赞襄文治,津梁后学,岂直供文人学士之估毕而已哉!是为

(选自张廷玉《古文雅正原序》,有删改)


注释:①丹黄甲乙:点校书籍,评定次第。②估毕:谓经师不解经义,但视简上文字诵读以教人。后亦泛称诵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文辞之兴非偶然也/发天地之精华/而根之性命/《易》之道阴阳/《诗》之道志/《书》之道事/《礼》之道行/《春秋》之道名分/要而论之/皆性命之文也/
B.文辞之兴非偶然也/发天地之精华而根之性/命《易》之道/阴阳《诗》之道/志《书》之道/事《礼》之道/行《春秋》之道/名分要而论之/皆性命之文也/
C.文辞之兴非偶/然也/发天地之精华而根之性命/《易》之道阴阳《诗》之道志/《书》之道事/《礼》之道行/《春秋》之道名分/要而论之/皆性命之文也/
D.文辞之兴非偶/然也/发天地之精华而根之性/命《易》之道/阴阳《诗》之道/志《书》之道/事《礼》之道/行《春秋》之道/名分要而论之/皆性命之文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也称《诗》或《诗三百》,分《风》《雅》《颂》三部分,与“赋”“比”“兴”并称“六经”。
B.皇上,也称皇帝。封建时代君主的称号。秦始皇统一中国,自以为“德兼三皇,功高五帝”,称为始皇帝。从此“皇帝”用来称呼人间封建帝王。
C.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如岳麓书院、东林书院。
D.序文即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按作者有自序与代序之分,按用途有赠序,如《送东阳马生序》;书序或诗序,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辞命、议论、论事、说理这四类古文有益于身心,有益于国家。
B.高尚雅正的人推崇简约而通达,丰富而精炼,深奥广博而切实简要的文章。
C.《周易折中》《性理精义》《古文渊鉴》诸书虽然文字很少,但都能归纳事理的要旨。
D.《古文雅正》所选“古文”的标准契合本文作者对“古文”的主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顾其流之艺苑,载之典籍者,是非纯驳不能以无辨。
(2)徒取词句之赡美,为学者讽诵之资,不几判文章之学与性命之学为两途。
5.在作者看来,蔡闻之的《古文雅正》选本对当时的文风能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2023-02-05更新 | 92次组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